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明:中国哲学的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72 次 更新时间:2008-12-11 15:37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宋志明  

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精神的基本定义

哲学不是看书可以学到,实际上是一门要心灵交集才能学到的。哲学对于一个学哲学的人来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什么是哲学,一百个哲学家,可能有一百种理解。哲学作为一个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不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个还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这里需要做一点解释。

世界观中的“世界”是人感觉到、认识对象的世界,人还没有产生,在洪荒时代,那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所说的“世界”,就是纳入到人们的认识范畴。这个“观”,恐怕不是观察,因为世界你是不可以观的,如果说上帝是可以观的,因为世界是他造出来的,世界是人们以一种观念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主题。还有一种说法,是古希腊的说法,哲学是爱智慧,这是更笼统的说法,哲学不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动词,是不断追求真理、探索宇宙总体的奥秘,这样的一种常学、常讲、常新,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所以哲学要永远的讲下去,而且要永远地、不断地、花样翻新地讲。

哲学是爱智慧,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爱法,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爱法,中国人爱的方式就是中国哲学,所以我们在哲学前面加上“中国”两个字,表明哲学是有民族性的。马克思有一个说法,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可以再加上一个,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准确的表述,哲学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哲学是有区域性、民族性的。搞自然科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没有国别的。西方哲学的希腊哲学跟大陆的理解主义、英美的经验主义,爱智慧是有不同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研究中国哲学,我们的先哲是如何爱智慧的,中国哲学是一门独到的学问,不能用看西方哲学的眼光来看中国哲学,自己领先创立的精神世界里的哲学意义。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呢?又多了两个字,变成了七个字。精神实际上活的人才有精神,古人已经作古了,他已经不说话了,他没有精神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可以讲的话题,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中国人,我们作为先哲的后人,对于我们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理的交契。中国哲学的精神,虽然先哲没有精神了,他们已经不说话了,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精神的基因、留下了文化的遗产。我们将先哲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我们活生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哲学的精神,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而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是我们一种心理的交契,是我们跟古人的心灵交契,也是我作为讲者和大家作为听者共同探讨的话题。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个话题可以说大,也可以说小。大意思就是说这个话题是应该常讲、常新,说不完。许多大的哲学家都有他们的一些说法,比如说《原道》,翻译成英文的副标题,就是叫“中国哲学的精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小的精神,每个中国哲学的学习者,都面临如何领悟和把握中国哲学的特点、特色的思索。中国哲学的精神,每个人、每个学习者、每个爱好者,甚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中国哲学的定义,原始的定义,是不可说的,但是也要说,说只是一种一家之言,是为我们学习者领悟中国哲学提供一个借鉴,仅此而已。

我今天说的中国哲学的精神,不是对于中国哲学精神是什么做一个准确的论断,而是我作为一个多年来学习研究中国哲学,个人的几点体会,是我对于中国哲学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特色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现实价值是什么,对于我们还有什么指导意义,这样一些问题,个人的一点浅见,拿出来与各位交流,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哲学就是要交流和对话,苏格拉底说学哲学最好的地方就是对话的地方,不是学习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在一起,随时有问题随时发问,随时应景回答。

中国哲学的精神的具体内涵

为了阐述思想,我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时常拿出西方的哲学、印度的哲学,作为一种比较,因为没有比较显示不出特点,我们说张三个高,是以李四的个矮为前提,如果就一个张三,你不好说张三的个高还是个矮,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恐怕还是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我概括为六点。

一、自强不息

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经常见诸报端的,自强不息代表了中国哲人关于世界观的一种基本的态度。原话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古人所说的天,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气,古人那时候没有纸,写一个字是惜字如金,能用一个字绝对不用两个字,不像我们现在那么随便写,那时候是刻在甲骨板上、竹子上,很难的。天行健,就代表了中国哲人对世界怎么样的一种回答。古人所说的天,包括了地,也包括了人,那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总体概念。

