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林:"五四"传统与青年的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0 次 更新时间:2014-09-02 10:02

​刘书林  

在"五四"运动80年华诞之时,广大有志青年都在进一步探寻"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历史贡献,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

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都是一个光辉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时期的先进青年们面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锋队。这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当代青年的最有价值的精神遗产。在新的世纪,当代青年继承"五四"运动的传统,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正确选择,确实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这不仅关系祖国的过去,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在中华民族危亡面前,"五四"青年选择了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旗帜就是爱国主义的旗帜。客观事实就是这样。

"五四"运动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激发出来的。1919年1月,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也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平会议",但其合理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在美、英、法、日、意五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巴黎和会拒绝废除袁世凯与日本订立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拒绝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山东的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和其它特权归还中国,而由日本接收;拒绝废弃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拒绝撤退驻在中国的外国军队和巡警;拒绝归还租借地和租界;拒绝中国关税自主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重新宰割和灭亡中国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屈服帝国主义的压力,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就摆在了中国人面前。

面对民族危亡,青年选择了爱国主义。国内外反动势力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破坏,激起了青年爱国的责任、爱国的义愤、爱国的热情。为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们表现了忘我的革命精神。北大、清华、高等师范、中国大学等13所院校的学生,在筹备"五四"大游行时,群情振奋,写出了"还我青岛"的血书,并且捐钱捐物,支持游行示威。在"五四"游行示威的队伍里,出现的口号完全是爱国主义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被捕入狱的学生,表现了"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的爱国献身精神。(《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第23页)进步的青年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死斗争,使得徐世昌为"大总统"的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了被捕的学生;不得不免除了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不敢在巴黎和会条约上签字。爱国主义的运动取得了胜利的成果。

"五四"运动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中国青年运动的传统。在"五四"爱国主义传统的鼓舞下,先后出现了1925年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青年工人顾正红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出现了1926年抗议日、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中国政府提"最后通牒"的"三一八"爱国运动;在华北五省沦陷,日、蒋签字"何梅协定"时,爱国青年又掀起"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抗战中爱国青年组织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奔向抗战最前线。

"五四"爱国主义传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演化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溶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在80年代,青年就喊出"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体现了时代主旋。1990年,面对中国第一次举办的亚运会,青年们又万众一心,以圆满的工作维护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尊严。九十年代,目睹了苏东国家惊心动魄的剧变,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激发了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广大青年顾大局、识大体,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改革,保持了十年稳定发展的好形势,为国家争得了发展的时机。近年来,青年思想界出现了《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书籍,全国青年调查问卷中出现了"最讨厌的国家是美国"这样的结果,在克林顿访华发表带有干涉我国内政性质的言论后,北大学生对他据理质问,都是青年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再表现。可见,当代青年的选择,仍然是"五四"爱国主义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在跨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中国青年的选择关系更加重大。令人欣慰的是,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现了"学小平理论,与改革同行,与祖国共同跨世纪"的精神风貌。这将又是一次充满爱国主义的、决定中国在新世纪方向和面貌的历史性选择。

在众多力量之中,"五四"青年选择了与工农民众相结合

"五四"运动作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各阶级的革命力量先后都卷入了这一大潮之中。从5月19日开始的学生罢课,发展到6月5日由上海工人开始的大规模工人罢工。在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高潮中,又出现了商人的摆市。全国22个省150个城市都举行"三罢"斗争,这对北洋军阀政府形成巨大压力。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人,包括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市民和各种力量。在众多的力量之中,"五四"时代的青年选择了与工农劳动群众相结合,从而使运动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青年运动的特点,也使运动有了胜利的希望。"五四"青年的这一选择,带有划时代的性质。

在"五四"运动过程中,中国工人阶级举行政治罢工,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是第一次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这不但壮大了运动的实力,扩大了反帝爱国运动的规模,而且启动了全国社会各层面的参与。从此以后,"五四"运动才摆脱了单纯学生运动的性质,成为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的力量被爱国青年所认识,"劳工神圣"成为风行一时的口号。

