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兴壮:论健全人格的标准与人格教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67 次 更新时间:2012-12-17 15:47

进入专题: 人格教育  

苗兴壮  

摘要:人格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构成要素,社会的现代化使人格素质具有更大的价值,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应该侧重健全人格的培养,综合东西方的传统道德思想和心理学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健全人格是可以有客观标准的。通过学校教育影响社会化过程以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关键词:健全人格; 标准; 人格教育

一、人格与人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关于人口素质,人们的认识有所不同,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的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另一种观点认为除了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外,一个人的道德心理素质也是构成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一些学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一般的提法是“思想道德素质”[1]。笔者认为使用“人格素质”更为准确,因为人格素质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人的道德和各种心理特质的总和构成一个人的人格(这里“人格”一词的涵义与通常使用该词特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时的涵义不同)。它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包括与思想道德关系并不很密切的一些心理素质。

认为人口素质不应包括道德和其他心理素质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理由之一是认为道德决定于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形态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因而不宜用来衡量人口素质;理由之二是道德和心理素质难以进行精确定量测量,所以不应包括在人口素质中。

实际上以上两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首先在道德标准方面,我们承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个别的和外在的,或者说是具体表现形态上的,是浅层上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考察一下东西方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道德传统下形成的种种差异的表象下面,存在着深层本质上的一致。

首先是人格目标的一致:在人格的最终目标方面,儒家的理想是“至善”《大学》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3]。

其次是道德最高准则的一致: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道德规范体系中,仁爱居于道德规范体系的首位,在以基督教思想为核心的西方道德体系中,爱也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了。” [4]。

第三是在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方面的一致:儒家道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的仁恕之道,基督教中有被称为金规则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7]。其他很多细微的方面也有高度的一致之处,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为什么不同民族和传统文化背景下会出现如此高度一致的道德准则,我们可以从道德规范的本质中找到答案。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这是不言自明的,但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应破坏别人的利益,否则就会形成一片混战的局面,彼此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这一点形成道德规范的最低标准。另外人们通过互助互爱可以增进共同的利益,也可以时人们的高级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这一点形成道德体系中的高层次准则。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和民族,其道德体系的内在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其主体内容必然也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统治集团所推崇的价值观的差异,使得道德规范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外在的和个别的,是形式的而非本质的,不能因此而否认人类共有的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也不应由此将道德素质排除在人口素质的构成因素之外。

对于第二点,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难以进行定量测量,更不应成为将道德和心理素质排除在人口素质构成要素之外的理由。诚然,相对于人的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但这并不意味对其测量的绝对不可能。目前对心理素质的测量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对社区的道德水平的测量也已经有一些方法。所以没有理由再将道德和心理素质排除在人口素质之外。

应试教育主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应在确保体力和智力素质的同时注重人格素质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如果说以往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的体力和智力素质的培养,那么对人格素质培养的忽略程度可以说已经到了更为严重的程度。许多教师和家长将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看得很重,而对学生人格方面的不良倾向却置若罔闻。

二、健全人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难道一个人的人格素质真的不如智力素质那么重要么?事实并非如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一个家庭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很少,因此人格素质的高低对生产效果的影响很小,由于生产中的技术成分很低,所以智力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也不大,对生产影响最大的只有体力素质。在工业化社会,生产的科技成分增加,对劳动者的智力素质的要求提高,但由于机械生产过程中普通产业工人的任务的单一性、被动性和固定性较强,因此对其人格素质的要求仍然较低。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劳动者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生产过程中需要有更高程度的合作,这样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智力素质,也要具有较高的人格素质。因此可以说,生产力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对生产者的人格素质的要求也就越高。很多事实也表明,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并不是因为具有超群的智力素质,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

良好的人格素质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保证个人生活幸福的前提。具有健全人格素质的人生活中会有更强的幸福感,也能享有更加愉快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无数的个人和家庭形成社会,因此健康的人格也是整个社会和谐乃至整个人类幸福的前提。

三、健全人格的标准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人格分类模型和人格维度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量表,如美国精神病学会的DSM-IV分类诊断系统,Costa 和 McCrae 提出的五因素人格维度模型及NEO-PI-R个性量表[8],Cloninger 和Svrakic 共同提出的七因素人格维度模型[9] 等。

每种人格模型和相应的人格量表都是对人格构成的各种因素和和各个侧面的分解,例如五因素人格维度模型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顺同性(Agreeable)、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5个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包括6个人格特质,共计包括30项人格特质。分别是:外向性包括:热情性、乐群性、自我肯定性、活跃性、刺激追寻、积极情绪;顺同性包括:信任、坦诚、利他、顺从性、谦虚、温存;严谨性包括:胜任感、条理性、责任心、事业心、自律性、审慎性;神经质包括:焦虑、愤怒性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性、脆弱性;开放性包括:幻想、审美、情感、行动、观念、价值。

