安刚: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该怎么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36 次 更新时间:2016-07-13 14:34

进入专题: 南海仲裁案   南海问题  

安刚  


由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即将由仲裁庭做出裁决,它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在于将进一步改变南海问题的法理、政治、舆论环境,使得中国周边战略安全环境更加复杂。

南海仲裁案由菲律宾在2013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在未与中方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提起,2015年10月29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有关问题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作出裁决,认定仲裁庭对菲律宾的多数诉求拥有管辖权。

关于南海问题,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于7月7日表示,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有关争议,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一贯立场。与此相反,那种拒绝对话、不经当事国同意单方面推进所谓强制仲裁的做法恰恰违反了法治精神,扭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宗旨,不仅不利于和平解决争端,还会进一步激化紧张局势,理应受到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抵制。

文|安刚,盘古智库研究员


南海裁决结果不可能有利于中国

简单讲,仲裁庭7月12日即将作出的最终裁决焦点有两个:一是会不会否定南沙岛礁作为岛屿可以申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二是会不会否定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

极端的裁决将是南海断续线和历史性权利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的主张缺乏国际法依据;包括太平岛在内的南海岛礁都不是符合《公约》标准的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生成岛屿,而是岩礁或低潮高地,因而只能主张12海里领海或500米安全区。如此,中国能主张的海域只剩下以我国控制的8个岛礁为中心点划出的几个相互交叠的圆圈。

相对轻缓的裁决可能是南海断续线和历史性权利不符合《公约》,要求中国解释相关国际法依据;南沙群岛当中只有太平岛是符合国际法定义的岛屿,可以主张200海里海域。即使如此裁决,中国在南海权益主张的法理基础也将被削弱,南海诸岛的整体性将被割裂,无法以南海诸岛为整体向外主张海域。

不管怎样,裁决的结果不可能有利于中国。这是一场刚一提出便已注定走向的仲裁。在菲律宾背后,是数百经验丰富的美日欧律政和外交人员,实际上是一场由菲律宾当先锋、西方大国发挥幕后主导作用的对华政治示威。

这更是一场国际意志的较量,事关21世纪国际海洋规则制度的解释权和发展方向,而菲及其背后西方大国发起这场较量的真正目的,是应对中国在南海维权能力的提升、军事战略方面相对于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绝对优势的扩大和相对于美国劣势的缩小,增加中国有关行为在政治、外交、法理上的代价,实为一种“抵消”。

再进一步讲,美国的真实意图和主要目的,不在于阻止中国改扩建岛礁和部署军事装备,而是着眼于建立足够强大的再平衡力,延缓中国在西太海上取得相对、局部优势的进程,为美国推进自己的战略调适争取时间、保留空间。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升和维权雪耻意志的彰显,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实际存在显著扩大。岛礁扩建工程的快速推进使得中国实际控制的南海岛礁有效陆域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有效作战半径成倍扩大,从原来的以西沙群岛为中心的南海西北部延展到以南沙永暑岛、美济礁为中心的南海东南部。

尽管中国大陆在南沙实控岛礁仍然只有8个,其它国家和地区控制着将近40个,但中国实控岛礁的质量、辐射意义远超数量意义,能够对其他国家在南沙海域的非法行径构成根本性震慑,为中国在南海实施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快速反应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中国尚未取得针对美国的实力优势,其至距实现均衡都相差很远。

这场较量的另一面,是美国直接出面,派出军事舰机在南海地区进行针对中国的更加频密的抵近侦察、巡航游弋、联合演习行为,同时加紧在南海周边扩大军事准入并进行装备部署上的升级换代。过去一年多,美军在南海靠近中国岛礁公开、高调进行的巡航穿越活动平均每四到六周一次,后经中国严厉斗争,进入中国岛礁附近12海里和穿越西沙群岛的冒险行径转趋谨慎。不过临近仲裁,美军在南海针对中国施加的正面军事压力保持在高紧张频段,五角大楼证实多艘导弹驱逐舰一直在南沙海域活动,最近距中国实控岛礁14-20海里。

美国打出的旗号是维护全球海洋的航行自由,这种“自由”以美军可以在不向沿岸国打招呼的前提下在包括领海在内的任何战略关键海域顺利通过为主要尺度。这种航行自由宣示活动针对全球十数个与美国在公海通行制度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国家和地区近海常年进行,在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中国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愈发主要针对中国。


南海局势释放了何种战略信号?

