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林: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缺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5 次 更新时间:2014-09-02 09:57

​刘书林  

跨入新世纪,美国在小布什总统领导下的两届政府坚持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和战争政策。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热衷于这些政策的各届政府一样,小布什的政府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和平与繁荣,相反,却给美国带来了恐怖打击和陷入伊拉克战争不能自拔,带来了财政的紧张和各项收税的增加。这些政策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虽然小布什被《时代》周刊选为2004年度人物,但这种风光在广大知识阶层中没有多少人认同。

然而,由于美国统治制度的成熟,即使在推行错误政策的时候,也能够保住国内的安宁,保持一致对外的状态。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爱国热潮。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与美国长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有关。

美国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大体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与行政权力的运作分别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在任何现代国家都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部分,意识形态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意识形态的教育是这种信仰的基础,因而这种教育必须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否则就只能是徒劳。意识形态教育要求具有无差错性。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与社会现实形成明显的对立,一旦出现脱离,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现实之中的任何政府行政权力,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性、多变性、时效性、实验性、差错性,任何一届政府都难免出现错误甚至较大的错误。如果意识形态教育与行政权力捆绑在一起进行,就会发生很大的弊端,出现被动的局面,行政权力任何运作的失败和错误,就会导致意识形态教育的失败。这种行政权力任何运作的失败和错误导致的对意识形态的不信任,很难挽回。爱国主义教育与行政权力的运作,保持适当距离的互动、照应的关系,而不是捆绑一体化的方式,是政治统治权力成熟的表现。在这一点上,美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本上是与行政运作适当剥离进行的。在小布什推行霸气十足的单边主义以至后来发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新闻媒介与之配合推出了"支持我们的军队"的宣传教育活动。作为社会宣传喉舌的报纸杂志都遵循这个基调,否则,就会受到有关部门的警告。但是,配合宣传不等于僵化的捆绑式的一体化。在开展"支持我们的军队"的宣传教育活动期间,并不妨碍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今日辩题",讨论"你认为在伊拉克的美国部队有权批评小布什的战时准备吗?"其他的报纸也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小布什的战争政策。这样的宣传教育,不但没有削弱官方基调,反而增加了这种宣传教育的客观性和可信性,也比较容易保持社会稳定,小布什本人出什么差错,并不能改变这种宣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果实行捆绑式的宣传教育,要么出现行政运作简单与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僵化局面,要么出现意识形态保持与行政权力一致的实用主义倾向。这样两种情况,都很难建立意识形态教育的威信,自然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美国目前的做法是明智的。

不仅在美国,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致上都实行这种分别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行政权力运作的方式。在近些年的法国,对华政策不断升温,甚至总统到机场迎接中国元首,埃菲尔铁塔为中国披红挂彩,这都是行政权力的运作。但同时,在法国的中学课本里,作为"通识课程"的一本薄薄的世界历史课本中,却毫不客气地选用了两幅反映中国1989年天安门广场事件的照片,其西方意识形态立场的坚定性由此可见。法国也是把意识形态教育与行政权力的运作分别处理的。

第二,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的问题上不允许有杂音。

在2004年圣诞节的前夕,虽然美国政府面对着焦头烂额的伊拉克战争,各个大城市的街道上却仍突出宣传美国作为和平的爱好者的形象。芝加哥的主要街道斯太特大街的灯柱上,挂满了"和平"、"世界和平"的红红绿绿的旗帜。在高速公路的高架大幅广告牌上,绘有大型的美国国旗,其标语为"支持我们的军队"。国旗意识在美国十分惹眼。在美国各个城市,在农村各地,毫无例外地几乎到处挂满美国的国旗,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国旗。在各个公园,在各个地铁站,在各个大型企业的门前,在各大银行、大商店,在各个学校、各个报社、各个图书馆,在各个大型建筑,凡是正式的单位,每天都悬挂着国旗。可以说,在美国,星条旗无所不在。这种国旗教育的意识,是一般初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意料的。总的特点是,统治者认为应该悬挂国旗的地方,都挂着国旗,一般市民被爱国主义熏陶的结果,也在认为该挂国旗的地方应悬挂国旗。没有人认为这是在搞形式主义,没有人认为这是庸俗化的做法,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批评这种做法的舆论,更不会引起逆反心理。人们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这实际上确立了一种国家利益至上的稳定观念。这反映了美国统治者和大部分民众对自己国家制度的自信和自豪感。美国政治稳定的精神因素有许多来自这方面的理直气壮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美国是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或不同声音的。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无孔不入地进行。

