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江:学术生涯的基调是焦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4 次 更新时间:2022-07-18 15:48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李连江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焦虑,所有的职业生涯都可能制造焦虑。弗洛姆说过,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根本区别是每个人都丧失了自主。在农耕社会,从耕种到收割,农民几乎事事亲力亲为,高度自主。现代社会,每个人只能控制职业生涯的一点点,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变得无足轻重。当总经理的,今天辞职,新经理第二天就上班;当员工的,随走随补,更不在话下。为了避免生存危机,必须保持危机意识。如果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自信,就会缺乏安全感。

学术界不是世外桃源,学者免不了生涯焦虑。学术界职场小,门路窄,竞争激烈,生涯焦虑也另类。

优哉游哉,早晚会出局;年轻人被动出局,中年人主动出局。一个教授辞职或离职,动辄数百人申请顶替。学校未必能找到优秀的替补,但随时可以招到合格的替补。只求有房有车、衣食无忧,可以当学者,但不必当学者;求出名,谋发达,想当人上人,最好不要当学者。谋生存、求腾达的方式有很多,经商、文娱,都比治学路子宽,场面大。

如果生来既有钱又有闲,有当学者的外在硬件,但未必有当学者的内在硬件:足够聪明的大脑。内外硬件都具备,未必有当学者的软件:志向与毅力。有钱、有闲、有才、有志,如叔本华和施宾格勒,可以当独立学者,不以学术为谋生手段,只以学术生涯为生活方式,最令人向往。

非富非贵,只会读书,别无专长,只能以学术谋生,就要做好管理学术生涯焦虑的准备。

焦虑

焦虑本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术语,德文是Angst,集英文的fear(恐惧)与anxiety(焦虑)于一体,也可以译为“惶恐”。焦虑或惶恐不同于恐惧或畏惧。恐惧或畏惧有具体的对象,比如“怕狗”“怕蛇”。焦虑或惶恐没有具体的对象,令人感到惶恐的东西可能有名,但无法坐实,比如“生死事大”、“死亡焦虑”或“面对死亡与虚无的惶恐”。有的无以名之,然而真真切切。惶恐,很像梦魇,然而是在意识清醒时。

焦虑表现为精神过度紧张。

自然状态不紧张,然而,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创造力。身体完全放松,是“葛优躺”;大脑完全放松,是意识流、白日梦。要有所创造,就要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还要突破能力的极限;达到极限,突破极限,必须高度紧张。体力劳动、竞技运动,大脑、小脑与身体高度紧张;脑力劳动、思考创作,大脑高度紧张。身体紧张,如果一时累垮但能完全恢复,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怕的是积劳成疾,自我保护失灵,造成永久伤害。

大脑的紧张,与身体的紧张不同,就是积劳的时间更长,成疾的后果更重。一紧张,就难免过度,变成焦虑,可以说,紧张与焦虑是孪生兄弟。到达极限,要紧张;突破极限,更要紧张。关键是有张有弛,张弛有度。一味紧张,过了度,就变成了焦虑。一焦虑,就睡不好,睡不好,身体和精神就会垮。干脆的垮是崩溃,常见的是慢性垮。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像弹簧,适度紧张,能产生创造力,紧张过度,弹簧被拉直了,甚至拉断了,也就废了。

谋生不易,一直要努力,年轻力壮时更必须努力,不能不紧张。这意味着焦虑无法根除,只能管理。管理焦虑,就是让大脑处于能激发创造的张力状态,高度紧张,但不过度紧张。有创造力,无破坏性,更没有毁灭性。

焦虑的主要症状是下假功夫

焦虑的主要症状是下假功夫。

启功先生举过一个下假功夫的例子:“我有一个老同学,每天要临几页《张迁碑》。他写的字用绳子捆了在屋角摞起来,跟书架子一般高,两大摞,临的都是《张迁碑》。我把上头的拿下来看,是最近临的,我越往下翻越比上头的好,越新的越坏,因为他已经厌倦了,这样写只是为给自己交差事,并不是去研究这个碑书法的高低,笔法,结体,与这些毫不相干了。”

启功先生说:“工夫”是“准确的重复”。老老实实练过书法的,都知道准确的重复有多难。“启功先生的老同学”在书法界是普遍现象,在学术界也是普遍现象。学外语,不反复细听,不用心背诵,不动手翻译,只背单词;天天去办公室,泡图书馆,但不是图安静,保效率,而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自己用功;热衷买书而疏于阅读;下载论文却倦于浏览;热衷收集数据但懒于分析;挖掘数据但不肯深思;深入“田野”但疏于反刍;起草文章却厌倦修改;热衷开会但不发表论文——都是下假功夫。

