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湘平:元宇宙:人类存在状况的最新征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1 次 更新时间:2022-01-09 12:17:49

进入专题: 元宇宙   生活政治   再道德化   公共空间   风险社会  

沈湘平  

  

   摘要:“元宇宙”的火爆为人们整体反思智能数字虚拟技术对当代人类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元宇宙在为人类打开新的可能世界的同时,也因极致的现实倒置、所谓“增强现实”的遮蔽导致原初现实的隐退,世界及世界中的人都被改写。在元宇宙,人们把握世界更多依靠感性的知觉,对象则是信息化、符号化的观念,而把握的主体日益变成孪生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元宇宙将带来公共生活的部落化、公共空间的领主化和公共领域的非批判化和价值共识粉丝化,构建元宇宙秩序本质上是对人的想象进行治理,将会要求政治哲学转向。元宇宙是所谓技术“人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宅”“卷”在意向性世界,为工具理性所支配,反智和愚钝化,这些都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悖论的体现。个体意向性与外延性的交互关联,技术创新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使得个人自由选择都牵涉存在问题,必须吁求再道德化,再道德化的基点则是个体修养。哲学工作者面对元宇宙既要保持开放态度,又要保持思考的姿态。

   关键词:元宇宙;存在;生活政治;再道德化;现实倒置;公共空间;风险社会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1&ZD14)

   沈湘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2021年起火爆的“元宇宙(Metaverse)”,就其实际达到的技术成效而言,无疑大有炒作成分,但是,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确实又揭示了一些未来已来、牵涉众生的事实。“善战者,求之于势”(《孙子兵法 ? 势篇》),当“未来”已经被反思性组织起来时——这是高度现代性的重要特质,它本身就成为了另一种现实。即便从最保守的角度理解,例如把元宇宙看成互联网的一场升级,这种火爆事实上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人们整体性地反思已来和将来的智能数字虚拟技术——主流观点认为,元宇宙是包括区块链、5G、人工智能、3D、VR/AR/XR、脑机接口等目前人类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换而言之,元宇宙自我规定的总体性特征和总体化趋势决定了它的标本、征候性质,元宇宙成为人类对自身现实与可能存在状况进行理解的一个有效切口。

   一、新世界及原初现实的隐退

   综观目前对元宇宙技术支撑、现实描述和理想愿景的理解,至少有四重指涉不可忽视。

   一是元宇宙意味着平行于现实世界(元物理世界或原初现实)的虚拟世界,人们日益沉浸其中,进行工作与生活。

   二是元宇宙意味着以自我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为特征的“我”的宇宙,是属于每个人的、“我心飞扬”的虚拟世界。

   三是元宇宙意味着连接众多虚拟世界、打通诸我的共同虚拟世界或共同宇宙。

   四是元宇宙意味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互融合,是虚实相生的世界。

   虚拟世界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映射、镜像、仿真或数字化,更重要的是基于想象的、完全人造的可能世界,是一个不同于原初现实也不同于乌托邦的数字化的“异邦”(Heterotopias)。钱学森当年建议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翻译为“灵境”,确实很是传神。如此一来,人所存在和所面对的世界,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原初现实世界,而且有虚拟世界——以往互联网形成的所谓虚拟世界还是依赖屏幕的、二维页面的、纯粹游戏性质的,元宇宙意义上的虚拟世界才是立体、交互、泛在、永恒在线的本体性存在,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元宇宙的出现(不管已经出现的还是将要出现的)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大事件,因为它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来临。

   在这个新世界中,个人实现了感知的极大拓展,打开了一个超现实、超历史的可能性时空,其参与度、交互性、开放性以及激发出的人的创造性是原初现实世界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理想状态下,即打通诸我形成共同世界的意义上,元宇宙事实上将在数字世界中达致现实中目下难以企及的全球社会,或者说我们有可能先在虚拟世界中实现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朝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而这种可能与朝向无疑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不过,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未必能简单评判利弊的必然问题:原初现实的不断隐退。

   首先,对于元宇宙一代即所谓M世代来说,虚拟现实的日常沉浸体验使得吉登斯所谓高度现代性时期的“现实倒置”(Reality Inversion)现象日益臻于极致。元宇宙居民不仅倾向于以虚拟现实中的经验为先在的经验来理解原初现实经验,在价值判断上认为虚拟现实经验优于原初现实经验,而且在自在的意义上,日益无法区分清楚何为原初现实经验、何为虚拟现实经验,或者根本不在乎这种区分,而只在乎这些经验能否在自我意识中显现,显现和感知比真实更重要。于是,在熟稔虚拟世界经验的同时,实际的现实经验直线下降,原初现实日益被间距化、陌生化。面对原初现实世界而产生的局促感、窘迫感又使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幽闭于舒适的虚拟世界,“宅”在元宇宙中,满足于做元宇宙的王者,在那里思接千载、心骛八极而纵横捭阖。如果说以往的“信息茧房”更多是由所谓大数据智能推送而造成的,而如今的“信息茧房”完全可能是自我追求和自觉营构而成的。当然,在元宇宙的居民看来,情况或许正好相反,他们会认为那些未曾真正进入元宇宙的人事实上是“宅”在原初现实中“作茧自缚”。当一个社会的骨干成员在元宇宙所获得的经验、所耗费的时间、所实现的价值超过原初世界时,现实倒置就会迎来一个奇点,人们会“反认他乡是故乡”,视拘泥于原初世界为一种幽闭。

