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40 次 更新时间:2008-07-11 15:38

进入专题: 叶自成  

叶自成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多极化的内涵还需要进行更多和更深入的分析。多极化战略包含了一些假设,即假设多极化是国际格局发展的唯一趋势,它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从而也对中国有利。但这些假设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历史与理论的论证。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多极化 单极 两极 复合结构 国际格局 大国合作

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自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提出多极化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多极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和形成了一批成果。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什么是极?有那些极?现在是多极还是单极?多极与美国、中国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一些成果,但分歧较大。

学术界有四个基本的共识:1、对于什么是极,意见较统一,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较强大的综合实力,对国际事务具有较大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或国家集团,极是指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形成的基本格局;2、现在除了美国是标准的一极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力量中心虽然都具有成为一极的潜力,但现在都不具有极的含义;3、多极化主要包含了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内容;4、国内学术界一般都从积极和肯定意义上解释中国官方关于多极化战略的三个内容:即多极化是一种大趋势(客观判断),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当然也有利于中国(价值偏好和取向)、中国要实行积极推动多极化的方针(实践中的外交战略)。

关于多极化的主要分歧:1、谈到未来有哪些极,就有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还有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还有人认为东盟、巴西等也有可能成为一极。2、对一超多强格局认识较为统一,但对它的解释却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它是单极,有些人认为它就是现在多极的一种形态,还有些人认为现在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它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必定会转变为多极,但多极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进程。3、对其他国家是否认同多极化提法,有人认为多极化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同,必然成为未来的主导趋势;有人认为,多极化主要是中俄两国较积极,法德有条件认同,其他大多数国家未置可否;还有些国家反对。

本人认为,除了上述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外,从学理上对多极化作进一步的研究更有必要。本文试从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关系、多极化可能的发展趋势、多极化与美国的关系、多极化的消极因素及修正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必要性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和反思。

一、单极、两极或多极:是单一结构还是双重、多重结构?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这也是今天格局到底是多极化还是单极化发生争论和导致很大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②]。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把三者完全对立起来,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本人早在1999年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科索沃战争表明,现在的世界既不是多极化,也不是单极化,而是一个多极化和单极化这两种矛盾的趋势同时并存的世界,这种矛盾的趋势还会存在较长时期,出现了一种双重结构。一方面,多极化的趋势在发展,另一方面,美国试图推进单极世界的意图也时有表现”[③]。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时,还没能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现在作者对此进行补充论述。

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单极化,过去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如果说罗马帝国是单极体系,那是有条件的,即在西欧体系中,罗马帝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单极世界,因为在西欧体系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与罗马帝国相提并论,罗马帝国是这个体系中唯一的支配力量,可以决定一切。但一超过西欧体系,罗马帝国就不是单极力量,因为它从来没有影响过东亚体系,而且从力量对比来看,同时期东亚的汉唐帝国的力量甚至超过了罗马帝国,比如,有一些外国人士人也认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它都属于世界上最富最强的国家之列”,中国在历史上确保了它的超级大国的地位。[④]。

罗马帝国曾统治了今天的意大利、法国、英格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奥地利、希腊、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突尼斯的全部或一部,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也是古代西方文明中最伟大的文明。罗马帝国统治的全盛时期人口达到5000多万,领土按今天各国的版图约略计算有650多万平方公里,除去沙漠和当时不可能控制的地区,罗马帝国实际控制面积可能达300—400万平方公里;许多学者认为,罗马的历史也就是西方历史的真正开始,后来的欧洲实际上完全是建立在古罗马文明基础上的[⑤]。但中国汉王朝是当时与罗马帝国并存的帝国,这两个帝国在幅员,人口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都大体相当,是当时的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所不能相比的[⑥]。在某些方面,汉王朝比罗马帝国更强更先进。比如,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东汉年间的《九章算术》,是当时最先进的数学成果,如其中运用分数运算法,印度在7世纪才出现,欧洲就更晚;其中的多元一次联立方程,欧洲直到16世纪才出现。中国在东汉时已经有了负数的概念,而欧洲12世纪才开始认识,到16世纪才有较深刻的理解;《九章算术》中的勾股数的研究也比欧洲早得多[⑦]。汉朝统治的人口有6000多万。罗马帝国军队有60万人,汉朝军队最多时达100万人;罗马帝国的交通线约5984公里,而汉朝的道路约长6800公里;[⑧]中华帝国有一个远比罗马帝国更为复杂的金融、经济、安全组织的结构,不仅仅是因为它拥有较大的规模,而在于它具有较大的复杂性。罗马帝国欠缺文化的同质性,欠缺文化的凝聚力,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而且从未统一过,西罗马帝国还因此很快就覆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同质性在汉朝却得以延续了426年。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同质性使中国经过三国时代之后,还于公元618年再度整合为隋唐盛世。此后,中国历经几次分分合合的循环至今,一再显示其文化的同心力克服了衰弱及恶化的离心力。[⑨]

