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溪 张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72 次 更新时间:2022-11-24 00:39

进入专题: 碳中和   碳中和   产业结构  

张小溪   张莹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产业结构从高消耗、高排放、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方向优化转型初具成效。而面对全球资源价格提高、信息化与技术进步加快,以及劳动力成本加大等现实挑战,积极应对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与发达国家“高端压制”的双向挤压,继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强调“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如何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应针对主要的制约因素精准施策,将其转化为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新动力。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与方向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结构转型的新起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聚集新的增长动能,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农业转型是新发展阶段赋予的现实要求。要以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推进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将农业发展方式从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营转向可持续生产,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工业是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需要坚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不仅是产业体系的新支柱,还是提升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要解决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以技术改造和创新,利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解决部分行业高耗能、高排放,增长效益低的问题。

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后疫情时代,要积极应对冲击,探索建立适应疫情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现代服务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等的融合发展。

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提效增量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针对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领域以及战略性、网络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支持结构转型和产业提升,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

促进地区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区域均衡基础。优化产业分布空间格局,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上,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要素的区域性特征,借助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战略决策,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就业结构错配等挑战。对此,应针对这些挑战精准施策,将其转化为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新动力。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2019年,中国碳放量约占全球的28.8%,人均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6倍,人均排放水平甚至超过一些欧洲完成工业化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碳排放早已达峰;而我国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源消费水平和碳排放量在短期内实现大幅下降的压力较大。

第二,完成绿色低碳转型窗口期短,时间紧。中国承诺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只有30年,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提出的“碳中和”目标距离达峰时间普遍有50年至70年的过渡期相比,过渡期明显要短。由于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都尚未完成,从发展需求上看,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巨大的挑战。

第三,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受到资源禀赋瓶颈制约。2020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仍达56.8%,非化石能源占比仅15%。由于我国“缺油、少气”,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高度依赖进口,能源供应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空间有限,尽管光伏发电和风电发展迅猛但占比太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煤炭仍然将在能源结构中发挥“压舱石”功能。

第四,工业行业整体能源利用率偏低,但不宜太早实现去工业化。目前,工业部门能耗水平依然较高,单位GDP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倍至3倍。但由于部分高能耗的制造业具有稳定经济和就业的功能,是立国之基,不能为了降低能源和碳排放强度而大幅降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转为高度依赖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因此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空间受到约束。

第五,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新增就业与造成的失业之间存在系列错配。绿色低碳转型整体将给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与净增的就业效应,但就业增加与减少之间存在时间、空间、产业与技能的不匹配。一些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产业的地区和工人群体将会直接受政策影响面临经济衰退和失业的风险,这些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工人群体技能较低,很难享受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低碳转型背景下,构建新型清洁低碳的产业结构,必须以当前我国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为基础,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妥善处理好重点和难点问题,实现稳定、绿色和成本可接受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一,做好对接“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线图。实现“双碳”目标,涉及经济社会全局,对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进一步推动开展针对“双碳”目标的产业结构转型战略与路径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综合协调。

第二,针对“双碳”目标,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进程。通过创新低碳转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体现“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价值引导,通过激励机制放大低碳转型的正面效应,解决产业、企业成本提高问题,使各类市场主体的减碳转型行动获得合理利益,倒逼碳密集型产业加速退出。

第三,坚决控制高耗能项目的盲目扩张,坚持以“双碳”目标统领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在疫情后刺激经济加速复苏的现实压力下,要坚守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定力,严格控制煤电、煤化工、钢铁、炼化等碳密集型行业新增产能,将碳排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来指导完善产业政策,引导新产业准入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建立健全支持“双碳”目标的投融资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向低碳方向倾斜。实现“双碳”目标或创造超百亿的新增低碳投资需求,绿色金融体系也将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为解决低碳创新技术研发的投融资问题,我国已开始积极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制度创新。应继续针对减碳项目的特点,加快相关投融资项目的标准体系、信息披露、地方试点体系构建,既要支持纯绿的低碳产业发展,又要支持传统产业向减碳方向转型升级。

第五,妥善应对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带来的就业问题,促进实现公正转型。部分高度依赖化石能源产业或高耗能产业的地区,将会在“双碳”目标的巨大压力下面临就业减少问题。应将工业的低碳转型与农业增汇,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扩大产业转型升级给第一、第三产业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减少工业部门的就业压力。针对受影响群体,建立健全再培训、再就业体系,打造产业结构公正转型的良好范例。

第六,培育新的消费观念和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化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应加大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低碳转型、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引导居民现实消费需求向低碳方向转换。在绿色消费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张小溪;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张莹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2年第10期


    进入专题: 碳中和   碳中和   产业结构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2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