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52 次 更新时间:2012-05-23 10:00

进入专题: 互联网   民主  

郑曙村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革命给民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民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我们应顺应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变革,推动民主政治的进步,同时也要及早思考对策,防止网络技术对民主可能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民主;影响;计算机网络

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类带入网络化的社会。根据资料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了1.5亿,预计到2000年,用户将达3~4亿。在中国,从1994年我国实现与互联网全联结以来,用户人数逐年递增,截止到2000年2月,我国网民已达890万,居世界第8位。预计到2002年,我国网民将达到6100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络市场。另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截止2000年2月11日,我国各级政府注册的网站达到2300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成为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迅速扩张将对人类的民主政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及时地去认识和研究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新课题。国外学者已就此发表了很多值得重视的议论和观点。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学者维夏德·沃伊克指出:“因特网迅速发展向政治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因特网的巨大潜力是否会使民主更加具有活力 ”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悲观主义者认为新的信息技术不会带来任何政治上的好处,“新的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小撮政界人士或掌权人物主宰和控制,使他们能够左右和操纵群众的情绪。”“新的技术只不过促使权力更加集中,因而预示着一种不详之兆。”“电子计算机化的交流系统肯定会威胁到可能出现的公共所有制和人民大众的言论自由。”“计算机为主的世界将受到某一阶级的统治。”有的人甚至担心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乐观主义者则认为,“新技术促进和捍卫了民主和言论自由。”“新技术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潜力,会使更多人在民主参与的方式下卷入社会生活的洪流中去。”网络技术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民主参与手段和工具,它将把人类带入“电子民主”的新时代,加速人类的民主化进程。本文认为,网络技术的出现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使民主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既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动民主的进步,也要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给民主带来的危害,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的力量,历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网络技术的出现也是如此,它将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和空间。

(一)互联网使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直接民主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直接民主作为一个古老的政治理想,从古希腊、罗马至今,一直是一些人所推崇和追求的。然而,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通讯等技术手段不发达,公民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无法大规模组织实施直接民主。因而,直接民主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而代议制民主这种间接的民主方式解决了人数众多的民族国家公民无法人人参与决策、管理的困难,因而成了自近代以来一直实施至今的主要民主形式。不过,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使代议制民主面临危机,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1、过去,由于受落后的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以及信息传播数量和传播速度的影响,公民意志的体现成本高、周期长,直接阻碍了民主参与的实现。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为一体,形成“地球村”,民主参与变得十分便捷,人们甚至足不出户,在家里按几个键,点几下鼠标就能对国家和地方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民主参与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国际电联1998年底的报告指出,横跨大西洋光缆每话路分钟的建设成本不到1%美分,运营成本较高的国际通讯卫星每话路分钟的综合成本也不超过1美分,如果合理利用,传输单位成本随着容量的扩大趋近于零。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不断降低,家用电脑会越来越普及,网络越来越简便,费用越来越低廉。这些都降低了民主参与的成本,为民主参与创造了条件。

