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炜:地区战略与大国崛起时对周边小国的争夺

——俄罗斯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迪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46 次 更新时间:2016-01-26 15:15

进入专题: 地区战略   大国崛起  

顾炜  

【内容提要】 为了确保崛起时的良好周边环境,大国需要争夺周边小国,使其采取不敌对政策,与大国合作,参与大国主导的地区机制甚至与大国结盟。因此,采取怎样的地区战略争夺周边小国成为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作者认为大国崛起时会让周边小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心态变化。正面心态的出现要求大国予以积极回应,而负面心态导致的不安全感会使周边小国采取投靠强者、加入其他地区集团或者彼此结盟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大国的地区战略应当针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实现良性的战略互动。大国的地区战略应包含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明示战略目标、分享崛起收益、提供安全承诺和供给地区机制等。大国还需努力减少外部干扰变量的影响,并谨慎使用武力。进入2l世纪以来,俄罗斯走上了重新崛起之路,为争夺周边小国采取了地区一体化战略,但俄罗斯的地区战略因目标模糊、连贯性不足和缺乏有效地区机制等问题,并未取得期待的效果。俄罗斯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关 键 词】周边外交/地区战略/大国崛起/地区一体化/俄罗斯对外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2014年,如果选一个国家的名字作为年度关键词的话,恐怕非“乌克兰”莫属。围绕亚努科维奇、季莫申科、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以及马航MH17客机坠毁的一幕幕,依然占据着人们的脑海、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针对乌克兰危机和随后战事的起因,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①但如果回到事件爆发的起点——乌克兰停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转而与俄罗斯签订150亿美元的大单,则问题的核心是欧盟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这场争夺战依然在持续,俄罗斯尽管夺回了克里米亚,却在争夺乌克兰的较量中处于下风。继2014年3月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政治部分后,同年6月27日,乌克兰同欧盟正式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经济贸易部分,从而在“向西”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追求重新崛起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负面影响。②早在2011年10月,普京提出了建设欧亚联盟的战略方案,意在拉拢欧亚国家特别是独联体国家共同推动地区一体化,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实现周边安全的稳固。这是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经历了21世纪前10年的快速恢复后,为继续推动本国崛起所提出的地区战略。作为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③乌克兰的“西去”沉重打击了俄罗斯的这一地区战略。

视线离开俄罗斯,转回中国。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发表了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④之后,中国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4年3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⑤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中国政府将周边外交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提出新形势下经略周边的重要战略思想”,其目的是“筑牢我国发展的周边战略依托”,⑥争取更多的周边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以良好的周边环境为中国的继续崛起提供助力。

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促使笔者提出了本文试图进行初步探索的问题:大国为促进本国的持续崛起需要采取怎样的地区战略来争取周边小国的支持与合作,或者说,大国在崛起时为争夺周边小国应采取怎样的地区战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判断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在崛起时所采取的地区战略的得失,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规划和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实现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二)研究基础和研究意义

在展开具体的讨论之前,有必要澄清几个基本概念,这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也体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1.大国的崛起与周边小国

尽管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也必须承认国家的能力及其影响力存在差别。人们通常按实力状况的不同将国家区分为大国和小国,但“大国”本身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不同的时代对大国的理解存在差别。⑦因此,对大国的等级加以区分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基础。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 L. Schweller)把大国从物质层面区分为极和第二等大国(或叫中等强国);⑧巴里•布赞(Barry Buzan)将身份这一社会性要素放入对大国概念的讨论中,更进一步将国家类型区分为超级大国、大国、地区大国和小国。⑨在全球化和地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地区层次的影响日渐突出,于是大国通常被理解为能够在地区和全球层次均发挥影响作用的国家,或者说,大国是其国家实力排在世界前列,拥有公认的超出地区层次影响的国家。根据发展状态,⑩大国的崛起意味着大国的实力正在上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有能力成长为超级大国甚至是霸权国,它们面临着继续增强本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发展任务。

大国之外,基本上是被定性为“小国”的国家。如果说成为大国需要天赋异禀且付出艰苦努力的话,那么小国的身份则几乎与生俱来,世界上近200个国家中,90%以上都可被视为小国,这是由其自身的领土面积、人口、资源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决定的。比较而言,有些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地区内部也不容小觑,可以被视作地区大国,但地区大国相较大国依然存在差距,且因为地区大国拥有较强实力,同样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对象。因此,本文不再对地区大国和小国进行区分,统一使用小国的概念进行讨论。既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小国,那么学会与小国打交道自然是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更何况小国可能掌握重要资源或处于关键位置。为了使本国利益最大化,大国在崛起时需要处理好同小国的关系,将小国争取到对己有利的立场上。赢得更多国家的支持对本国发展是有利的,特别是在各种以“一国一票”为运行规则的国际组织中,当每一个小国都持有重要一票,可以以集体力量改变国际事务的发展走向和处理结果时,争取小国的支持就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对此记忆深刻。40余年前,正是一大批新独立的亚非拉小国对中国的鼎力支持,才使中国顺利冲破外交困局,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因此,曾经受益于此的中国,十分明确小国对于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如果对小国进行分类,那么“周边小国”带有地缘性因素,意味着这些小国在地理上接近某一大国。“周边”的概念既包括某一大国的邻国,它们与大国或者陆路相连,或者隔海相望;也包括那些与大国地理位置较近,位于相同或邻近的次地区和地区范围内的国家。尽管略显宽泛,但周边国家意味着存在“地区”的限定,而大国的周边小国指的是大国周边那些与该国实力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家。

