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台北城记——两甲子的忧患、奋起与荣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50 次 更新时间:2007-08-31 17:39

进入专题: 台湾  

马英九  

伟大的时代总是标誌著严酷的环境考验以及英雄儿女的事蹟。一百多年前,润溼的台北盆地刚刚竖起五座方正崭新的台北城垣之际,歷史并不予以厚爱,因为法国大军即将压境,并计划由淡水河长驱直入,眼见府城新建的欣悦恐将成为过眼云烟。

这正是台北府城诞生的一刻所面临的存亡危机,幸而有一群英勇的军人与百姓携手合作,重创强大的敌人,在淡水河口的沪尾写下辉煌的史页。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台北市政府庆祝台北建城一百二十周年,特别在台湾光復五十九周年前夕,举办史无前例的「刘铭传进城」大游行,就是为了彰显「沪尾大捷」(抗法战争)与台湾光復(抗日战争)这两次相隔六十一年抵御外侮之战对台湾歷史共同的重要意义:都是不分族群同心御侮的结果。这段歷史决定了台北生於忧患、不畏风雨的性格,也预言了在未来的岁月中,它将不断激励英雄女儿热爱这个城市——分担她的忧患、参与她的奋斗与分享她的荣耀。

中法大战前夕的台湾

就汉族垦殖台湾的歷史而言,早期明郑延续荷兰人发展的重心,台南府城是政治和文教中心,嘉南平原为闽粤移民集中地;施琅入台之后,郑成功后人被强制迁移北方,施氏族人则移民彰化一带,垦殖中台湾。

到了清末,随著北部茶叶和樟脑外销產业的兴起,台湾的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淡水河畔兴起了艋舺和大稻埕等繁荣的市集,成了新一代闽粤商贾庶民移入的口岸,各国洋行也纷纷在此设立据点,兴旺的国际贸易形成了人民开放的态度和冒险的精神;儘管如此,清初对东南沿海的海洋经济仍持放任态度,直到鸦片战争(一八四一年)之后,朝中才出现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洋务运动大臣。尤其在一八七四年屏东「牡丹社事件」(琉球人因船难登岸遭原住民杀害,日本出兵干涉,清廷偿银五十万两)之后,清廷开始重视台湾防务,派福建侯官人沉葆楨为钦差大臣来台办理防务。沉氏深具国际战略眼光,他首先疏导民怨,解除内地渡台移民和买卖的各种禁令,同时增府县,其一就是设台北府治於艋舺,总辖北部诸县,又在各海岸设置堡垒砲台,巩固防务,其中包括今天台南人引以为傲的「亿载金城」。此外,沉氏还倡仪台湾建省,设首府於台北,并建立城垣以因应北台湾日益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事务。一八七九年,由北部富豪多人集资兴建的台北城池开始动工,歷五年始完成,这一年(一八八四年)刚好碰到法国大军来犯。

沪尾大捷始末

沉葆楨在台时间不到一年,但他积极治台的功蹟,却在九年后法军大举来袭时,报偿在刘铭传身上。当时,法国为开拓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派出两隻舰队到远东,计划进犯安南(越南)、海南岛、台湾等地,甚至预想於取得胜利后,挟餘威深入云贵两省。清廷紧急派时任直隶提督的刘铭传,以巡抚衔赴台督军迎战。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地方游勇出身,曾为地方团练领袖,先后加入「湘军」、「淮军」,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诸役,屡建战功,后投身洋务运动,胸怀韜略,见识宏远。十月初法将孤拔( Anatole Courbet )率舰直扑北台湾,刘铭传在基隆和沪尾分别布置了几道防线,并採「撤基援沪」战略,将主力放在淡水,接著激烈的战事爆发。法军首先以精準舰砲轰平基隆砲台后,控制基隆港,但却在登陆战中遭到陆上守军猛烈还击,死伤甚重,法军只能退回舰中。

