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道德新理念、德育新方式

——对华侨大学“情感交流中心”志愿者的培训演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24 次 更新时间:2008-07-28 17:53

进入专题: 道德  

徐景安 (进入专栏)  

今天华侨大学“情感交流中心”正式成立,举行了揭牌仪式。我先后3次来到华侨大学,在华生校长、吴吟韶执行校长的支持下,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筹备,“情感交流中心”正式成立了。

为什么成立“情感交流中心”

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灵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工具理性,更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是大学生做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材的需要。现在,全社会关注人的物质需要,不关心人的精神情感,这是社会的缺失。大学教育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应弥补这个缺失。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探索新方式。上大课、做报告,是一种方式,但不是主要的。当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遇到困难、碰到挫折、发生困惑的时候,是他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我们应倾听他们的诉说,排解他们的烦恼,同时给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情感交流,是新时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方式。

情感关怀,不只是班主任、辅导员去做,而是需要建立志愿者队伍。提倡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互相关爱,营造情感关怀的氛围。心理咨询只能专业人士做,而一、二个心理医生是担负不起情感关怀的重任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关爱学生,这是我建议成立“情感交流中心”的出发点。

怎么当好志愿者

当一个情感交流的志愿者,首先要有一颗善心,即一颗关爱学生、关爱他人的心。物质穷困者需要救助,精神痛苦者更需要关怀。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病患者 1600万,在疾病排名中已超过脑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即每2分钟自杀9人,其中8 人未遂。自杀成为15岁至35岁死亡的首要原因,大学中自杀现象不断发生。当着学生精神痛苦时,我们耐心的倾听、同情的排解、诚恳的劝慰,就可能消除他的一念之差、一时冲动,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通过情感交流,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人生理念,这对他一辈子受用。当志愿者就应向传教士学习,上帝不存在,但有那么多人相信,就是靠了传教士的无私和热情。我们要传播正确的人生道理,就要充满爱心、充满热情。

当一个情感交流的志愿者,还需要善言。要启发对方诉说,讲出自己的痛苦。任何人都有情感上的困惑,任何人情感上的困惑都需要别人来排解,不要有顾虑、不要有障碍。中央电视台的名主持崔永元还得了忧郁症,他也需要别人来解困。对当事人的诉说,要尽可能肯定他的合理性,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然后,劝他换一个视觉、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特别是当对方遇到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时,要善于开导。大至人类、国家、民族,小至单位、家庭、个人都会碰到似乎过不去的坎。我们就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山东的一个三岁男孩,被大火烧得不成人形。为挽救他,父母还背了一身债。对这个男孩来说,这真是难以逾越的灾难。但是,他不仅念了小学、中学,还考上了大学。他认为,大火烧掉了他的肉体,但烧不掉他的智慧;他虽然没有正常人的容貌,但有一颗正常人的头脑;他感恩父母,一定不成为父母的包袱,他要报答父母,一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他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承认不利因素而发掘有利因素,走出了人生的困境。我在大学时代严重失眠,夜夜不能入睡,精神几乎崩溃。我学习毛主席语录,一定条件下好事变坏事,一定条件下坏事也可变好事。我原来身体好好的,为了考研,把身体搞坏了。那我一定也能身体由坏变好,关键是创造一定的条件。我努力寻找治失眠的办法,打太极拳,洗冷水澡。经过一至二年的锻炼,我失眠好了。现在,我还保持着四季洗冷水澡的习惯,身体很好。

当一个情感交流的志愿者,更需要善行。善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起。我们不能要求志愿者个个是雷锋、人人是丛飞,但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以下几条是可以也是应该努力去做的,即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珍惜自己,热爱生命;讲究礼貌,友爱他人;勤奋学习,掌握方法;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管好自己、感染他人”,这是志愿者的行为准则。在座的志愿者,很多是团支书。志愿者与团支书的身份不一样,是一个社会工作者,要谦诚、热情、平和。

总之,当一个志愿者要善心、善言、善行,既要有道穗素养,又要有理论水准,还要有人格魅力。做德育教育的,应受人尊敬。

倡导新理念

志愿者在情感交流中,要当好一名听众,耐心的倾听诉说;也要善于开导,传播新理念。大学生必然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为谁学、怎么学