   其次,以人为中心的增强现实同样意味着对原初现实的某种遮蔽、遗漏。作为元宇宙支撑技术的AR即“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一方面使人能更加强烈、细腻地感知那些在原初现实中不太明显的感知,另一方面使人感知原先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感知的东西,从而获得超现实的感官体验。当我们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时候,事实上也就意味着感知决定了我们所遭遇世界的范围,我们有多强的感知能力就能感知到多么丰富的世界。所谓增强现实,实际上是通过技术中介增强人类的感知能力,结果是扩展了我们感知世界的范围与层次。问题在于,任何一种增强都意味着某种挑选、突出和彰显,都意味着一种基于数字还原论的分析性的主题化,这种彰显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遮蔽和遗漏,不仅在数字编码解码中使被彰显对象数理化,而且使它们在“增强”范围之外的现实被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种“生动”的机械性其实意味着一种深刻的“涂层”(Coating),蕴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最后,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正在来临的元宇宙改写了世界和世界中的人。元宇宙不再是简单的媒介,也不仅仅是平台,元宇宙本身就是世界,一个被构造出来的世界。不仅如此,元宇宙还关联、干预、改造甚至操控着我们生存的原初现实世界。对于M世代来说,他们可能倾向于认为,前虚拟世界的现实世界之所以还有价值,是因为要为虚拟世界提供服务,而不是相反。有人认为,元宇宙纯粹是精英话题,与普罗大众关系不大。事实上,对于元宇宙,知其所以然的确实是精英,但是元宇宙对现实的改变却会影响所有的人,它按照自己的逻辑塑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人就将无处逃离,即便是习以为常的生活世界,也已经被技术从底层进行了改写。同样,生存于世的人们,都是以对自我经历进行反思性理解而获得自我认同的。“人就是人的世界”,改变了世界也就改变了人。M世代已经运用各种智能穿戴,还将利用日益发达的脑机接口,使自己变成人机融合的赛博格(Cyborg),而以这种方式沉浸于虚拟现实的经历,已经并且将不可逆转地改变人们的自我认同,人在肉身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将被改写。福柯所说的“人死了”,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应验,这种死亡隐喻其实意味着一种对人的理解的范式突变。

   二、以“分身”感性地把握理念世界

   自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开始,作为现世智慧的哲学就教导人们,感官只能把握到事物的现象从而只能获得意见,通往真理之路必须依靠理性思维把握到现象背后的存在。黑格尔关于“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的观点也成为了哲学的重要信条。然而,在元宇宙时代,人们用以把握世界的方式往往不是理性思维,更多依靠感性的知觉;把握的对象往往不是原生的现实,更多的是观念构造的世界;感知的主体日益直接,不是现实肉身的我,而是孪生的数字分身、数字人。

   大家都认同,身临其境的沉浸性是以元宇宙为总体的虚拟现实的重要特征。这里的“身”在认知层面具体体现为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感知的综合,因为这些感知的增强而让人觉得身临其境。这里的“沉浸”就是作为用户的人的不假思索、全神贯注的逼真体验。胡塞尔认为万物在纯粹意识中显现,而元宇宙的虚拟世界就是通过技术与装置得以在人的意识中显现。只不过,这种意识是感性的知觉,虚拟世界是因沉浸的感知而在人的感觉、知觉中存在。“常常把人类看成一种视听动物:只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连着十根手指、一个屏幕,当然还有一张信用卡。”尽管赫拉利描述的是以往的互联网,但是也说透了现在元宇宙企业巨头的心思:现代人类工具理性的进步,似乎都只是充当了“跟着感觉走”的工具,而且各种感觉又都朝着视觉集中,以致社会学家们感慨,“视觉已经成为建构、巩固和再生产现代社会关系的唯一感官中介”。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元宇宙是借助综合技术“迎合”人的感觉而重构了一种秩序,而人又以自己的感觉在这种秩序中收获一种在原初现实中不能获得的自在与舒适。

   虚拟现实本质上是借助信息、符号体现的观念,是人们的理念通过包括软件设计师在内的专家系统对象化、客观化而形成的。从人类的高度来说,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最新形式。有人指出,“元宇宙的世界是由人们所思所想直接幻化而成的,是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三维呈现。”这样的说法也许过于浪漫,但基本逻辑大抵是不错的。元宇宙将实现对人类最高级别的想象的普泛式感知。当年,柏拉图认为在人类感性所及的物质世界之上有一个理念世界,现实的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分有、摹写,而且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但是,这个理念世界是人的感知所不及的,只有靠理性才能达到。柏拉图的这些思想事实上构成了西方几千年哲学思想的主流信念。一如前述,元宇宙的到来,加剧了M世代的现实倒置感,他们会更加认为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本质上是理念性的世界——比原初的物质世界更真实。这似乎自发地和柏拉图、黑格尔站到一起了。但是,一方面,这个理念性的虚拟世界并不具有真正的本体性;另一方面,迄今人们把握虚拟世界主要运用的恰恰是柏拉图、黑格尔等学者所反对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方式。毋宁说,这两个方面是相关的。现实倒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仅仅以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方式去把握虚拟世界。当我们以理性的方式去把握虚拟世界,直接就是对思想的思想——虚拟世界本质上是理念性的,事实上是对人类精神状况的反思。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无论以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方式去把握虚拟世界,主体都日益变得一言难尽。以往,无论笛卡尔所说的“我思”之“我”、胡塞尔的纯粹意识、海德格尔的此在,还是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把握世界的主体都是明确的。有了互联网以后,人们一度因为可以在网络中拥有不同的虚拟身份而以为这是惊天的改变,其实,主体还是屏幕前确定的人。元宇宙则不然,按照其预设的逻辑来说,每个用户都有孪生的数字自我,可以离开现实的肉身,通过化身乃至化身的分身与增强现实的元素进行流畅互动。与此相关,对虚拟、影像、副本的信任甚至偏爱,(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元宇宙   生活政治   再道德化   公共空间   风险社会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科学精神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0790.html
文章来源:《阅江学刊》2022年第1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