虽然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格素质不存在优劣程度的差异,否则人格的测量也就没有意义了。那么健全人格的标准是怎样的呢?综合东西方主流的道德伦理思想及心理学对人格特质问题的研究,可以概括出理想的人格应具备的以下几点:

1、爱心:一个人只有拥有爱心,他的存在才能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价值,所以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道德体系中都将爱心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它是道德思想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思想的最终归宿。

人们的爱心大小是有差异的,根据爱心的大小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层次。极端自我中心的人的爱心很小,他们的心目中只有自己,甚至对自己的子女和配偶也缺乏真爱,他们抚养子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养儿防老”,一种纯功利性的动机,如果不能达到此目的,或者有更大的利益吸引了他们,他们可能毫不顾惜地将子女抛弃甚至虐杀;第二层次的爱是对子女和配偶的爱,因为这种爱包含着一些本能的生物学因素,因而这种爱的层次并不很高;第三层次的爱是对父母和兄弟姊妹的爱,许多人能够无条件地全心爱自己的子女,却不能以同样的爱心对待父母,所以爱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层次要比爱子女和配偶的层次更高;第四层次的爱是对朋友、同事等与自己相识并有较深交往的人的爱,这类人重友情,对朋友真心实意,他们对朋友的关怀和帮助完全出于情感的需要,没有其他功利性目的,付出时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第五层次的爱是对素不相识的人的爱,这种爱有时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对整个人类乃至众生的爱,拥有这种爱的人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和对生命价值的关怀。现实社会中处于第二、第三层次的人较多,达到第四层次的人也有一些,而能达到最高层次的人则很少。

2、忍耐:忍耐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意志力,也就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时也表现在对时机的耐心等待或延迟满足上。这方面素质较好的人面对困难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因而事业上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专家曾经做过跟踪观察,结果发现在儿童时期表现出较强忍耐力的人成年后生活及事业上的成功程度明显高于忍耐力较差的人,可见应充分注意对儿童的忍耐力的培养。

3、宽容:宽容是指一个人的胸怀宽广,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或不同的意见能够给予适度的包容,对冒犯过自己的人能够原谅。宽容必然会使一个人拥有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也有助于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4、乐观:乐观是健全人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它使人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乐观可以使人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之一。

5、平和:指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轻易发怒。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必然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善于与他人合作,所以事业上成功的机会更多,家庭生活也更为美满。

6、节制:节制是对自身需求的约束能力。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但对其满足应适可而止,否则无止境地追求很可能导致不利的后果。节制也会使人知足常乐,保持良好的情绪。

7、谦逊:谦逊不是表面上和口头上的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和他人的客观的认识。因为任何成功和失败都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许多个人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所以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也不应该自高自大,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不应轻视。谦逊不仅可以使一个人进步,而且可以减少他人的嫉妒,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8、守信:一个人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可以不答应别人的某些要求,但一旦答应了就应该尽全力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立足于社会。

9、责任感:责任感是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给予充分的考虑,并且勇于承担由此引发的各种责任。责任感可以使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10、自省:自我反省在东西方道德思想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这种素质对人格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人只有通过自省才能发现自身的缺欠,才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走向自我完善。

以上各项标准只是完美人格的理想目标,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但这并不等于说这样的目标就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只有首先知道和承认这一目标,才能不断努力去实现。另外,以上标准在实践中还要掌握适度,强调爱心和宽容不等于善恶不分和放弃是非原则。强调节制和乐观不等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四、学校教育与人格塑造

人格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内在的遗传的生物学因素,另一方面是外在的社会化过程。对于遗传方面的生物学因素学校教育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在生育前通过优生方法来控制)。外在的社会化过程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但在早期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尤其重要。

家庭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虽然很重要,但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想对家庭进行控制是很难做到的,同样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进行控制也是很难的。

相比之下,通过学校教育影响社会化过程以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形成对社会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十分关键。研究表明,儿童在上学以后,重要他人由父母转变为教师,教师作为重要他人可以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可见学校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可以起很长时间的作用。⑩

多年来健全人格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忽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欠,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在学校开设人格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东西方文化和伦理道德体系对健全人格的要求等,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和理解力进行调整。

儿童时期心理的可塑性较大,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应该尽量从早期做起,从这方面讲,家庭对儿童人格素质的影响要比学校更大,所以学校也应该为家长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关于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知识,改变只重视孩子的智力的培养的做法,全方位地培养儿童的道德和心理素质,使其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

来源:《教育探索》2011年第6期

    进入专题: 人格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97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