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强晓云: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19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6:18

进入专题: 国际关系学  

刘军   强晓云  

【内容提要】 在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俄罗斯的强势登场。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仍然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此外还存在众多的非主流的理论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派等。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多元化、西方化、孤立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理论流派;发展趋向

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在理论界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理论界,俄罗斯同样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俄罗斯的强势登场。本文主要分析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趋向。

一 从苏联到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的沿革

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发展除了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外,苏联时期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也为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二战前后,随着苏联不断卷入国际事务领域并成为两极对抗中的一极,苏联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在20 世纪50 年代,西方学界就区分了苏联国际研究领域不同的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大俄罗斯帝国主义、官僚专政、拜占庭传统、国家防御、欧亚主义、对海洋的渴望和国家性格等。[1]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苏联时期的国际关系学大量批判吸收西方的理论,采用各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多学科方法来探索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机制与发展趋势,并以此为苏联对外政治活动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苏联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国际关系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与地缘政治研究等。[2]

如果说苏联时期国际关系研究是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以追求超级大国地位并推动世界革命为目标,那么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则出现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西方市场经济及民主政治的转变,这也是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总体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关注俄罗斯的国家定位、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俄罗斯与世界体系的关系、俄罗斯外交政策决策等。 

从苏联时期到当代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研究,从方法论以及理论渊源来看,学科的传承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如今日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地缘政治研究以及欧亚主义研究都具有这样一种学科上的延续性。但是这样一种学科上的延续性毕竟影响较小。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基本概念、话语系统、理论流派完全倾向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体系。对于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俄罗斯学术界存在不同的分类标准。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将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分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欧亚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流派,[3]另一种是分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此外还包括一系列焦点性的问题领域,如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等。[4]但如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一样,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是如此。 

二 俄罗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及其争论

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流派主要以俄罗斯科学院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的T.A.沙科列伊娜以及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A.D.博格多罗夫为代表。[5]其他现实主义学者还包括霍卢斯塔耶夫、阿尔巴多夫、可克申、契什科夫、维诺格拉多夫等。[6]从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来看,俄罗斯现实主义者认为,必须要以实际的利益来定义俄在欧亚大陆上的外交政策,强调要抵制内外威胁,保障国家安全。目前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深层次的内部危机。因此,俄罗斯首先要完成国内改革,积累必要的资源来修复内外的不稳定。从外部看,要有选择地发展同外部国家的关系:近国外—前苏联国家—东欧、中东、远东—西方。当前俄罗斯现实主义者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世界结构、极以及俄罗斯战略和对外政策问题,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是:第一,正在出现的世界秩序其特点是什么?第二,俄罗斯应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什么?[7]

围绕上述问题的研究,俄罗斯现实主义者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历史体系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方法、政治哲学与社会学方法、政治心理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8]

与现实主义相比,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自由主义提倡用多边国际体制保证国际体系的稳定,强调采取西方政治经济体制来改造俄罗斯社会,从而使俄罗斯回归“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俄罗斯自由主义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自由主义内部也有相当大的分歧与区别,主要表现为三大流派:现代化流派、制度主义者流派、国家民主派。现代主义者(如盖达尔、科济列夫)强调俄罗斯要接受西方文明价值观,成为西方一部分,认为苏联的解体是积极的,有利于俄罗斯。制度主义者强调要成为当代国际组织的成员,但对现有的国际制度持批评态度,否认苏联解体是积极的,强调要加强与独联体以及前苏联国家的一体化。国家民主派则强调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以及在世界政治中本土文化的重要性。[9] 

但是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自由主义进行划分,将自由主义划分为“软弱的自由主义”、“本土特色的自由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自由主义”。如俄罗斯政治学家马西亚•A.维格尔认为,自由主义作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大的软弱性,最终无法赢得民众。同时,维格尔认为还存在着一种俄罗斯特色的自由主义,那就是浅浅地植根于12 世纪以来俄罗斯哲学与公共生活中的一系列自由主义原则和制度。[10]俄罗斯政治学家安德兰尼克•米格兰尼亚强调从政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讨论自由主义,俄罗斯经济学家莫夫谢香则从经济的角度对俄罗斯自由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全面的剖析。[11]