由于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政治教育一样,实现了社会化,所以,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和做法可谓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

在许多汽车的尾部,都贴着美国国旗,国旗旁边贴着标志性口号:"支持我们的军队","上帝祝福美国"等。这里我仅举出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上和各州出版的纪念币上的爱国主义宣传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美国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口号,出现在各州汽车的牌照上。在各州的汽车牌照上,分别印有各个州的名言和突出值得自豪的内容。我在研究这个现象的过程之中,亲手拍摄到49个州的汽车牌照,对它们的图案和文字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牌照的图案和文字,分为几大类。有的是宣扬本地在国家的突出地位的:如,纽约州的汽车牌照上就写着"帝国之州";马萨诸塞州的汽车牌照上写着:"马萨诸塞,美国精神所在";康迪涅克州的汽车牌照上的文字是"宪法之州";密西根州的汽车牌照上则写着"世界汽车之都"。有的是宣扬自己的光荣历史传统的:如,在伊利诺伊州,汽车牌照就是在林肯的画像背景上写着"伊利诺伊,林肯的故土";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汽车牌照上则写着"不自由,毋宁死";在牛仔精神的故乡怀俄明州,汽车牌照上的图案则是高高的雪山、森林、骑马的牛仔。有的是宣扬本地的壮丽河山的:如在南卡洛林那州的汽车牌照上,写着"人人微笑的脸,处处美丽的景",背景图案则为棕榈树和高山;在蒙塔纳州的汽车牌照上,写着"黄石国家公园",背景图案则是白熊、草地、雪山;克拉拉多州的汽车牌照的背景图案则为当地著名的大峡谷。通过这些宣传,既突出了各个地方的特色,又体现了爱国的整体精神。

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口号,还出现在各州发行的面值25美分的硬币上。美国通行的硬币,一般正面是全国各州统一的华盛顿总统的头像,背面是白头鹰的图案和面值的标志。但是,最近几年,美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各州发行一种25美分的纪念硬币。这样的硬币,目前已经发行了30种。这种硬币的正面仍然是华盛顿的侧面像,背面却是富于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具有本州特色的画面和名言。这些纪念币的背面文字和图案,也分为几大类。有的是反映本州的光荣历史传统。如:马萨诸塞州的纪念币图案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时的民兵形象;新泽西州的是1776年底华盛顿率军渡河的画面,题词是"革命的十字路口";密苏里州的是"发现特种部队"的画面。有的是反映本州突出的意识形态口号。如,佛蒙特州的是"自由和团结";新罕布什尔州的是革命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佐治亚州的是名言"智慧、正义、容忍"。有的是反映本州在国家发展之中的贡献的。如,北卡洛林那州的纪念币的图案展示的是第一架飞机及其飞行员;密苏里州的纪念币画面是小河、两岸树林、拱形桥、划船的兵,文字是:"1821,1804年特种兵团的发现"。还有的是反映本地的特产和特殊的风光。如,阿肯萨斯州纪念币上的图案是铝矿石、成熟的稻米、树林、湖水和飞鸟;弗尔芒特州的纪念币上展示的是橡胶树和割胶人,题词是"1791,自由与团结"。美国至今已经出版了30种这样的纪念币。这些传播着资产阶级革命传统和价值观信条的硬币,在广泛流通过程中所起到的宣传资产阶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是潜移默化、难以估量的。

在各地各个大商场出售的运动衫和运动帽上,都印刷或编织上"美国"(USA)的字样,绘制着美国国旗的图案。在邮票上,也不乏美国国旗和美国图案的标志。

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渠道进行的特点,还典型地表现在美国在9·11袭击事件之后的活动中。在9·11袭击发生的当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毫不含糊地宣布:"这是针对美国的战争。"这一宣布使得全国以战时"一致对外"的爱国主义情绪应对这场灾难性的打击,对恐怖主义同仇敌忾,成为全国民众的主导的气氛。这样,就没有人追究或责备小布什推行的导致战争和激起恐怖打击的霸权主义政策。在这之后,出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是代表行政权力的政府,而是与民众联系密切的民间组织、教会等。这些组织开展的活动,既显得客观自然,又显示了全民一心的表象,起到了较好的连锁反应。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传统的历史教育进行。

爱国主义与历史教育结合进行,历史传统教育就转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是强有力的、深刻的意识形态教育。

