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54 次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9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  

王宇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就是前沿创新成果有效赋能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质量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上述过程的实现必然要依托于产业载体。基于前沿关键技术形成的新兴产业就是新的生产和创新主体,其运用颠覆性科学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集聚。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为颠覆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产业化的“试炼场”,通过产品与服务生产以及相应的市场竞争来检验技术创新的质量,加速创新成果从论文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换过程。另一方面,基础创新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需要通过快速的创新迭代持续提高质量,新兴产业不仅能够为基础研究的应用化扩展提供支持,还能通过及时的市场反馈进一步改进创新成果的质量。

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制在于能够通过多种要素的协同与集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充分发挥两者之间正反馈机制的作用,塑造“以新促质”的新动能。

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一些科技创新部门与实体产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这表现为部分基础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很难实质性地提高供给水平和提升生产效率。这种脱节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创新成果的超前性使其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应用性研究脱离市场需求进而难以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能够为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提供孵化载体,让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科研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协同发展。

新兴产业推动了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正向循环。传统产业由于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较弱,难以形成优质资产、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因此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新兴产业以关键性和前沿性的科技创新作为技术支撑,是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标的资产,能够吸引风险资本来加快产业发展。随着产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创新型企业会带来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最终实现资金在实体经济中的正向循环,持续提升生产效率。

新兴产业强化了资金链和创新链的相互支撑。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创新活动自身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资金往往难以获得稳定回报,尤其是那些基础性和前沿性创新活动由于高风险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客观上为关键性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金支持模式:一方面,资金雄厚的创新型企业自身可以承担很多前沿性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产业基金等风险资本在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链接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之间的断裂地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形成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率的产品和服务。

新兴产业提升了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匹配。创新驱动生产力的提升,本质上需要高素质人才予以实现。高效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刻苦钻研的科学家从事科研创新,同时还需要敢于冒险的企业家进行产业创新,并且还需要大量的中介人才促成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各类人才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事不同的创新活动,还能够推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合作,彻底打通创新链条中的各种壁垒。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岗位,让其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并且还能利用市场机制来培育素质更高、知识更全面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新兴产业促成了产业链和人才链的相互成就。新兴产业响应新时代的技术和需求变革,通过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使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快地从传统产业中的低效率部门流向新兴产业中的高效率部门。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中的新业态的落地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需要熟练掌握新技术和使用新工具,这在客观上加快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

新兴产业贯通了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激励机制。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有效激励则是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本质上就是要让资金为人才服务,不断提升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吸引大量的风险投资,尤其是初创企业中的核心人员的收入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就是对从事颠覆式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从全社会来看,对创新人才的有效激励很大程度上会产生较高的商业回报和社会价值。

作者:王宇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8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