俄罗斯学术界还将自由主义划分为万能主义、理想主义与国际主义。以特列宁为代表的万能主义认为,美国在当今世界的领袖地位是国际关系进一步向民主化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有利于俄罗斯实现民主政治。[12]以阿达米申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则主张建立世界政府,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新的国际行为准则”,才可以彻底根除这些“人类社会的结构性危机”。[13]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的结构,完善安理会职能,重建国际政治管理体系。在保留联合国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建立国家联盟以便应对新的威胁,而美国应该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14]以大卫多夫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则主张提高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单凭一国的力量已经难以应付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完善国际法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组织来协调各种冲突和矛盾。[15]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独联体的一体化与欧洲安全。自由主义者认为,俄罗斯真正的两难不是独联体的一体化与非一体化,而是完成民主与市场的改革。俄罗斯在欧洲的主要安全利益是加强多边机制,避免出现权力政治回归的情况。北约是欧洲安全的保证,北约东扩并不是什么重大的威胁,是防御性的而非进攻性的。但是现实主义者强烈反对北约东扩,强调优先发展与独联体的一体化与“近国外”国家的关系。 第二,关于世界秩序问题。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秩序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一种体系,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国际体系的结构与现存的制度性规范和机制决定了它的原则、特点及内容。而结构是通过极或者权力分配来定义的。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世界秩序是指已经建立起来的体系,而自由主义者则把重点放在提高或调整世界秩序的方法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自由主义者认为世界秩序中的行为体是多元的,而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秩序是国际的或者国家间的关系。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主权问题。自由主义者认为全球化以及全球市民社会的出现可以使国家利益次之,这样可保护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俄罗斯应该减弱主权,进行跨国合作,与国际组织合作。但是现实主义者却持完全相反的观点。此外,在外交政策方向问题上,自由主义者认为,俄罗斯应该放弃大国幻想,承认目前状况,向西方靠拢,否则就会处于边缘化;但是现实主义者认为仅仅同西方合作对俄罗斯是不利的。[16]

综上所述,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同西方一样也是在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开展论战。但是俄罗斯学术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简单地依照西方的习惯将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理论分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并不能完全反映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的现状,应当从俄罗斯国际关系学者的分析方法及他们的出身来区分国际关系理论的流派。根据这一标准,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学派和历史政治学派。[17]

政治社会学派主要由莫斯科大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哲学专业出身的学者组成。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秋林、梅里威利、茨冈科夫、谢尔古宁等。他们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强调应当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通盘考虑当今世界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来制定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政治社会学派的观点注重实用性,与人们熟悉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些相近,同时或多或少地带有新欧亚主义的色彩。历史政治学派则主要由地方院校历史系出身的学者组成。该流派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等研究国际关系的科研机构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主张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各种国际政治现象。该学派的支持者认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民主制度必将代替专制制度。可以看出,历史政治学派的理论带有西方的自由主义特色。此外,由于历史政治学派在俄罗斯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因而其国际关系理论还具有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18]

三 俄罗斯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

除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外,俄罗斯还存在众多非主流的理论流派,如全球化、欧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派等。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俄罗斯理论界对全球化的研究非常兴盛。由于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俄罗斯社会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俄罗斯的全球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日益激化的国家间竞争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跨国公司、非政府性国际组织、全球经济组织(例如八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保留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国家主权将会逐渐缩小直至消失。[19] 

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力量派别对全球化钟爱有加。激进主义者鲍里斯•卡格里兹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避免不加入。[20]同样,瓦列里•伊万诺维奇•科瓦列夫也认为,从世界总体上看,虽然全球化会产生某种矛盾,但它占据优势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忽略它、反对它或对它不加以充分了解,就意味着把自己从历史中排除。[21]

但是俄罗斯社会反全球化的现象也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使南北矛盾进一步加深,必须从全方位反对全球化的改革。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界还曾举行关于讨论全球化问题的圆桌会议,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激发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立性,对现有的国际安全体系是严重的挑战。全球化还引发了世界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22]从社会舆论看,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社会对于全球化这一现象还没有很强的接受与适应能力。[23]