罗马帝国与汉王朝可以说是两个单极体系的中心,因为两个体系基本不发生大的关系;但就同一个世界而言,又可以说这时的世界是两极体系。所以,单极是相对的,两极也是相对的。后来的英帝国时期也是一个类似的体系。就18—19世纪英帝国的综合国力而言,它可以说是单极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但从欧洲体系而言,英国又从未统治过西欧大陆,俄、法、德、奥匈帝国也都是强国,是一个多极体系,英国是多极体系中的单极;而就整个世界体系而言,在1800以前,东亚的清朝在东亚也是可以说是一个单极体系,它在很长时期内就经济力量而言远远超过英国。英国的工业技术革命创造了全新的生产方式,使劳动生产率增长一日千里,也使英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1700—1800年这一百年间,英国的工业化发展十分迅速。1788年生铁产量才7万吨,1811年不到23年间就增加到了32万吨,翻了4倍多,棉花和纺织行业几乎从无到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纱出口国。由于生活资料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英国的人口也快速增长,1801年英国的人口已经从1700年时的900万增加到1600万,再过了100年,1900年时英国的人口达到4180万;而1800-1900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4倍,在100年间英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35%;

但即使如此,当时的英国与当时的清朝相比,在很长时期中,清朝还是占有较大优势的。保罗·肯尼迪认为,1750年时,英国的工业生产只占世界工业产量中的1.9%,而此时的中国生产世界产品中的32%;1800年时,英国产量占世界的4.3%,中国占33%。一直到1860年时,英国占19.9%多,中国占19.7%,英国才第一次超过中国。此时的英国消费的能源是美国和德国的5倍,是法国的6倍,是俄罗斯的155倍。当时的英国人口占世界的2%,却拥有世界工业制造能力的45%,占世界商业的1/5,工业贸易的2/5。与此同时,英国的交通、邮电、运输等基础设施也建立起来了,1880年时,英国占23%,中国只占12.5%,1900时,英国占18%,中国只占6%[⑩],英国把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中国与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亨廷顿也认为,1750年时,整个西方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中只占18.2%,1800年时占23.3%,1830时也只占31.1%,而清朝时的中国同一时期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依次分别为:32.8%、33.3%、29.8%,1860年时还占19.7%[11]。

另一位经济史家麦迪森认为,1820年时的世界GDP总量,按1990年时的国际美元来计算,中国为1992亿美元,为世界第一,英国为34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印度为1109亿美元,法国为373亿美元,中国占当时世界GDP总量的28.7%,比印法英三国总和26.5%还多。从人均GDP来看,1820年时英国为1756美元,为世界第一,中国525美元,为英国的29.9%,为当时世界人均水平的89%。[12]

这样,清朝与英国在一段时间内又构成了世界的两极,直到清朝1840年被英国打败,这种两极体系才结束。所以,就18—19时期的世界体系而言,它有单极,也有两极,也有多极,是一个三种格局同时并存的格局。

被人们普遍称为两极格局的冷战时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二战结束到60年代,是典型的两极体系,美苏两个大国称霸世界,各自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和东方社会主义体系的领导力量。但这种格局在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发展,在两极格局中发展出了中国、印度等不为美苏两国控制和影响的大国。在美苏两极为主的格局中演化出中国这一相对比较弱小但却是独立的一极,两极中出现了第三极。在冷战结束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力量被日本超过,苏联的影响大大下降,一方面加强了多极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力量的相对持续增长,美国与苏联、日本、欧洲等的差距拉大,两极格局到冷战末期已经不是相对平衡的两极,美国一极的力量大大超过了苏联这一极的力量。因此,冷战以两极格局为主,但又发展出多极化趋势,并包含了美国单极化的趋势。

所以,从历史上看,单极、两极、多极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完全排他的、完全对立的、非此即彼的。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认为今天的矛盾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格局注定要演变为多极格局,并没有历史的根据。相反,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相对的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并存,三者或其中的两者同时并存,长期和平共处,在一超多强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单极倾向突出,有时多极趋势明显,或者此消彼长、互有消长,或者共同消长、共同进退。

从这种历史观念出发,认为今天已经是美国的单极化时代,或者认为今天已经是、或者今后必将是多极化时代,都是单相思维的观念,而世界格局的现实很可能是多重结构并存,所以,人们过多的争论是单极还是多极,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两者虽然有矛盾,但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共处共存。正如有些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无论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模式或多极世界的理论,都未能反映当今世界的现实,实际上,世界只是在全新的水平上,正走向崭新的两极,即文明世界与国际恐怖网络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还有的俄学者认为,今天已经出现了另一个极,就是欧洲,是一个新两极世界,而且极必须是两个,不能多,也不能少[13]。约琴夫·奈也曾指出,就军事上讲,今天的世界是单极,是美国占绝对优势,但就经济而言,则已经是多极化,而就政治而言,早就已经是多极化的世界。奈认为,现在的世界体系是力量中心各不相同的三个世界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单纯考察一个方面来论述霸权主义、单极格局和多极格局本身就是错误的[14]。亨廷顿指出,“当代国际政治不适合上述三种模式(单极、两极、多极)中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15]在另一篇文章中,亨廷顿认为国际政治的格局是一种三层结构。曾表示支持多极世界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最近对多极化世界的主张也有了变化,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一致同意我们在全球政治中只要一个极,我们将围绕自由、和平与正义之极调整我们的工作”[16]。

因此,本人认为,说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符合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的,但认定多极化的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或者单一的趋势,认为一超多强必定会被多极化取代,认为21世纪必定是多极化时代的结论是值得重新思考的。

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可能还是多种可能?