周边小国对大国的持续崛起意义重大,不仅可能给大国带来资源、市场等实际的经济收益,也不仅是在国际舞台上的投票支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在地缘方面。因地理邻近,小国原有的经济和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被“周边”这个位置性界定放大了。第一,周边国家之间易于开展边境贸易,运输距离的减少降低了相关成本,有助于扩大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第二,周边国家之间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因为“历史上安全的最大的隐患主要来自国家间地理位置的相邻或相近”,(11)即便技术发展到当今如此的高度,地理邻近造成的不安全感依然是最大的。虽然周边小国挑战邻近大国的可能性较低,(12)但敌意以及因大国崛起带来的恐惧和对大国称霸地区的担忧可能使小国采取投靠强者的政策,“引狼入室”,将更具威胁性的其他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武器、人员等安置在本国,由此成倍放大了给邻近大国制造的安全隐忧。这是俄罗斯强烈反对北约东扩的重要原因,谁也不愿意自家门口正对着竞争对手或敌人的先进武器。而即便周边小国的立场比较倾向于大国,但如果周边小国自身出现问题,如内乱、贫困等,将有大量难民越过边境进入邻近大国,对大国自身的安全稳定与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吉尔吉斯斯坦曾出现内乱,当时对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有时,周边小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具有较高的地区抱负,也能对大国构成安全威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合美国迫使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放弃其境内的核武器,就是周边小国对大国具有突出的安全重要性的鲜明例证。第三,小国比较易变,其政策摇摆度较高。“船小好掉头”的中国俗语在国际关系中同样具有比喻意义。由于实力差距的存在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小国更容易受到利益诱惑和驱使,且因其体量较小、资源较少,改变政策的成本较低,所以小国的政策容易变动。换句话说,周边小国更容易被其他大国“收买”,改变其对邻近大国的政策立场,从而对大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在大国崛起时,周边小国因为恐惧和对大国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更容易改变政策。乌克兰在21世纪头十余年间的政策摇摆已经足够让世界眼花缭乱,恰恰反映了小国政策的易变性。综上所述,周边小国对大国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周边小国的立场倾向及其自身的发展状况,对大国获得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大国向超级大国地位发展的崛起过程中,周边地区的稳定是关键要素之一。由此,争夺周边小国就成为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核心课题。

2.地区战略与争夺周边小国

争夺周边小国在国际关系史上并不鲜见。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古巴的争夺就是典型例证。但本文涉及的主体是大国,特别是处于崛起中的大国,由此,冷战时期仅有部分案例和研究成果具有参考价值。讨论崛起大国争夺小国的国内研究中,杨原的论文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在大国无战争时代,蒂莫西•克劳福德(Timothy W. Crawford)的楔子战略、(13)斯蒂芬•希尔姆(Stefan A. Schirm)的利益让渡(14)和微观经济学中相关理论所强调的利益交换策略都无法帮助崛起国从霸权国手中争夺小国,而应当采用有效慑止霸权国、武力胁迫小国和展示自我克制三者相结合的策略争夺小国。(15)他的这篇论文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讨论小国,而非本文限定的周边小国(尽管其选取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崛起大国对周边小国的争夺),并且他所研究的是崛起国从霸权国手中争夺小国的问题,霸权国是崛起国的竞争对象,本文并未限定竞争对象,而是更多从周边小国与大国之间关系的角度讨论争夺周边小国的问题,所以杨原论文中所提出的策略仅具有部分参考价值。李开盛的论文以中国的东亚政策为例,认为地区国际主义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平等参与、首先行动和必要的额外付出,在这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的大国能够有效地与周边小国开展合作。正如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实践所显示的,地区国际主义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16)笔者赞同地区国际主义的重要性,但事实证明,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周边小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投靠强者”的政策选择,导致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如南海问题所显示的。所以,仅以地区国际主义的姿态和措施无法确保实现争取小国合作的目标,中国以及其他处于崛起中的大国需要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战略。

从实践上看,在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竞争对象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周边的弱开放性以及地区作为次体系层次的非封闭性,(17)导致大国的竞争对象主要是强于自身的超级大国以及与自身实力相当的其他大国。例如,美国与欧盟是俄罗斯争夺乌克兰的主要竞争对象。从争夺小国的结果看,结盟是一个要求较高的目标,特别是在大国与周边小国存在较大实力差距的情况下,结盟需要大国单方面为联盟的运行付出成本,如提供安全保障、经济援助、信守承诺等,这并不是一个最经济的选择。同时,结盟也需要周边小国进行政策调整、规制自己的行为,周边小国是否有意愿参加存在疑问,且有相当多的国家奉行不结盟政策,因此,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应该是以“不敌对”或不采取敌对性政策为最低标准,合作甚至结盟等方式都是更高要求的目标,也意味着需要更高的成本或者说做出更大的调整。由此,联盟理论只能部分解释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细化争夺的结果,寻找更为全面有效的分析框架。

本文有针对性地讨论大国对周边小国的争夺。鉴于周边所含有的地区意义,在选择切入视角时,地区战略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对大国而言,适合的地区战略及其有效实施有利于该国稳固崛起势头,维护其地区地位,并促进提升本国的全球地位。在从地区迈向全球的崛起过程中,大国需要适合自身且适应地区和全球局势的地区战略,这是推动进一步崛起的重要谋划。通常而言,大国的地区战略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大国通常都是幅员比较辽阔的国家,其周边涉及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在大国对外战略中的优先次序和重要程度上的差别是大国地区战略的重要内容。第二,大国的地区战略在狭义上专指大国在某一具体的周边地区所实行的战略,该战略有利于实现大国的国家利益。出于讨论更加聚焦的考虑,本文不涉及不同地区的价值比较的战略讨论,而集中讨论大国在某一地区的地区战略以及该地区战略对大国争夺周边小国这一目标的影响。同时,本文也不讨论争夺某一具体小国的战略的得失,而是讨论大国在崛起时争夺周边小国的战略方式,即怎样的地区战略最有利于大国实现争夺小国的目标。

(三)本文的基本内容

关于本文研究的问题,最初的起点始于对近两年来国际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如何落实其“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关切。当今时代,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最具典型性的面临崛起任务的大国,相较于其他大国,两国的周边都分布着较多数目的小国,如何与周边小国相处、争取它们的支持与合作、防止对本国安全构成威胁是两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思考和把握中俄两国的外交战略以及评估两国周边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改变了苏联解体后的颓势,使国家发展回到上升轨道,呈现出复兴或重新崛起的势头。在这一重新崛起的过程中,面对北约和欧盟东扩造成的逐渐增强的压力,俄罗斯在争夺周边小国时采取了地区一体化战略,其经验和教训可以作为中国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参考。