叶卡捷琳堡人文大学经济系主任C.米采克对于全球化的观点代表着一种中间路线。他认为,全球化尽管引发种种问题,但从整体上讲对俄罗斯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全球化反对者的许多论据是臆造出来的。[24]瓦季姆•科日诺夫的观点也有代表性。他认为俄罗斯既要看到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又要防止其威胁。[25]从这一角度出发,俄罗斯学者对全球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全球化进程中的平等问题,重点研究全球化的平等标准及其在民主治理、利用世界体系的方法、文明分析中的应用等。[26]

除全球化外,另一个重要的流派是欧亚主义。欧亚主义是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思想界与政界首先复兴的一股政治思潮。这一政治思潮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的势力衰落与艰难转型为背景,以恢复俄罗斯在当今全球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为宗旨,努力探索本土传统及地缘空间特征影响下的富有俄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尽其所能将这一思潮转化为现实的发展战略与施政原则,从而形成为影响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特别是通过俄罗斯独特的政治、经济复苏与发展对今后若干年国际格局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一股政治思潮。 

就欧亚主义的思想起源而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哲学神学家弗拉洛夫斯基、语言文化学家特鲁别茨基、地理政治学家萨维斯基、音乐家和评论家苏符钦斯基等。1921 年由萨维茨基、苏符钦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弗拉洛夫斯基四人合著的《走向东方:预言与现实——欧亚主义者的主张》论文集在索非亚出版,标志着欧亚主义的诞生。早期的欧亚主义者主张要“通过国家来组织现代社会生活”,自认为是国家主义者。甚至一些早期的欧亚主义者还把自己与布尔什维克的政治主张相联系,并且自称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早期欧亚主义者们也竭力主张在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控制与干预,反对资本主义对俄罗斯传统经济生活的破坏(比如农村公社)。同时,欧亚主义者们也不绝对地反对国有企业与私人资本同时并存,而是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互相补充、互相影响。

苏联解体前后,沉寂了70 年的欧亚主义终于重新成为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各国学界、政界的时新话题。20 世纪20 年代的欧亚主义者的作品被重新出版并广为流传,早期欧亚主义者的思想成为当今研究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苏联正统意识形态已失却其主流影响的同时,欧亚主义正迅速成为当今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政治文化、甚至准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正在对其内部与外部行为产生直接与深刻的影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М.季塔连科、Н.纳托夫、K.索罗金、C.罗戈夫、K.科洛索夫和H.米诺侬科等。[27]

20 世纪90 年代重新出现的欧亚主义思潮,与20 年代早期欧亚主义者的思想已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当代欧亚主义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由于解体后的俄罗斯确定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因此,独联体国家一体化问题成为当代欧亚主义者首先思考与研究的对象。其次,当代欧亚主义已经不只是俄罗斯一国学者、一国政治家所关心的问题,而是成为欧亚各国学者共同关注的对象。欧亚主义所提倡的已经不只是个别国家的努力,而是成为世纪交替时期一些国家政治家的实践的反映。欧亚主义所提倡的建立结合本国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已经越来越受到独联体范围内各国的重视。 

20 世纪90 年代欧亚主义的重新崛起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它是以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前提的。20 世纪末,围绕苏联解体问题而展开的国际政治思潮的较量与斗争,给当代欧亚主义者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1992 年之后,俄罗斯经济、政治的变局既是欧亚主义崛起的触媒,同时,也造就了欧亚主义的物质载体。90 年代以来俄罗斯居民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心理取向的变迁,成为欧亚主义生长的胚基。而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对俄罗斯的挤压和挑战,则迅速为欧亚主义的崛起催生,这就是欧亚主义在90 年代重新崛起的背景与环境。[28]

