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59 次 更新时间:2023-05-27 17:21

进入专题: 金融发展  

陈雨露 (进入专栏)  

 

“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党同志提出的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的重要要求,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金融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积极推动经济金融事业发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一、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是金融工作的“根”和“魂”。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党领导下的经济金融工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政权的诞生与壮大、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金融发展,面对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切实把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从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扎实推进。党中央决策部署中长期战略规划,做好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抓好金融与其他部门、其他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这是我国金融事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制度特色,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只有继续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强化金融管理工作中的系统论和全局观,才能集中力量在应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金融风险处置、金融开放及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等复杂问题上赢得先机和主动。与此同时,要在金融工作中充分体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还必须紧紧依靠行业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金融从业人员。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在金融事业发展中自觉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努力提升业务和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上久久为功,真正实现各方面力量协同共进,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坚持金融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就是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摆在最高位置,将政治性与人民性的要求体现于具体金融实践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强调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党和国家对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清晰而一贯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目的是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更好地促进金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真实财富创造和实体经济增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防范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金融化,目的在于避免社会资源错配和经济衰退风险,助力实现可持续长期经济增长,为维护民生福祉提供强大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金融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战略和重要任务提供全方位支持。要以钉钉子精神,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着力在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攻坚克难、大胆突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科创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按照科技创新生命周期为企业精准服务,推动形成破解重大科技“卡脖子”问题的金融体制机制。构建面向新能源新物质发展和能源供给体系战略性优化调整的绿色金融体系,助力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具有高度适应性、普惠性、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体系。

三、坚持高水平金融开放,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塑造开放型世界经济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统筹规划金融改革与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在改革中进一步开放,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宝贵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规划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金融要坚持高水平双向开放,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提供有效支撑,更要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创造新机遇,更好地惠及全球经济和各国人民。

以高水平金融开放增强国内金融体系的适配性,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通过推动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提升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并以此推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有效释放实体经济潜能,保障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以高水平金融开放增强国内外经济金融联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畅通国际经济大循环。以制度型开放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相关配套改革。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抓手,继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开放创新高地的示范作用。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和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引领全球产业升级,推动形成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以高水平金融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包容性,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面向全球的高标准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积极促进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效率性和稳健性元素传递给其他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为各国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注入更强动力。

四、坚定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提升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根本性大事,防止发生极具破坏性的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金融发展要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努力提高应急处置重大风险能力,不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注重加强风险源头管控与防范化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我国正处于金融风险易发高发期。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做好充分准备。金融管理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抓好统筹协调,集中力量优先处置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点领域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基于关联性和复杂性进行科学研判,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安全问题。

做好应急风险处置之外,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依靠制度和法治的力量筑牢金融运行的安全防线,实现常态化、全方位的强监管严监管。推动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协同发力,加强行为监管和综合监管,重点关注技术进步、气候变化等引致的新型金融风险,促进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有序协调,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完善金融法治环境,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和腐败问题,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金融安全网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

重大金融风险还可能来自实体经济波动和外部负面冲击,要力争从源头上管控风险、化解危机,赢得战略主动,能治本也能治未病。对内,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依靠金融治理现代化来防范实体经济过度波动向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货币政策要稳健有效,发挥好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同时强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坚持宏观调控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刻理解“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统筹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对外,构建与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高标准宏观金融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的侵害。建立开放—保护的平衡机制,更好地兼顾利用外资与维护产业安全、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将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止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国际间货币政策协调和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组织协调机制,提高抵御外部负面冲击的宏观金融治理能力。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增添稳定性因素。

五、坚定推进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以中国特色金融发展助力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丰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金融运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金融管理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中不少重大理念和实践创新超出了既有的经济金融理论框架和政策框架。中国金融故事总是“与众不同”,基于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金融理论探索与创新成果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应当自觉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金融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任,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透过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实——比如,重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整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探究综合平衡视角的宏观调控,等等,推动建设中国特色金融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研究者要与金融实务界、金融管理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实现产学研政有机联动。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校准理论,让中国金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顺应实践发展守正创新,中国人自己一定能够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推进中国金融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面向未来的重大工程。以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理论,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金融从业人员,可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凝聚共识、自信自强;依托高校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可以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理论还有利于我们对外讲好中国金融故事,在文明互鉴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思想,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以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中国金融发展的理念、逻辑和规律,一方面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中国金融人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作者: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

进入 陈雨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发展  

本文责编:editor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22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10,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