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清:创新中国的国际规范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7 次 更新时间:2022-12-29 18:57

进入专题: 国际规范  

袁正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加深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日益频繁,在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逐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探索如何建立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规范,对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学者对中国在物质基础方面的巨大变化、国际制度的显著变革等都有丰富研究,但对中国在国际规范变迁中的作用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就国际政治学科而言,从中国与国际规范塑造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思考路径。有学者谈道,如何更好地承担全球治理的责任、创造性地介入国际事务变得日益紧迫。面对已有的国际规则,中国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主动了解、适应、掌握和运用。一方面,对既有国际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在WTO谈判、联合国改革、气候谈判、世界银行份额分配等方面,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则中的发言权和利益。另一方面,针对全球治理规则的供给不足,积极主动提供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并不只是量的增加,而是超越已有模式的创新引领。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和创建,在制度安排上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规范创新提供了新的经验。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要推翻现有的国际体系,而是对国际规范进行有益补充和完善,使现有国际体系的运作更加顺畅、包容更多元化的力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全球治理进程中,规则不应只由西方国家说了算,而是大家商量着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这实际上是中国以自己的积极进取和主动作为,通过提出新倡议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中国改变自己也是在影响世界。当前,国际规范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一元的线性研究范式聚焦的是规范产生、扩散和内化的路线图,这种范式排斥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体,尤其是非西方国家行为体在规范重塑中的作用。国际规范研究的西方话语霸权压缩和遮蔽了非西方话语的发展空间,低估了非西方国家在规范重塑上的作用和影响。旧有国际体系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国际规范更多地打上了西方国家的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规范的话语权完全由西方国家掌握。事实上,中国在推动国际规范的发展和创新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就积极致力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广和拓展,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形势,不断丰富其内容,贡献了自己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一国两制”创造性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这一方式无疑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国家主权内涵的创新和发展,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此外,中国在国际人权规范重塑中积极实践,并没有成为人权规范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西方国家的对话争论中,从中国的现实和发展阶段出发,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出发,赋予了人权概念更多的丰富性内涵。

物质力量和观念塑造是一个世界大国行稳致远的支点和根基。中国不仅向世界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还有观念性公共产品的贡献。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准则,开启了国际合作的崭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包容性、普遍性和多元性,与一些西方国家提出的“民主价值共同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新型大国关系倡导的是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大国相处之道。这些创造性新理念的提出,是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实践的结晶,既有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也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和引领,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在国际规范创新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一个需要挖掘的领域和亟待开拓的研究议题。当前的国际关系学科已不再是一门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的社会科学,正在向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改变了“西方是核心、非西方是边缘”的文明等级观、对立观和标准观,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为未来的国际规范创新赋予了更强大的动能和空间。挖掘中国重塑国际规范的机制,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索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推动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国际规范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70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