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国金融发展是经济转型新动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74 次 更新时间:2011-09-25 10:21

进入专题: 金融发展   经济转型  

巴曙松 (进入专栏)  

始于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期间虽然有各国政府多次联合磋商和救市,并在一定程度了避免了流动性危机的冲击,但现在看来,全球经济特别是这些发达经济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可持续、内生性复苏,反而演变成欧美主权债务危机。

货币刺激不再灵验

从2008年次贷危机最为肆虐的时期,到两轮美国量化宽松为代表的大规模救助之后,全球金融体系已转为更难应对的主权债务危机。深陷其中的主要经济体意识到,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失衡,必须推动内部结构转型,不能仅依靠「货币刺激」或「外部救助」走出危机。从趋势看,全球寻找危机后的经济再平衡,推动经济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最激烈时,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此后大规模政府投资的刺激促使中国经济率先出现V型复苏。从经济结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结构已越过「刘易斯拐点」,而且「人口红利窗口」也将于2013年前后关闭。越过这些标志性的拐点之后,参照国际经验,劳动力成本可能持续上升,依赖成本优势的低端「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如不及时转型,「未富先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挑战。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外部需求趋弱,出口将面临长期压力。这些结构性的驱动因素,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取得高储蓄、高投资、高经济增长的「三高发展模式」必须转型。

由上可知,中国经济转型方向,即促使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此转型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已提出,但推动转型不易,其中「金融体系」是配置资金的核心环节,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须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金融转型与经济转型互动关系的理论,外国学者Patrick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他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成两类观点: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为「供给主导」;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被动反映,称为「需求遵从」。Patrick持「需求遵从」观点,认为金融发展附属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拉动金融

应用在对中国的研究上,李泽广,王群勇,高明生发现,细分中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金融成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关系并非线性关系,关系模式发生「突变」的时间是在1978年和1994年,1978年之前,两者呈现「双向因果关系」体现计划经济中货币与经济同步,金融发展受到良好控制;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带来系统性改变,两者表现为「互不为因果」;1994年之后,表现出货币引导经济的发展模式。

赵勇,雷达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资料指出,1998年之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0%以上,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则不断降低,这与中国过去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增长模式相吻合。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1%人均产出的增长,常伴随着0.5%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往集约化方式转变。在东部发达地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在西部不发达地区,主要通过提高人均资本形成实现。

由此可见,虽然全球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一致结论,但对中国的实证研究结果还是比较支持「需求遵从」假说,即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拉动作用。证诸他国经验,中国应着重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通过经济转型产生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产业发展,而金融反过来可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动力。旺报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发展   经济转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463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