现在中国许多人在谈论多极化发展趋势时,往往从乐观的角度下结论,肯定多极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当然也对中国有利。与前面的问题一样,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也把问题简单化了。作者并不赞成甚至讨厌单极和两极,但人们不能从感情出发来建立理论。相当多的人认为,多极比单极、两极更能维护和平与稳定。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单极、两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也不利;第二个假设是多极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更有利,对中国更有利。

但从学理上说,这两个假设都可能被证伪。

第一,单极、两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不利的假设并没有完全得到历史的证明。相反,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的情况。就相对的单极而言,正如前面所说,存在过两种不同的相对单极体系,即罗马帝国西欧体系与与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从中国所在的东亚体系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中国强大,在体系内没有任何潜在的对手,而且更由于中国建立起了虽然不平等但却相对宽容的朝贡体系,中国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体系内国家对中国主导作用的承认,因此,在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单极的体系中,中国在很长时期内维持了这个体系的稳定与和平,没有发生过类似西欧三十年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在这个单极体系中,它对中国有利,对体系内的国家也有利。

就美苏两极体系而言,两极带来了霸权竞争,但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各自控制着相当多的国家和相当大的范围,所以美苏两霸的竞争主要是在两个体系之外的地区和范围比较激烈,但在各自的地区内,维护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而且由于两大国核均势的战略平衡,也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从而相对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这种局面为相当多的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比如,日本和德国及西欧的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在这种两极格局下得到了发展。对中国而言,两极体系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压力,给中国带来屈辱,美国一度控制台湾海峡,而苏联不仅将外蒙古独立明确化,而且也有一些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对中国不利的。但客观的说,中国从两极相对稳定的格局中,也得到了不少实际利益,中国在50—70年代在与苏联结盟和与美国结盟的过程中,也维护和争得了不少国家利益。中国利用与苏联的结盟,很快利用苏联的援助建立了中国的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力量;中国利用与美国的结盟,走上了对西方开放的道路,使中国得以利用西方的外部资源迅速推进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并取得很大成果。中国正是在两极格局的局势下,奠定了后来能够成为单独一极的基础,正是在两极格局中开始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进程的。因此,两极格局对世界而言,虽然战争和冲突不断,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世界大体上维持了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而言,两极格局也是好坏参半,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得大于失,不能说两极格局对中国多么不好。

冷战后出现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推行的多边主义政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破坏了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共十五大曾正确指出,霸权主义是破坏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但另一方面,冷战后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其主要的推动力量是美国,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虽然不平等不公正,但也给一部分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争得了相当的利益;对中国而言,美国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上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压力,但中国也从这种格局中争得了自己应有的利益。有人认为中国是美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种说法虽然太过夸张,但至少,由于中国把握了经济全球化的机会,也得到了发展自己的机会,中国吸收的外资是较多的,在冷战结束后的10多年中仍然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在综合国力的提高上,中国都有较好的成就。

所以,单极、两极格局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对中国不利的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历史事实的支撑,与现实相比较也是好坏参半。

第二个假设,即多极一定比单极和两极更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一定更有利也有同样的问题。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多极有时能在相对长的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却成为大规模战争的主要因素。

从中国历史来看,战国七雄争霸其实也是一种多极格局,但它导致的是七国间的长期的战争,最终的获胜者秦国最后也是通过战争统一了中国。它对中国是有利的,因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的国家,但它却没能维护体系的和平与稳定。

从欧洲的多极格局来看,也有不同的情况。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形成了最初的多极格局。它从一开始就不稳定,法国路易十四破坏和约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受到其他欧洲国家联合反对,它们结成反法同盟,制止了法国的扩张;1700—1740年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欧洲又形成了英法奥俄普五强格局。应当说,这个多极格局的形成本身就充满了血腥的战争,是一系列战争形成的一种结局。五极体系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多极体系,形成了所谓的欧洲均势格局,主要国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制约,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支配地位。[17]五强格局维持了不到40年的相对和平,平衡格局再次被法国大革命所中断,拿破仑一度建立起庞大的法兰西帝国。欧洲其他国家组织了四次反法联盟,最终于1814年终结了法兰西帝国,又一次恢复了以英法奥普俄五强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维也纳体系。虽然多极体系在均势原则基础上又增加了协调原则。虽然其间也有1854—1856年的俄土为一方、英法奥普为另一方的克里米亚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和1877年的俄土战争,但维也纳体系构建的五极格局,大体上维持了欧洲近百年的和平。但是,1882年有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93年法俄组成军事同盟,英国由于与德的矛盾上升,最终加入了法俄联盟,五极格局演变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与法俄英同盟两大对立阵营,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9年的凡尔赛体系,构建的也是一个多极体系,英、法、德、苏俄、意、日、美等强国演变成德意日集团和英法集团,苏联与英法组盟失败,一度与德国结盟,而美国则持中立态度,最后列强的矛盾再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欧洲的历史来看,多极体系在维也纳体系时期对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多极体系也是爆发两次大战的主要原因。因此,认为多极比单极或两极更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不能得到历史的证明。

从现实来看,虽然今天的国际政治与过去有根本的不同,但并没有发展到完全排除重演欧洲竞争性多极的可能性,至少可以说,现在多极化的趋势存在着不确定性,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多极化的形成可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也有可能对此不利,同样,对中国也是如此。多极化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反对单边主义,阻止任何一个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形成国际局势中相对制衡的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确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趋势和可能,现在的多极化趋势并没有完全排除竞争性多极的可能性,成为一极的欧洲、俄罗斯、日本、中国和美国的相互关系可能是很复杂的,也有可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对中国来说,多极化趋势发展也有两种可能:中国成为一极,能提高中国的国际作用,如果其他几极也能与中俄合作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能减轻美国对中国的压力,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但是这其中也有不确定因素。从现在情况来看,最不确定的因素是如果日本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成为真正独立的一极,它与中国的关系会是什么样的,现在很难预料,也可能对中国有利,也可能对中国不利;印度是否成为一极,现在不好说,现在多数人预料印度具有成为一极的较大的可能性,那么成为一极的印度与中国是什么关系,是否会出现有人担心的美日印联手制约中国的情况,现在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此下结论说多极化对中国就一定有利,也没有足够的根据。按亨廷顿的观点,如果21世纪形成一个多极世界,那么“大国之间将不可避免地进行竞争,发生冲突,在各种分化组合中彼此重新结合”[18],虽然这种观点未免悲观,但不能排除在思考的范围外。

