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云:中国的创世纪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6203 次 更新时间:2023-04-17 23:30

进入专题: 中华文明   创世纪  

程广云 (进入专栏)  


程广云,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等。本文为程广云教授应一乘文化邀请在北京所作系列演讲的文字实录,爱思想受权发布。(欲浏览视频,请在B站搜索“一乘文化”)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创世纪”。

大家知道“创世纪”最有名的是《圣经·旧约》第一篇《创世纪》。但是中国的创世纪,我们好像还没有听说过,所以许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创世纪换一个说法就是一种创世神话。在中国,跟在其他民族相比较,我们民族似乎缺乏创世神话。所以我们今天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创世纪或者说中国的创世神话到底有没有?如果说没有的话,那么为什么没有?如果说有,那究竟指的是哪一种神话?或者说哪一种神话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这样一种创世神话——中国的创世纪?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神话”“传说”这两个概念。当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经给“神话”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世界许多现象,凡是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就需要加以解释,这些解释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神话。神话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神格”为中枢,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神格。如果没有神格,只是一些概念、一些想象,那就不能称为“神话”。那么鲁迅还说到,神话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比如说宗教、美术、文章,特别是诗歌,比如说史诗,希腊的神话主要就通过《荷马史诗》传播,但是鲁迅指出,诗歌对于神话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就是诗歌使神话得以“光大”,得以“存留”;另一方面,又使得神话“改易”“销歇”。随着神话进一步演进,中枢不再是神格,而近于人性。这样,我们就把它叫做“传说”。

鲁迅又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中国神话传说跟其他国家或民族比如印度、希腊、希伯莱相比较,我们的神话传说显得比较零散?当时鲁迅给出了三种解释,但今天我们看,这三种解释有的也未必可靠。他说,中国神话呈现零星的状态,可能有三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我们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华夏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问题,所以比较勤劳繁忙。你想一个人一天到晚就是为生计而奔波,这样就没有余暇去玄想。我们的先民比较注重实际,没有闲功夫,就使得中国的神话传说,相比于其他民族的神话传说,就显得零星。第二种原因,我们这个文化的主流(我们文明的核心)就是儒家——孔子及其后学非常注重实用。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对于那些荒唐之说,儒家也不加重视,不加光大,因此也造成神话传说的散亡。第三种原因,中国古人神鬼不别,就是天神、地祇、人鬼不辨,人神混杂。这样使得原始的旧的信仰还没有消亡,新的信仰又出现了,旧神和新神之间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旧的东西得不到传承,新的东西也得不到昌盛。于是,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处于消散的状态。这是鲁迅说的三种原因。

今天我们要研究神话传说,还要注重一些方法,跟古人相比,我们现在在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做叶舒宪,他提出了“四重证据法”。所谓的四重证据,第一就是传世文献,我们说话要有根据,这个根据首先就是传世文献;第二重证据就是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比如说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等;第三重证据就是民俗学、民族学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祭祀象征等。这就需要一些田野工作加以挖掘;第四重证据就是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像。这四重证据要相互印证,你的结论才能成立。这就是叶舒宪提出的四重证据法。

我今天主要是就这个题目做一些搜集整理的工作,当然不会非常深入。这需要有一些知识比如文献学的知识、考古学的知识、民俗学和民族学的知识,此外还有文字学、音韵学,特别是古文字学、古音韵学的知识,涉及像两个概念、两个词汇之间的近音、转音、通假等一些问题,我们都会根据情况适当地运用。但是,我想今天我们讲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还是一种解释学的方法。我所谓的解释学或者阐释学在这里主要是指,当我们探讨中国创世纪的时候,我们要在各种文本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观念,要进行一种取舍,看看哪一种说法更符合我们所讲的主题,要把这个问题说得清楚明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工作。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还要说明一下,我们要做一个适当的区分,就是要将神话叙事与哲学叙事、文学叙事、科学叙事相区分。创世纪按照一般的说法,我们是把它定位在神话叙事模式里。至于哲学叙事,我们也会讲到一些相关的哲学叙事,比如由无到有,这是哲学叙事,为什么呢?因为它用的是概念,它没有神格,它没有具体的一个神,比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老子还在前面加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这些都不是神话叙事,而是哲学叙事。文学叙事有些个人形象,比如《西游记》,比如《红楼梦》开篇也有个神话,女娲创世多余的一块石头跟贾宝玉关联起来了。文学叙事里面有一些神话,但是,文学叙事和神话叙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什么呢?不在于神格问题,而在于那个神格还是否有人去信仰,去崇拜,比如《西游记》里面都是神,有玉皇大帝,有如来佛,有观世音菩萨。这当然也跟神话有关系,但是对于《西游记》本身的叙事来说,它属于文学叙事,因为人们看《西游记》,主要就是一种娱乐消遣,不是出于信仰崇拜的心理。所以这就是文学叙事和神话叙事的一个根本区别:神话被人们所接受,所传播主要在于人们是真的去信仰它,人们真的去崇拜它。所以同样具有神格,神话叙事和文学叙事的意义不一样。还有一个就是科学叙事。我们讲科学比如说宇宙大爆炸,我们现在所观测的整个宇宙是大膨胀。那么这样的叙事,如果从结构上来讲,它跟神话叙事也是非常吻合的,我们后面还要说明这个问题。但是它已经属于另外一种叙事模式,它们之间区分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是我要说明的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区分神话叙事与哲学叙事、文学叙事、科学叙事。我们所讲的创世纪属于神话叙事模式。