世界总体是一个什么呢?古人就用一个字来表述,那就是“健”,意思是说宇宙是一个不断运行、发展、产生、消灭、生生不息的这样一个流变的过程,所以叫做“天行健”,这个健就是动的意思,天最本质的特征是变动。“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原则就是一个生,宇宙是生生不息的。孔夫子站在河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他将世界看成是动态的变化。中国哲学所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跟西方哲学的提法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提法是世界是什么,它把世界看作一个判断的对象,好像世界是某种东西一样,我们在鉴赏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追求所说的第一原理,所以有它的本题。

世界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恰恰说不出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无限的,对于无限的东西你怎么能说它是什么呢?比如说桌子是有限的,我们说它是木质的。对于一个无限的东西,难以做出一个是什么的判断。当然这里的哲理,包含着人类要追根究底,满足对世界的解释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实在是人的智力难以完成的课题,是人类给自己出的一个难题。中国哲学家应该说在提出哲学第一问题的时候,显示我们中国哲学的智慧,我们提出问题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世界怎么样。世界怎么样?“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行健”,就是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流变的过程。这是我们对世界总体的一种理解。

西方哲学说世界是什么,怎么说呢?是采用一种分析的办法。世界是什么?世界肯定首先得有一个组成,要有一个形式,质料和形式结合在一起,接下来分析就是原子,完全是分析的路,把世界分析成质料等等。中国哲学提出的问题,不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世界怎么样,我们就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所以中国哲学的思路跟西方古希腊那种分析的路,是采用一种综合的路。如果你深入描述“天行健”的话,什么是健?中国人就不会找出原子这么一说,我们找的说法就是“气”,气和原子的区别,气是有弹性的,有形无状,原子你可以想象是钢珠一样的,你不可能想象气是一样。庄子说气就像是在极好的天气,极目远眺,远处好像有什么东西蹦蹦跳跳,好像将天和地连接在一起,那就是气。

西方人讲完世界观好像就完了,获得知识性的满足,但是中国哲学不是这样的,我们第一句话是天行健,这也是属于世界观,对世界总体的理解。但是第二句话,“君子以自强不息”,那就是做人的准则。天和人奉行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自强不息,就将宇宙观一下子发展成一个人生价值,告诉你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君子。君子是什么呢?最像人的人,跟君子相反的就是小人,不是说个子矮,小人是属于半人半兽。

中国哲学将世界观与人生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宇宙人生。在中国哲学里,哲学就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这个大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四个字,“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四个字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必然,它给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人对世界未来的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中国哲学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意思是世界没有完成。《易经》说世界是一篇没有做完的文章,我们要猜这篇文章,这就是人的使命、人的责任。自强不息,就是要提升你的责任感、你的参与意识。不息就是没有完,所以不息两个字,包含着对于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易经》的否卦不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困难是暂时的,用毛主席的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就是自强不息的一种现代表达。看到前面就是有好事的,不要绝望,今年考不上大学、考不上研究生没有关系,明年再考,总有考上的一天,用中国的话说是否极泰来。

自强不息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原理,它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好学、上进,所以天行健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又一再崛起的一种精神支撑。自强不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领袖级人物,从这里面就可以吸取到精神理念,比如说我们广东人的骄傲,孙中山先生,他没有用自强不息,但是他的表示方法是越挫越奋,就是越受到挫折越要奋起,这就是孙中山对自强不息这样一种中国哲学精神的近代理解,所以孙中山是越挫越奋,发动十次起义十次失败,但是第十一次成功了,就是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也是从自强不息里获得精神力量,大家所熟知的“与时俱进”,哪里来的?不过是自强不息这样一种古老的中国哲学精神的现代版而已,是一种江泽民式的表达方式。自强不息不是一个过去时,而是现代时、未来时,永远是激励着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乐观向上、动力支撑,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人生责任感、上进心的一种理论指导。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大学生是特别重要的,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我们广东人给它起的,这个广东人就是梁启超先生,这是从《易传》里拿出的两句话。自强不息,言简意赅,有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我们打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无尽的启迪,使我们能够不断地玩味,尤其是在我们倒霉的时候,想想中国哲学精神,恐怕会找到精神导师、精神的鼓舞、精神的力量。