俄罗斯过去与中国一样,对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持乐观和积极态度。现在也有俄学者提出反思,认为多极化与俄罗斯利益之间不存在某种必然对俄好的联系。因为在他们看来,“多极世界中绝大多数的潜在关键点或者位于俄罗斯周边地区,或者位于距其不远的地区。几乎每一极要么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要么在发展速度方面,要么在政治热情(如中东)方面,都大大超过俄罗斯。每个地缘政治极都拥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引力场,所有这些引力场都会对俄罗斯国体的牢固性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俄罗斯存在众多经济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如果严格按照力学和政治逻辑学法则,俄罗斯可能被其周边更活跃、更积极的几极瓜分。因而,多极概念非但不是无害的,而且还是危险的”[19]。俄罗斯人从自己的利益对多极化的反思是深刻的。中国也有必要反思多极化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有那些积极因素,又有那些消极因素?与俄罗斯一样,除欧洲一极外,其他的俄日印甚至东盟这些极都处于中国的周边。

所以,尽管中国一再声明,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但从今天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存在多种可能,而非一种可能。可以预见到的几种多极化趋势是:

(1)美国主导型:虽然美国有可能放弃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但由于美国的强大国力,很难设想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会出现一个没有美国参与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多极格局,美国不但肯定是多极格局中的一极,而且很可能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一极。多极的含义是有几个力量中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要作用,但这并不是说这几极的力量都是均衡的,这几个力量中心之间仍然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美国主导的多极格局与现在出现的所谓一超多强的格局是有很大区别的;

(2)力量均衡—协调型:由于美国的衰弱或其他力量中心的发展迅速,尤其是欧洲、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增长迅速,而美国却由于其奉行的单边主义遭到重大挫折,或者国内发生意料不到的变化,美国不太愿意过多的参与世界事务的孤立主义思潮占上风,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相对均衡的多极格局;由于各力量相互平衡,没有一国有能力完全主导国际事务,有可能出现一种大国相互协调的局面;这可能是对中国相对有利的格局;

(3)竞争混乱型:各力量中心的组合出现大变化,各力量中心关系模糊不清,出现类似19世纪—20世纪欧洲那种法德英俄奥意等大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时而德俄结盟对付法国,俄德结盟反对英法,时而英法意结盟对付德奥集团,时而德意结盟反对英法集团,由于各极之间矛盾冲突不断,最后导致多次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

就多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而言,也有可能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极格局中的各极对中国较为尊重,中国能够发挥与自己国力和地位相应的国际影响力;另一种是多极中的一极或两极对中国有利益矛盾和冲突,并且在这种多极格局中联合起来单独抗衡和遏制中国。由于中国没有实力也没有意愿做世界超级大国,因此,一个中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多极格局是不太可能出现的。[20]

三、美国与单极和多极:是单一属性还是双重属性?

多极化肯定要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但现在人们关于美国与单极与多极关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把美国领导世界的野心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起的作用、美国霸权的强权政治、帝国主义与美国在国际政治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单边主义与在一些问题上也主张大国合作、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倾向和趋势与美国既定的国家战略混为一谈,普遍存在单线思维,即只看到美国的一面而看不到美国的另一面,因而在讨论美国与单极与多极关系时也存在片面性。实际上,应当从美国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国家来看待这个问题。

美国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国家,它的言行存在许多悖论。它既是现有秩序的最大维护者,又是现有秩序的最大的挑战者;美国既以世界和平的维护者自居,又是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者;美国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和自由国家,却又是唯一试图在国际社会中建立美利坚专制,要在国际上建立一种由美国人担任国际警察、国际法官、国际检察长、国际立法者多重权力集于一身的制度的国家;美国有那么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众多的智者,却会犯下如此低级和愚蠢的错误:一个号称世界上法制最发达的国家,居然可以在没有任何可靠证据情况下未经任何合法程序就擅自判处一个国家政权的死刑。这种双重矛盾的国格的表明,美国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什么国际恐怖主义,也不是什么萨达姆政权,更不是爱好和平的中国,而是美国自己。[21]

在美国与单极和多极的关系上,人们通常强调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少人认为美国有一个试图在国际上建立美国的单极世界的总战略,这一总战略的根本目标是把全世界置于美国的统治之下。

但实际上,这些观点是值得讨论的。首先,要反对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把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切做法都认定是单边主义的政策却夸大了单边主义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实际上,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双重性的,即有单边主义,也有多边主义,但在不同政府不同时期会有不同体现。比如,克林顿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单边主义,但与小布什相比,克林顿政府的多边主义就多一些;即使是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倾向大大膨胀,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激化了与其他大国的矛盾,甚至不顾大国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但小布什政府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单边主义,比如,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强调要在六方会谈的多边框架内解决,虽然不排除布什政府这种立场上具有策略性的考虑,但其作法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上的强硬的单边主义倾向还是有所不同的。应当说,小布什政府具有强烈的单边主义的政策倾向和趋势,今后在一些问题上布什政府还可能采取单边主义做法,但多边主义的方法美国也不会完全放弃。所以,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要考虑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双重性。至于是单边主义占上风还是多边主义占上风,一要看美国政府内部的不同政策倾向的较量,也要看其他大国的立场。但起码现在占上风的美国政府的单边主义的倾向是存在变化可能性的;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判断是美国到底有没有一个称霸全球、在全世界建立美国单极世界、把其他所有大国都置于美国领导之下的战略意图?