2、信息是决策的“原料”。代议民主制下,信息为官员所垄断,越往高层,越能掌握全局性的大量的信息,下层和民众只能了解局部的有限的信息,甚至不了解信息。这使得民众不具备参与政治的信息基础。信息革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输渠道,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政府官员和民众、上层和下层获取信息的范围、数量以及时差上的区别在不断地缩小,公众与政府官员几乎能同时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政府官员丧失了昔日垄断信息从而垄断决策权、管理权的优势。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他们有能力对问题直接作出理性决断,不必事事都靠“代表”来决策了。公众直接参与决策已是大势所趋。奈斯比特早就科学地预见到,信息时代将是“参与制民主”的时代。的确,当前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开辟了民主参与的广阔空间。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越地域界限的虚拟的网络社区,在网络社区里,网民们可以摆脱基于地域疆界和社会行政区划的政治控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志趣和政见相投者很容易地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和组织活动。网民们甚至可以自己进行民意测验,组织“电子政党”、“电子院外集团”、“数字议会党团”。当“政府上网”后,政府的各种决策就可以在电脑网络的全民表决系统上进行,政府选举也可以在网络中操作。“在线参与”将成为网络时代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互联网消蚀着金字塔式的等级集权制的权力结构,促进分权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结构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上层建筑发生改变的一种基础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冲击,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迫使权力结构发生改变。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它“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每一根支柱,最终改变着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工业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下层众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隶属于上层少量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信息由低层层层上报,管理权力由上到下层层贯彻执行,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规模是上层小下层大,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管理权力是上层大下层小,形成倒金字塔型。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和管理的官僚科层等级制度。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强烈地侵蚀和动摇着这种权力结构。“现在,计算机的扩散正在把制度结构从昔日工业化时代的机器似的等级制度转变为有机的网络。”信息网络组织是与金字塔结构明显不同的结构。第一,“网络倾向于水平延伸,而不是纵向发展。”也就是说,网络关系是同等级间的横向联系,这是金字塔结构所没有的。正如奈斯比特所说:“网络组织可以提供一种官僚制度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横向联系。”这种横向延伸的特性可以有效地破坏纵向的官僚等级结构,使社会结构逐步扁平化。第二,在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信息点,既可以发布信息,也能接受信息,因而每一个信息点都是一个信息中心。人人是信息中心,就等于没有信息中心,所以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这种特性可以克服金字塔结构的一元信息中心的集中控制,并支撑多元的决策中心。总之,网络的上述特性正在打破工业社会的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纵向等级权力结构,使权力结构发生重组:网络平行结构正在简化传统的科层等级制度,使权力迅速下移,组织扁平化,集权和专制正在让位于分权和民主,一元决策中心正在发展为多元决策中心。

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权力的分散化表现在许多方面,许多国家正在发生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政府组织向非政府组织分权,企业高层向低层分权,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例如,近年来,许多国家中央政府的一些外交大权正在被非中央政府组织所僭越,美国有数十个州和地方政府在参加外交事务,这些外交事务涉及签约、投资、教育、游说、研究等广泛的领域。同时,各国的非政府组织(NGO)正在部分取代传统的政府职能,它们在国际经济政治等外交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世界上非政府组织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据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统计,到1995年,世界上的非政府组织已达到36000个,它们起作用的领域也正在扩大。上述情况表明,中央政府主权独揽的传统正在被削弱,集权正在走向分权。

(三)互联网将促进言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治公开的发展

互联网天然具有自由、平等的功能。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块跨越国界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里是言论自由的王国。任何网民都可以超越时空的障碍,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言论。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和千百万人交流,交换各自掌握的信息、知识、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条件。互联网就象没有守门人的“论坛”,网络里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论坛”上发布任何数字化的信息,散发给广大受众,没有人能控制这个“论坛”。尽管也有控制的尝试,但迄今为止实际的控制措施大都收效甚微。由于网络的这种自由的特性,有的人把互联网称为“自由的信息公社”。网络是自由的世界,也是平等的世界,这种平等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平等上。首先,如上所述,互联网改变了工业社会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减少了管理层级,削弱了官僚等级制,使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平民与政府官员更易沟通了。借助于互联网,庶民百姓甚至很容易与国家元首直接沟通,自由交谈。其次,在互联网上,所有的人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均等的,无论是平民还是国家元首,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发表言论,参与讨论,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多,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少。再次,“网络中的各个环节属于平级,或根本无等级区别。”网络上交流的是信息,是思想,而不问交流各方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说,网络交流剥去了网民的权力、财富、身份、地位、容貌等因素,只就思想言论进行交流,尽管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可能不同,但在思想交流上是平等的。奈斯比特在谈到网络的交流平等时指出:“在网络组织里,信息本身就使得一切事物都趋于平衡……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待,因为最重要的是信息,它使一切变得平衡。”网络中也有权威,但“网络的权威是凭藉着能力和魅力树立起来的,而不用以社会等级或官位作基础。”俄罗斯学者拉特波夫更形象指出:“在‘万维网’上,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在控制空间(‘虚拟现实’)中,乡巴佬心理消失了,这里没有‘首都’、没有长官、没有垄断,也没有国家和政府。”最后,互联网还带来了广泛的著书立说和出版问题上的平等。过去,著书立说、发表作品似乎是文人、大众媒体和出版商的特权,与平民百姓无关。在网络里,可以说,人人都是出版商,网络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自动“出版”工具,网民可以随意出版自己的“作品”。正如《华盛顿时报》首席政治记者唐纳德·兰布罗所说:因特网“使老百姓无需庞大的资本便可成为出版者,并作为参与者去接触媒体,而不仅仅是观察者。即使没有数百万美元,你也可以启动自己的‘出版’或传媒组织。……任何人都可以开设一个网站,与传媒巨头一争高下。因特网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民主手段。”