现状已经改变。当前形势下,美国自认已无力扭转中国逐步获得相对实力优势的“新常态”,它更关注仲裁之后中国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性和进击性措施。美国最关心的三件事:一是中国会不会对黄岩岛实施大规模的实占与改建,二是中国会不会在实控岛礁上进行包括“红旗-9”导弹和大功率雷达在内的所谓“军事化”部署,三是中国会不会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

新的战略态势正在形成。美国将会根据中方在这三方面的行动决定它自己的下步应对。7月8日,美国和韩国不顾包括中方在内有关国家的明确反对,宣布将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美国此举表面上是针对朝鲜半岛局势,但不排除有关决策与南海呈现的战略新态势有丝丝关联。“萨德”在韩部署对中国的直接威胁并不像媒体强调的那么大,但释放的战略信号非常令人担忧。

当旧的实力均衡被打破、既有的地理状况发生改变,南海局势明显呈现司法化、军事化、国际化、战略博弈化的“四化”趋势。其中“军事化”尽管是美国人强行给中国戴上的“帽子”,但也是一个多方共同卷入的客观存在的趋势。前三个“化”都可以归结到后一个“化”---战略博弈化上,这是当前南海问题一切现象的归结点,里面有很多细节,2009年起局势的步步升级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的酝酿和实施相伴而行。

一段时间来,国际媒体和学界对南海局势进行了海量的评论,在日本新闻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不只一篇文章值得重视。这些文章指出,中美在南海海上开展的军事意义上的较量,事关未来国际秩序。这些文章认为,美国在战后搭建起来的以国际规则、同盟体系、自由贸易、共同价值为支柱的地区秩序,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已开始崩解。崩解的两大标志,一是美国无力履行同盟责任,在自己盟友与中国的争端当中提供有效保护,二是国际海洋规则被打破。而中国正不断通过在南海、东海的进取行为试探美国所能容忍的底线。这些文章呼吁,包括日本在内的地区国家要做好自行其是的准备。

在大国之争造成的流动性中,冷战后相对安稳的地区秩序开始重组。目前能看到的是,东盟内部在南海政策、安全利益以及对外关系重心上的南北分化、西东分化,日本加速争取自主防卫的步伐,韩国在军事安全领域重新开始靠拢美国,美日澳印加强在南海的防务接触,台湾新上台的蔡英文当局表现出从南沙争端中后退的心理动向,朝鲜也在积极研判形势。这一切并非均由南海局势紧张引起,但无一例外折射南海局势紧张的影响。

亚太可能进入一个秩序裂解、利益破碎的阶段,处在“危险断层线”上的中国应该有何作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国很明白美国心中的“沛公”是什么,是否明确自己心中的“沛公”是什么?主权安全?战略安全?还是兼而有之,或者其他什么?


应对南海仲裁,中国该做些什么?

当然要首先关照仲裁案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应对这场仲裁案的决策曾引起议论纷纷,但那是过去的事了,我们的主要精力不应放在继续辩论决策合理性上,而是要眼望前方。

裁决结果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其中最大的可能,是部分其他声索国将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和行动,单方面加强在断续线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及执法。其他声索国也可能仗仲裁之势强化自己的海域划界和海洋权利主张,甚至把中国晾在一边,依照国际仲裁庭的判决取向先行开展它们之间的争议协商。要知道,菲律宾与越南、菲律宾与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与文莱、马来西亚与印尼之间也在大南海地区存在海域或领土主张的重叠。

另一个不能低估的负面影响是,东盟更加抱团对华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参照仲裁结果与我国磋商“南海行为准则”,中国在谈判中可争取的余地被压缩。

果如此,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的主动空间,中国主张的由争端当事国双边谈判协商南海争端更难得到响应。

去年底、今年初,一度有外电报道说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政府考虑效仿菲律宾群起发起针对中国诉讼的准备工作,越南外交部更是斥资聘请了外国律师团队。

