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保罗:用危机化解危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5 次 更新时间:2013-04-09 08:52

进入专题: 危机  

孔保罗  

中国社会现在存在很多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保障严重缺失问题、“三农”问题、教育资金短缺问题、工资水平低下问题、税费过重问题、房地产价格猛涨问题、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大量持有美国债券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贸易壁垒问题、贪污腐败问题、民众上访问题等等。应该承认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其实都是希望解决这些问题的。然而,这些问题目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而且有些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在加剧。这是为什么?是不是问题真的就没有办法解决?并非如此。笔者认为,很多问题不能解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后有着密切关系——迄今为止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用孤立的眼光看问题,用孤立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更为确切地说,就是用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危机去处理另外一个危机,则两个危机往往都可以化解,都可以转化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这里笔者仅就中国的相对资金过剩危机与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危机,做一个分析说明。

一个中国特色的金融危机——“不差钱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目前中国正处在相对资金过剩的金融危机之中,它具有中国特色,也就是说钱借不出去,而不是借出去的钱太多了。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如果我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俯瞰,不难发现一个事实——近些年来,中国金融资产发展非常惊人,目前总量估计已超过70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总量的 5%到 6%。这当然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它同时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即巨额资金相对过剩,2008年9月温家宝在美国坦承:美国是借钱消费,中国是存钱不消费,两者都有问题。应该看到,虽然已经时隔 4年多,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截至2012年底,中国银行体系存款余额已超过97万亿元人民币,且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造成这种严重相对资金过剩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二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已经阶段性终结,现在的情况是“百废已兴”,已经出现了缺少安全稳妥的投资方向问题。也就是说,现在中国虽然在一些领域仍旧非常缺乏资金,可在更多的传统领域却已经“超饱和”,根本不需要大规模投资(投资了也赚不了多少钱,甚至于会亏本)。当前一些经济学家所谓的产能过剩,实际上也就是这种“超饱和”的结果。

巨额资金的相对过剩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更导致了社会消费滞后(或者说相对萎缩),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中国继续放宽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实际上就是相对资金过剩所造成的;而大量购买美国债券,更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所谓“中国特色的金融危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相对过剩资金还在迅猛增长,迄今看不出有任何放缓的迹象。因此可以预言,中国还会在一些领域继续超饱和投资,还会进一步增持美国债券(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来缓解相对资金过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这将不可避免地会加重危机,使经济出现更严重的失衡,而且还会加深西方对中国的不满,从而导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欧美频繁发起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就是一例。

可是这一危机的化解并非易事,因为在投资方向上,传统产业领域已经基本饱和——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或几个传统产业,可以安全稳妥地消耗数十万亿人民币,而经济学家对此也是束手无策,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个巨大的社会保障危机——“很差钱危机”正在折磨着中国

而与此同时,因为资金缺乏,当前中国社会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保障没有解决。为什么这些基本的社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答案非常简单:缺钱。笔者估算,相对于目前中国的人口和物价水平而言,中国社会保障所需要的启动资金至少为15万亿元左右,之后每年至少需要投入10万亿元(其中对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就需要至少4万亿元,涵盖全部民众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至少需要3万亿元,住房和基本福利 3万亿元)。可是 2012年年底社保基金总收入已超过 2.8万亿,但资金缺口仍非常巨大。而政府也根本没有财力来满足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中国政府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10万亿元,即使全部投入到社会保障,还有 5万亿元的缺口,何况政府不可能将全部财政收入都用于社会保障。

谁都无法否认,民众储蓄的绝大部分就是“变相的社会保障基金”,它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成反比关系,社会保障体系越是全面,这种“变相的社会保障资金“就会越小,相反亦然。因此中国民众储蓄之所以达到空前水平,社会基本保障缺失是重要原因。正是社会保障的危机催生了中国当前的相对资金过剩危机。

社会保障的问题还引起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因此而产生的,如城乡二元化、“三农”、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环境保障、产业结构调整、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的矛盾、医疗市场化与公益化的对立、房地产的泡沫危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乃至于人民币升值、扩大内需等,其根源都在于社会保障。

负负得正:一个危机可以用另一个危机来化解

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前景是悲观的。因为上述两个危机实际上恰恰是可以相互化解的:一方面,相对过剩的资金的数量正好可以满足社会保障的资金需要,为建立全民的全面社会保障奠定必需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巨额资金需求,也为化解相对过剩资金,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因此,中国完全可以用相对过剩资金危机来化解社会保障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传统的模式——孤立地处理一个危机根本不可能化解这两个危机,这两个危机也只有互相化解,即用一个危机去化解另外一个危机,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实际上,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中国没有任何途径可以安全稳妥地消化数十万亿相对过剩资金;而除了向金融体系融资之外,中国社会保障也根本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还需指出的是:金融资产与一般的资产不同,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政府所拥有的财产,因此政府不可能简单化地将不是自己的钱用于救济13亿人,但是却完全可以将这些巨额相对过剩资金以社会援助保障的方式“借贷”给13亿人,让他们用这一资金来解决当前的社会保障问题,今后再连同利息一起逐步偿还。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贷款给中国自己的社会保障,比借钱给美国,要安全可靠得多,而且从效果来看,也比借钱给美国要好。因为它还可以化解一系列的社会难题。例如可以使政府节约巨大的开支。现在由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政府不得不对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补助,其中仅仅医疗保障,在过去几年就已经投入上万亿(而这还远远不够);此外政府还必须拿出巨额资金来补贴农民,并投入巨资来解决“三农”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了全民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则政府就不必再如此大量地投入资金来补贴社会保障,因此可以节约极其巨大的开支,这就使得政府可以大幅度减税,其中包括许多变相的税费,例如土地出让金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必定可以立即得到大幅度提高。

贷款给社会保障,可以从根本上拉动内需。因为这实际上也就是贷款给13亿人,它是一种均衡的贷款,因此不会引起经济过热问题;而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所需要的资金量每年都在十几万亿的数量级上,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必将从根本上拉动内需,且这种增长是稳定的、长期的、安全的,不会导致经济过热——中国社会经济将因此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同时,由于内需的拉动和相对过剩资金问题的化解,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可得以化解。

此外,教育产业化与公益化的矛盾、医疗市场化与公益化的对立、房地产的泡沫危机,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也会因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化解。

所以,如果我们综合地来看待整个中国社会的危机,可以发现它们又都是社会发展机遇。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对两个危机以及社会保障改革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激活这一历史转折的必要前提。

    进入专题: 危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81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