做任何事都需要动力,学习更是如此。学习不认真、不主动、不积极,是学不好的。大学生一进校门,就有一个为谁学习的问题。学习首先是为自己。大学4年,是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将奠定一个人智力与非智力的基础,将决定人生的方向,影响一辈子的前途。学习也是为了父母。在你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努力学习,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学习也是为了社会,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要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

在大学阶段,要尽快确定人生目标。要不断思考,你的兴趣在哪里,长处是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有了确定的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方向。你就会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有所取舍,在可支配的时间中有所选择,你就不会感到空虚、无聊。我的一生就是一篇文章启发了我、影响了我。我在复旦大学念新闻系时,看到一篇文章,意思是一篇好的文章最终取决于有没有深刻、独特的见解。这启发了我,写好文章,固然要知识和文笔,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有见解。于是,我就努力学理论、学马克思著作,并不断写杂文,到处投稿,不过都退回来了。但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毕业后,我就从事理论、政策研究。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好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二)自我与他人

对待自我存在两种偏向,过去是否定自我,提倡无我。我国的佛教、儒学都是倡导无我,党的教育则是教导忘我。现代文明是肯定自我、承认自我。我认为,这是历史进步。但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就是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或极端利己主义。对自己有利就是对的,不分对错、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实用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否认道德规范。

要克服自我为中心,就得讲道理、以理服人。从横向看,你有自我,他也有自我。所以,尊重自我,也得尊重他人。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肯定自我、承认自我包含着肯定他人、承认他人。从纵向的源头看,自我来自他人。自我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所育。所以要感恩父母、报答父母。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学生,当着向父母索取的时候,是奉行东方哲理,编各种理由、造各种借口“诈取”、“掠夺”父母;当着向父母回报时,则强调西方规则,讲平等、讲独立,推托尽孝的义务。而父母对子女,唯恐爱不够,依然尽东方父母之职,一包到底;却不敢要求子女孝,不教育子女孝,对养成子女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过生日,往往就是向父母要礼物,就不能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感恩父母生了你,把你养大成人?你的举手之劳,不知会使父母多么高兴!除了父母外,还有其他人造就了你。所有帮助过你的人,都不要忘记。一定记住,你的这个自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依靠、依赖着许多的他人。你只考虑自己的存在、只想对自己有利,这样行吗?再从纵向的未来讲,自我的幸福、自我的价值、自我的意义都离不开他人。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他人的真情,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他人的承认,一个人的意义来自对他人的奉献。人最需要的还是人。一个自私的人,一个不爱他人的人,一定是不幸的、不快乐的、不幸福的。 

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既要承认自我,活得快乐、潇洒;又要超越自我,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三)物质与精神

人既需要物质,又需要精神。人要生存、要享受,需要物质,是利己。人要存在、要持续,需要精神,是利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同样 “人不为他,也天诛地灭”。利己的物质欲求与利他的道德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延续的两大要素。

对个人来说,感官欲求的满足,只具有表层的意义。人还有一种深层意义的追求,这就是永恒。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切曾经拥有的,都是过眼烟云。对人来说,永恒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对大学生来说,同样要面对物质与精神、眼前与永恒的问题。大学生要吃喝、玩乐、恋爱,满足物欲和情欲,这是人之常情。但不要忘了,对大学生具有永恒意义的,一是求知精神,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真理的追求之中;二是仁爱精神,具有爱人的道德精神。如果大学生将主要精力追求眼下的物欲和情欲的满足,既缺乏求知精神,又没有仁爱精神,那将虚度时光、浪费青春,一辈子可能无所事事。

(四)私德与公德

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中国的古人讲私德,不讲公德。今天传统的中国人,对父母、兄弟、朋友、邻里很讲礼貌、十分谦让,但是到了陌生人的公共环境就不懂规矩、十分粗野。可是,今天的一些年轻人,既不讲私德,又不讲公德。这实在需要对我们的年轻人进行德育的再教育。

年轻人崇尚西方价值观,而西方文明的精髓是尊重人的人文主义传统,即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西方人对公共场合中的陌生人是十分讲礼貌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年轻人不太喜欢我国的儒学,视为封建糟粕。而儒学中以孝为核心的感恩文化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这是人爱的起源、博爱的起点。我国的感恩文化是值得继承、发扬,作为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今天最需要提倡的公德是尊重他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从爱自我,到爱他人,到爱自然,这是道德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持续的要求。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有些人就是不注意、不重视。这是今天衡量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接受现代文明的大学生,理应率先接受现代文明的道德准绳。

进入 徐景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道德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88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