二、实事求是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领悟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提法也是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之前就有了,也可以说既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又是我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表示了我们中国哲人如何看待知识这样的一种基本的态度,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核心的词就是那个“是”,包含着智慧、知识、真理。人干什么呢?人就是只为成就一个“是”,弄清楚一个道理,所以求是就是最接近西方哲学的爱智慧。求是就是不断的求,表明了中国哲学家对知识的一个基本态度,中国哲学也是要求智慧、求知识、求真理,怎么求,前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实事”,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真知,探求这个“是”。这个“是”,是我们中国哲学的独到提法,西方人讲世界观、宇宙观,世界是什么,接下来就是要进入知识论的层面,知识是哪里来的?西方人认为知识是人们起于一种好奇心,我为什么要求知识啊,就是因为好奇。没有实事这样的一个前提,所以西方人一个著名的传统,就是为学术而学术、为艺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有一句著名的话,“让我明白一个横行的道理,让我当国王我都不当”。中国人可能觉得这个人有一点犯傻,当波斯王多好,要明白什么横行的道理。

为知识而知识,这是西方人的传统,所以几何里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点成线、线成面,完全是纯理论的探讨。为了满足好奇心,这与中国哲学在知识的问题,恐怕跟西方人的态度不一致。我们在知的时候,是把知识和实事,用一个字来说就是行啊,所以中国哲学严格来说没有西方意义的,知识是从哪里来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认识,它叫做知行观。知行观,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所以中国哲学相当于西方的知识论,这个哲学的组成部分,它的准确称谓就是叫知行观。毛泽东写的实践论,它没有认识论,而是论知行,知行观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内涵,中国哲学观知识是什么,第一个独到的提法。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知论,跟自强不息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问题,这样一种品格。实事求是本来是一个形容词,最早出现不是哲学用语,是一个形容词,汉代有一个王好学修古、实事求是,但是到了十六世纪就变成了一个哲学词,是一种做实际学问,能够有利于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这样一个道理、学风。实事求是表明我们求知要从实际的行动、行为中了解,求到那个是,指导人生的实践、社会的实践,从它的真理性得到检验。

实事求是,当然中国所说的实事,不是指那个开门五件事,古人所说的实事,主要是这么三件事,正德、利用、厚生,这是《左传》的一个提法。正德就是提高你的道德意识,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正德必须是放在首位。第二条叫做利用,这个利用那就是发展生产,提高你这个生产能力。厚生,过的舒服一些,现在日本还保留着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

在中国对于一个学人的要求,那就是要求你德才兼备,光有德没有才不行,光有才没有德也不行。曹操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中国人要求你必须要德才兼备,后来大学把它作为四件大事,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提高个人的道德品位,你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齐家,你把家庭弄好了,家和万事兴,家里老是打架也不行;治国,古代的国和现代国意思不一样,古代的国是地方政权的意思;平天下就是治天下的概念。

中国哲学是这样的一个实事求是的知识论派,使中国哲学的表述风格跟西方也是不一样的。西方人讲为知识而知识,所以很重视逻辑的表述,大前提、小前提,然后你推出结论。中国没有这样的三段论,形式逻辑的科目,应该说比古希腊人落后了,比印度又落后了,印度虽然说没有明确的三段论,但是有一个类似的。中国说有天地必有父母、有父母必有什么,得出一个结论,在逻辑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不是系统化、学理化、逻辑化的表达,是一种应景,所以读古书有一个特殊的困难,西方哲学原著抓住大前提、小前提等等就可以了,而中国哲学的书恐怕就不能这样的读法,没有一个现成形式上的系统供你领悟和把握,用冯友兰的话来说,读中国哲学是通过先哲给我们留下的鳞片,你再把整体的龙重现。这需要你以想象的成分去领悟,所以读中国哲学的书,不单单是读书,而是来领悟书中的道理。