第二点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要区分特殊性的叙事和普遍性的叙事。我们讲的创世纪不是某一单个民族起源的问题,它是说整个世界(宇宙)起源、人类起源的问题。所以它是普遍性的叙事,不是特殊性的叙事。比如《圣经·旧约》的《创世纪》,上帝创造人类,或者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它可没有说上帝仅仅创造了犹太人。所有的创世纪应该符合这样一个普遍叙事特征。如果一个神话,它虽然符合神话叙事模式,但是它讲的只是这个民族起源,那应该不符合我们所说的“创世纪”的定义。这里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是这个意思,就其创世神话的内容来说,它是普遍叙事模式,但是它的视角毫无疑问是特殊的,比如说,虽然讲的都是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可是印度人说的、希腊人说的和希伯来人说的就不一样。它们的视角是特殊的,但是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普遍叙事模式。

我们在讲中国的创世纪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其他国家地区、其他民族的创世纪或者创世神话。能够作为中国创世纪的参照系的,当然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体系(文明系统),比如古印度、古希腊、古希伯来的创世神话。我们也可以追溯四大文明,现在公认四大文明,首先应该是指美索不达米亚包括苏美尔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还有埃及文明,但是它跟中国文明的相关度相对要低一些。因为从传承,从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讲,像印度和中国比如佛教的流传(佛学东渐)是有明确的相关性的。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而西方文明就是源于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所以这里我们主要就是以三大创世神话体系作为中国创世纪的参照系。

下面我首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印度创世神话、希腊创世神话和希伯来的创世纪,这三个神话体系作为我们探讨中国创世纪的一个铺垫。


一、印度创世神话


首先是印度创世神话。印度创世神话很多,在一些古籍里面,比较重要的像《摩奴法典》《吠陀经》。《吠陀经》一共有四部,其中《梨俱吠陀》可能是讲创世神话最多的,还有《奥义书》,号称《五十奥义书》。我们不能一一把它挑选出来,我想挑出两个来说明。印度的创世神话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原人创世说”;第二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我创世说”。

原人就是《梨俱吠陀》讲的原人,英译叫做Bulusha,这里我引用《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第一卷里面专门有一篇就叫做《创造》。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创世的叙事,它首先说:“当初这宇宙沉浸于黑暗中……如同完全处在睡眠中”,黑暗、睡眠,或者说黑暗等同于睡眠,这是创世的一个起始状态,我们后面再跟其他的创世神话比较一下,意思大概都是这样的,创世之前并非一无所有,几乎没有说从无到有的。于是本体神Atman出现,他决意创造五大和万物,这个五大是印度神话、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它的意义可以跟中国的五行——水火木金土,希腊的这个四元素——水火土气相比较,它主要是指地水火风,还有一个空,就是虚空。五大和万物“以扫除黑暗,揭示自然的奥妙”。本体神出现,这个本体神也可以叫做“原人”。“他首先创造了水,在水中播下一粒种子”,你看,这个水出现,黑暗之后是水,我们等会看一下别的创世神话,这个水也是很重要的,水在许多创世神话中几乎就是一个原初状态。“这种子变成一个金色的鸡卵,光明四射。于是那至重的本体神现形为大梵(Brahma)”,大梵出现了,他也可以翻译成“梵天”。“而出生于这金色的蛋中”,就是一颗金蛋——光芒四射的金蛋。“他在这个蛋中整整住了十二个梵月”,这个梵月是多长时间?据说,一个梵日等于我们现在1千年,那一个梵月就等于3万年,十二个梵月就是36万年。“于是发大智慧,将蛋破分为两半”,所以这个金蛋一分为二,变成两半。“于是,蛋的一半上升为天,一半下降为地,天和地出现了。在天与地之间有气”,中间是气,“周围环绕似水”,周围环绕的是水。“他又以智慧创生了神性、人性和畜生性”,这是个翻译问题,那一般的是把它翻译成“喜性,忧性和愚性”。“创生了眼、耳、鼻、舌、身五识”,我们就有五官了。“口、手、足、肛、阴五根,创生了五大元素(Tamatras)”,就是刚才讲的五大。“于是,他将这一切混合起来,创造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你看,五大和万物就出现了。“这一切都是从这大神的本体中所创生的”,“他创造了时间和时间的划分,以及众星、江河、海洋、山岳、平原、大地”,“他创生了人类”。