由此,本文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从理论上探讨何种地区战略更有利于大国实现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即在进一步细化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以俄罗斯为对象,分析俄罗斯以地区一体化战略争夺周边小国的经验教训,考察何种地区战略更适应当代的地区和国际现实。第三,在理论推导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俄罗斯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迪。

二、大国崛起时争夺周边小国的地区战略

自三十年战争后确立起近现代国际体系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不断上演。为促进本国的持续崛起,大国需要争夺周边小国,确保周边地区安全,甚至是获得势力范围或者缓冲地带。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国需要谋划适应现实环境和崛起需要的地区战略。

(一)大国崛起时的地区和国际环境

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改变了两极对抗的僵硬格局,世界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共同“撕扯”下变得更加复杂。(18)在全球层次上,美国是仅存的超级大国,大国的数量也同样屈指可数,只有作为集体出现的欧盟、俄罗斯、中国以及某种意义上的日本等国家,可以被视作大国。因此,冷战后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要面对的国际环境是由超级大国和其他大国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触动其他大国,使后者的政策和战略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涉及大国彼此之间的双边关系,也将影响大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因为其他大国能够凭借实力和影响力介入崛起中大国的周边事务。

在地区内部、自身周边,大国同样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想要跟当年美国崛起时一样幸运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大国,其周边通常不仅有体量相当的其他大国,更有数量众多的小国。这些周边小国的存在,使大国不能仅有争夺某个周边小国的具体政策,而是必须谋划一种宏观的地区战略,来完成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从关系状态和基本条件上看,周边小国保持独立,并未同大国建立同盟关系,且拥有自主选择权,能够自主选择大国之外的合作对象。由此,大国崛起时面对的地区环境是一个存在较多独立的周边小国的情况。

以上叙述描绘了大国所处的地区和国际环境,实际上构成了本文的基本假定。而本文的分析起点是大国处于崛起过程中,即大国的实力处于上升状态。尽管衰落中的大国依然在相当一段时期保有其大国地位,但此时的大国通常采取收缩性政策,较少参与“争夺”,缺乏进取心和衰落的状态使其无暇或者无力谋划自己的地区战略。因此,本文假定的是大国对周边小国的争夺发生在其崛起过程中。

(二)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结果

获得稳定的周边环境,确保安全和经济利益,继而推动本国崛起进程的持续是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主要利益诉求。争夺周边小国是目标,具体的争夺结果显示出目标的完成情况。正如前文所述,小国改变盟友仅仅是结果之一,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需要更为细致地讨论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结果。

一个整体性的地区战略,其对应目标是争夺周边小国的整体性结果。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争夺周边小国整体性结果的分析也需要以争夺单个小国的结果为基础。争夺单个周边小国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大国同周边小国关系的变化。在由一系列结果构成的线性“光谱”中,最有利于大国的一侧是“合并”,即周边小国并入大国版图内,成为大国领土的一部分。此后,小国不再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地区,在大国内部实行统一的各项政策,不再对大国构成安全威胁。如果不改变小国的独立状态,则最优结果是“结盟”。周边小国或者改变曾经的不结盟政策,或者改变原先的盟友,与大国结盟。此后,周边小国作为盟友同大国开展经贸往来,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最重要的是同大国采取共同防御政策,此时的小国不会将大国对手的影响引入本国境内,也不会对大国的安全构成威胁。除结盟外,大国与周边小国的双边关系可能涉及如下几种界定: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等。尽管具体的表述存在差别,但当两国建立起上述几种伙伴关系时,意味着大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在“光谱”的另一侧,如果周边小国与大国停止谈判或终止合作协议和贸易往来,关闭边界,甚至断绝外交联系,发生战争与武装冲突时,意味着大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处于低谷或较差的状态。大国的目标是保持双边关系的良好状态,或使双边关系从低谷向良好方向转化。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如果周边小国将其他大国的影响,特别是军事力量引入本国境内,意味着它同邻近大国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更具指标性的标准是周边小国提升了同超级大国和其他大国的双边关系水平,与它们结成同盟。这意味着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失败性结果。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怎样的地区战略更有利于大国争夺周边小国,即争夺的结果应是一种整体性趋势。鉴于某些大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且结盟本身要求过高,所以结盟只是判断结果的标准之一。从多边机制的角度看,如果周边小国在两个排他性的地区集团或地区机制中没有选择大国主导或参与的地区机制,或者优先同排除大国的地区机制开展合作,则同样显示出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负面结果。此时。周边小国对经济一体化机制和组织的参与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对军事同盟或集体安全机制的参与是另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由此,在给定的周边地区内,如果较多的周边小国对大国采取“不敌对”政策,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支持大国的政策立场,参与大国主导的地区机制,不同其他大国,特别是邻近大国的敌对国家建立紧密伙伴关系或结盟,不参加排除邻近大国的地区经济和军事机制或集团的话,那么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结果处于正面状态,大国基本完成了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以上这些是因变量变化的重要表现。

(三)大国崛起时的地区战略

为实现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大国需要采用适宜有效的地区战略。本文将从逻辑上探寻和归纳地区战略由哪些要素构成。

大国本身具有较强的国家实力和影响力,当其国家发展进入崛起阶段时,国家实力的持续增长会给周边小国带来两种不同的心态变化:一种情况是周边小国以比较积极正面的心态看待大国实力的增长,接受、欢迎或支持此种变化;另一种情况则是周边小国产生比较消极负面的心态,担忧、惧怕或反对大国实力的增强。小国心态的变化会带来其政策和行动的改变,大国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战略互动由此展开,地区战略也开始有针对性地谋划和实施。

1.周边小国出现比较积极正面的心态

周边小国积极正面地看待大国实力的增强,可能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小国同大国已经建立起伙伴关系或高于伙伴关系水平的良好关系。此时的小国会采取支持政策,不会做出负面的应对性反应。第二个原因在于周边小国对大国实力增强的影响怀有期待,无论它们的双边关系水平如何,周边小国都希望大国在崛起过程中能给本国带来有利影响,如大国扩大对小国的投资、增加边贸等经济往来、带动小国经济发展、维护边境和整个地区的安全等。换句话说,小国支持大国崛起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具体的经济收益和安全保障以及大国所能提供的其他地区公共品和“搭便车”的机会等。小国的这些期待使其产生了比较正面的心态,而大国需要做出回应和调整地区战略。

