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运全: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体系构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667 次 更新时间:2023-11-29 09:48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能力  

于运全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国际传播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深化、细化对国际传播能力的理解,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努力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新形势新任务赋予国际传播能力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当前加强和深化细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破解国际传播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思路,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为全球信息流动注入“正能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人士愿意了解中国、期待感知中国,同时,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还有一些人炮制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从正反两方面对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为此,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我国各类国际传播主体应把握历史机遇,在海外覆盖率和到达率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手段、推动人文交流,进一步提高与海外民众的互动率,真正做到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源源不断为全球舆论场注入来自中国的“暖力量”和“正能量”。

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深化海外民众认知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吸引海外民众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磁石”。在海外民众对功夫、美食、熊猫等中国标志性文化符号已有广泛认知的基础上,要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与解读,加强精神标识的提炼和深层价值的挖掘,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我国国际传播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共享的思想资源、共通的意义空间,进一步获得世界的认同、认可与尊重。

着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塑造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受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部分国家民众对中国仍存有负面或错误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发展中美关系时曾指出,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同样适用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云南大象北迁,沿途受到各方人士善待与呵护,感动了世界;起源于贵州省台盘村的“乡村篮球大赛”被网民亲切称为“村BA”,火遍全国,吸引了世界体育明星的关注与加入;在“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下,外籍青年代表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通过书信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学习体会。中国国际传播要用好各方资源,共同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展现有锐度的中国形象,更加有力度地回击部分国家对华错误指责与诟病,更积极主动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着力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在对话与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认同自己国家和制度的故事亲历者与讲述者队伍。我国国际传播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加富有时代感、全球共通性的话语,以鼓励他们面向世界生动、完整、深入地讲述中国故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把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努力把故事背后的文化、理念、价值观更深入地融入国际语境中,在对话和交流中寻找联系中外的纽带,提升重大问题的表达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着力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针对国际关切主动设置议题。国际舆论引导力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只有积极主动设置议题才能引领国际舆论的走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依托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我们从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4000余家媒体报道中提炼出的年度热点议题,印证了党中央的战略判断。全球围绕关键议题存在共识。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护和平,不仅努力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还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中国国际传播要进一步主动强化围绕全球关键议题的设置,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帮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增强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战略传播体系的系统支撑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体系支撑是根本。特别是在“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更要厘清边界、集中资源、重点投入、系统集成、整体推进、久久为功。

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战略目标,需要有效地调动各方资源,加强传播战略体系构建,形成传播合力,将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针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要加强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创新建构、系统集成与理论支撑。

加强话语体系构建,提高中国制度和实践的说服力。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反映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国际传播通过构建话语体系,塑造国家形象、传达政策主张、推动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各种重大国际场合主动面向全球宣介与阐释中国话语,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例如,关于“中国梦”,他强调,这个梦绝不是“霸权梦”;关于“一带一路”,他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他强调,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身示范,我国国际传播应做好话语创新,联系实际,深化研究,强化话语间的联系与对话语的阐释,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夯实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加强叙事体系构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吸引力。叙事是主体针对受众采取特定手段表述内容和表达意图的行为,重在呈现形式与展现逻辑。构建叙事体系要在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一系列新表达,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构建叙事体系要善于动员多元主体,以丰富叙事角度、内容与策略;要善于讲故事,将抽象的概念与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故事,让海外受众加深对中国历史了解和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理解;要善于运用先进手段,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叙事中应用先进传播技术和手段,吸引海外受众接受,帮助他们理解;要注重把握叙事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

加强知识体系构建,强化中国理论和思想的阐释力。知识体系是对一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反映,是体系化、理论化的论证、说明、解释。构建知识体系要深化基础研究,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强化问题导向,围绕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尽其理、究其难,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着力创新知识生产,在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基础上,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思维习惯,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三、在能力建设与体系构建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国际传播工作要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战略规划设计,让主体、内容、渠道、形式等传播诸要素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作用,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持续提升。

以思想传播为引领,夯实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基础。思想和真理的力量跨越语言、影响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中华文明沃土、立足时代发展潮头,是海外人士读懂中国的金钥匙,具有强大的引领力、解释力、说明力。近年来,我们围绕重要思想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论坛,与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学者共同发布相关研究报告。这些活动帮助海外人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认知新时代的中国,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加强思想传播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重要的支点。

以议题设置为突破,增强国际传播工作主动性。中国国际传播要做好软性议题的设置,更要以清晰、理性的声音做好硬性议题的回应与传播。高层次专家和高水平智库在此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国内各领域专家积极参与国际会议论坛,利用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国内智库通过搭建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等形式,“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引导各国专家学者围绕全球重大和普遍关切的问题进行探讨,强化知识分享,在议题设置与强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持续探索传播形式和路径,出版了《中国关键词》等多语种系列图书,为面向全球的议题设定与传播不断积累经验。

以交流互鉴为路径,提升国际传播工作的价值引领。交流是人社会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传播行为的重要目标。通过交流,人们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拓展了我们对交流的理解。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下提及的“鲁班工坊”,就是通过中外职业教育合作,为当地青年赋能,密切了中外人员交流。我们每年举办多场“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邀请国际青年到中国各地走访,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华了解,增进彼此友谊,促进共同成长。

以技术应用为动力,深化国际传播融合发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深化融合发展,推动媒体变革,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我们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技术,及时捕获全球舆情热点,全面了解海外民众态度,提高动态感知效率,为精准传播奠定基础。我们还参与建立了“元宇宙国际传播实验室”,探索相关技术创新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场景,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好应对未来挑战提供平台支撑。

以复调传播为方法,奏响国际传播的交响曲。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中国国际传播要汇聚各方优势,形成有机体系,充分发挥媒体、智库等“桥接型”组织作用,逐步形成稳定的全球交流平台和持久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努力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建立了国际传播中心,成为做好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国家可以从战略高度引导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发展,充分聚合各地力量,激发起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形成各自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充分把握政治、经济、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整体部署、一体推进,战略与战术并重,资源配置“内外协同”,以系统性和整体性举措处理好实践中复杂性、具体性问题,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最终实现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统筹协调发展。

(作者: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进入专题: 国际传播能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63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2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