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小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073 次 更新时间:2024-04-23 11:43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  

乌小花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针对民族工作提出系列重大原创性论述,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建设的又一次飞跃,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要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集中阐述为“十二个必须”。“加强”意味着一脉相承的理论自信,“改进”则是与时俱进的实践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呈现出重大原创价值、坚定政治属性、深厚人民情怀、务实实践内涵和包容开放特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 “十二个必须”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叙事、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开放的国际视野,在准确把握民族工作形势、特点、内涵与规律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对我们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加强与改进是党的理论守正与创新的具体体现,加强意味着一脉相承的理论自信,改进则是与时俱进的实践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理论上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从实践上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体系,在立场观点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更好推进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一经提出,就成为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热点,相关研究不断充实。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文本文献,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三种思维视角:一是整体—系统的宏观研究,梳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内容、体系、贡献等,论述其原创性与系统性;二是结构—要素的分类研究,阐述、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以平行分类的方法研究其逻辑体系、鲜明特点、时代价值、实践路径等;三是理论—实践的关联研究,关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论断的解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供了多维视角。本文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关照,按着基本概念、核心要义、层级框架的结构范式和这一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鲜明特征维度,力求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一、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理念和方法,其建设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积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正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发展,实现了又一次的历史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探索的成就与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少数民族的解放纳入中华民族解放的全局之中,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确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各民族一律平等为根本原则、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制度保障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为开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奠定了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中央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用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概念作出深刻判断,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话语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从2017年将其写入党章,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之一,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再次部署,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听取汇报时强调“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不断深化,如同党的任何一项创新理论,经历了认识上不断深化、理论上不断完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创新发展,成为民族团结理论的新拓展,表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与共”从利益关系、情感尊严等方面阐述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根本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目的是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归属与心理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五个认同”,从国家、民族、文化、政党、道路等多重认同因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区分“他者”的功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必然”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要在中国共产党凝聚和巩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百年历程中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面临的新特征新矛盾新任务中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精神维度深化国家认同、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从实践维度汇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合力、为各项工作开展指明行动方向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尤其是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因为“这四个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是管总的,对其他关系起着引领性的作用”,要正确认识共同性的核心地位与差异性的长期存在,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以“四个与共”阐释是什么,“四个必然”解读为什么,“四个关系”回答怎么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关注上实现了各民族的“多”向中华民族的“一”聚合,并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紧密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飞跃。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道路实践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的一个重大议题,这是集民族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全面审视和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国家、民族、人民的多重向度,是百年来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建设主体与坚实力量。以中国悠久文明史为脉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完成了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作为多元一体的民族聚合体完成了从阶级对立、民族压迫向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转变,作为国民身份完成了从“臣民”向“公民”的转变;新时代,各民族进入跨区域大流动时期,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不断增多,多元的民族单位在差异性与共同性、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存在部分模糊性、错误倾向性,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交织于线上线下,如何处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中的张力,既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又有效维护各民族的利益,这实质涉及到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给出了明确解答,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回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本源加以审视,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从何而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结构如何等基础问题,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应对实践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华民族进行了全面论述,以“四个共同” 明确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多元一体描述其现实格局,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回答“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的根本问题,为各族群众构建起更广泛、一体化的共同身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认同对象。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话语,以家为认同资源,强调中华各民族之间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的存在方式和组织形态,体现家国情怀的价值共识和情感认同。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范围与内涵基本一致,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以历史“共同性”的中华民族为基础形成的具备共同命运、情感、利益的现代国家民族。但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延展,强化了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形态与实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的深刻把握。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伴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程,在各民族广泛而持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蕴育凝聚,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与稳固的统一性,这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增进共同性,最终实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在革命中坚定方向、在建设中探索发展、在改革中深化完善、在复兴中彰显自信走出的一条光辉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道路选择、制度基础、领导核心、情感认同、利益保障等方面明确方向,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和结构提供聚合与引领的作用。此外,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用历史的、辩证的和战略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要保持“定”,已经不合时宜的理念和政策要勇于“变”,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两个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深化了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关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的深刻认知正是“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推动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回归人的本质存在,即“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这是在批判“虚幻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基础之上对社会联合形式的终极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必然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联合体,以共同体的形式最大限度实现民族整合和社会整合,个人在共同体中充分发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同时又因利益关联、情感互惠进一步增进共同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将多元与一体、个人与国家有机结合,有序统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最终实现共同体和个体之间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民族多元汇聚一体的发展历程中自觉凝聚、形塑深化,天然拥有团结统一、守望相助的道德情感和历史传统,离开中华民族共同体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空洞的;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情感、规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思想力量。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肩负新的任务,从竞争与对抗的外部压力来看,敌对势力极限施压,挥舞所谓的“民族牌”“藏疆牌”“人权牌”等企图破坏我国的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同时,全球化中西方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意识形态不断冲击,具有高度情感需求和强烈身份归属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复兴的内生动力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结构问题、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关系问题、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认同问题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共同目标和集体行动强化团结统一的共同体理念,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有力回应国内外现实挑战,适应新的历史方位。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才能深刻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的重大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建设。