这几个国家会不会成为“菲律宾第二”?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至少在近期暂时不大。相较于菲律宾,这些国家更重视与中国的政治关系,更倚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更讲求维护东盟对外政策的整体性,也更注重在中美之间搞平衡,不大可能冒对华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风险陡然一试。经中方及时做工作,今年4月越南领导层完成换届后,该国外交部准备国际诉讼的工作已被叫停。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几个直接或间接当事方在南海问题上的争斗就将是缓和的,它仍会以其他形式在双多边层面表现出来。在前不久为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而举行的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期间,尽管东盟国家就南海问题发表集体声明的意图中途流产,但这几个国家仍单独发表了声明。从此意义上讲,双边层面的政治工作至关重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松。

应对仲裁案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还是打好法律战。鉴于仲裁案在法律上存在瑕疵,中国仍有大量质疑仲裁结果合法性的空间。对于与本次仲裁案密切相关的历史性权利、南海诸岛整体性等国际法上还缺乏明确规定的法律难点问题,需要花功夫加以研究,甚至可以反被动为主动推动有关认知明晰化,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

当然,对中方在菲律宾提起仲裁案以来的应对,进行适度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必要的。为应对可能接踵而来的国际司法难题,中国需要储备人才,丰富实践经验,审慎评判、视情参与,掌握游戏规则。

应对仲裁案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要继续打好舆论战。国际社会对“中国不守法”的偏见一时不会消除。需要加强舆论宣传的专业性,对内加深民众对南海问题的客观认识和对南海权益主张的合理预期,对外不回避在多边场合谈论南海问题,阐明南海问题的经纬和中国的依据,扩大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同情。

对断续线的解读将在一段时间内是国际法理斗争焦点中的焦点,在这方面中国明晰化自己立场的努力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已经拖延太久了。专家学者们应当珍惜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为应对南海仲裁案所积累的舆论条件,继续大胆、合理发声,争取化仲裁案带来的挑战为对内对外强化立场的转机。

断续线是中国维护在南海权益的最重要法理基础,必须得到加强。它理应是复合型的概念,既是主权线(中国对线内所有岛礁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历史性权利线、有效执法线,也是将来以线内岛礁为基准,依据国际法国内法进行海域划界的最大外延线。只有在逐步明晰断续线含义的基础上,中国才有可能真正通过协商谈判与东盟国家解决从领土到海洋的争端。

但断续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界线。就像戴秉国前国务委员7月初在华盛顿出席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的,中国从来没有说过南海都是中国的。戴强调,认为中国把南海视为“亚洲版加勒比海”,要实施“亚洲版门罗主义”,把美国挤出亚洲,甚至猜测中国要借此与美方比拼谁能主导南海、亚洲和世界,完全是无端的猜想。

应对仲裁案可能产生的影响,更需要与东盟国家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以规则机制管控局势,减轻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疑虑。

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已就职,中菲存在缓和争议的机会窗口,需要抓住,推进中菲有关争议回归谈判协商的轨道。中国外交部6月9日发表的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菲南海争议的声明已经释放善意,中菲双方都需要抓住契机。菲方理应接过这个球,回到包括2004年9月3日《中菲联合新闻公报》、2011年9月1日《中菲联合声明》在内的相互谅解和承诺上来,与中方共同努力重启因菲方发起南海仲裁案而关闭的双边对话谈判大门。

为重启中菲双边谈判,菲方理应停止利用南海仲裁案向中方施压,更不能在仲裁案结果出台后试图得寸进尺;停止勾连、配合美国在南海地区实施旨在遏制中国的行动,就算一时难以停下来,也应在姿态上有所示意;停止在东盟内部策划、组织反华动议,不因南海问题分裂东盟。


岛礁建设“开弓没有回头箭”

我们在看到压力的同时需要认识到,中国对南海局势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了。对仲裁案影响的应对终归要落到维权行动上。中国需要亮明底线,保持动态平衡,制止任何可能的新的强占中国岛礁的行为。如果其他争议方有任何企图通过扩大既得利益来坐实仲裁结果的妄动,中国须及时、有力反制,并趁势扩大在南海的主权存在,使对方妄动之所失大于妄动之所得。

