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网上社区研究之三——猫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78 次 更新时间:2009-03-30 11:26

进入专题: 网络社区   猫扑   人肉搜索   引擎   恶搞   杂谈  

彭兰 (进入专栏)  

“猫扑大杂烩”(英语为MOP)社区简称“猫扑”,它的名称来源于创始人田哲的外号。它于1997年10月建立。它最初只是一个游戏爱好者聚集的社区,以讨论电视游戏为主,后来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文第一互动娱乐社区”,它被认为是“bt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互联网时尚、前卫、流行的风向标。”

2004年4月,千橡集团将猫扑收购至旗下,随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化。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商业化损害了猫扑的个性,伤害了原本纯正的社区精神。

2006年11月,猫扑正式宣布转型新门户,定位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娱乐门户"。但是“猫扑大杂烩”社区仍然是其主要的产品。

猫扑社区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这主要体现为:

1.具有强烈虚拟世界特征的论坛

猫扑虽然是众多以文字交流为主的网络论坛中的一员,但与多数只是专注于内容建设的论坛不同的是,猫扑给自己塑造了鲜明的虚拟世界特色。由于起源于游戏爱好者的社区,因此,猫扑的社区架构里有着明显的游戏式的思维,人们不仅仅在进行内容的生产,也在进行着虚拟世界的建设。尽管构建虚拟世界的社区不少,如“第九城市”,但是,那些社区往往是以游戏为主,除游戏之外的成员交流并不多。将丰富、活跃的论坛与虚拟世界两者结合,是猫扑的重要特色。这种特色不断强化,最终营造出独特的“猫扑世界”。

猫扑“包子”是猫扑世界中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它指的是社区成员回帖的时候可选择的表情图片,猫扑网友在多年的使用包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丰富的“包子文化”。比如常用的253号包子表示对别人的景仰,874包子表示愤怒不屑,197表示相亲相爱,011表示寒、不可思议等等……253,874等包子编号甚至成为互联网通用的文化,为更多猫扑以外的网友所熟知。尽管只是表情图片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用包子来生成各种表情,不仅具有独特的幽默效果,而且也强化了社区文化的独特性。后来,猫扑推出的延伸性实物产品中,就有很多是网友喜欢的各式“包子”玩具和纪念品等。

道具与MP也是猫扑世界的代表性符号。MP是猫扑大杂烩使用的一种虚拟货币,称作“猫扑币”或者“猫皮”。它实际上是社区的一种奖励机制。道具则不仅强化了社区的游戏、调侃氛围,也具有实用功能。例如,“救生圈”的功能是将帖子浮在论坛较上方约半个小时,“照妖镜”的功能是查看帖内匿名用户的真实昵称,“醒目灯”使用以后可以发一个标题为彩色的帖子,“诅咒药”对某用户实行诅咒,有2/3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道具“是猫扑这个世界里的虚拟实物,当然而然的要和虚拟的货币挂上关系,从此mp和道具就成为了身份的象征,繁荣程度的晴雨表。而每次重大的事件,都能带动道具市场产生强烈的震动,而那些关系到民生的道具比如说救生圈、醒目灯的价格涨落更成为了大户和小猫之间关系的纽带。”[1]

“小黑屋”是猫扑对违反规则的成员的一项惩罚措施,它利用了人们童年对于小黑屋的恐惧心理,用形象、可感的方式来强化管理。更有意味的是,在猫扑的参与者眼里,“小黑屋在猫扑可谓是历史的镜子,把历代小黑屋的‘犯’”名单拿出再核对他们的‘罪行’,就能很清晰地看出猫扑历史上的一切重大事件的预兆、后果以及文化的变迁过程。”[2]可以看到,小黑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惩罚手段,也作为一种“法律”体系,成为了猫扑“政治”的执行者与记录者,这与人类历史变迁的逻辑是一致的。

“猫斯达克”是2007年推出的基于猫扑文化而推出的一项与奥运相关的活动。它采用股市精确、严谨、逼真的运作模式,用户在参加猫斯达克内的主题活动的同时,可获得各种虚拟财富的奖励,以进行个人及“上市公司”(社区内用户自发组成的兴趣联盟可申请“上市”,如体育、科技、游戏、动漫、音乐、电影、公益等联盟)数字财富的积累、买卖、投资、升值等股市行为,从而在猫扑网上拥有更多的权限和能力。这一活动同样意味着作为虚拟世界的猫扑越来越多地借鉴现实社会的运行机制,来激发与调节用户的参与。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网上世界,猫扑有自己的运行法则。到目前为止,很多网上社区的运行法则还停留在成员交流所形成的自然权力关系层面,而猫扑则加入了某些显在的调节机制,如MP、道具、小黑屋等,这些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现实世界的规则,这些规则有效地刺激了人们的参与,也有效地增强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实在存在感”。在猫扑世界的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世界是如何作用于虚拟世界的,而同时也可以看到虚拟世界对人与人关系的再建构能力。