我认为,第一,几乎所有美国领导人都有所谓美国领导世界的说法,在这一点上,小布什与克林顿没有区别,但不能把美国领导世界的提法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混为一谈。实际上,正如前面指出的,所谓美国领导,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帝国思维、强权政治和美国自私利益的混合物,试图把美国的主张、观点、意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强加给全世界,但另一方面,美国的有些做法是世界大国在解决国际社会事务中应当发挥的主导作用,有合理的和积极的因素。如果所有世界大国在解决国际社会事务中都不愿出头主导和推动,国际社会也将是混乱的;

第二,正如前所述,美国对外政策肯定有单边主义意图和趋势,但美国有没有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是值得置疑的[22]。当然,美国即使有这样的战略,肯定也不会明说,但问题在于,所谓单极世界就是把所有大国置于美国领导之下,这样的战略目标有两个很大的疑问:其一,美国能不能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正如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所说,谁能想像中国、俄罗斯、印度“会成为单极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将顺从地跟在由一个中心决定的事情后面?”[23]。只要欧洲、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和集团中的一个反对,美国就无法实现这样的意图,也就是说,单极世界的战略是一个注定永远不能实现的目标。也正如俄学者所说,“‘单极概念’定义本身就包含着矛盾:自然界根本不会存在单极”[24]。如果说美国存在一种所谓的新保守主义的狂热分子,美国的确有一部分势力狂热鼓吹所谓“帝国”思维,那么美国领导人和战略家真的都这样狂妄和愚蠢吗?我们不能高估美国领导人的智商,但似乎也没有必要太过于低估美国领导人的智商。美国现在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都如此不顺利,又更遑论什么美国控制全世界的战略?这不符合国际政治的逻辑。其二,如果说仅从逻辑思维上来判断还靠不住的话,那么判断美国的战略目标,也要从美国政府的既有战略与美国政府的实际行动来分析。实际上,正如前面指出的,美国的言行是存在矛盾的。比如,美国200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我们将在大国间建立良好关系以维护世界和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着自17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以来的最好时机,有利于建设一个大国在和平环境中竞争而不是不断扩充军备的世界”,“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25]。人们可以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个报告是欺骗国际社会,因为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并没有遵守和实行这个报告。但也可以从美国的双重性矛盾来解释。实际上,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行动本来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少有的大国合作的机会,但美国没有珍惜它。但美国也没有完全抛弃这个报告。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在朝核问题上,在伊朗核问题上,其他大国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美国不得不承认,美国虽然强大,但它也没有力量完全掌握局势发展趋势的能力。它至少表明,美国的单极世界最多只是一个不明确的、摇摆不定的、经常变化中的想法,还没有成为美国的既定不移的明确的国家战略。不能完全排除美国对外政策向美国国家安全报告所指的方向回摆的可能性。

第三,即使美国政府有明确的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或者故意隐而不宣,但要把它变为美国的国家意志也还有很长的距离,现在最多可以说,这是美国国内激烈讨论的一个话题。美国国内政治对美国对外战略是有一定牵制性的,美国要把单极世界战略变成一种类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明确的国家意志,是很难的。美国国内的确存在以保守刊物《旗帜》编辑威·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卡根为代表的“帝国论”,他们希望建立美国的单极世界,建立仁慈的美国霸权。但反对美国建立所谓单极世界的最有力的力量即来自其他大国的强烈反对,也会遭到来自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对。正如布热津斯基所指出的,美国国内在如何对待多极化格局上至少有三种态度和立场:一种是前面所说的,维护美国作为一个世界领导国的地位,使美国成为一个全球警察;但“大多数美国人一般不把美国新近取得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看作一件特别可喜的事”。第二种立场认为“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有理由大幅度减少国际参与,不管这会给美国的国际地位带来什么后果”。还有第三种立场,这就是:“现在是实行真正的国际多边主义的时候了,美国甚至应为此交出部分主权”。[26]他最近发表的文章还指出,在未来20年内,世界发展的方向将由美国、欧洲和中国三个主要因素决定。“如果美国搞单边主义,又拿不出采取军事行动的可信理由,世界肯定将陷入一个越来越大的冲突、先发制人行动和大劫难的漩涡。眼下美国的力量还能控制住全球局势。但从长远看,美国不可能永远单打独斗,它并非万能。它也需要伙伴。”“只有当美国负责任地发挥其领导作用,其大国地位获得世界公认时,当欧洲在消除全球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行动中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伙伴时,当中国成为一个世界体系中越来越发挥建设性作用和越来越民主的国家时,这个世界有许可能在今后20年内成为一个乐园”。亨廷顿也指出,“在权力分配方面,我们将从一个单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在未来的几年中,美国将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现在世界上只有惟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是单极的。如果是一个单极世界,那就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和许多实力较小的大国,不存在实力强大的大国。这个超级大国就可以单独而且有效地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而其它国家联合起来也不能阻止它这样做。多少世纪以来,只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世界及中国统治下的东亚才接近于这种模式”。“美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没有一种强势能永远持续”[27]。还有学者认为,帝国论者所谓建立美国单极世界的主张与19世纪末德国皇帝及其朝臣差不多,沉迷于军事力量,渴望借此机会控制别国,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将使美国背上沉重的军费负担,对美国内部产生有害的影响,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应[28]。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认为,“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上,美国所能做的就是带头,但不能主宰”[29]。