俄罗斯地缘政治学派在冷战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地缘政治学家A.杜金从权力政治的角度出发,提出“地缘政治学就是有关权力的世界观,是一门关于权力和以权力为目的的科学”。[29]索罗金则以全球政治为视角,认为“地缘政治学既是研究世界政治自身发展的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对国家及国家集团在国际舞台从事重要活动提供建议的应用科学”。[30]Э.帕兹特涅雅科夫从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的区别出发,指出“政治地理学是以空间为视角来研究国家,局限于对国家的静态描述;相反地缘政治学却是以国家为视角来研究空间,着重从动态来理解空间”。[31]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秋林认为,由于注重地缘政治在俄罗斯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才被称之为“新现实主义”。[32]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派还未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理论流派。目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都金、米罗尼克、卡基耶夫、普列沙科夫和科洛索夫等。[33]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派别把“地缘政治”定义为一种描述政治(世界政治)与控制空间的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想体系。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学派内部分为两派,即传统派地缘政治与修正派地缘政治。传统的地缘政治认为俄罗斯地缘政治发展有长期的历史,包括早期的第三罗马观念、蒙古统治阶段以及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等。苏联解体后修正派地缘政治研究开始兴起,它认为俄罗斯地缘政治不应以俄罗斯为中心,应把焦点置于俄在欧亚大陆中的作用与位置,否则就会形成一种错觉:俄罗斯是全球稳定的关键,是世界政治中的地理中心。[34]

与全球化及欧亚主义思潮相比,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其他流派的发展显得相对薄弱。例如俄罗斯的新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传统派,一派是以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为首的社会民主派。传统派强调国家利益占主导地位,俄罗斯主要的国家利益在于保证领土以及民族精神的完整,反对北约,俄罗斯要优先同独联体及近国外发展关系,主张恢复苏联,同传统同盟国家(如伊拉克、利比亚、古巴、朝鲜)恢复关系。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以及《自由思想》杂志是俄罗斯社会民主派的重要阵地。这一派别认为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最优先的目标,即国家最基本的需求:生存、安全、进步和发展。国际行为体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普遍性的利益。全球市民社会是取代国家利益来创造全人类的价值观的惟一方法。世界是从一极向多极结构运动的,未来的世界是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过程——一体化与分散化的相互运动中诞生的。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则反对“国家利益”的概念,视之为一种“保守的乌托邦”,仅仅是一种狭隘利益的掩饰。在现实中,国家利益既不是一个国家,又不是一个民族利益的反映,而是统治精英利益的反映。[35]此外,在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中还存在着民族冲突论流派。这一流派的理论在解释俄罗斯现存的民族矛盾、车臣恐怖主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6]

严格说来,俄罗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作为一种学术范畴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学界开始对这一问题加以关注,如有的学者在权威的《莫斯科大学学报》上载文介绍三大理论流派: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重商主义(现实主义)。[37]这一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S. L.特科申科、登金、科彻特夫和马佛西西扬等。[38]当前俄罗斯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争论在于,是倡导国家融入世界经济,还是要求经济的相对自治。同时也相应地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是自由制度主义的IPE,二是统制主义(dirigist)派别的IPE。前者倡导制度性环境的发展、改革的持续性、减少非市场因素、预算平衡并提高效率;后者则认为要有利于工业发展,必须在出口环节征收特殊税收, 并进行资源的集中再分配,强调发挥国家的作用。[39] 

四 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向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后苏联国家正在经历转型的特征,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现实密不可分。

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实践在20 世纪90 年代几乎同步推进。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实践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背景,提出了在理论上必须做出回答的诸多问题。同时,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发展也反映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艰难复杂以及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尤其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之间的争论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西方化与本土化、自由派与欧亚派之间种种复杂的矛盾。因此,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是理解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一个入口。 

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实践所催生的产物,即,俄罗斯社会转型为理论发展提出了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无疑,在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伴随着俄罗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外交战略的全面转轨,以“休克疗法”、“华盛顿共识”以及“大西洋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理论支撑与路径选择,并以此为背景推动了俄罗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但是,俄罗斯十多年来的社会转型尤其是转型初期剧烈的社会动荡、经济大衰退明确宣告,仅仅依靠新自由主义理论还难以完成社会转型的预期目标,同时对于“休克疗法”与“华盛顿共识”的盲目迷信也开始出现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社会转型出现了从“休克疗法”到“渐进疗法”的转变,出现了超越新自由主义并期盼新的转型理论的吁求。因此,强调国家干预、制度建设、以国内改革为主、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及欧洲国家关系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出现了传统的欧亚主义的复归。此外,众多的非主流理论(如地缘政治学、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也不断得以发展。此外,在俄罗斯社会转型的背景下,20 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转型学”开始取代“苏联学”,成为对俄罗斯以及独联体、中东欧地区进行研究的区域主义流派。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以及俄罗斯外交部下属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前者是在自由派N. N.伊诺杰米采夫的领导下,后者是在M. A. 霍卢斯塔列夫和 A. A.佐洛宾的领导之下。但从整体而言,俄罗斯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方面,这是由于新俄罗斯学者系统研究当代国际关系的时间还不长,该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而还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某一派理论的系统衍变;另一方面,当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自由化倾向更加深了理论研究系统化的难度。[40]但是,俄罗斯学者认为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多元化、西方化、孤立化的发展道路。[41]