网络还具有公开、开放的特性。过去,在一些等级森严的国家里,少数有权力的人凭借着对信息的封锁和控制在不公开的状态下,决定并操纵着国家的政治。而互联网却具有打破信息和政治垄断的功能。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的结构,任何人都能发布信息,极难控制,在某处被禁止的消息,可轻易地从别处进入网络,“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信息还是传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这就打破了以往政客们对信息的封锁和垄断权,使得信息公开化了。政客凭借对信息的垄断进行“黑箱操作”已越来越困难了。政务公开化已是大势所趋。当前各国政府纷纷启动“上网工程”就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政府上网,在网上发布公共信息,发布政府公告,提供有关法律、规章、政策、市政规划、公共管理、环保、就业、医疗、人事、物价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网络的自由、平等、开放的特性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由、平等、开放观念,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自由、民主、开放的网络导致了网络居民的自由、民主、开放。”

(四)网络技术革命改善了民主的技术手段,开辟了“电子民主”的新渠道

互联网迅猛发展为民主参与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开辟了民主参与的新渠道。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用之构建“电子化政府”,建立更加开放的分享型民主。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无疑是走在了前面。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在俄亥俄州的哥伦比亚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市政厅”。利用这一双向通讯系统,居民通过电子设备参加当地计划委员会的会议。他们在家只要按动一下室内电钮,就能即刻对当地的城市规划、住房条例、公路建设等问题的提案进行表决投票。前不久,为了使公民能通过电子手段广泛利用政府信息,美国商务部国家信息中心创建了“联邦世界”(Fed World),它把公众与100多个联邦公告系统和信息中心交互式联系在一起。为了提高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能力,美国正在试行的一项计划是把整个联邦机构的几千个办公室纳入交互式的“公民参与中心”(Citizen Participation Centre),在这个中心内,公民可以同所有联邦机构的公共事务部门通信。另外,美国政府还准备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一个面向全民、更加完善的“电子公所”(Electronic Commons),它将从三个方面提供服务:(1)社区信息存储网络:基层网络遍布全国,面向公民提供种类繁多的信息服务。(2)传播政府信息:向纳税人提供政府信息;向公众传播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以便遵守和实施。(3)全民使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必须用于团结美国人民,不使信息“富者”和信息“穷者”进一步两极分化。在欧洲,欧盟各国也正推动城市数字化运动。欧盟准备建立十个或更多的数字化城市的典范,阿姆斯特丹是首选城市。该市市政当局在现有电话线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全市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市民通过电子方式能获得政府信息,也可以与议员讨论有关问题。另外,政府还利用传统的有线电视系统定期举行听证会,与普通公众对话,市民家里只要有电视和电话,就可以直接向政府官员发问,对全市范围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国也很注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公民沟通,扩大公众参与。一些城市已设立了市长热线电话、市长投诉电话,用电话的形式直接把市长和平民连接在了一起。我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了国家“十五”计划的讨论,从1999年12月1日到5日,有1400余人访问了该网站,524人次通过“网上论谈”参与了“十五”计划的讨论和编制。1999年,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这必将大大提高我国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

互联网架起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的电子桥梁,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借助于它,民众可即时表达意见,增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政府能更广泛地了解公众的意见,有利于集思广益,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这些优越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了“电子民主”新渠道。时下,电子民意测验、电子竞选、电子投票、电子市政厅会议等,在一些国家已开始试行。从这些新的民主渠道上,我们初步看到了“电子民主”那诱人的前景,人类正在走入电子民主的新时代。