因此,可以说,美国思想界存在美国单极世界的思维,美国政府受保守主义的影响也带有浓厚的单边主义色彩,但作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单极世界的还不是确定的,也很难被确定,因为美国国内本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这反过来也会影响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可以肯定,由于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美国在今后还会表现出单边主义的做法,但也不能排除美国的多边主义仍然会在一些问题上发挥作用。所以,美国本身是个矛盾的双重属性的国家,既是单边主义国家,是有可能追求单极世界的国家,但它本身又是多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单边主义是受到多极结构和国内政治的制约的,不可能走得太远。所以,争论美国有没有单边主义、单极世界战略或会不会接受多极世界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尽管约琴夫·奈认为多边行动才符合美国的利益,但他也认为,“单边主义或者多边主义不是宗教,而是策略,它们有时可以互相补充,[30]”同样,如果坚持多极化观点,那么,既要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不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不可能推动多极化发展,但如果没有美国本身的转变,多极世界也不可能建立起来,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没有美国在内的多极世界。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化的”,“冷战后的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而在这样一个多极世界中,“一个美国不占首要地位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暴力,更为混乱,更少民主和经济增长更困难的世界。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首要地位是保障美国人的繁荣和安全的关键。也是保障自由,民主,开放经济和国际秩序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的关键”[31]。连预言美国将走向衰落的美学者库普钱也认为,如果美国衰落,这个世界可能会更不稳定,更不安全[32]。这段话包含着霸权国家的狂妄,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现实。

四、超越“极化”思维,促进大国合作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多极化是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是唯一的趋势,单极、两极和多极的趋势同时并行不悖,今后的国际政治最终可能形成的不是单一的多极化世界,而是三者并存的复杂结构,这也是过去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局面,人们应当为这种新结构的发展早作谋划;2、中国提倡的推动多极化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但实际上多极化维护和平与世界稳定的趋势只是其中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可能还具有其它的趋势,只不过现在多极化包含的消极因素被单极和多极的矛盾所掩盖,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多极有可能维护和平与稳定,也可能重新成为战争和矛盾冲突的一个主因,人们对此也必须早作谋划;3、多极化的战略必定首先把对美关系提到首要位置,而人们一般较强调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认为美国有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但实际上美国是一个双重属性的国家,既是一个单边主义倾向严重的国家,也应当被视为多边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因此,在看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战略、多极化与美国的悖论之后,人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多极化问题。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国政治、大国关系,这是当前的现实。多极化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实。但是,中国没有必要继续坚持多极化的战略和思想,应当超越“极化”思维,把目光转向大国合作。

因为第一,“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还是多极的概念,主要都是欧洲政治、西方政治的“遗产”,在很长时间内是强权政治的概念,它代表了西方列强主宰国际政治的趋势。即使是多极化一词,也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7年关于世界力量五大中心的表述被公认为是多极化趋势的最早的最权威的表述;放弃多极化这种表述对中国人应当没有遗憾。

第二,“极化”思维,无论是单极、两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的概念,用来概括过去欧洲的历史、二战后的历史,甚至用来概括冷战后一段时间的现实,是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它也不是绝对的,正如前述,实际上在两极世界中也包含了多极世界的发展趋势,而今天的国际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新的情况,因此无论是单独用哪一种概念,都无法准确地概括当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都有片面性。三者将会长期并存,同时存在于同一个被全球化了的国际体系中,不会有一个单独所谓单极世界或多极世界的出现。所以,用单极、两极或多极来概括今天的现实世界也是很不准确的,如果把单极与多极概括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可能更有片面性,因为它只反映了一个方面。欧洲历史上的多极格局主要是力量均衡,几个力量相当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相互制约,所以多极格局用来概括欧洲近代史基本上是准确的;两极世界用来概括二战后的冷战体系也是大体准确的,因为美苏两大体系相互对立又大体上保持力量均衡;但今天所有的大国与美国的关系也都是双重的,既有斗争矛盾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这些大国与美国的关系不能构成相互制约的关系;美国的力量有总体相对下降、相对衰落的一面,但如果把美国与任何其中的一个力量对比,美国所占有的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绝对占上风的;例如,人们经常把欧洲与美国相比来说明美国的力量相对下降,但实际上未必如此,这个对比是不准确的。如1979年时欧洲共同体9国的GDP总值达到2380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3685亿美元;1990年时的欧洲共同体GDP为62310亿美元,美国的GDP为54652亿美元;但到2000年时,欧洲十五国的GDP总值只有77662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GDP总值98374亿美元的80%。即使在2003年,欧洲联盟的国家增加为25国,人口达4.5亿,GDP增至9.3亿美元,欧元也增值了,但没有超过美国,在军事方面,欧洲与美国的差距比20世纪90年代更大。所以,美国的下降和衰落是相对的,而各国的发展也是相对的,因此,并没有出现多极必然取代单极的趋势;同样,如果认为出现了所谓新的两极世界,即所谓国际文明与国际恐怖主义两极世界,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国际恐怖主义力量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不带有全局的意义,力量对比也是很不均衡的,所以,两极世界也不准确。还有学者指出,力量平衡的思想已经过时[33]。因此,用“极化”思维来分析现在的世界发展趋势,认为多极趋势将取代单极趋势、两极趋势,也是不准确的,容易误导人们的主观判断。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虽然在现在有了很大修正,但就其主要内容,即各国的发展不会一样快,力量总有差距而言,这一规律又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极化”思维,即使是多极化思维,也脱不了某种消极的因素和内容。就其概念本身而言,虽然中国提出的多极化战略旨在避免单边主义,倡导大国合作,但“极化”概念无论怎样也免不了某种类似势力范围的阴影,同时,“极”本身不仅表示某种独立的不受其他力量支配和影响的力量,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甚至对立性,正如俄学者所说,“极这个字本身就暗含了对抗对立的意思”[34],南极与北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磁场的两极则有很强的排斥性。