事实上,大国调整地区战略首先并非是为了回应小国的期待,其首要目的是适应本国国力增强的现实,在确保安全和促进发展的同时,推动本国地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地区战略调整通常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国力的增强促使大国调整本国的发展目标,改变本国在地区内的身份定位。其次,实力增强的大国有能力改变同周边小国的双边关系。最后,实力的增强使大国有能力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创设地区合作机制,改善地区内的多边合作情况。

此时,问题的关键就是大国如何调整地区战略以及大国的调整会引起周边小国怎样的战略互动。如果周边小国认为大国的战略调整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例如,大国新的发展目标不阻碍小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大国对周边小国扩大经济投资、开展政治军事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大国提供新的合作机制促进地区稳定等,那么小国会相应地调整本国的政策,适应大国的地区战略。在此种情况下,大国的地区战略可谓从积极方面回应了小国的期待,此种回应能够稳定并延续小国对大国崛起的正面心态。由此,大国与小国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战略互动关系,大国的地区战略在争夺周边小国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周边小国出现比较消极负面的心态

大国本身体量庞大,加上地理邻近的放大作用,使大国实力的增长容易给周边小国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产生比较消极负面的心态。有时,负面心态由失望导致。当周边小国对大国的地区战略进行评估后,如果得出了一个负面结论,即不利于小国实现自身利益,那么周边小国原有的期待就将出现落差,导致其心态从积极正面向消极负面的方向转变。而无论负面心态是自发产生还是转化而来,持有消极负面心态的周边小国在担忧、惧怕等心理的影响下,可能采取如下行动。

第一,在国家内部,小国将加快经济发展和内部建设,对同大国之间的边界加强控制,整顿军备以维护本国安全。第二,在国家对外关系中,为了应对邻近大国的崛起,小国主要有三种对策选择:一是投靠强者。这里的强者是指超级大国和其他大国,尽管这些大国可能距离小国较远,但在邻近大国的崛起制造的恐惧阴影下,投靠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对小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小国或者同强者结盟,或者增强与强者的经济联系和军事合作,特别是周边小国可以通过向强者开放本国军事设施或者允许强者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的方式增强自身安全。二是加入排除大国的地区集团。地区化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小国有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组织或者实行集体安全的军事政治组织,都具有排他性,周边小国可以选择加入这种排除了大国的地区集团,以增强自身应对大国崛起的能力。三是自行组建地区集团。怀有共同目标的周边小国可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自行组建地区经济或军事集团,以集体的力量应对大国的崛起。整体上看,这三种对策选择的共性在于增加大国的竞争对手,以提高地区复杂性的方式增加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难度。

当周边小国采取上述应对行动时,大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出现负向发展的趋势,大国的周边环境开始不利甚至恶化。大国的地区战略需要包含应对小国负面心态和对策的措施。第一,明确宣示本国的国家发展目标,减少小国因怀疑产生的担忧。第二,利用地缘邻近的优势,向周边小国提供高于强者的利益诱惑,减少小国投靠强者的意愿。第三,创设或推动发展更为符合周边小国需要和适应地区形势的相关机制或组织,增强这些机制同其他地区集团的竞争力。第四,用涉及面更广、参加国更多的地区机制吸收周边小国自行组建的地区集团或者采用分化手段,瓦解周边小国自组集团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是减少周边小国负面心态的影响。

3.地区战略的构成要素

上述讨论已经基本勾画出大国的地区战略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即在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回应周边小国的期待与需求,减少周边小国的负面心态,增加其正面积极心态,并在同竞争者(超级大国等强者以及其他地区集团)的竞争中胜出。在归纳地区战略的构成要素前,有必要优先讨论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竞争对手即干扰变量的存在及其作用。讨论大国争夺周边小国,不仅仅是大国与周边小国关系的问题,地区本身的非封闭性使外部力量如超级大国、其他大国及其他组织能够对这一地区的内部关系造成影响,且大国的崛起本身就已经引起超级大国和其他大国的重视。因此,随着崛起步伐的加快,干扰变量的影响将呈现增大的趋势。大国对此需要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其地区战略的目标应是尽量减少外部力量的影响,把争夺周边小国控制在地区或双边范围内。由此,地区战略中应包含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大国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未雨绸缪,防止小国心态的负面转化,利用地缘邻近的优势,促使周边小国意识到同大国合作的收益要强于舍近求远的收益,减少周边小国引入干扰变量的意愿。

第二个问题是武力的使用。“大棒”永远都是大国战略菜单中的一个选项。但是否使用武力,需要大国谨慎斟酌。因为动武本身已经意味着大国与周边小国关系的恶化,在争夺周边小国的结果“光谱”中,战争与冲突属于负向的结果。具体说来,首先,使用武力有可能增加周边小国的畏惧心理,特别是大国具有负面的历史记录时,使用武力容易造成恶劣效果,使小国更坚定地选择投靠强者。其次,使用武力可否起到震慑作用,取决于武力使用的规模大小、程度高低、是否克制等,其本身的复杂性较高,难度较大。最后,使用武力的效果也同大国自身的发展有关,毕竟本文假定大国仍然在崛起过程中,如果一次动武造成过大的内耗,则适得其反。因此,整体上看,武力难以作为大国地区战略的备选项,而仅仅是地区战略中的可选方式之一。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和讨论,我们已经可以基本归纳出大国争夺周边小国的地区战略所应具备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一,大国需要明示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身份定位。明确的目标可以增加小国的正面心态,模糊只能带来更多的猜疑,增加小国的心理负担,且随着大国实力的继续增强,模糊性目标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第二,大国需要同周边小国分享自身崛起的收益。周边小国都是趋利的理性行为体,大国同小国分享收益可以回应小国的期许,也能以利益诱惑减少小国的负面心态,这符合希尔姆的利益让渡理论。(19)第三,大国需要向周边小国提供安全保障,以集体安全的方式做出安全承诺。大国提供安全保障,有利于获得周边小国的支持,也能够显示自我克制,减少小国对大国的担忧。而大国处于崛起过程中,意味着过度的安全承诺会带来过高的成本,不利于崛起的持续,通过建立地区集体安全机制,可以减少自身的成本负担。第四,大国需要提供有效运转的地区机制,既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军事安全领域。地区机制既可以增强自身行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减少周边小国的疑虑,也可以通过地区合作给周边小国带来实际收益。以上这些战略措施有助于大国在提供具体收益的基础上,树立本国在周边小国心目中的正面形象,进而塑造周边小国能够接受的地区身份,防止负面心态的出现和增强,减少周边小国将地区形势复杂化的动机,从而实现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