读中国哲学的原典,比读西方哲学更难,因为需要想象,不是一个现成的龙放在那里,而是需要通过鳞片,把龙重现出来。中国哲学的精神有实事求是,它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代表着一种知识论态度。这种知识论的态度,表明我们在了解古代哲学意思的时候,你应当通过它的形式来把握内容,这就要求你在读中国传统书的意思,要通过言来领悟意,所以古代人读书的功力是力透纸背,这样才能把书读懂、读通。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精神瑰宝,而且这种精神瑰宝也获得了现实的生命,那就是毛泽东对它新的诠释,实事是国内外、省内外的情况,求就是研究、探究,是就是内在的本质联系。所以毛泽东的诠释,把中国哲学这样的古老哲学精神,变成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哲学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古老精神,它既是传统,同时又是现代化,既是古人适用的,也是现代中国人所适用的,这是我领会中国哲学的第二件事。

三、辩证逻辑

这是中国哲学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跟我们前面是一致的,因为中国人所要解说的那个世界,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世界怎么样,世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什么是动?有一个古希腊的哲学家,他觉得动很难表述,他拿着一根棍走来走去,学生就说你在动啊,老师拿棍子打他一下,说怎么在逻辑上表述动,这很困难。恩格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一个动态的画面用一个点没有办法解释,必须是两点,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中国哲学在描述一个动的画面时,我们不能采用形式逻辑那样一点论的方式,A就是A,A同时又是非A。

中国哲学基本的思维方式,我们不是形式逻辑,A同时是A,同时又是非A,这样的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上。用毛泽东的话,我这里是两点论。哪两点呢?比如说阴阳,一切都要在阴阳的框架下得到结果。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特色,英国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史家叫李约瑟,对于世界的两种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做了概括,他的说法是当希腊人和印度人仔细的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向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现了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发展了有机的宇宙的哲学。所以李约瑟博士这个说法,他是把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哲学放在一个比较的办法,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辩证逻辑为主的。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不能够父亲就是父亲,但是中国哲学的说法父亲是父亲、也是儿子,是他儿子的父亲、是他父亲的儿子,事实就是如此。辩证逻辑应该说我们中国人可以毫无愧色的向世界宣称,中国是辩证法的故乡。德国辩证法比我们晚很多年,德国辩证法最早追到史前文化,伏羲画八卦,伏羲是人面蛇身,传说中的人。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上是有悠久的历史,马克思的辩证法比我们晚了很多年了,也有人说西方人的辩证法从哪里来的,很有可能就是从中国来的。西方人在十六世纪,因为传教士在中国搞到了《易经》,翻译成德文、法文、英文,德国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莱克尼兹,仔细地研究《易经》,然后之后有了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

中国哲学应该说在辩证思维上是最丰富的,起步最早。中国的辩证思维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一个是以老子为代表的贵柔辩证法,把辩证法重点放在阴阳的阴,水是最柔弱的,但是水又是最有力量的,滴水穿石。另外就是孙子的辩证法,他的军事辩证法,是建立在刚阳,铁的原则就是两军相遇勇者胜,《孙子兵法》有七千多字,通篇是刚阳精神,要敌人听我的指挥,所以他也以水做比喻,但是他崇尚的水不是柔弱,而是水的灵活,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所以兵行像水,懂得辩证法就是因势利导,把理论中心转到阳的一面。道家、兵家把阳挑去了,最后儒家就讲中庸,中庸既不过又无不及,那就是恰到好处,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中国形容一个人很美,美到什么程度呢?美人的身材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矮,这个身材是不高不矮,恰当好处。肤色呢,是涂粉则太白,肤色是天然白,已经很好了,又不能施朱,不能点红嘴唇。辩证思维从中国哲学这样的一个几千年流传史,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辩证法是人类精神所固有的”,这种固有的人类精神最早的表达方式,恐怕是我们中国。当然这个中国哲学,它的辩证法还是停留在朴素辩证法,没有充分的理论化,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可以相互解释、相互沟通的,所以我们了解中国哲学辩证思维的精神,也可以消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那种陌生感、隔离感,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中国哲学的传统辩证法,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这是第三点内容,辩证思维。第一个是讲世界观,第二个是知识论,这是我们思想方法的演进。

