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孝:从日本的角度透视中国的民族主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62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6:20

进入专题: 民族主义  

猪口孝  

【内容提要】 因为折射了历史的不同层面,中国民族主义有其自身的特征。作者对日本学者有关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前现代帝国、现代国家建设、共产主义政治、民主潜力和地区权力竞赛5 个视角分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推动力和特征。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民族主义是21 世纪的一股强大力量,必将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关键词】 民族主义;帝国;国家建设;共产主义政治;民主潜力和地区竞赛

一 引言

在应对最近遭遇到的中国民族主义时,日本人犯了一些错误,他们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和中国民族主义的看法。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大概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为迫切一些。民族主义在这里是指一系列试图设计和推动以民族和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政治纲领的想法。民族在现代是指以边界主权国家(它们主要是在19-20 世纪的欧洲被孕育和建立的)为主体的时期,具有相同或相近种族、语言和宗教特征的社会单位。针对日本学者在他们有关中国的文章中所阐述的有关中国民族主义的看法,我总结出了5 个视角。

二 看待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五个视角

日本学者在审视中国民族主义时,主要有以下五个视角:(1)前现代帝国;(2)现代国家建设;(3)共产主义政治;(4)民主潜力;(5)地区权力竞赛。

日本的汉学家从非汉族的角度来关注中国民族主义所承继的帝国遗产,并非是一件偶然的事情。[1]这与历史上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华文明有关。早在公元607 年,古代日本国羽翼初丰,日本首脑致信中国隋朝的皇帝,声称自己有如初升的朝阳而对手是渐落的夕阳。据记载,1818 年嘉庆皇帝将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进贡的藩属国,另一类是通商国,比如尼德兰、法国和日本。当日本试图谨慎地和中国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中国人开始觉得日本没有对中国表现出足够的恭顺态度。这是由于日本人深谙中国对外政治中显现出来的神话与真实之间、幻象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日本人对于中国民族主义来源于帝国遗产的看法,不同于费正清所描述的以华夏为中心、等级制的中国对外政治图画,而是更接近于莫瑞斯•罗萨比的观点,即在东亚地区汉族和非汉民族之间,常常存在冲突的横向政治关系。[2] 

那些关注中国现代时期国家建设的观点,试图强调在帝国版图记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3]所谓帝国版图,是指在唐朝或者是在清朝这样最强盛的朝代,中国最大的疆域。所谓帝国记忆,是指中华文明的优越地位。中国民族主义的处境是:他们既要对中国曾经的伟大和文化的卓越进行颂扬,又要承诺使之复兴。一旦民族主义在政治上被激发,对于领土完整的要求将高于一切。这时,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妥协——当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对政府来说都是不易处理的。在面对日本的时候,这种情形发挥到了极致。一旦民族主义被激起或唤醒,它就会变得难以控制,除非你扮成一个爱国者,否则就很容易遭到攻击。事实上,“爱国无罪”,或者说只要你的行动源于爱国主义,你就不会有罪。爱国主义一旦被燃起,就经常会被导入歧途。在这里,我的意思是,矛头可能会直接指向在处理“蛮夷”事务时“不够爱国”的那些人,而不是直接指向那些“蛮夷”。

日本的汉学家们认识到,只要中国的民族主义形成于外国侵占、侵略和剥削的时期,中国的政治人物都常常会不可避免地提出“仇外”的论调。这在中国有普遍的号召力,它可以有效地把情绪调动起来。日本的汉学家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有正、负两面性。这里的“正面”是指能够做成一些事情,诸如要求“蛮夷”道歉以及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负面”则指大众媒体的自由表达和其他形式的自由空间受到控制,如互联网。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民族主义常常被看做是合理、有效地提升中国人政治优势的手段。

有些日本的汉学家,或者更确切地被称为致力于探究中国社会民主潜力的中国问题专家,着眼于从中国过去近30 年改革开放政策基础上出现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全景及本质,来探究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这种视角关注的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共性行为、普通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基层民主选举和政治。贫富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个体受教育层次的差距仍然在拉大,而它的后果还没有被全面认识。

那些关注中日之间摩擦与冲突的中国问题专家们则往往着眼于外交技巧。换句话说,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这两个“令人费解的东方国家”谁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之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是因为他们的职责是要向日本政府提供对华政策建议。他们认识到在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双方存在的重大分歧。很多日本人认为这是对战死者的吊唁,而中国人认为这是对侵略战争的美化。除了这个重大分歧之外,他们注意到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常常是关联和互动的。比如说,小泉纯一郎对靖国神社的参拜似乎让中国政府吃了一惊,在短时间内,中国政府无法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2001 年中国驻日大使要求小泉保持克制,不要在8 月15 日——日本在二战中向同盟国投降的日子——参拜靖国神社,然而,小泉突然于8 月13 日参拜靖国神社,同时也没有食言。小泉这种“恶作剧般的”品质,让中国领导人很疑虑,因为他们刚刚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见,小泉却在随后又参拜了靖国神社。鉴于小泉的这种倾向,没有多少中国的领导人愿意会见他。更为重要的是,在对日抗议浪潮期间,日本的外交手段包含了似乎是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应对措施:首先,日本政府提出要求中国政府对于非法抗议者对其造成的损害进行道歉和赔偿。其次,拒绝就不再参拜靖国神社做出任何具体的承诺,并且没有进行任何说明。再次,直接并清晰地抛出所谓台湾包含在《日美安全条约》的覆盖范围之内。最后,就共同开发和利用中国东海海床的石油资源,提出了一份详尽的计划。这一揽子举措就像一道“糖醋肉”一样又酸又甜。这表明无论是在地区还是在全球事务中,日本和中国在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都在争取各自更大的发言权。对日本来说,这些问题表现为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海床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及日本在联合国的抱负;对中国来说,则集中在台湾问题、民主和人权等问题。

三 结论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21 世纪一股强大的力量,世界上1/5 的人口都参与其中。对于中国民众和政府而言,它那强烈的声音既代表着机会,也意味着挑战。因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终究要爆发的,人们不论远近都必定会受其影响。

[1]Okada Hidehiro, “Higashi Ajia tairiku niokeru minzoku( Nations on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in Hashimoto Mantaro, ed., Kan minzoku to Chugoku shakai (The Han and Chinese Society), Tokyo: Yamakawa shuppansha,1983.

[2]John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Morris Bassabi,ed., China among  Equal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Nakanishi Terumasa, Teikoku to shiteno Chugoku (China as an Empire), Tokyo: Toyokeizai shimnposha, 2004.

[3] Mizoguchi Yuzo, Chugoku no chosen (China’s Challenge),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04.

    进入专题: 民族主义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205.html
文章来源:《世界政治与经济》2005年第11期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