(五)网络将推动民主原则和民主机制的变革和创新,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

1、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遇到挑战,少数派的权力凸显出来,构筑一个容纳少数派的权力在内的新的民主机制成为可能。工业社会产生的是“大民主”,它是以群体社会为基础的。“目前的民主制是批量生产、批量消费、群体教育、群体媒介、群体社会的体现。”大民主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统治的,它存在着不能容纳差异性,不能反映少数派的要求的缺陷。在整个工业文明时代,“争取多数统治的斗争是人道的和解放性的。……在第二次浪潮社会中,多数派统治几乎总是意味着穷人的公平机会。因为穷人是多数。”然而,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多数人的统治及其正义性的传统观念遇到了挑战。在当今世界的网络里,穷人成了少数派,多数统治的原则未必仍是人道和民主的了。而且,信息社会分布式网络的无中心结构使得社会无中心化,网络的无限情趣、网络的个性选择都降低了公众对社会团体的依附,这一切都使得社会非群体化了。在高度复杂和分化的社会里,社会动员多数人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不可能。托夫勒指出:“在这个社会里,活跃着无数的少数派,……他们很少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整合少数派的权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以那些最有效地动员自己特殊利益的群体的人为特征的时代即将到来。少数派的否决代替了多数派的表决。”适应这种变化,人类必须设计出反映少数派民主权利的新机制,使之与传统的多数派民主结合起来,形成“多数派的统治加上少数派权力的融合”的全新的民主机制。托夫勒曾设想了一个通过电子技术手段来实现这种新民主机制的办法:利用计算机、先进的无线电通讯和投票方法随意选出一些典型的公众代表,用传统方法选出的代表只投50%的票,由随意选出的代表,不论他们分散在什么地方,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办事处,通过电子通讯设备来投其余的50%的票。这样就可以在新的民主机制中,容纳差异性,反映少数派的要求。这种民主制度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这也就是托夫勒设想的明天的“微型多数派”民主政治模式。

2、把电子技术手段用于选举,还可以克服传统选举程序上的缺陷,更准确地反映选民的意愿。例如传统的选举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多数原则,在“是与否”之间进行选择,这种方法十分粗糙。“51%的原则显然是一个生硬的纯粹定量的工具。用投票方法来决定多数,并没有告诉人们意见的性质怎样。它能告诉我们,有多少人在一定时候需要某人(或某物),但并没有表示所要的程度有多高。……首先,它没有告诉我们:人们愿意用什么东西来换取某人(或某物)。”电子选举可克服这个缺点。电子选举不仅能在“是与否”之间进行选择,还能记录下选民选择的程度和等次,甚至还能反映投票者与其他人讨价还价的条件。这些都使民主程序更加准确和完善了。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使民主的创新面临着空前的机遇,这些新技术提供了通向新民主体制的途径。

任何科学技术的影响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技术也是如此,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民主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民主面临着网络技术的巨大挑战。

(一)网络技术被一些国家用来推销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独立、内政自由和社会稳定构成了现实威胁

互联网是一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新媒体,它起源于美国,带有美国色彩,它在美国的操纵下,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在1996年8月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学会大会上,法国的代表在谈到国际互联网络时尖锐指出:“应对‘国际化’和‘美国化’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加以研究,……美国实际上正在将其有关法律、性和技术的标准贴上‘国际化’的标签,通过互联网络强加给别国。”可以说,美国正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其意识形态,包括其自由民主价值观。正是在西方某些思想强烈渗透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了并不合适他们国情的民主模式,结果导致这些国家政局动荡、军人干政、部族冲突、国内战乱、经济倒退,人民和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美国前理国务卿托尔波特在谈到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原因时,毫不掩饰地指出:“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是最坚固的边境亦不断受到收音机、电视、传真机和电子邮件的冲击和渗透。”互联网还会帮助文化入侵,助长“文化帝国主义”。因特网上充斥着美国文化,对其它国家的文化起着严重的侵蚀作用,人们甚至担心在美国文化的侵蚀下,它国会丧失文化主权。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在谈到全球化的风险时严肃指出:全球化会使人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但它也导致西方文化中最肮脏、最无价值、最颓废的东西在非西方社会泛滥成灾,使本土文化岌岌可危。一些国家的本土文化很有可能消亡,或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文化”占统治地位,据统计,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约占5%,其他不同语系的总和仅占5%,而其人口却占世界的大多数。美国微软公司的电脑软件占全球个人软件市场的80%,英语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通用标准语言。面对这种状况,连法国总统希拉克也惊呼: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将来非英语国家有在文化上被挤到边沿的危险。这种“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对国家文化主权的消蚀,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另外,西方国家某些人还经常利用网络技术向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所称的敌对国家造谣、诽谤、污蔑、伪造或歪曲事实,散布政治偏见和颠覆言论,宣扬种族、民族仇恨,鼓动民族分裂,严重威胁了这些国家的主权独立、内政自由和国家的安全。