真功夫是用心深读数据,反复咀嚼,吃透数据库,反复琢磨见闻,反复修改文字。真功夫是用心写作,每天写才可能磨炼出有价值的想法和说法。写作不是一挥而就,不是先构思后动笔,是反复修改,改到腻烦。三心二意地挖掘数据不是研究,泛读文献不是研究,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不是研究,这些活动不是全无用处,但是轻松愉快,顶多算半真半假的功夫。真功夫是磨砺自己,不断走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只求准确不是下真功夫,仅仅重复也不是下真功夫。下功夫不难,下真功夫很难,力求准确的重复令人厌倦,厌倦来自自负与虚荣。

学术界的进化、退化与内卷

在莫名力量推动下,“内卷化”变成“内卷”,“内卷”大流行。“内卷化”是术语,变成流行词,对术语来说是灾难。流行的代价是失去身份。100个人说“内卷”,表达的可能是100个不同的意思。所以,先界定词义。

“内卷化”是英语词involution的汉译。Involution 与evolution对立。把evolution译为“进化”,就该把involution译为“退化”。译为“内卷化”,大约是想传达一层深意,就是,有些变化貌似进化,实则退化,似进实退。

“似进实退”直白,但术语不能直白。

进化、退化、内卷是普遍现象,也存在于学术界,存在于学者的个人生涯中。但是,使用这些概念,必须小心辨清事实,不能拿概念当标签,遇到自己喜欢的,就贴个好标签;遇到不喜欢的,就贴个差标签。

博士生写论文,多数做专题,而且是不大的专题。在习惯宏大叙事的论者看来,是博士不博。不过,博士不博是进化,不是内卷,是科学研究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任何一门学问的任何一个分支,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能力。好在科学的发展正如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分工。

在学术界生存,只需要在一个重要问题上知道得比其他学者多一点,学术界对学者的要求是“关于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know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即使天分极高,治学行有余力,也需要约束自己。天才放纵自己,就无法取得尽全力应该能够取得的成就。天才不用功,或者不能人尽其才,是最可怕的暴殄天物。

博士论文越来越长,文献综述越来越准,材料越来越丰富,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是进化。但是,如果选题越来越平庸,思想越来越苍白,观点越来越琐碎,是退化。二者结合,是内卷。同样,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数据量越来越大,分析技术越来越精致,是进化。但是,如果论点越来越琐碎,结论越来越像同义反复,是退化。发表的刊物等级越来越高,论点离现实越来越远,是内卷。

发表越来越难,是进化,不是退化,也不是内卷。

学术搜索引擎减轻了综述文献的难度,提高了学者的研究效率,高效率意味着高产出;文章的数量增长快,刊物的数量增长慢,发表变难了。需要用英语写论文的学者增加得快,稿件数量相应增加得快,刊物的数量增长慢,发表的竞争激烈了,发表自然就变难了。例如,在《中国研究》的英文期刊发表论文,比5年前难了一些,比10年前难了不少,比25年前难了很多。趋势是越来越难。同一个刊物,10年前宣布采稿率10%,现在宣布采稿率5%。另一个刊物,原来不限制投稿,现在限制了;原来评审较快,现在放慢了;原来没有主编直接拒稿,现在有了。但这是竞争,是进化,不是退化,也不是内卷。

有点资历的学者觉得自己发表越来越难,那是他们自己退化,不是学术界内卷。有这种感觉,意味着研究能力变弱了。脑力如体力,变化曲线是倒U型。叔本华认为36岁是鼎盛年,此后脑力体力与年俱减。“扫地僧”云云,小说家言而已,年轻人可以拿来当笑谈,中年以上的人千万不能当真。

少读多写,述而不作不足以谋生存,没有几所大学愿意聘请学术鉴赏家。即使研究能力没变弱,只要不增强,而其他学者能力在变强,也会觉得发表越来越难。借用马克思的话,学者落伍,既是“绝对贫困化”,也是“相对贫困化”。

毋庸置疑,退化和内卷都存在。

随着学科的精细化和大学的市场化与行政化,大学管理者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仿佛只会数数的管理者。非升即走的核心制度是所谓外审,但这个外审与刊物的匿名审稿有本质区别。资深学者深知事关他人生计,审稿时通常是从宽而不是从严。所以,为了在学术界谋生存,助理教授采用数量策略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进入求发展阶段,就要服从新规则,这就是品牌意识。写一百篇二流论文,也仍然只是二流学者;做一百项衍生课题,也仍然没有独创的研究。这是内卷。