在波士顿这个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的美国城市,州政府十分注意开发这方面的资源。在波士顿市主要街区的地铁车站里,都有对于本地著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介绍。在州府大楼跟前的交通路面上,有一条用红色砖块砌成的红色路线,叫做"自由遗迹之路",把历史上从独立战争前后到现代历史的著名地点等具有革命传统的历史遗迹串连起来,帮助参观者了解和体验革命历史传统。参观者可以沿着这条路线见识到波士顿惨案的地点,"茶党案"的会议厅,波士顿倾茶案件的船,独立战争中为民军送信的里维尔的故居和塑像等。另外,还设计了"黑人遗产之路","妇女遗产之路",加强对后代的历史发展趋势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革命历史的回顾,能够激发群众对国家的自信。各个城市都比较重视以历史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芝加哥的橡树公园地区,就在本地区公共图书馆附近设立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烈士青铜塑像群,记载着这些烈士的事迹。在许多地方,都能够看到类似这样的纪念碑,纪念着当地为国捐躯的人们。

在美国,特别是高等院校,非常注意博物馆的建设。这对以历史教育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不小的作用。美国的博物馆建设得很多很好,设备精良,内容丰富。仅哈佛大学就有皮博迪博物馆、福格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10多个博物馆。各个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东西非常丰富,能够吸引游人和访客,看后能够引发公民对自己国家文化博大精深的体验。在芝加哥郊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保留着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故居,供人们了解一代文豪的成长环境和历程,不远处还有展示房屋建设典型的博物馆。不仅如此,各个博物馆都有长期稳定的开放时间,便于人们安排时间进行参观。

美国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有许多可以借鉴吸取之处,但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缺憾。

一是教育的方法无论怎么巧妙,最终难以修补教育宣传与现实中的民众信任的裂痕。这是在美国必然出现的一个政治教育的缺憾。

目前,小布什的政策虽然可以借助于美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但是却难以改变客观事实对民众的影响。历史事实证明,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以意识形态为对外政策出发点的政策,没有一个不失败的。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政府,一届比一届更紧密地把意识形态与对外政策捆绑在一起,一届比一届更迷信于用武力改变世界意识形态的分布格局。结果,虽然曾经出现过一时的爱国的热情,甚至出现了麦卡锡的新法西斯的疯狂,后来也在国内出现了反战运动和军队在越南的惨败。当初,如果在50年代美国决策者能够采取传统的利益外交,适当地剥离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后来的情况可能就会更加主动些。而结果是,美国的历史实际上走了一段极大的弯路,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到利益外交的轨道上来。

事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任何高级的、成熟的教育方法都不能长期控制民众的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约翰逊总统就熟练地使用了美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方法,而同时背离了美国传统的利益外交,很快就导致了青年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断裂(GAP)。民众越来越不信任政府控制的媒介的巧妙宣传,而政府坚持以僵化的传统政策进行压制,结果就出现了更大的不信任,最终导致无休止的学生运动的高潮和全国范围的大震荡。

二是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干涉,严重削弱了美国民众对国家利益的认同。

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震荡,70年代的重大过渡和调整,美国政策基本上回到了务实的利益外交政策,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美国的政策走向了新的轨道。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的历史是值得回忆的。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追求更大范围的合作"的口号,与美国实行的利益外交达成了吻合。中美之间的关系缓和,之所以能够在80年代结出果实,使得双方都能够融洽地相处,关键就是美国回到了追求利益的外交政策,而不是意识形态主导的对外政策。美国国内也度过了长期稳定而安静的年代。但是,在80年代末,美国借苏东剧变之机,推行干涉第三世界各国内政的政策。美国政府动辄宣布一个主权国家为"无赖国家",动辄指责一个主权国家的人权状况。这种严重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引起了美国人民的不满,民众不但不支持这样的干涉,反而指出大垄断财团实施战争政策和干涉政策的真实目的是攫取私利。

现在的小布什政府,在两届执政期间,在遭遇重大事件冲击的时候,都巧妙地运用了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既定的渠道,起到了稳定局面的作用。但是,这种成熟的教育手段与伊拉克战争的残酷现实构成的强烈反差,必然产生更大的信任断裂,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不安。当前,美国民众反战运动不断高涨,对小布什政府的指责不绝于耳,这样就严重瓦解了政府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根本上看,教育人的方法,与社会现实相比,永远是一个从属的问题。事实的教育毕竟是最有力的教育,任何高超的教育方法都改变不了严酷的现实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只有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国家和政党,才能在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达成长期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45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5年10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