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结合”拓展为“两个结合”,说明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样的特质和属性为中华民族聚合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人文滋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话语建构深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中国传统文明观具有重要关联,如大一统、华夷一统、天下一家、大同观念等传统政治文明思想为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支撑,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时,又与家国情怀、“四海之内皆兄弟”、守望相助等各族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的认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为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提供了更多的情感理解与文化底蕴,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

二、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民族工作提出系列重大原创性论述,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集中阐释为“十二个必须”。“十二个必须”从宏观层面明确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从微观层面明确政策举措,共同构成了成熟、有效、系统的思想谱系,呈现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结构范式,“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涵盖民族工作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

(一)变局中研判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

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现实演进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发展两条历史轨迹交汇在新时代,决定了当前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任务,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民族层面的身份归属与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凝心聚力,与时代需求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变局中把握方向,顺应大势,从宏观层面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阐述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明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使命,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新特点新变化的多重挑战,主要表现在民族理论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需要不断深化研究,民族发展上各民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差距,民族关系上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存在因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深刻社会背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整合、认同凝聚、社会动员等多重功能来应对可能的风险挑战,统一共识,汇聚力量,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使命。

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任务。中华民族作为利益共享、文明共生的共同体,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思想。“民族地区还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层次较低、人才支撑不足、生态环境制约大等问题”,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阻碍因素。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当然,这也离不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支持,实现资源优化与力量凝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民族该以何种身份走向世界的思考,其实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自我认同的找寻,更是国家建设凝聚人心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精神动力与道路实践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的目标都是让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创新性。

(二)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经验

百年以来,民族工作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根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为制度保障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个必须”中明确强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是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为根基,又从话语表达、重视程度、完善举措等方面不断丰富,在继承中发展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不分民族,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写入党纲,之后将民族平等纳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文献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保障。长久以来,无论处理民族问题的具体纲领政策如何变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根本原则始终不变。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团结说到底就是赢得人心、稳定人心、争取人心的过程。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避免因利益纷争、价值分歧等产生的混乱与对立,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是时代所需,意义重大。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情同手足、亲如家人的情感状态,只有这样民族团结才能巩固,繁荣发展才有力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成果。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为什么坚持和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问题,提出“两个结合”与“两个确保” 的完善举措,体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方面要保持高度认同,全局观念和核心意识上的“共同性”不容犹疑;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体现与融入民族自治地方特点优势的“差异性”,最终回归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上来,目的就是发挥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更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百年历程,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理论坚持与长期的实践探索,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解决好中国民族问题,才能空前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因此,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优越性和强大能力,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十二个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关系中全面解答民族工作的时代命题,阐述如何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具体社会行动转化,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守,又有民族工作实践方法的改进,形成内在的统一与有机的联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历史—现实层面,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决定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物质—精神层面,重视精神力量的运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国内—国际层面,在“两个大局”中,民族工作要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关系到对“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认知,关系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理解。当前,线上线下弥漫着诸多错误的历史观,如“内亚史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等,这些错误的历史观导致部分群众思想混淆,理解偏差,不利于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坚持“四个共同”,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增强历史自信。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互通有无、互补共生,成为历史中国的主流。当今,在“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变的过程中,社会融合关联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打破物理空间与心理隔阂的交往,加强共居共学共事的日常交流,最终实现情感信念、文化认同的深度交融,这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因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解决经济社会领域的基础性问题,更要回归到理想、信念、情感、文化等精神层面的理解与认同,在社会关系的联动性、社会环境的包容性、社会活动的多样性方面下足功夫,帮助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的历史记忆、符号象征、价值观念与文化知识,是从精神层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保障。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汇集与凝结,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智慧,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有效、最长远的方式,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传递信息、承载知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功能,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历史选择,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中华文化,契合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发挥价值导向和认同凝聚的作用。信息时代,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方案,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可以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结构与主体的现代化,表现为在现代性的价值理念下,以各民族公共事务为内容,运用法律、政策、制度、技术等多元要素优化民族事务的体系结构和方式方法,提升治理主体的综合素质。依法治理、机制高效是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作为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在民族工作领域中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发挥引导规范作用,一视同仁、一断于法。机制高效方面,需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主体多元,职责明确,是“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可以激发更多力量汇入到民族工作中,以稳定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安全和稳定是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在安全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果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就没有团结稳定的局面,就无法实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涵括“国家统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深刻把握了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的逻辑关系与重要属性,对于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三、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理论基础、政治领导、时代任务、历史方位、全球治理等方面充分彰显出重大的原创价值、坚定的政治属性、深厚的人民情怀、务实的实践内涵和包容的开放特质,所显示的立场观点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全面体现。