追求发表数量,以量化指标包装论文的质量,给自己埋雷,是退化。

给自己埋雷,有三个假定,一个比一个危险。一是假定外审没有时间兴趣较真,这往往不成立;二是假定外审没有判断能力,这一般不成立;三是假定外审没有批判眼光,这不成立。

举两个例子。其一,为了求发表数量,拉一个外行当“共同作者”,就是给自己埋雷。一旦这颗雷被引爆,连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真研究也会被质疑是造假。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权力挂名的学者应该自重。欧博文老师常说,他最欣赏有权力而不用的人。其二,为了炫耀自己论文的质量,不加分析地炫耀期刊的影响因子也是埋雷。比如,如果某刊物年度影响因子是10,自己有幸在那里发了文章,5年后只有10个他引(自引不算数),那就最好不要炫耀该刊物的影响因子,否则就是自曝其短。

总而言之,在学术界谋生存不易,求发展更难。

谋定生存后,会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职业期待,需要及时调整选题和研究策略。这时,要特别警惕自视过高。自视过高,自然言过其实,再进一步就是捞取功名的手伸得过长。

在我心目中,学术界有两部圣经,一部是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另一部是《启功给你讲书法》。季先生是语言天才,学梵语“读得结结巴巴,译得莫名其妙,急得头上冒汗,心中发火”。启功先生说:“要学就有四个字:‘破除迷信’。别把那些个玄妙的、神奇的、造谣的、胡说八道的、捏造的、故神其说的话拿来当作教条、当作圣人的指导。”启先生谈笑中撕下“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包世臣的假面;打碎“用笔说”“回腕说” ,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节选自《学者的术与道》第十五讲。


本书目录


第一讲 以学生为贵

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发现学生的潜力

激励学生真学

待学生如子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第二讲 从师三十年散记(续)

车老师学写作

教育是对话

治学与参禅

学会自学

锻炼思维能力

活出真我

授徒的良知与艺术

车老师隽语数则

留有余地

师母的教诲

四十年师生缘

第三讲 跟李约瑟先生学英语

天下没有不查字典的翻译家

学外语就得有赤子之心

珍贵的记忆片段

永远也不会忘记

第四讲 漫谈政治学研究

选题

材料

分析

文献

写作

发表

不要以顺为逆

第五讲 读博的意义在于学会做自己的导师

学生心态

学会创新

学会疑己

敢于学习

跃龙门靠自己发力

第六讲 鉴别导师真伪与得真传

野狐禅

鉴别导师

下真功夫才能得真传

求学不易

第七讲 关于选研究课题的几点建议

对己对人都重要

比别人早半步

有比较优势

可以持续

要有自己的阵地

第八讲 关于研究方法的用户视角

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以致用

与时俱进

当合格的用户

第九讲 定性方法归根结底是推己及人

回到事实本身

理解是视野的融合

视野融合之道是对话

定性研究的两类错误

世事洞明皆学问

第十讲 学量化研究方法的基本路数

设计研究场景

正态分布是一种世界观

显著度检验是证伪思维方式

回归分析是追根溯源

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第十一讲 关于文献综述的几点看法

文献综述的功能

关于文献综述的三大误解

建设自己的核心文献

学会寻章摘句

为写而读是不二法门

引用文献要公平大度

六经注我

第十二讲 写论文的几点体会

为读者服务

写作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修改、修改、再修改

写作如修行

观点创新,文章八股

功能主义与文体风格

动手学手艺

第十三讲 学术生涯的三问四讲

求职报告

讲课

会议发言

专题演讲

说话是门艺术

第十四讲 学会适度推销自己

继承发扬孔夫子的自我推销精神

绝大多数学者不过是大学的人力资源

申请工作是合理的机会成本

申请课题费是合理的机会成本

开会和做讲座是合理的机会成本

学者需要懂市场的诤友

第十五讲 学术生涯的基调是焦虑

焦虑

焦虑的主要症状是下假功夫

焦虑的终极根源是创新艰难

焦虑的直接原因是内外压力

学术界的进化、退化与内卷

管理焦虑的关键是破除四大迷信

减轻焦虑的途径是树立自信

第十六讲 从颜回早逝看拼搏精神

颜回为什么能不改其乐?

颜回的悲剧

拼搏精神不适合学术生涯

留有余地

第十七讲 保护自己

保护身体健康

保护心理健康

保护黄金时间

保护自信

保护平和心情

保护正常生活

自己奖励自己

不能无我

第十八讲 科学认识睡眠

什么是睡眠

睡眠的三大功能

睡眠障碍

睡眠的王道是放松

睡眠之于全身,正如上弦之于钟表

第十九讲 生物钟与健康

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

顺时而生

人是生物

第二十讲 与徐轶青、林声巧的对谈

补记


    进入专题: 学术规范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38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