三、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与争夺周边小国的地区一体化战略

苏联解体后的数年间,俄罗斯经历了车臣战争、经济危机等事件的不断重创,一步步向谷底跌落,“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20)世纪之交,普京成为俄罗斯总统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使俄罗斯止跌回稳,并走上重新崛起之路。此时,俄罗斯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意在通过地区一体化战略重新拉拢周边小国,为本国的继续崛起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争夺周边小国的地区一体化战略

地区一体化最初并不是一种地区战略,而是描述一个进程,“一种说服几个国家内的政治行为体把它们的效忠、期望和政治活动转移到一个新的中心的过程,该中心的机制拥有或要求拥有高于现存国家的管辖权”。(21)一体化发端于西欧,也在这一地区发展得最为成熟,拥有经过现实检验的一整套推进思路。(22)西欧推行地区一体化的最初想法是通过经济合作推动政治和解,求得地区和平,进而实现地区繁荣。战后西欧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在二战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并成为受人瞩目、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行为体,一体化进程功不可没。当马歇尔计划完成其历史使命,帮助西欧恢复实力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后,一体化成为推动欧洲持续崛起的重要力量。

我们通常认可德国和法国作为一体化双引擎的提法,如果将德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转换思路将一体化视为一种地区战略的话,那么可以明显地发现,战后欧共体的不断扩大,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欧共体(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德法两大国)为了自身的崛起,通过发展地区一体化的方式不断争夺周边小国的过程。对德法两国而言,地区一体化战略帮助它们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争夺到周边小国的支持,不仅获得安全的周边环境,更有经济上的实际收益,也促进了自身的不断崛起。作为一体化的坚定推动者,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跃升至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的成就与地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而冷战后作为整体的欧盟,其不断向东扩大的进程,实际上也是在以地区一体化战略争夺周边小国。

地区一体化战略在西欧的成功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美国和北约提供的安全保障使欧共体的扩大几乎是在没有外部力量干扰的情况下完成的。第二,在经历了初期有关发展目标的激烈争论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共体目标明确,其实力的增长并未令周边小国产生疑虑,反而不断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第三,法德两国作为双引擎配合煤钢联营等机制的运行,减少了周边小国对欧共体特别是德国实力崛起的担忧,降低了历史记忆的负面影响。第四,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运行的机制,参与一体化的周边小国分享了德法两国引领的崛起所带来的收益。总之,欧盟的成功提升了地区一体化战略对各国的吸引力。

(二)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与地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2000年,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出现了新气象,普京甚至评价说:“2000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速度是近30年来所从未有过的。”(23)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的国力出现了冷战后的首个连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59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096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从2000年的1771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4611美元。(24)此外,对俄罗斯“金砖国家”、“新兴国家”身份的评价,也体现出世界对俄罗斯发展成绩的肯定,俄罗斯进入重新崛起的过程中。

在国家实力增长的同时,俄罗斯开始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国总统签署了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决定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作为推动五国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机制。2002年5月14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峰会决定将集体安全条约提升为地区性国际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把条约改造成地区性国际组织显示出俄罗斯推动地区一体化发展意愿的增强和明确实施地区一体化战略的诉求。2003年,俄罗斯推动俄白哈乌(克兰)四国签署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文件。2005年,中亚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中亚国家完全被纳入俄罗斯主导的经济一体化轨道,(25)也增大了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0年1月1日,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正式启动。2011年10月,普京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一体化方案。(26)2011年12月,俄白哈成立欧亚经济委员会。2012年1月1日,俄白哈三国统一经济空间正式启动。普京在2013年12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表示,俄罗斯将始终不渝地推进欧亚一体化进程。(27)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三国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俄罗斯主导的地区一体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地区一体化尽管在俄罗斯的推动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一体化本身不过是一个过程,这不是目的本身。我们也不是需要那样的一体化,不需要把它当做口号或者招牌,它应该能为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公民带来实际好处”——“在俄罗斯周围建立稳定的、安全的环境,建立能够让我们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和资源解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的条件”。(28)因此,地区一体化是俄罗斯的一种地区战略,其根本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俄罗斯“在世界上真正强大的、经济先进的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29)

(三)地区一体化战略与俄罗斯对周边小国的争夺

虽然俄罗斯与周边小国在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框架内签订了诸多涉及不同领域的旨在推动一体化进程的文件,但其中得到真正落实的并不多。欧亚经济共同体不过挂着一个“共同体”的名号,真正得到一定程度有效运行的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建立的统一经济空间和之后发展出的关税同盟。整体上看,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战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经济发展,如帮助俄罗斯较快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在帮助俄罗斯争夺周边小国的问题上却没有达到其所预想的目标,特别是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反映出俄罗斯在周边小国的争夺战中成绩一般。