第四,“极化”思维与中国的其他一些战略相矛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但“极化”思维,即使是中国主张的多极思维,无意识中把世界分成了两个世界,即极化国家构成的世界与与非极化国家构成的世界,众多的中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被忽视。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本质上是大国政治和大国关系,因此,大国与中小国家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多极化思维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本质;但既然中国现在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极化国家本身就有矛盾,中国就没有必要通过倡导多极化战略来突出自己与众多的中小国家的界限;其二,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国无分大小一律平等,国际事务应由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如果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是正确的,那就与多极战略有矛盾;其三,与中国的“不当头”、“韬光养晦”的战略也存在矛盾,多极化中的一极就是要突出中国的国际作用和影响,否则也用不着倡导多极化战略。

因此,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提出的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要推动多极化趋势的思维。我主张用“促进大国合作战略”来取代多极化战略。促进大国合作战略不但可以完全包含中国倡导多极化的那些最主要目标,即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又能更准确地反映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能避免多极化战略中那些消极内容,也能使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更协调。其理由如下:

第一,大国合作能容纳单极、两极、多极多重结构,可以避免单极、两极、多极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争论。促进大国合作以“两个维护”为其战略目标: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二是在不损害他国利益基础上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无论是单极、两极、多极,还是一个三极并存的体系(更有可能),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这两个条件下,国际事务由谁主导都没有太大关系,谁能更好地实现这“两个维护”,中国就可以支持谁主导。同样,中国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摆脱要不要当头,要不要韬光养晦思维的限制。

第二,可以减少中美两国在全球战略上的矛盾。中国推动多极进程,虽然也较好地处理了与美国的关系,但只要强调多极化,就难免要强调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而不管中国如何解释,在一些美国人看来,甚至在相当多的中国人看来,多极化就是针对美国的;而美国认为,多极化未必是个好主张,正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近来表达的,“多极世界决不是一个统一的主张,它是阻止战争必需的恶魔,但它不能促进和平。多极世界是一种竞争的理论,它带来竞争利益,在最糟的情况下,带来竞争价值。我们以前尝试过创建‘多极世界’,但它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35],虽然赖斯的说法不一定正确,但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内容。中美两国没有必要进行多极与单极的论战。重要的是怎样避免两国的重大冲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大国合作的战略可以达到这些目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认为“9·11”事件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大国合作的新时期,大国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当然这不是说促进大国合作战略就能消除两国的矛盾,对此不应抱幻想,但它可以使两国找到更多的共同点,至少在提法上可以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对立,以多极战略反对单极战略本身就包含对立,而大国合作则可以促使两国关系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三,大国合作概念也可以避免极化与非极化世界的划分,减少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也可避免一些国家为竞争进入极的行列而展开斗争。在“极化世界”中,无论是什么极,除了特指欧洲体系中的大国外,一般都是指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世界大国,因此,只有少数国家能成为一极,这样就把极化国家与非极化国家对立起来,而且极与极的关系也很不确定。大国合作看起来也是一个老概念,但它完全可以包含新的内容。首先,所谓“大国”,当然首先是指那些极化国家,因此它可以包含多极化的内容,但所谓大国又不是专指少数世界大国,也可以包含是地区性国家和地区集团。比如,东盟和韩国一般认为是非极化国家,但在大国合作概念中,东盟和韩国以其重要的综合实力可以包含在地区性大国和国家集团之列,因此,可以有更多主要的地区性国家被包含在“大国”中;其次,大国合作过去是指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甚至主宰,现在它可以被赋予新的内容:大国合作以大国相互尊重彼此的利益为前提,以共同尊重大国与中小国家合作、中小国家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再次,多极化与全球化有相反的趋势,与全球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大国合作是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使各大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也要求各大国进行更多的协调。

第四,与极化思维相比,促进大国合作思维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极化思维基本上是个西方思维。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是积极主张“和合”观念的。孔子和儒家把“和”视为天下大道,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6]。和,就是和平,协调,和谐,和合。孔子因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的观念。孔子和儒家认为,“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也不是什么都一致,“和”不等于“同”。但对这种合作基础上的异,孔子又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容,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37]

应当说,大国合作是有其客观基础的。“9·11”事件后,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出现了大国合作的趋势,虽然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破坏了这一进程,但美国的对外政策仍有调整的可能性,重新回到大国合作的轨道也不是没有可能。伊拉克战后重建和朝核问题等的处理,表明了大国合作是可以实现的。比如,中国虽然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但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角度出发,中国认为尽快恢复伊拉克局势的稳定对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是有益的,因此,中国对美国提出的关于伊拉克战后重建的议案,投了赞成票,并且表示向伊拉克重建提供7500万美元的援助,就是基于促进大国合作以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立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推动朝核问题和平解决的进程,一方面是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对促进大国合作也是有益的。

