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几个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1 次 更新时间:2023-02-03 22:44:24

进入专题: 二十大   马克思主义  

程恩富 (进入专栏)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报告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揽全局,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纲领性文献,需要从多个角度加以理解和阐发。其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加以思考,不仅有利于深化理解报告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深化认识报告在理论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领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如列宁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宇宙)总的根本观点,可以为方法论提供原则和依据;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理念和行动指南,有利于具体贯彻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作为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科学解答了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树立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原理等。同时坚持实事求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方法论、系统方法论、群众路线方法论,等等。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基本原因,就是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之作为分析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后,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两大核心理论。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先富与共富、计划与市场等关系,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实现了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总结说:“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实践中,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与安全、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国内与国际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仅如此,报告还精辟地概括了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据此,我们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这要求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的价值追求就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重点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精辟地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之所以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就在于党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之相适应,党的理论之所以保持生命力,被人民所认同,就在于党的理论始终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直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在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他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实践中,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等,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对外交往中,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以及国际社会治理面临的诸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寻求人类最大公约数,塑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世界情怀、为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的责任担当。因此,报告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闪亮提出“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申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第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理,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观点,在正确把握中国具体国情、党情和世情的基础之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依据新时代我国发展方位的变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同时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位、新要求,提出新发展理念,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思想新论断,表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正因为如此,报告阐明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矛盾构成及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好社会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分析和处理社会矛盾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系统,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存在着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国家、单位与个人之间的矛盾等,那么在分析社会矛盾时就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整体规划。反之,如果只注意对个别因素的考察,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对此,列宁就曾指出:“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做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性。2012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3年11月,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2015年1月,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出鲜明的整体意识、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如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党中央注重运用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主线和重点,既注重抓好当前问题,又注重抓好长远规划,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使各项改革举措有机联动,相互协同。正因为如此,报告把“坚持系统观念”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前我们观察时代、把握时代,解决时代课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法宝。

   二、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展望了未来社会的经济形态,从而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认识各种复杂经济现象提供了科学视野和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然要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是社会生产力范畴;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的社会生产方式,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生产关系涵盖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在生产关系的统一整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即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着人们之间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私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即资本家占有生产成果,而雇佣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积累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以及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会随着经济的日益社会化和全球化而不断发展并加剧,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描绘了未来社会在生产力大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制度特征,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生产目的作为反映生产实质的经济范畴,是回答为什么人的物质利益进行生产的问题。由于任何生产总是在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一个社会或一种生产方式为什么人的物质利益进行生产,不是由人和自然关系决定的,也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程恩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二十大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467.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