那么在西欧取得一定成功的地区一体化战略,为何不能有效帮助俄罗斯实现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呢?其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从客观方面来说,21世纪以来,在俄罗斯重新崛起的过程中,其所面对的地区和国际形势更加复杂,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之机将触角深入中亚地区,欧盟和北约的东扩进程在东欧平原上步步逼近俄罗斯的家门口,甚至包括来自中国的合作倡议,都给俄罗斯的周边小国提供了更多的选项。而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看,一体化进行得越深入,第三方对它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越大,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30)因此,在干扰变量的影响不断增大、竞争难度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俄罗斯自身的优势和竞争手段并不突出。从主观方面来说,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战略未能妥善处理因本国的重新崛起给周边小国带来的心态变化,使彼此之间的战略互动向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发展,并且它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增加了重新崛起造成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第一,俄罗斯地区一体化战略的目标始终都不够明确。究竟是建成一个俄罗斯主导的国家间合作性联盟还是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行为体,在这10余年间俄罗斯的态度一直不明朗,即便是2011年提出的欧亚联盟方案,也很难让周边小国摸清楚俄罗斯的真实意图。(31)目标的模糊导致俄罗斯对本国地区身份的塑造出现了困难,周边小国很容易回忆起曾经的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俄罗斯帝国不尊重周边小国,以粗暴的战争和领土征服方式掠夺着它所觊觎的土地,周边小国几乎难以生存,危如累卵。历史的惨痛记忆使周边小国对俄罗斯任何帝国野心的流露都抱有很高警惕,特别是在俄罗斯国力上升、有再次崛起的势头时,周边小国会更加担心俄罗斯的霸权野心。可以说,俄罗斯的帝国历史使其在身份塑造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后天的环境又更加严苛,外部干扰力量如美国等也不时对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做出不利于俄罗斯的解读。(32)这些都加重了周边小国对俄罗斯崛起的消极负面心态。而后苏联空间的一体化,是一种维系式一体化,(33)更进一步加剧了回忆产生的梦魇,周边小国担心参与俄罗斯主导的一体化机制后,又会出现类似苏联时期联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状况,自己变成俄罗斯的附庸,不但无法分享额外的收益,更有可能丧失原本的发展。由此,减损了周边小国与俄罗斯合作的意愿。

第二,实用主义外交原则影响了俄罗斯地区一体化战略的连贯性,(34)增加了周边小国对俄罗斯能否与其分享崛起收益的怀疑,使周边小国的积极正面心态容易向负面转化,增大了小国采取应对性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俄罗斯及其周边小国原本都是苏联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类似,尽管各国都经历了痛苦转型,但彼此的相似性依然巨大,缺乏互补性使俄罗斯可以分享的崛起收益并非完全是周边小国最为急需的。而原本处于崛起过程中的俄罗斯受能力所限,可以供周边小国分享的崛起收益本就不足,且在实用主义外交的影响下,短视的政策行为时常出现,就更进一步增加了小国的疑虑。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1世纪的几次“斗气”风波都鲜明地反映了这一问题。即便是对一直跟随俄罗斯开展紧密合作的白俄罗斯,俄罗斯也经常祭起“断气”的大旗,令白俄罗斯失望之余,还增大了其心态变化的可能性。例如2010年5月28日,白俄罗斯总理谢尔盖•西多尔斯基(Sergey Sidorsky)表示,由于无法调和的分歧,白俄罗斯将取消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于关税同盟的谈判。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对此表态说,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在没有白俄罗斯的情况下将更容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5)双方的口角已经险些导致彼此合作的破裂。

第三,俄罗斯在崛起过程中未能及时提供有效运转的地区机制,也出现亲手毁坏原有机制的情况,在供应地区公共品方面存在意愿不足等缺失,这些都使地区一体化在适当时机未能发展到最有利的阶段,从而降低了战略实施的效果。例如,2003年9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四国总统签署了关于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协议并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四国将利用独联体现有的各种形式的一体化渠道开展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合作。(36)但由于缺乏实质性进展以及“颜色革命”后乌克兰受外部势力的影响增大,2005年8月,乌克兰宣布放弃与俄白哈三国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计划。2008年6月,俄罗斯拒绝合并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建议,表现出对供应地区公共品的意愿存在不足。2008年8月俄格冲突的爆发,实际上是俄罗斯亲手毁坏了原有的一体化机制,冲突当月格鲁吉亚即宣布退出独联体;同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宣布退出欧亚经济共同体。这些结果显示出使用武力的效果有限。直到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后,俄罗斯才真正下定决心推进俄白哈三国的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建设,并提出建立欧亚联盟的主张,切实推动建设欧亚经济联盟的一体化进程。由此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周边小国在两个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进程中应该如何选择。正如乌克兰危机所显示的,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意味着排他性的增加,尽管俄白哈三国的一体化水平明显低于欧盟,但显然这是两个具有排他性的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乌克兰只能选择其一。对周边小国而言,最希望的结果自然是“脚踩两条船”的利益兼得,但当地区一体化逐渐深化时,排他性的存在意味着周边小国必须“选边站队”,无论乌克兰选择哪一边,都不是其最想要达到的结果。因此,回顾10余年的崛起进程,俄罗斯实际上丧失了通过地区一体化争夺乌克兰的最有利时机。俄罗斯的这些立场和表现显然减弱了地区一体化战略对争夺周边小国的积极作用。

以上解释了俄罗斯争夺周边小国的地区一体化战略存在的问题,也解释了后苏联空间的地区一体化进程在世界上发展滞后,越推越小(目前积极参加的只有俄白哈亚四国(37))并且只能集中于单一经济领域(建设欧亚经济联盟)的原因。换句话说,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战略在当前阶段遇到的问题是广度和深度只能择其一,如果要深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那么它所吸引的周边小国数量将受到影响,毕竟俄罗斯的周边小国已经拥有了更多选择。当然,在分析俄罗斯教训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它的某些经验。例如,在应对周边小国自行组建的地区集团方面,俄罗斯成功地将乌兹别克斯坦从古阿姆集团中分化出来,也在2005年成功地将中亚合作组织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有的经验则来自幸运。2008年金融危机紧随俄格冲突后爆发,受到影响的其他大国难以他顾,周边小国则难以舍近求远,不得不更多指望邻近大国俄罗斯的帮助,且俄罗斯比较迅速地从经济危机的打击中恢复,给小国以更多的信心。如果不是以上这些幸运,那么使用武力对争夺周边小国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大。

从俄罗斯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地区一体化战略可以帮助大国在崛起时争取到部分周边小国的支持,但难以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大周边的目标,对自身崛起的推动作用也并未达到期待的效果。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复杂化增大了俄罗斯在崛起过程中争夺周边小国的难度,其自身在推进地区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地区一体化战略的效果。即便是一体化发展最为成熟的欧盟,尽管在冷战后不断争夺到更多的周边小国加入一体化进程,但欧盟自身的发展却在不断东扩的过程中迟滞了。参加一体化进程的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性暴露无遗,东扩虽然意味着争夺小国的胜利,但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却使这些胜利所带来的收益大打折扣。因此,地区一体化战略是大国在崛起时争夺周边小国的可选战略之一,但该战略的实施难度比较大,想要取得最佳效果并不容易。

