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皮影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46 次 更新时间:2023-08-08 22:22

进入专题: 皮影戏  

陈艳萍 (进入专栏)  

“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儿时,爷爷看皮影戏的时候,我总会央求爷爷带我去。

就在邻村一户农家,我和爷爷进屋时,皮影戏已开场。几个老人,坐着歪歪扭扭的凳子,一边抽烟一边观看 。半块黑板大小的幕布,扯在墙角。唱皮影的先生一边摆弄一边敲鼓一边演唱,旁边坐着的几个艺人,是他的同事,有的拉琴,有的打锣,有的帮腔。

唱皮影戏的先生,也会拍渔鼓筒,腔调差不多。这也就是说,我故乡的皮影戏是渔鼓腔。渔鼓,是曾经沿门乞讨的形式,唱腔凄楚。皮影戏听起来,也苍凉凄清。

皮影戏,是七五韵,唱词是由五个字和七个字的句子组成,最经典的形式为“五五七五”式。唱的过程中,融进去一些民间小曲,使得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明显,乡土气息浓厚。在那个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集幕布,声音,动作,雕刻,美术,演奏等一身的皮影艺术,迷倒千千万万的观众。

据传,皮影戏的祖师爷叫老郞王,他是个戏神。落地江汉平原,有三百多年历史。江汉平原属楚文化腹地,竹木硬雕和皮革艺术,雕花剪纸等手工艺的兴盛,为皮影戏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久远的古代,它是人们过年、庆丰收、酬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唱词来自小说、诗集、民间故事等。皮影的制作,经过鞋壳、纸壳、牛皮和驴皮四个演变阶段。

小屋破旧,无任何亮眼的摆设,演的看的都是老人,有岁月沧桑,有生活艰辛,也有日月底下的泰然自若。那戏,也老,也旧,有和天地的一份相依为命。

“吃面喝汤,看戏听腔。”我还小,听不明白故事情节,但被那种腔调感染,一唱一和,有时高有时低,有时急有时缓,有时拖得很长,有时扬得很高。一直到现在,我回忆起皮影戏,依然着迷于那种苍凉婉转的唱腔。

夜深人静的夜晚,那声音从村庄里一间点着煤油灯的房间里升腾,飘荡在夜空,飘荡在旷野,月亮星星都动情。

那个年代,皮影戏不受重视,形不成书籍,基本是口传心授。而皮影,又是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改编,很庞大。学习皮影戏的人,一定要记忆力好,领悟力强。皮影先生,要“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因此,学习皮影戏的人,要嗓音好,有表演天赋。

唱皮影戏的先生,除了吃进师傅教的剧本外,还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张嘴即来的本事。

在我的故乡,有一个唱皮影戏的先生,名字叫甘炎忠,出身皮影世家。六七岁时,就自己拿纸板剪小人,在蚊帐里唱皮影戏。爷爷见他如此痴迷,就带着他学艺,使得他的这门才艺日臻完美。

无数个夏夜,他在禾场上给乡亲们演出,“五鼠闹东京”,“姜子牙出山”,“众好汉被逼上梁山”,“樊梨花出征”,“薛刚反唐”等段子,他演得绘声绘色,大家看得如痴如醉。

没有电,是夜壶灯,黑烟漫漫。随着风,灯火闪闪烁烁,烟雾袅袅娜娜。有一次,竟然烧着了,大家慌作一团,赶紧救场。正听在兴头上,救好了,可接着唱。一个小女孩,被人群冲散了,村民问她是谁家的,她说皮影先生。原来,甘先生是带着女儿赶场。

他的一生,仿佛为皮影戏而生,开口就是词,看到什么唱什么,要他唱什么他就唱什么。村人在路边开了家小卖部,请他出个对联,他随口说:“大路通南北,小店卖东西。”有不听老戏要求现场发挥的东家,只要问明人家的生辰八字,家里几口人,是什么关系,哪个嫁娶,或者谁过世,他很快就现编一曲戏出来,用他那天生的好嗓子卖力地唱,加上搭档们的帮腔,台下的听众们时而捧腹,时而拭泪,或高兴,或感动。

四季农事,他推给妻子和孩子,一心在外唱皮影戏,由此得了一个外号“甘疯爆”。通常,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一个装着戏本的挎包,就是甘先生上茶馆唱戏的标配。亲戚们鄙视他,家人们怨怪他,他也泄气。可一旦执掌皮影立于三尺幕布之后,在无数平腔和悲腔,拖腔或甩腔的唱段里沉醉,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那时候,甘先生的茶馆设在城关大桥附近的大桥旅社,日日夜夜,人们从四面八方往这里聚集。这么热闹,大家以为旅社的生意好。旅社老板却说:“皮影人住店,客多不赚钱。”

有唱戏的痴人,也有看戏的痴人。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头儿喜欢听,就跟着甘先生,专为看客沏茶,直到病逝。正如张岱所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戏馆,两元一张的票价维持了几十年,发给甘先生的工资并没有多少。家里开销大,还需提前支取。钱不够用,就外出赶场。

红喜事,叫凑热闹。白喜事,叫赶鬼。好吃好喝的招待后,也没有多少报酬,谓之“汤里来水里去”。但他因戏而生的人缘却空前火爆,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舍不得他走。

有时候,唱着唱着,他会急中生智调侃东家:“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柴火贵,可用罐子煨”。

皮影戏,故事性强,有画面感,还诙谐幽默,人们百看百听不厌。有民谣是这么说的:“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霉(批评)捏闷脾(受气)。”

唱皮影戏的先生,人们喜欢听他唱戏,但又不一定认可这个职业,说他不务正业。在舞台上表演,穿戴要齐整。微薄的一点报酬,置办些行头后,往往所剩无几。他虽是农民,却不善农事。他从事这一行,给观众带来快乐。对于家人,却往往是亏欠的。

数十年的潜心苦练,数十年的舞台打磨,甘先生操弄皮影练就了一套绝活:可十指全部利用,同时操弄几个皮影打斗。他常常说,把这门技艺传给徒弟,自己的皮影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如今,甘先生已离开人世。他走了,乡亲们依然记得他的唱腔。繁忙的田间地头,人们一边做农活,一边听皮影。这是艺术的魔力。但是孩子们,说起戏痴父亲,依然有深深的怨怪。

想起木心老先生说的话,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一场皮影戏,不仅有皮影先生表演的唱、做、念、打等角色,还有伴奏的乐手司掌琴、锣、钹、鼓等乐器,且时不时的来一句帮腔。除此,还有皮影的雕刻工艺。据说,雕刻一个皮影,大约需要三千刀。

皮影戏是全国性的民间艺术,生活气息浓厚,受到很多人追捧。我的故乡,它得到了保护,依然活跃着,以各种形式。

电影《活着》,张艺谋导演加进去了皮影戏元素,至始至终贯穿,非常震撼。这种艺术形式接地气,给人带来欢笑,带来幸福,是一方面。另外,它极具操纵感。细细思量,我们的人生,正如皮影戏一般,被操纵。命运,环境,自己,他人等等。

唱皮影戏的先生们,在舞台上操纵着别人的人生,好不快慰。而生活里,他们的人生,又被很多东西操纵着,挣脱无力。

现在的我,经常打开手机,找出一段皮影戏,很庄重地听。不在意唱词,就爱那腔调。它是乡愁的袅绕,刻在骨子里。它是悲情的艺术,浸在生命里。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皮影戏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17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