至於淡水方面,由孤拔亲自指挥,一部成功登陆,遭守军苏得胜、章高元与曹志中等人率兵奋勇抵抗,另一部则陷基隆,守军退至月眉山和狮球岭一线,此时又有雾峰林朝栋率地方义勇助阵,如此两军即在淡水和基隆两地形成激烈的拉锯战,法军因久攻不下,水土不服,又经常遭我军突袭,伤亡人数大增,到了一八八五年初,两军在月眉山又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表现上法军虽攻占了山头,实际上却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向前推进。整整半年多的时间,法军攻台无论战术和战略上都遭到重挫,孤拔只能转占澎湖,后因积忧成疾死於当地。

相较於二十多年前,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焚烧圆明园,如入无人之境,此次以更为优势的兵力攻打安南和台湾,竟遭到折兵损将的命运,并导致法国内阁垮台,当时中外报纸皆大幅报导,可谓清朝百年屈辱的对外关係史中,绝少的胜仗。平心而论,刘铭传所掌握的兵力武器远逊於欧陆强国法兰西,其所以成事者不过是杰出的战略眼光、军民同心抗敌以及台湾人民守土的必死决心。这是「沪尾大捷」真正的原因。二○○四年九月三日军人节,台北市政府特别将沪尾大捷殉国将士及乡勇入祀忠烈祠,一方面追念先人的英勇,一方面也彰显这支涵盖湘军、淮军、乡勇、平民的部队不分族群同心抗敌的重要意义。

刘铭传治台功绩

台北府城的诞生即迎来了这场震惊中外之战的胜利,也带动了全台人民奋起的高昂士气。一八八七年台湾建省,实际上已治台三年的刘铭传正式成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之内大刀阔斧,全力推动各种近代化建设,包括兴建铁路、架设电报、设立邮局、装设电灯、设立新式学堂以及进行赋税改革等等,其中多项皆率全国之光,甚至更有傲视亚洲者,并为台湾赢得「中国最进步的省份」美名(这是一八八八年美国驻华公使田贝︹ Charles Denby ︺访台后在正式报告中的用语)。此后台北府城也成为全台政治、经济和文教中心,台北的文化特质——温柔敦厚又具开拓能量——也成了台湾文化的表徵。

即使日本在甲午年(一八九五年)据台之后,其殖民建设大抵上亦沿著刘铭传所留下的蓝图——「台湾近代產业开发计划」,包括以台北为首府,延长南北的电路、增设电报电线等等,可见刘铭传治台六年的深远影响。

台北的前世与今生

至於台北城墙遭日人拆除后,城内精华地段仍是日据台北的主要街道。光復以后,衡阳路、中华路之外,又出现美国风味的中山北路,以及如法国香榭大道般的仁爱路和敦化南路。这意味著,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台北始终带著与生俱来的求新求变能力,不断追求再造与突破。

事实上,台北一直是个移民的城市,台北人并非固定的群族,而是指来到这裡勇於自我实现的任何人。过去半世纪,大批中南部学子到台北来就读大学,毕业后留下台北奋斗,结婚生子,另一部分则是直接来台北工作的,几年后都成为「台北人」,他们占台北居民三分之二,他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心血都为台北的生命注入新活力,他们的工作与家庭都丰富了台北的记忆,他们的梦想成就了台北的愿景。

每座伟大城市的诞生都有一个不凡的领航者,就如台南市定期纪念延平郡王般,台北市的催生者与规划者为沉葆楨,领航者无疑是刘铭传,他赋予台北城的精神便是在忧患中奋斗图存,在开放中发展进步,今天我们追忆台北城的诞生以及沪尾那场惨烈的战事,不禁缅怀英勇牺牲的先人,并由衷讚佩刘铭传伟大的贡献。即如望著今日淡水的青山绿水,河水在沪尾的夕阳下如银带般弯入台北盆地,带过的是永恆的城市记忆:忧患、奋起、荣耀,以及浓得化不开的台湾乡愁。

(本文发表於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原乡精神--台湾的典范故事》

    进入专题: 台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