四、俄罗斯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迪

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美欧对俄罗斯的各项制裁都令俄罗斯在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遭遇挫折,不仅在乌克兰争夺战中居于劣势,自身经济也遭到沉重打击。俄经济增速放缓,2014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比去年同期增长0.8%,(38)卢布在年内不断贬值,2014年10月跌破1美元兑换40卢布的心理关口,2014年12月更是出现急剧贬值,逼近1美元兑换80卢布的历史低位,这些显然都对俄罗斯追求国家崛起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俄罗斯在处理与周边小国关系时的经验教训以及在争夺周边小国时所采取的地区战略的利弊得失则值得中国记取,因为中国也同样面临着争取周边小国合作、稳定周边环境以促进本国继续崛起的重要任务。

为了推动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区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伊始就引发了各方关注和热烈讨论,具体的建设思路和落实方式还在形成过程中。对此问题,在结合本文对俄罗斯经验教训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谈四点看法。

第一,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进程需要继续推进,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示范效应。中国应结合周边不同小国的特点,发挥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寻找互补点,通过经济合作带动小国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增强周边小国同中国开展合作的信心。中国同周边小国分享的崛起收益应具体而实际,符合周边小国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要发挥地缘邻近的优势,减少周边小国舍近求远的动机,借此使合作的美好前景持续而可期。比如在中亚地区,中国同中亚各国在产品结构、资源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备帮助中亚国家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中亚国家的能源、棉花等优势产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为便捷的方式运输出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对中亚国家尤其重要。

第二,从外部看,中国要面对的最主要挑战是如何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疑虑和担心。(39)为此,中国应更加明确地向外宣示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身份定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地区身份的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塑造中国在周边小国民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降低他们对中国崛起后的担忧。在身份塑造方面,中国的历史包袱并不重,所以就更加需要明确身份定位和发展目标,消除他国的疑虑,这对促进长期有序的合作至关重要。比如在中亚地区推广汉语教学,促进该地区民众掌握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开展公共外交,向中亚国家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来华学习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塑造中国的地区形象、加深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也有利于扩大贸易、推动经济合作。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中国必须让自己的邻国真正感受到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诚意,体会到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第三,对周边小国的安全承诺应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实现,使周边小国参与到维护地区安全的工作中,但对武力的使用要尤其慎重。正如前文所述,武力的使用会增加周边小国的不安全感,其震慑作用的发挥也需要诸多条件的配合,中国很难复制俄罗斯的幸运,所以使用武力是备选方式之一,但却不是战略选项本身。谨慎使用武力并不意味着怯懦或对军事和安全的忽视,更可行的方式在于创设或推动地区集体安全机制的发展,既向周边小国显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也将小国纳入到有效运行的地区安全机制中。

第四,“一带一路”既是中国提出的地区战略,也是中国倡建和创设的地区机制,是对地区责任的担当。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将其作为提升中国与周边互利共赢合作关系的着力点。(40)为能在着力点切实用力并实现地区机制的有效运转,根据本文的分析,不应盲目提升“一带一路”的合作水平,不应以某种一体化为发展目标,(41)应将其维持在国际机制的水平上,并集中于经济领域。欧盟自身遇到的问题以及俄罗斯的教训都表明地区一体化是一项要求颇高、实行难度较大的地区战略,且一体化的深化将增加其排他性,小国在选择是否参与时会产生更多的犹豫。而一体化水平较低的国际机制有助于促进周边小国放下顾虑,在受到尊重和维护本国主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同中国的合作中。因此,中国有必要维持机制化的合作水平。在“一带一路”战略所辐射的两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的中亚和东南亚地区,既有的合作机制和合作组织不应被抛弃,仍需要继续发挥相应作用,并形成网状的合作平台,以此巩固合作成果,并形成合力增强中国对周边小国的吸引力。

本文以俄罗斯为例,探讨了大国在崛起时为争夺周边小国所应采取的地区战略问题。这一问题更多地关系到地区和平与大国的持续崛起。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本文并未具体展开针对不同竞争对象所应采取的应对战略的讨论,这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而本研究的现实价值以及俄罗斯对中国的启迪也有待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地区战略实践的检验。总之,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认真谋划地区战略,以实现争夺周边小国的目标。

本文初稿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内部讨论会及学术研讨会“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之青年学者专场上宣读。感谢多位学者和《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注释:

①中国的相关研究分别从地缘政治博弈、国内政治问题、制度转型、民族文化认同、国际秩序等方面对乌克兰危机的原因进行解释,参见赵鸣文:《乌克兰政局突变原因及影响》,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第68-78页;冯玉军:《乌克兰危机:多维视野下的深层透视》,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3期,第48-63页;张昕、冯绍雷:《乌克兰危机的理论透视》,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 年第6 期,第145-155 页。俄文的相关评论中,既有将原因归结为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观点,参见В. В. Спиридоно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бхоб к анализу причин полимического конфликма на Фкраине, Межбунаробные омношения, No.2, 2014, С. 254- 261; П. Я.Циткилов, Полимический кризис в украине конца 2013-2014гг.: Исмокии прбваримельные уроки. Социально-гуманимарные знания, No.4, 2014, С. 17-35。也有将原因归结为俄罗斯错误的欧亚发展政策,而应聚焦于欧洲方向,参见Григорий явлинскйк, Россия созбаем вокруг себя пояс несмабильносми, 27.02.2014, http://www.vedomosti.ru/opinion/news/23375261/grigorij-yavlinskij-otkazom-ot-evropejskogo-vektora? full#cut,登录时间:2014年6月10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将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不正派的政客们的行为,参见Лукашенко назвал причину кризиса в Украине, 11.07.14, "Интерфакс-Украина," http://minprom.ua/news/159396.html,登录时间:2014年8月12日。

②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2014年2月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乌克兰社会有其自身的结构,不会允许乌克兰单向地倾向于任何一方。参见《В понимании ЕС и США "свободный" выборза украинцев уже сделан》, Глава МИД РФ Сергей Лавров оситуации на Укразне и отношениях между Москвой и ЕС—специально для "ъ"//Коммерсант. 13 февраля 2014。从他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长远走向并不悲观,笔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事态发展是俄罗斯的阶段性挫败。

③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④《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 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 09/07/c_117272280.htm,登录时间:2014年12月17日。

⑤《两会授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4/c_119779247.htm,登录时间:2014年12月17日。

⑥杨洁篪:《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第5页。

⑦巴里•布赞著,刘永涛译:《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58页;张小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种解读》,载《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1期,第49-58页。

⑧Randall L. Schweller,"Tripolarit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7, No. 1, 1993, p. 75.

