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伟: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立足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 次 更新时间:2022-12-27 20:26:22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传统文化  

王均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有三个基本的立足点:一是基本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的中国特色,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思想资源和创新动力。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中国式现代化也一定会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优秀传统文化;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

  

   一

   在新时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痛定思痛,为了摆脱落后面貌,中国人曾努力向西方学习。1922年,在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之际,梁启超发表文章《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总结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约50多年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指出,经过一连串的失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些不足包括器物上的不足、制度上的不足、自身文化上的不足,向西方学习也按这个顺序依次展开,先是搞洋务运动,想在器物上模仿西方,后来搞维新变法,想在制度上模仿西方,再后来搞新文化运动,想在思想文化上模仿西方。但是,所有这些努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浴血奋斗,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推动国家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并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虽然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在理论上取得了独创性成果,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和发展步骤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命题,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特别是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什么是现代化,世界上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解读,大体上说,联合国各类国际组织认定的30多个发达国家可以看做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已有方案可以解决中国遇到的问题,中国向西方学习过,向苏联学习过,结果都走不通或者达不到预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走出来的正确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品格,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它有三个基本立足点:一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二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二

   国情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出发点。一切成功发展的国家,都是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的国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篇章的主线,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革命是这样,建设现代化也是这样。关于中国革命面对的国情,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里做了深刻剖析,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前提。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党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基本国情的内涵,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认识更加清晰,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在分析中国的国情时说:第一,中国底子薄基础差,科学技术力量不足,经济上属于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概括地说,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人口规模如此之大的国家一举迈入现代化的先例。我们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只有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自己在实践中开辟新的道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阐述充满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深刻反映了我国国情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也就是说,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基本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研究,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阶段性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回到我们的本源上去认识,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决不会是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充满着血腥和掠夺的现代化。

   基本国情的其他要素与二十年、三十年前相比,也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人口多这一条,国家统计局2022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亿人,仍然居世界第一位,“多”这一基本点没变,但相关要素的变化是很大的,比如,人口出生率由新时期1987年峰值的23.3‰下降到7.52‰,全国仅比上年增加48万人。其中劳动人口(16至59岁)8.8222亿人,占比62.5%,已经连续多年下降,而且今后每年都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头30年,劳动力增长的“人口红利”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现在这个支撑不复存在,无疑将对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挑战,促使我们做出政策上的调整。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显示我国政策方向已出现调整。党的二十大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从未有的高度,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特点息息相关。

再比如,“底子薄”这一条,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可以说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家底,194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79.56亿美元,人均只有23美元,甚至低于英国200年前1749年的水平。改革开放起步时,我们经过近30年的苦干和辛勤积攒,底子有了一定改观,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83亿美元,总量达到世界第七位,但人均只有156美元。放眼全球,环视周边,我们确实底子还很薄。但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7万亿美元,(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639.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