爱国青年与工农劳动群众相结合,不仅找到了运动的主力军,而且也找到了自己革命道路的归缩。"五四"运动后期,许多青年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脱下学生装,穿上工人服,走向工棚,深入矿井。这不仅使他们自身得到锻炼,而且促使了革命思想在工农群众中的传播。"五四"运动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革命青年,走向工矿、农村,发动工农革命,向工农学习,转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革命实践中建立符合工农劳动大众基本利益的立场、观点和感情。他成为"五四"运动光荣传统的典型代表和继承人。

"五四"运动二十年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他深刻指出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青年运动的方向。他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他们的最后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毛泽东:《"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6-547页)毛泽东同志还把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概括为学习革命理论、实行生产运动。学习革命理论,就是在政治上把握符合工农劳动大众的根本利益的方向;实行生产运动,就是与工农劳动大众打成一片,解决一个立场、感情问题。

"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为我们解决立场、感情问题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今天,是否还存在一个与工农群众的结合的立场感情问题呢?仍然是有的。今天,广大工农劳动大众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根本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今天,只有坚持和维护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才算是坚持了工农劳动大众的立场和感情,才算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了与工农相结合。

在各种思潮之中,"五四"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又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在"五四"运动以前,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虽然在当时不愧为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在思想上一般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五四"运动以后则不然,新思潮的主流表现为怀疑和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转而向往社会主义。这是"五四"青年的一大选择,也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形形色色,杂陈于社会之中。有主张依靠"绅商阶级"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有主张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还有主张革命后立即实行"各取所需"的无政府主义;还有工团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另外,还有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所谓"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实用主义思潮。然而,"五四"时期的青年,在革命运动中经过研究、分析、比较,最终选择了富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这就使"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众多的先进青年,确信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最好的武器,确信中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五四"时期青年最有价值的选择。

"五四"时期青年的这一划时代的重大选择,有其历史的原因。第一,由于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的表现打破了人们的幻想,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了产;第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使进步青年找到了新的希望;第三,苏俄革命及其国际主义政策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

"五四"时期的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此找到了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形成了强大的时代潮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报刊竟相出现,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建设》、《星期评论》。这一潮流使"五四"青年队伍发生了历史性的急剧分化。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许多青年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毛泽东同志就是这一潮流的代表。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董必武、陈潭秋、向警予、何孟雄、李达、李汉俊也是在这一时期,经过各自的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就形成了未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党、建军、建国、引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方向的种子和骨干。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五四"运动及青年的这一选择,就没有中国的光明前途。

当然,大浪淘沙,参加"五四"运动的右翼却走了相反的路。他们不仅反对与工农相结合,而且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充当了阻挡历史发展的反面角色,最终成为反动的文化官僚和死硬的反共分子,背叛了"五四"精神和传统。还有的人,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沉寂下去了。"五四"运动后,青年的这一分化,从自身主观来看,都是作了错误的选择。

青年的这一正确选择,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产生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产生邓小平理论;都可以说是以"五四"青年的这一正确选择为起点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直至今日的改革,都要归功于"五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当代青年的选择:与社会主义祖国共同跨越世纪

"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今日的青年是否仍然存在类似"五四"青年那样的选择呢?每当我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国际歌》时,对此感受颇深。今天,我们面临着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严峻问题;面临着革命先辈沿着"五四"传统流血牺牲换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能够继承和发展;面临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是选择富强、民主、文明、尊严,还是选择贫困、混乱、自私、耻辱?这就是跨世纪时刻的青年选择的课题。

在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选择面前,有志青年将义无返顾地继承"五四"传统,选择爱国主义,选择占人口95%以上的工农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在政治立场上与之相结合,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辉煌的前程和永存史册的业绩就在眼前了。

如果说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青年对自身的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还不甚清晰的话,那么在目睹和体验了20年当代历史之后,在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和某些剧变国家陷入灾难的事实面前,是不会不清楚的。这一体验就是无穷的精神财富。今天的体验,今天的实践,就是今天青年选择的出发点。因此,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祖国争得更多的光荣和尊严,这才是爱国主义,这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作出这一选择,才不愧为"五四"传统的继承者。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4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青年研究》(京)1999年0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