⑨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第59-78页。

⑩按照布赞等人的看法,成为大国的“第二条路径是国家从公认的超级大国地位衰退下来”,20世纪最后10年的俄罗斯属于此种情况,它可以被视作一个大国,但却是一个衰落的大国。参见巴里•布赞、奥利•维夫著,潘忠岐等译:《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11)朱锋:《区域主义与东亚安全》,载《当代亚太》,1998年第4期,第11页。

(12)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爆发了一场持续5天的冲突,如果我们认可“俄格冲突是格鲁吉亚发动的”这一说法,那么俄格冲突就是冷战后最为典型的周边小国挑战邻近大国的案例。但整体上看,周边小国因存在实力差距,挑战邻近大国的可能性较低。

(13)Timothy W. Crawford,"Wedge Strategy, Balancing, and the Deviant Case of Spain, 1940-41," Security Studies, Vol. 17, No. 1, 2008, pp. 1- 38; Timothy W. Crawford,"Preventing Enemy Coalitions: How Wedge Strategies Shape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5, No. 4, 2011, pp. 155-189.

(14)Stefan A. Schirm,"Leaders in Need of Followers: Emerging Powers in Global Govern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6, No. 2, 2010, pp. 197-221.

(15)杨原:《崛起国如何与霸权国争夺小国——基于古代东亚历史的案例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2期,第26-52页。

(16)李开盛:《地区国际主义与中国的东亚外交》,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3期,第20-25页。

(17)所谓“弱开放性”指的是周边地区既可以仅仅包括与该国接壤的国家,也可以包括与该国不接壤但位于同一地区的其他国家,比如中国的西部周边既可以仅仅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个邻国,也可以指代整个中亚地区,但再向西部拓展严格讲就不能叫作中国的“周边”了,所以周边是一个“弱开放性”的地区。作为次体系层次的地区,其“非封闭性”意味着外部行为体可以对地区内部事务施加影响,所以地区具有半开放性,地区本身成员固定,但参与地区事务的行为体可以在地区之外。

(18)有关地区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是并行不悖的一致过程,或者说地区化有利于全球化,可参见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3页;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367页。本文强调地区是次体系,地区化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全球化的“逆过程”,因此认为地区化和全球化共同“撕扯”了世界。

(19)Stefan A. Schirm,"Leaders in Need of Followers: Emerging Powers in Global Governance," pp. 197-221.

(20)《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21)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1950- 195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 16.

(22)例如,在现有的路径中,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态主要有自由贸易区(免除关税)、关税同盟(在免除关税的基础上对外实行共同关税)、共同市场(相关要素内部自由流动)、经济和货币联盟(实行共同的经济货币政策)等。从组织形态上看,一体化又通常表现为从临时机制、长期机制、常设组织的建立和常设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23)《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第271-272页。

(24)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http://data.worldbank.org/,登录时间:2014年9月20日。

(25)柳丰华:《俄罗斯在中亚:政策的演变》,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第165页。

(26)В. В. Путин, Новый инм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м бля Евра-зии- бубуцее, коморое рожбаемся сегобня, http://www.izvestia.ru/news/502761,登录时间:2014年7月15日。

(27)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12.12.2013, http://www.kremlin.ru/transcripts/19825,登录时间:2014年3月20日。

(28)《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第250-253页。

(29)《普京文集(2002-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30)Joseph S. Nye,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p. 93.

(31)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在2014年6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表示,欧亚联盟并不是直接以成为又一个欧盟为目标。否定以欧盟为目标,却没有提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反映出俄罗斯目标的模糊性。参见《“丝绸之路经济带”:俄罗斯的态度并非雾里看花》,http://world.huanqin.com/exclusive/2014-06/5039324.html,登录时间:2014年8月1日。

(32)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卸任前曾直言美国要阻止俄罗斯恢复苏联,参见《普京再造独联体拟2015年正式建成欧亚联盟》,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1- 18/4501869.shtml,登录时间:2014年9月25日。

(33)利布曼等人将后苏联空间地区一体化的特点界定为维系式一体化,意指该地区的一体化具有维持地区内各国曾经的紧密联系的特点,参见Alexander Libman and Evgeny Vinokurov, Holding-Together Regionalism: Twenty Years of Post-Soviet Integra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34)莫罗佐夫将普京的对外政策观念总结为“ 3 个П”,即可预见性、连续性和实用主义(предсказуемость,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сть。прагматизм),这也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特点,参见С. С. Морозов, Дипломамия В. В. Пумина: внешняя полимика России 1999-2004гг., СПб: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Измайловский", 2004, С. 31。

(35)龙腾:《俄罗斯大事记(2010年5-6月)》,载《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4期,第137页。

(36)Сообщение о подписании в Ялте Соглашения и Конце-пции 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и Един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19 сентября 2003г.; Заявл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ов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Украины, 19 сентября 2003г.//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10, 2003, С. 60, 62.

(37)2014年10月,亚美尼亚签署了相关文件,将于2015年1月1日成为欧亚经济联盟的正式成员国。尽管亚美尼亚的加入是欧亚经济联盟扩大的一个反映,但亚美尼亚的体量和经济水平显然不可能给欧亚经济联盟带来任何实质性变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依然存在局限。

(38)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登录时间:2014年8月30日。

(39)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第9页。

(40)阮宗泽:《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2期,第20页。

(41)塔吉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穆米诺娃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设之初不应搭建任何一体化机制,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高级顾问王海运也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一体化的概念。参见陈玉荣、汤中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第126-132页。



    进入专题: 地区战略   大国崛起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664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世界经济与政治》(京)2015年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