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志:以历史主动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81 次 更新时间:2023-04-18 00:18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方德志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时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并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其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信仰、科学践行和历史成效。

增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把握和实践运用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推动共产党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根据之一。它从人类客观的物质生产方式和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视角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导我们积极主动地调整、疏通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释放出新的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生产力的全部占有以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富有。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关键在于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原理指导和推进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有效应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世界生产力发展新趋势,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坚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力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战略性改革举措,使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诸环节和社会意识得到了深刻调整、疏通和变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所提到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通过“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表述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把握、主动运用以及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描述,着眼于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大工业生产带来的现代性社会问题,强大的工业生产力是理论进步的重要社会条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新时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大工业社会,正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社会建设已经走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则要有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清晰的筹划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也要有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了生产关系各环节、各生产要素之间和社会意识更加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了社会生产力总和极大增长,推动了人民群众对社会生产力全部占有(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为开启全面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我们仍然需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把握和实践运用,需要深入生产领域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各环节之间和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运行和有效配置,以此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保障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顺利推进。

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层面和环节,其中最基础的是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的支撑,需要各类创新型人才的供给。根据唯物史观,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通过自身的对象化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生成了对象化的物。人们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即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生成为对象化物的水平,其中最主要地体现为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的水平。在现代社会,这又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程度,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恰逢人类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时期。以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学发明及其综合应用是这一时期先进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能否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对于我们顺利实现全面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尤为重要。其中,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包括孵化人才的环境和机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和最终实现科技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阐述了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构成,首先就指出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在最新通过的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务院重新组建了科技部、设立了国家数据局、将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为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在孵化和培育先进生产力方面的高度历史自觉。例如,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根本也在于做实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工业生产等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行业被剥离出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可能反过来扰乱和破坏生产关系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和各生产要素之间的良性运行关系,最终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断出现银行破产和金融危机现象,根本上在于金融资本被剥离出工业生产等实体经济后,往往会形成追求高额利润的风投资本。风投资本对于某些新兴行业和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和生成的确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一旦长时间脱离实体经济,以超前的或虚假的生产和消费形式运行,就会带来实体经济的生产关系诸环节间的畸形运行和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不良配置。如果此时国家缺乏强大的实体经济生产能力或缺乏世界性产业链的风险疏导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引发本国金融危机、社会恐慌和生产破坏。从唯物史观来看,金融资本并不创造新的利润,它的利润来自产业资本和工人的剩余价值劳动。一旦金融资本脱离产业资本,成为少数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的手段后,它就会抽离产业资本、扰乱正常的生产关系和再生产过程,进而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始终保持历史主动精神

当然,唯物史观并不是唯生产力论,它始终坚持生产力源于人民,并回归和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人民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正占有者。要防止金融行业脱离实体经济,始终保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本在于使生产力发展最终回归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生活需要。人民群众基于高质量的生活保障,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真正占有者,会反过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创新和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高质量生活,或者说,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和每一个人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全部占有(共同富裕)则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觉悟者和忠实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是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富裕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此,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主动精神,始终保持党领导下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种高度自觉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必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重要构成内容。

此外,在当前国际环境并不稳定和少数发达国家封锁核心技术的背景下,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除了需要自觉推动国内生产关系各环节之间以及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科学配置和良性运行,需要培育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从根本上促进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之外,还需要高超的国际政治斗争意识、经验和能力,从而为实现全面现代化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抵制和消解一些国家零和博弈的历史滞后思维,不断增强和把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的历史主动,推进人类解放事业的历史进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历史主动精神的推动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1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