随着传统理论的崩溃,俄罗斯国际关系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这使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理论处在一个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如1991 年8 月到1992 年底,大西洋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主张西方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以及发展市场经济、加入西方民主国家体制。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欧亚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俄罗斯从来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因此,俄罗斯应该选择一个在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并成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42]进入21 世纪后,随着俄欧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合作协调新关系的出现,俄罗斯回归欧洲、着重发展与西方的关系又占据上风。但是,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传统的双头鹰外交以及传统的、集中式的权威主义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由于意识形态及理论真空状态,当前的俄罗斯国际关系又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特点:西方化与孤立化。西方化意味着对西方主流理论概念及知识模型的依赖,而孤立主义则是一种隐形的、代表着对西方过多的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映。西方化有利于俄罗斯的国际关系研究与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相一致,而孤立主义则剥夺俄罗斯国际关系向外国文化及社会科学学习的机会。[43] 

总之,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国际关系研究经历了一场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占主要地位到多范式的迅速而剧烈的转换。尽管如此,在经历了早期的多元化争论后,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仍然形成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包括:国家利益优先、积极的外交政策、国内改革和安全保护等。在俄罗斯不同的理论流派中,尽管现实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俄罗斯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不会是“独奏曲”而将是多重音调的发展趋势。[44]而且,随着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渐趋稳定,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规范而有序的发展轨道。

注释:

[1]Christer Pursiainen,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United Kingdo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0, p.39.

[2] 倪世雄、冯绍雷、金应忠:《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84 -154 页。

[3] П.Цыганков,“Либерализм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теории междун 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КОСМОПОЛИС, зима 2003/2004гг., с.153.

[4] Andri P.Tsygankov and Pavel A.Tsygankov,“New Directions in Russ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Plur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and Isolationism,”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No.1,March 2004, pp.1 - 18.

[5] T. A. Shakleyina, Rossia I Soedinennye Shtaty Ameriki V novom mirovom poryadke, Moskva: Institut Soedinennykh Shtatov Ameriki I kanady,2002;A.D.Bogaturov,“Etap za globalnym,” in A.D.Bogaturov,ed., Liberalny natsionalizm vo vneshnei politike Rossii, Moskva:Institut SSHA I kanady,1994.

[6] A.G.Arbatov,“Interesy Rossiyi v SNG,”Mezhdounarodnaya zhizn, N.9,1994;E.Kochetov, Geoekonomika I Strategiya Rossiyi, Moskva: MGIMO,1997.

[7] Tatyana A.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No.1,March 2004,pp.37 - 52.

[8] Tatyana A.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37 - 52.

[9] Pavel A. Tsygankov and Andrei P.Tsygankov, “Dilemmas and Promises of Russian Liberalism,”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No.1,March 2004,pp.53 - 70.

[10] Масия.А.Вигер,“Современный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либерали зм Росси,” http://wiapp.myetang.com/iapp/maoshoulong/maopaper03.html .

[11] “Прошлое,настоящее и будущее либерализма,”Мирова 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11,2004,с.121 - 125.

[12] Д.В.Тренин,“Третий возраст:россий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а пороге 21 века,” Pro et Contra, T.5,№ 2,2000,c.30 - 31.

[13] А.Л.Адамишин,“На пути к мировому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Ро ссия в глоб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е,№1,2002,с.16.

[14] А.Л.Адамишин,“На пути к мировому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c.18.