因此,促进大国合作的战略可能比推动多极化发展的战略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更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①] 作者最近几年曾发表过几篇有关多极化的文章:“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多极世界体系的形成”,《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3期;“中国在多极化进程的地位、作用和策略”,《国际观察》1998年第4期;“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1期;《多极化研究中的几个误点》《国际论坛》1999年第1期;“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本文是作者对多极化思考的继续和深化。

[②] 似乎较多的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单极世界。见王义桅:“美国的全球霸业图谱”,《南方周未》2003年7月17日;佟刚:“‘多极世界’趋于崩溃”,《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2月14日。

[③] 叶自成:“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④] 理·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44—45页。

[⑤] 郭长刚:《古罗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1—2、146页。人口数和面积数为本书作者根据有关资料估算。

[⑥]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453—456页。

[⑦]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630—632页。

[⑧] [英]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78页。

[⑨] [美]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国新霸权》(Hegemon: 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 ),中译本,李威仪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6月版,第5页、43—44页;

[⑩] 以上数字引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第176页。

[11]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周琪等译,81页。作者不太同意说直到19世纪末清朝仍是与美、俄、德、法、日、俄、奥匈、印度和奥斯曼并列的世界大国的观点。见喻希来:“新兴世界大国的成长之旅:光荣与梦想”,《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主张中国长期是一个单极体系中心的观点者,除了亨廷顿外,还有查尔斯·梅恩斯。后者的类似观点见《一个美利坚帝国所造成的危险》,美国《外交政策》季刊1998年夏季号。

[12]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喻希来:“新兴世界大国的成长之旅:光荣与梦想”,《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13] [俄]亚历山大·科诺瓦洛夫:“俄美需要全新的双边关系”,俄新社2003年9月16日。鲍里斯·沃尔洪斯基:“欧美对抗只会对人类文明的敌对势力有利”,俄《生意人报》2003年7月6日。

[14] 引自佐佐木优:“伊拉克战后美国力量的前景—五位著名专家的美国政治理想”,日《世界周报》2003年5月20日。

[15]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外交》双月刊1999年3—4月号。亨廷顿:“正在形成的另一种世界秩序”,泰国《曼谷邮报》2001年1月28日。

[16] 转引自赖斯:“多极世界不能促进和平”,赖斯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讲话稿,2003年6月26日。

[17] 参见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2页。

[18]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外交》双月刊1999年3—4月号。他认为,一个多层结构而不是单一的多极或单极、两极可以避免这种冲突。

[19] [俄]亚历山大·科诺瓦洛夫:“俄美需要全新的双边关系”,俄新社2003年9月16日。

[20] 国内主流学者几乎没人讨论多极化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倒是网上有一些网友认为,所谓多极化并不是唯一的发展趋势,另一种趋势也是确实存在着的,就是发展强、弱极之间的力量极不平衡。参见《历史网页》2000年12月12日;还有人认为,“多极化”是一个有害的、虚伪的世界历史命题,认为它混淆了多元化的命题,朱鲁子:“多极化——一个虚伪的世界历史命题”,博客中国网2003年4月5日,世纪沙龙论坛文章。对中国而言,也有学者指出“日本的‘极化’对中国又将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见杨伯江:“如何看日本的‘普通国家化’”,《环球时报》2001年10月19日。

[21] 参见本人发表在《环球时报》的文章“一个美国反对另一个美国”(2003年3月28日),本文试图在美国与多极和单极关系上深化和发展这些观点。

[22] 国内有学者认为,小布什政府将推行单极化全球战略,因为美国学者曾在2000年总统竞选时发表“单极世界的稳定性”的文章,其中鼓吹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单极世界可以避免两极世界或多极世界为争夺领导地位而发生的无休止的争夺。还有人认为,美国2001年发表的《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要领导世界,这无异于世界霸权的代名词,这个报告等于美国谋求21世纪世界霸权的宣言书。

[23] 普里马科夫:“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俄罗斯《消息报》2003年8月22日。

[24] 鲍里斯·沃尔洪斯基:“欧美对抗只会对人类文明的敌对势力有利”,俄《生意人报》2003年7月6日;

[25]《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02年9月17日。全文见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2002年10月29日提供的《背景材料》。

[26] 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48、226页。

[27]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外交》双月刊1999年3—4月号。“没有一种强势能永远持续”,德国《商报》2003年6月17日。

[28] 查尔斯·梅恩斯:“一个美利坚帝国所造成的危险”,美国《外交政策》季刊1998年夏季号。

[29] 克林顿:“美国应该带头而不是主宰”,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年12月19日。

[30] 约琴夫·奈:“在伊拉克问题上猫头鹰比鹰派明智”,英国《金融时报》2002年10月24日。

[31]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第5—8页。

[32] 赫勒·戴尔:“美帝国的衰落?”,美《欧洲事务》2003年4月春季号。

[33] [俄]阿·博加图罗夫:“力量平衡政策没起作用”,俄《独立报》2003年7月15日。

[34] [俄]亚历山大·科诺瓦洛夫:“俄美需要全新的双边关系”,俄新社2003年9月16日。

[35] 赖斯:“多极世界不能促进和平”,赖斯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讲话稿,2003年6月26日。

[36] 《大学中庸直解》,141页。

[37] 参见叶自成著:《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153—154页。

进入 叶自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叶自成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63.html
文章来源:《国际问题论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2004年第1期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