(二)网络发展为一些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团影响政治、控制政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民众民主参与的物质技术手段,也同样是一些形态各异的政客和利益集团影响和控制政治的便利的工具。政客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来打击自己的政敌,可以自由利用网络空间美化和宣传自己,甚至可以欺骗和愚弄民众,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198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里根从防务体系的漏洞推出了极其可怕的结论,引起了许多民众的恐慌,利用这一点,里根大肆鼓吹扩军备战,提出了“星球大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笼就是借助了互联网上的一个一拨即通的虚拟会议网站。利益集团也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它们的游说活动由于电话、传真、电脑资料库、互联网的出现而变得十分方便。英国1995年6月17日《经济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游说集团的“效率也由于传真、电脑以及市场信息库其他装置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移动电脑使得坐在国会旁听席上的走廊议员能及时给游说集团办公室头头通风报信;按一下电钮,传真机就能向成千上万的同情者发送‘广播式传真’,这一技术在乌拉圭回合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已被用来向政治家发动突袭;或者,用电话说服潜在的支持者,与他们的议员直接对话,以壮声势。”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容易助长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

信息是当今社会民主参与、影响政治的重要资源,许多利益集团都非常注意利用信息为政治服务,而使用电脑可以轻而易举地编辑和操纵信息。为了影响和控制别人,有的人不惜采用非正当的手段,利用网络空间自由言论权制造假信息,随意在互联网上传播。“现在的互联网络则起到‘一面大墙’的作用,造谣者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胡乱涂鸦,让全世界阅读。”这使得网上信息真假难辩。有的网民把个人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主张无限制的网络自由,滥用电脑资源,从事“电脑入侵”活动。近年来电脑黑客频繁入侵个人、公司及政府电脑系统的事件越来越多就说明了这一点。据1992年美国一个研究公司的统计,在工作场合发生的未经授权入侵计算机事件由1989年的近34万件上升到1991年的68万件,在这些事件中有过数据破坏行为的占42%。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自由权和隐私权,损坏了他人的经济利益。特别是电脑黑客热衷于入侵官方网站,严重威胁到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而有组织的电脑入侵的后果更是令人恐怖的。对现实不满的人、恐怖组织、持不同政见者经常利用网络空间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攻击和诋毁政府,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打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决策部门和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或者破坏计算机和数据保护系统。这种“数字化恐怖主义”行为严重破坏了政府的权威,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上述种种的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无疑对公民的自由和国家民主制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四)过多依赖即时的“电子民主”可能导致民众的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左右政治

借助于现代信息手段,公民直接的民主参与非常容易进行,这也是近年来兴起电子民主热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政府过多地依赖电子民主,在一切问题上都向民众个人作电子民意测验的话,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一是民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民众一般会倾向考虑自己的利益,“即时的和过度的民意测验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决策仅仅根据可能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进行”,从而可能损坏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过多的民意测验可能造成政府官员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判断,削弱自己制定、思考、分析和执

行计划的能力。“诉诸即时的民意测验,就等于我们取消船长和高级船员,把一切船上的决策让乘客去做。这实质上等于暴民统治。”三是与民选代表相比,一般的公众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易情绪化,不如代表冷静、慎重。国家的决策受大众的情绪左右是十分危险的,有人甚至担心会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因此,“新的电子投票是一种为选民作决策时提供更多消息的好帮手,但决不是表达选民决断的最佳方式。”实行电子民主时,如何提防“情绪性民主”的不良倾向,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答案的问题。

(五)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信息的“贫富”分化,出现“信息技术精英”统治,妨碍公民平等参与政治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会使信息鸿沟拉大。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文化学教授让·克洛德·盖尔警告说,人类有可能“分成两个等级:一个等级是可以利用网络的人,另一个等级是不能利用网络的人。”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个国家里,人们使用信息网络系统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拥有和充分掌握信息系统的人会成为“信息富人”,那些贫困而无能力购买计算机的人就沦为“信息穷人”。据1993年统计,美国越富的家庭拥有和使用电脑的比率越高,白人家庭的电脑拥有率是黑人或西班牙裔的美国人家庭的3倍。

