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中国外交以人为本——2.均衡发展:外交的总体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37 次 更新时间:2015-06-12 11:47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以人为本   均衡发展   总体战略  

金灿荣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3月6日下午,李肇星外长就中国的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我们欣喜地听到一种富有新意的表达: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贯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中国外交这样强调“人”,还是第一次。有人说中国外交在转型,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实,中国外交的这一变化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理念和风格的传达,是中国社会进步在外交上的折射。当然,在表示欣喜和欢迎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目标与现实的矛盾与差距、新的发展带来的新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本期话题,期待着人们对外交的关注和思考。 ——主持人手记


李肇星就中国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摘要)

首先,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有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外交工作才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事实上,外交工作就是服务,首先是服务于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崇高目标,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此外,外交就是交朋友。我们的朋友越多越好。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大国及发达国家关系得到了加强,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了13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我们的外交官活跃在这些国际组织中,在伊拉克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非典”这种突如其来疫情的处理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参加了有关的国际合作。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贯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去年我们和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以及有关国家配合,妥善地处理了日军在华遗留的化学武器泄露事件、俄罗斯友谊大学火灾造成我人员伤亡事件、新西兰音乐学院倒闭导致中国留学生失学事件、伊拉克战前和利比里亚内乱期间协助安排中国公民安全撤离等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在国际上为维护我国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多做实事。

除了以人为本,还说到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外交有可能成为中国外交新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确实越来越讲究法治原则,注意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依据。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是均衡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仅仅强调速度,而且强调发展的质量。这种均衡发展的总体战略对外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是比较积极的。因为如果过于强调速度对外交有两个不利,第一是发展势头太猛,容易给人一种挑战性的感觉;第二会给别人走路不稳的感觉。而均衡发展是把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是那么咄咄逼人。如果均衡发展做得好,国内弱势群体的待遇有所提高,那么在国际社会人权方面受别人指责的情况也会少一点。长期来讲这种均衡发展观对我们的外交工作是有利的。


学习与心态变化的产物

在外交上体现以人为本确实是比较新颖的提法,其背后的原因既有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这种大背景,又有一些技术性因素。

首先它是学习过程的产物。近年外交部有许多干部在国外工作、学习,加之中国社会也更加开放,学界与决策界的交流增加,自然有一些信息流动和新观念的输入。基于这样的基础,决策者和外交界人士的个人能力增强了,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加强了,心态比过去平和了。这种新思维的出现是20多年交流、开放的必然结果,是不断学习的产物。

二是心态变化的产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人们对国家的信心加强了,每个部门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也随之加强了。自信心的增强使外交官愿意进行交流,愿意增加外交的透明度,愿意对外界做出反应,也愿意对社会的合理需求做出反应。


外交工作对象扩大了

政府报告中有三个部分和我们的外交是间接相关的。一是经济发展战略中有一部分是深化改革。深化改革中专门提到要走出去,这对我们的外交是有影响的,尽管它是国内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走出去”战略对外交的长期影响表现在:深化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和联系,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在外部世界的利益扩大了,在未来我们外交工作需要保护的对象也扩大了。与此同时,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放心程度会增大,因为中国在外部的抵押物增多了,卷入程度增加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制度化联系更加牢固。目前,中国外交的核心动向是要做负责任的大国,如果只限于政策宣示层面别人是不相信的,但如果有资本和英美资本在一起进行交易,这种宣示的可信度就增加了。

另外国防政策也可能会对外交工作产生影响。中国需要加强国防,因为现在中国面临的困难非常大,特别是台湾问题。如果国防建设低于两位数的增长,其威慑力就会下降。我们在谈论和平崛起的同时,并没有排除在关键问题上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两者是不矛盾的。

第三是两岸统一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总体的态度坚决但比较低调。现在中央政府在两岸问题上比过去更加自信,对形势的把握也比以前更加准确了。


目标与现实的矛盾

我们还处在新型公众外交的初期阶段,要做得比较好,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一是历史进程决定的,在这方面我们是初学者。二是发展阶段的问题。我们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日本在1965年就突破了这个水平。如果我们人均GDP能达到一万美元,我们的做法会比现在潇洒得多。另外,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限制因素,就是这种新型外交本质上讲是比较自由主义的,符合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潮流,但同时,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现实的,比如台湾问题。碰到这些问题时可能还需要运用相对现实主义的手段加以解决。这里面存在着目标和现实的矛盾问题。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李肇星外长在回答韩国记者提问时强调,“我们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在国内如此,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也是如此。”这里除了以人为本,还说到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外交有可能成为中国外交新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确实越来越讲究法治原则,注意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依据。


外交决策过程将更加复杂化

从外交史的角度看,公众外交真正开始于上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时代。公众外交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公众有权利在涉及自己利益的外交问题上发言,而在公众参与的条件下国家利益也确实能得到更好地表达。但是,外交实践也告诉我们,公众外交也是有其负面影响的。由于信息不完全,公众在外交问题上一般都比较情绪化,视野比较狭窄;在某些情况下,特殊利益集团可以操纵公众,等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谈外交进步的同时还要回到它的本质:外交本质上是精英政治。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但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又必须有公众外交,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如果得不到公众的支持就会有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以后外交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化。

在存在公众外交的国家,外交部门要有两个面向。一方面,要面向国际,要发挥一切才智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面向国内,争取国内公众和其他政府部门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未来外交部门遇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是来自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二是来自地方政府,这表现为地方的民众对外交越来越感兴趣,但又不完全理解外交的复杂性。研究清楚这些问题既有利于我们未来工作的改进,也有利于内外互动,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决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原文来源:《世界知识》(京)2004年第07期 第20-27页

进入 金灿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以人为本   均衡发展   总体战略  

本文责编:liuwen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2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