(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科学的原创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认识,揭示民族的发展规律,阐明阶级社会阶级压迫和剥削是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确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理论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事求是,灵活应用,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原则,把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融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任务中,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在根本原则、政策纲领、工作方法等方面全面继承和接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如,始终发扬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每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的民族平等思想,以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践行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支持一切促进民族间日益紧密联系和促进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解决共同性与差异性、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定信仰。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厚植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中,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的新需求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论断,形成一整套原创性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同体思想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顶层理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明“大一统”等政治思想资源,以“两个大局”为观照,从思想上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为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增加充分的信心和深厚的底气,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

(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呈现出坚定的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才能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根本保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本质内容,体现在“五个认同”的高度共识中、“八个坚持”的基本经验中、“十二个必须”的根本遵循中。

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促使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迈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走出了一条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共同社会制度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巩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把民族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民族工作是全国范围的根本工作之一”,江泽民提出“我们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胡锦涛强调“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这一时期民族工作走上了体系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基础不断夯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2014年和2021年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在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深化认识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百年民族工作经验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深厚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关注各民族现代化发展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讲话都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不能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新时代,在全国各民族现代化发展实践中,“一个也不能少”呈现的共享社会成果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人民的总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人民性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民属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只有植根于人民心中,才能真正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凝聚起全体人民的力量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要为每个公民提供权利保障和精神依托,最终实现“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呈现出丰富的实践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民族工作重点任务各有侧重。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强调在政治上各民族当家作主;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封闭落后的面貌,强调在经济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步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强调在思想上最大限度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面对时代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呈现出实践价值的政治性、时代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完善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十二个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每一个都包含着鲜明的实践指向,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如何具体开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体现目标导向与现实关切相统一,是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有力的实践回应。

(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呈现出包容的开放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系列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义思想、和合思想,以共同体的身份将世界上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国家、民族纳入命运与共的范围归属中,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增进一体,赋予其内在关联,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理论局限。“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历经十年建设成为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跨越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发展阶段等异质因素,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大国担当与开放自信,时代特点鲜明。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多民族国家建设和全球治理提供一种全新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确把握了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治理和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之势,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为国际社会有效应对共同挑战提供建设性力量,是时代之问的中国之解。

结 语

从学理辨析到实践反思,从基础概念到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中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的民族理论知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建设,在总结凝练“十二个必须”中丰富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的原创性、政治性、人民性因其根植中华文化、表达中国社会,是中国化的全面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蕴含在回应“两个大局”中,统筹谋划新时代民族工作,并延展至全球治理的中国经验,是时代化的多维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发展的必然。加强意味着一脉相承的理论自信,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出在传承中发展的继承性。改进则是与时俱进的实践自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新特征新矛盾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契合时代发展,成为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出在发展中进步的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发展形成,内涵丰富而深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历史与现实息息相关,正确解决了民族与国家、差异性与共同性、共同繁荣与国家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有利于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汇聚全体人民的最大力量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原文发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5期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08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