获取信息的能力的两极分化会造成参与政治的不平等,“信息富人”掌握和控制大量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参与和影响政治,而“信息穷人”则会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处于政治的边缘。在信息社会,信息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权力资源,控制和垄断着信息就意味着具有了权力,就有了对他人支配的能力。人们有理由担心,“新技术权贵”有可能利用其垄断的信息资源影响大众,进而控制和操纵群众,出现“信息精英统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霍罗威茨所指出的:“国民中的一小部分尖端人物有能力掌握新的信息系统,从而成为民主社会的权势集团,而对新技术仍然感到神秘的其他所有阶层的人,则降为电子计算机文化中的庶民。……硬件和软件的分配不均会给民主社会造成特殊问题。”

国际社会里也是如此,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大都贫穷落后,承受不起信息网络这一奢侈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电脑网络系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电脑网络用户70%在美国,而非洲与国际联网的国家不到10个。美国联网的主机最多,达340万台,西欧为50万台,非洲仅为2.71万台,南美1.6万台,中东1.38万台。国际社会若不采取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信息网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将会加深。信息资源的不平等将会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愈加严重,并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平等。对于信息技术给民主可能带来的上述消极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防范措施,以便使网络时代的民主得到健康的发展。

网络技术革命预示着网络民主正在兴起。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民主理想,如今借助网络技术有可能实现了。然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通过一系列变革。

首先,政府要重视,积极推动。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民主”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下,“政治领导使得民主成为现实”。政府官员和民选代表要克服保守思想,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条件,开辟与公民沟通的电子民主渠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人大代表纷纷上网,并公布自己的网址,欢迎公民反映民意,与公民进行网上对话,就是积极顺应了网络民主的潮流。网络民主是一种双向、互动、直接的民主,政府官员和民选代表应积极主动与公民进行沟通,倾听公民的意见,对越来越多民众的参与要适应、要习惯、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同时,政府官员也要有更多的平等精神,坦诚、平等地与公民对话,克服居高临下,单向说教的陈旧观念。

其次,适应网络结构扁平化的要求,改革等级集权制的官僚科层组织,实行分权管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中、刻板的信息传输和解决问题的机制经常表现出反应迟滞、适应性差和不灵活等弊端,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信息网络社会。政府应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推动组织结构由纯粹的金字塔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实现组织结构的民主化。这要求政府要适时分权,向子系统、向地方、向社会分权。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目前,各国政府都比较注意顺应网络化的潮流,变革行政组织,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92年至1996年,美国政府取消了近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削减政府职员24万,减少政府开支1180亿美元,作废了1.6万多页过时的行政规章。

再次,加快“电子政府”建设,逐步实现信息传输民主化、政务公开化和电子化。在目前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电子政府”的建设被列在第一位。“电子政府”建设是网络民主的最基础的工程,有了“电子政府”,政府就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政府自身的信息也可以放在网络上,供民众了解、查询和使用。这样有利于信息的公开化,增强政务的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同时,政府也可把事务放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实现“电子政务”。1999年我国开始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计划到2000年,80%的国家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在中国公众多媒体通讯网上开设网站。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应做到既要注重硬件建设,又要注重软件建设,避免形式主义,防止有网站,无信息,或信息质量不高的情况出现。除了建设电子政府工程外,政府还要重视建设“家庭上网工程”,以便于公民表达意见、了解信息、参与管理和实施监督。

在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建设网络民主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对民主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及早思考对策,治患于已然、防患于未然。这个问题对信息技术落后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和必要。要消除因特网技术给民主带来的副作用,发展中国家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对因特网的管理,积极寻找抵御西方某些不健康的思想入侵和其它不良信息危害的方法。要防止不适合国情的西方某些思想的渗透,需要提高网络技术水平,积极研究抵御西方“网络霸权”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此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对信息源的管理,控制信息的生产。美国学者克拉克提出了一个设想:“能否像控制出生那样控制信息的生产 或者,能否采用优生程序,从而只能出版、发表那些最好的科学文献 或者,能否改进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程序,在储存、整理、传递方面进行改进 ”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目前,人们尚未找到这样的方法,但不应放弃这方面的努力。二是进行网络立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立法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应该着手制定一部《网络法》,该法应该针对那些危害个人、团体和国家的行为作出规范,也要对网络自由的限度、保护隐私、网络平等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规定。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网络立法是十分困难的,但困难不能回避,要及早研究,为网络立法作好准备。

    进入专题: 互联网   民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媒体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65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