四、以人为本

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这样的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大体上分析可以概括为这么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那就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换句话说就是以自然为本,古希腊的哲学属于自然哲学,现在的科学哲学也是属于自然科学,就是它的主题是以对世界的解释,为追求的话语,所以他是以自然为本。古希腊的哲学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哲学著作,在古希腊人的哲学著作里最常用的一个书名,叫什么呢?“论自然”。那时候大家都用这一个词,也没有什么著作权,大家都有这样的论自然的书,特拉特想理解一个恒星的道理,所以对自然的奥秘探索、猜想、猜测为他的哲学,以自然为本。我们中国哲学恐怕不是这样,我们中国哲学虽然也有论自然的,但是我们论自然还是为了说明人。

再一个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以人生死后的情景为他的主要话,基督教的哲学、佛教的哲学,那它的关注点不是自然界,也不是现实活着的人,而是另一个世界,人死后的情形,你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彼岸的情形,成为宗教哲学家他们所关注的内容。

再有就是关怀人生实际,关怀怎么样做,这恐怕是我们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中国哲学说来说去,它就是教你怎么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门学问。中国哲学的理论关注点,不是自然、不是彼岸,而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你这几十年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中国哲学也谈天,但是我们中国人谈天,像是荀子写过《天论》、柳宗元写过《天道》、屈原写过《天问》,《天问》是光问不答,有自然哲学的味道,《天论》和《天道》都是《易传》的模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谈天,都是为了说明做人的道理,中国哲学独到的精神,司马迁有一个表述,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诉求叫做交天人之际,这个际就是关系了。中国哲学不是单纯地谈论天,也不是谈论人,就是交天人之际,把天作为人生存的一个环境放在那里。“通古今之变”,古和今通过一个变,现代的中国是古代的中国发展和继承,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感最强的民族,我们的编年史比哪一个国家都要长,时间最差的就是印度人,他没有时间观念,他的编年史是根据西游记的记载来整理的,但是我们很早就有了,司马迁说要通古今之变。

中国哲学不关心纯粹的自然问题,也不关心纯粹的彼岸问题,孔子有一个学生问他,死后是怎么样的,孔子很不高兴,用一个软钉子把学生碰回去,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学生问他什么是鬼,孔子的回答也是“未知人焉知鬼”,就是说我只能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样做一个活着的人。中国哲学不以人生的彼岸为目标,不关心人死后的情形,中国哲学是非常重视人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价值、地位。中国哲学这样一种独特的、重视人生的特征,也是它的一个突出的地方。

五、内在超越

这是中国哲学对于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中国哲学不讲究彼岸,但是中国哲学并不等于不讲究超越,中国人也有超越意识。所谓超越是什么呢?超越就是一种把现实提升到理想的层面,理想对于现实来说是超越。超越就是对你现状的否定,人就是这么一个怪物,就是不满足于现状,如果人满足于现状就是动物。人是今天吃饱了还想明天,想这辈子吃好还想下一辈子,动物是今天吃饱了就不想明天,对于现状的不安是人的普遍性,如果一个人总是满足现状就不求上进,求上进就是不满足现状,那就要超越了,所以你的超越就是对现状的提升,对你现状设的一个追求的目标。无论哪一个民族的人,都是有超越的追求。

中国哲学的超越跟别的民族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它的超越是内在超越,是人对人自己的一种超越。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超凡入圣,要把一个普通的人、凡夫俗子提升到圣人的层面,圣人对于凡人来说就是超越,所以我们定位的目标就是在圣人,但是圣人还是人啊。这还是有内在的联系。你想西方人、印度人讲超越,就把人不再变成人了,把人不再变成人并不是把人降低了,那就是人还可以更高,比人更高的就是佛、天使了,所以他的超越,不是人自己对自己的超越,是来自于另外的一个世界,对于现实等待超越的人,给他以拯救、提升。