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开弓没有回头箭”,除了继续推进别无选择,没有退回去的道理和可能。尽管承受了较大压力,中国毕竟通过岛礁建设取得了相对优势,是赢家。那些来自外界的法理上的围剿、政治上的指责、军事上的威慑,是我们获得、维持这种相对优势所必然要付出的成本代价,今后可以通过调控岛礁建设的步速、规模、节奏更加灵活、巧妙地加以管理。

南海航道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作为其最大的使用者和维护者,中国比谁都希望它保持畅通,供各方自由航行,但任何国家在南海的航行必须尊重中国的主权安全、战略安全利益。中国应着力提高为航道使用各方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做出了详细的民用规划,四座大型灯塔已建成投入使用,还有一座将在今年底建成,将来应有大量助航、海洋监测、环境保护、旅游和渔业服务设施建成开放。

南海不是“中国湖”,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守卫国土、保护国民的能力,举国上下对此应有正确、清醒的认识,避免忘乎所以,绝不能滋生谋求地区霸权的心态。


以长期视角应对周边战略安全态势的复杂化

仲裁案后,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加复杂化的周边战略安全环境。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南海问题已从单纯的岛礁主权归属争端演化为岛礁归属争端、海域划界争端、海洋控制权争夺相交织的局面,由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问题延展为中美之间的问题。美国将不得不接受中国在南海实力跃升、地盘扩大、投射力伸展的现实,把更多精力用在强化美国的实际存在水平上。南海将长期形成中美两强纠缠共存的复杂局面,中美海上战略博弈将长期化。

美国国内在南海问题上并非铁板一块。美国国防部长、太总司令、参联会主席等军方高层人士不断发表强硬言论,炒作“南海军事化”概念,扬言升级“自由航行宣示行动”。但白宫因处理经济议程和对外关系头绪过多以及奥巴马政府留外交遗产的需要,倾向于尽量控制南海问题对美中关系的冲击,特别是不愿在两军舰机之间发生直接的碰撞摩擦。

但美国行政当局与军方在大的方向上不存在分歧,那就是:认识到美国不可能全面遏制中国,但仍要确保在军事安全、政治和外交价值上保持“世界第一”,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力。这是美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战略思维背景,南海问题就是美国实施可持续的“亚太再平衡”的抓手。

中国对仲裁后南海局势的应对,最重要的是先算总帐再算小帐,分清主次矛盾,分清哪些是可以承受的压力、值得付出的代价,哪些是“不能承受之重”、无法承担的代价,在此基础上明确优先、找准重点,有急有缓,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

我们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中美利害冲突。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影响的将是我们对外战略、对外关系的全局。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一切工作的归宿点、落脚点都是确保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完成和平崛起的最后冲刺,要避免在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被裹挟进一场不可控的地缘战略竞争和地区军备竞赛当中去。

中美在南海不是没有共同利益。中美应继续完善两军海上和空中相遇的安全规则。中美也有必要开展海洋对话,这个对话应能注入法律和战略两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澄清彼此误解。

我们不能承受的代价是东盟整体倒向美国。应坚持贯彻“双轨思路”,用好对话合作的工具。与东盟国家的海上合作、共同开发要有所突破、取得进展。大多数东盟国家将会谋求“大国平衡”政策在南海问题上有更多体现。不过,美国军方在南海的强硬态势已引起东盟国家的紧张,除菲律宾外,它们认为美军的“冒进”增加了中美冲突风险,使东盟国家面临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更大压力。对东盟来说,最大的利益是维护东南亚一体化进程的完整性,避免东盟组织发生分裂。

总之,仲裁后的南海形势虽更复杂,但也没什么大不了。任何力量和杂音都改变不了中国坚定维权的意志、阻挡不了中国成功崛起的脚步。而各方也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国际政治中的真正强者不是滥用武力确立威慑、挑起冲突,而是在复杂环境中运用实力和智慧,制止战争、促进合作。


    进入专题: 南海仲裁案   南海问题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06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号:“盘古智库”,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