2.“人肉搜索引擎”机制的始作俑者

“人肉搜索引擎”机制的形成,是猫扑社区的一个主要贡献。

积累MP,是猫扑激励社区成员参与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想要获得MP,需要大量地参加社区活动,发帖子,但另外一种更快的获得MP的方式是做“赏金猎人”,即通过回答别人悬赏的问题来获得MP奖励。

当某社区成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就在猫扑发贴并许以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对此感兴趣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来回答问题,提问人会将相应的MP奖励给给出满意答案的成员。

“虐猫事件”被看成人肉搜索引擎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当一段时髦女性用高跟鞋踩死小猫的视频在网上披露后,猫扑的网民自发调查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的身份,有网民高价悬赏查找虐猫女子。经过许多网民共同的努力,最终发现虐猫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虐猫女子是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某,拍摄者是该县广播电视局工作者李某,网民甚至逐一找到了当事人的照片、身份证号码、车牌号、地址、QQ号、手机号、固定电话号、电子邮箱地址等,并向当事人发出“通缉令”。这些信息用一般的搜索引擎可能是不能完全得到的,但是,人们不断发现线索、分析线索,却可以使答案逐渐浮出水面。除“虐猫事件”外,“铜须门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反映了人肉搜索引擎的强大力量。

除了猫扑,现在也有更多的社区采用了类似的机制,来鼓励人们进行知识与信息的分享,来帮助人们获得特定信息。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识人等。人,肉搜索引擎机制的普及意味着人工搜索对机器搜索的补充,已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人肉搜索引擎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是值得警惕的。而在人肉搜索引擎推动下形成的网络暴力现象,更是网络发展中的一个“暗礁”。

3. 逐渐变味的“BT”文化

按照猫扑成员自己的说法,BT(变态的拼音缩写)一词,虽然不是猫扑原创,但却是在猫扑“发扬光大”的。 “BT并不是简单的变态,跳跃性思维才可称做真正的BT。” [3]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BT逐渐成为猫扑的一种风格化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年轻网民为主体的猫扑不拘一格、反对循规蹈矩的自由风气,以及张扬的个性。

但是,这样一种BT文化并不是在“跳跃性思维”上简单重复,而是在逐渐发展成“恶搞”思维,进而演变成破坏性思维与攻击性思维,这种思维扩张了猫扑的暴力倾向,并对网络秩序形成了挑战。研究者麦田在分析与猫扑有关的网络事件时指出,作为网络媒体平台, “猫扑大杂烩”的BT在于,如果别的网络平台上的热点事件,多少还有一些社会性(比如“年画老虎”),那“大杂烩”上几乎所有热点事件全部是针对普通人的群体性攻击攻击。如03年恶搞小胖事件、06年铜须门事件、06年虐猫事件,直到2008年初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他认为,成立十年来,猫扑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有趣——无聊——暴力;相应的其上活跃网友构成,也呈现“有趣的宅男宅女”——“无聊的大众”——“暴力攻击性的群体”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分割点是:1997年——2004年——2006年。他进一步指出:“让群众去斗争群众,让弱者去攻击更弱者,让谎言去揭露谎言,让流氓去批判强权——这就是我所观察的当下普遍的网络事件。”[4]

猫扑的BT文化,从最初的“跳跃性思维”到后来的“恶搞”、“破坏性”与“攻击性”,并不仅仅地是反映了猫扑的蜕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网络社会的现实。网络世界看上去给人们提供了多种追求与实现“自我”的路径,但最终人们往往更容易迷失“自我”,因为这些路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迷宫,而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网络看上去提供了丰富与多元的价值体系,但人们最终还是会回归简单的二元思维,仍然从两个极端上对世界上加以评判,并以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攻击性思维成为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看似在追求多元化与个性化,实质上却是在走向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反面。个体日益凸显的缺陷如果经过群体环境的极化作用,可能会产生难以预计的破坏性效果。

--------------------------------------------------------------------------------

[1] 《解读猫扑历史的二十六个关键词》,载http://bbs.nankai.edu.cn/cgi-bin/bbs/bbsanc?path=/PersonalCorpus/P/ppip/Others/M.1074512154.A

[2] 《解读猫扑历史的二十六个关键词》

[3] 《解读猫扑历史的二十六个关键词》

[4] 麦田,《很黄,很暴力”背后的猫扑文化》,载http://maitian.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8/200818161835.shtml

进入 彭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网络社区   猫扑   人肉搜索   引擎   恶搞   杂谈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92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