西方的基督教、印度的佛教,就是使人变成非人,当然不是变成禽兽,变成比人高一点的那就是天使、佛了,所以它是靠外力提升拯救,是一种外在的超越,这样的一种价值取向,他好像自己对自己没有办法了,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一个上帝,好像没有依托了,无着无落了,活着的勇气也没有了,没有一个佛或者是上帝指点,好像只能在六道中轮回、堕落,佛一提升,就进入了长乐我境、极乐世界,那就是对超越。它把超越的动力,寄托于人性之外,一种神的力量。无论这个神是主,是安拉,还是什么释迦牟尼,反正有一个神来帮忙。

中国哲学中人性就有自我完善的可能,也就是“人性善”。人性善就是对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理论前提。按照中国对于人的理解,人总是有善根,但凡有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你还要修啊,人性善就像是稻谷一样,外面包着一层皮,得把皮磨掉大米的善才能露出来。但是这种善是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今生今世就可以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所以它对于人生的价值是一个充分的肯定,肯定人是有自我完善的肯定。孔子说,如果你不想学好,神圣也拿你没有办法,所以将超越的根据放在人性之内,所以人性善理论是中国哲学对于人是什么的一种独到的判断,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人性不善,人性是罪恶,人哪里来的?人是天使的堕落,亚当、夏娃本来在天上活的好好的,干嘛偷那个禁果。佛教说人是苦的,所以说没有一个孩子是笑着来的,第一声就是啼哭,所以超越寄托于人死之后。中国哲学是对人的自我完善、超越的根源,是对于人性善这样的一个基本前提。

中国哲学可以说不是把人变成非人、变成天使、变成神仙,而是使人更像人,最像人的那种人就是圣人。圣人只是他的思想境界比别人高而已,圣人不需要做与众不同的事,所以你成为圣人,该读书还得读书,还得担水砍柴,但是对于圣人来说担水砍柴他们有一种心安理得,心灵的安宁。这是中国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印度不同的这样一种内在。

六、有容乃大

这个概括不太好,应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就是说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它的总体显示出一个宽容的包容性,它的包容性跟宗教哲学相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宗教哲学是排他性的,你不能想象一个人接受了基督教哲学,同时又接受伊斯兰教,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宗教哲学是具有排他性的。中国哲学没有关系,你说我相信中国哲学,同时接受伊斯兰教,那随你去吧,我们不干涉。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人生的哲学,它有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

有人说中国人如何如何保守,其实中国人是最开放的,我们接受异族文化,没有文化上的障碍。比如说佛教,佛教不是我们自己有的,而是从印度传来的。中国接受佛教,本来的超越思想是不够的,所以你想佛教有33重天,还有释迦牟尼、如来、弥勒,中国的神话普及想象力不如印度人,印度人的精神空间想象力比我们强,我们就引入,所以印度的佛教是我们请进来的,包括它对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的语言,中国原来的语言发声是两声,所以做古诗就是讲平仄,而印度念经是四声,比两声好听,所以我们有四声。

基督教在十六世纪利玛窦时代,本来在中国传播很顺畅的,利玛窦也是穿着中国的衣服、说中文,后来罗马教廷的教皇太狂妄了,说你信了上帝就不能祭祀老祖宗,一下子就把雍正皇帝惹怒了,一下子就把他们赶走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是很顺畅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几乎就是几年的时间。用毛主席的说法,带有很大的诗意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声就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的前提是你没有一个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的障碍。如果我们是宗教国家,恐怕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会那么痛快,所以中国的文化传播史上经历了佛教的传入、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后来不太成功,然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精神来说,它既是历史的,同时又是现实的。我们以前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教科书上有一些讲法看起来是需要检讨的,有意无意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对立起来,好像非得把中国哲学贬低一下,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明。我想这种态度是数典忘祖,甚至马克思也不会同意的做法。

马克思主义最接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呢?费尔巴哈有一个经典的概括,哲学发生变化,不再解释世界是什么,哲学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是在行为中体现哲学的慈爱性、真理性,这不是很接近中国哲学中的实事求是传统吗,那种自强不息的传统吗,那种以人为本的传播吗?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跟中国哲学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我们应该把这些哲学资源,包括西方的哲学资源,进行创新,打造一个当代中国人应有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依然要体现这六点中国人的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辩证思维、内在超越、有容乃大。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1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