[15] Ю.П.Давыдов,Норма против силы: проблема мироуправл ения,Москва: Наука,2002г.,с.29 - 32.

[16] Tatyana A. Shakleyina,“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37 - 52.

[17] А.Богатуров,“Понятие мировой политики в теоретиче ском дискурсе,”КОСМОПОЛИС, весна 2004,с.101 - 103。

[18] А.Богатуров,“Понятие мировой политики в теоретиче ском дискурсе,”с.101 - 103.

[19] М.М.Лебедева,Мировая политика, Москва:МГУ,2001г.,с.37.

[20] Борис Каглицкий,Ситуация иностранной теории, Мос ква:Наука,2002.

[21] Валерий Квалев,“Россия и глобализация,”Независим ость, 18 августа 2000г..

[22] Загладин,“Глобализация: вызовы структуре миропор ядка,”Миро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9, 2002, с.3 - 25.

[23] Лапкин,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мнения России и вызов Глоба лизация,”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 ния,№10, 2002, с.3 - 21.

[24] С. Мицек, “Россия не должна бояться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вопросы, август 2002 г..

[25] Вадим Кжнов, “Россия ⅩⅪ в. и глобализация,” http://ekgmetod ru/pub/inoe-2002-koghimv-prn.htm .

[26] Mikhail Ilyin, “Studies of Globalization and Equity in Post-Soviet Russia,”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 No.1, March 2004, pp.71 - 84.

[27] Marlene Laruelle, “The Two Faces of Contemporary Eurasianism: An Imperial Vers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 Nationalities Papers, Vol.32, No.1, March 2004, pp.115 - 136.

[28]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 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29] А . Дугин,Основы Геополитики,Москва:Arktogeya, 1999 г., с.13.

[20] К . Сорокин,Геополи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 и геострате гия России, М.:Наука,1996 г., с.15.

[31] Э . Поздняков,Геополитика, Москва:МГУ, 1995 г., с.41.

[32] И. Г. Тюлин,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России,”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в соврем енной России,Том 3, с.399 - 400.

[33] A. Dugin, Osnovy Geopolitiki, Moskva: Arktogeya, 1998; E. Kochetov, Geoekonomika, Moskva: Vysshaya Shkola, 1999; John O. Loughlin, Gearoid O. Tuathail and Vladimir Kolossov, “Russian Geopolitical Storylines and Public Opinion in the Wake of 9 - 11: A Critical Geopolitical Analysis and National Survey,”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 No.3, September 2004.

[35] P.A.Tsygankov, Mezhdounarodnye otnoshniyaMoskva: Vysshaya Shkola, 1996.

[35] Tatyana A. Shakleyina, “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37 - 52.

[36] А.С. Панарин,Философия политики,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95г.; М. М. Лебедева,Вам предстоят переговоры, Москва: МГУ, 1993г.; А. А. Гостев,Эволюция сознания в разрешении гло бальных конфликтов, Москва: MGIMO, 1993г..

[37] Дболов,Несколько смыслов идеи IPE, Москва: МГУ, 2001 г..

[38] Ye Kochetov, “Geoekonomika I vnrshneekonomicheskaya strategiya Rossiyi,” Mirovaya ekonomika I mezhdunarodnyye otnosheniya, No.11,1994; A. Dynkin, “Est’li u Rossiyi shans v global noi ekonomike?” Pro et Contra, No.2, 2002, c.42 - 67.

[39] Stanislav L. Tkachenk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Russia,”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 No.1, March 2004, pp.111 - 120.

[40] П.Цыганков,“Либерализм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теории междун 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КОСМОПОЛИС, зима 2003/2004гг., с.155-157.

[41] Andri P. Tsygankov and Pavel A. Tsygankov, “New Directions in Russ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Plur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and Isolationism,” pp.1 - 18.

[42] Alexander A. Sergunin, “Discuss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Post-Communism Russia,”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 No.1, March 2004, pp.19 - 36.

[43] Andri P. Tsygankov and Pavel A. Tsygankov, “New Directions in Russ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Plur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and Isolationism,” pp.1 - 18.

[44] Tatyana A. Shakleyina, “The Russian Reali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37 - 52.

    进入专题: 国际关系学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07.html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