后面这句话非常关键:“由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罗门”,就是祭司;“由他的臂中生出了刹帝利”,就是武士;“由他的腿中生了吠舍”,就是农夫;“由他的脚下生了首陀罗”,就是贱民。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个种姓社会,它有一个种姓制度。种姓通常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个神话实际上就说明种姓不平等的合法性、正当性,甚至神圣性。种姓制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原人的口创造了婆罗门,原人的臂创造了刹帝利,原人的腿创造了吠舍,原人的脚创造了首陀罗。这说明了各个种姓是自上而下的等级。“他把身体一分为二,一半化为男,一半化为女”,看来原人的性别是两性的,或者说是中性的。又创造了蛆、虫、蝗、虱等等,各种那些比较下贱的事物,这就不念了。这是《摩奴法典》所描述的原人创世说。原人就是一个神格,原人创造了世间万事万物,最为重要的是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的四个种姓。这是印度创世神话的第一种创世说。在《梨俱吠陀》里面也有这样一个表述,是用诗歌形式来表述的。

第二种创世说,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我创世说”。其实,这个自我和原人应该也是相通的。但是这个创世说在原有神话的基础上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哲学的叙事模式。在《五十奥义书·爱多列雅奥义书》中,它是这么说的:“太初,此世界唯独‘自我’(Atman)也……彼自思惟:‘我其创造世界夫!’”,“彼遂创造此诸世界:洪洋也,光明也,死亡也,诸水也。洪洋在天之彼面,天为其基。两间,诸光明也。地,死亡也。地之下者,诸水是也。”“彼自思惟:‘吁!此诸世界也,我其创造护持世界者乎!’彼遂直由诸水取出一真元体而形成之。”这个带有中国人的一种翻译方式。然后,我们看看,他创造了这样一个程序:“鼻遂启焉,由鼻生气,由气生风”,鼻对应的是气,我们知道这是呼吸,“由气生风”,气又带出了风。眼又是一识,“眼遂开焉,由眼生见”,眼就是视觉器官了,“由见生太阳”,由视觉带出来太阳,这听起来好像有点我们讲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味道,有点唯我论的味道。耳又是一识,“耳遂张焉,由耳生闻”,因为耳朵是听觉器官,“由闻生诸方”,诸方就是几个方位。皮就是我们身体的皮肤,“皮遂现焉,由皮生毛发,由毛发生草木”,皮上长的毛发,“由毛发生草木”,都是从主体到客体,或者说从主观到客观。心就是心灵,“心遂出焉,由心生意”,意就是我们通常的意识,“由意生月”,意识带出的是月亮。脐就是肚脐,“脐遂露焉,由脐生下气,由下气生死亡”。肾就是肾脏,“肾遂分焉,由肾生精,由精生水”。这是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程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我创世说”。自我创世说和原人创世说,我觉得大致可以说是从神话叙事模式向哲学叙事模式的过渡。但它还不完全是哲学,可以说它半是神话,半是哲学。

从印度创世神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基本印象?我觉得无论是原人创世还是自我创世,一个基本印象就是跟祭祀相关,就是似乎把原人——《梨俱吠陀》里面讲的可能更加清楚明白——当做一个祭品。于是他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的各个器官化作万事万物,我们要记住这一点,这一点跟我们后面讲的比如说盘古创世神话,有很大的相关性,就是祭祀创世。而且这个祭祀的不是拿牲畜,是拿人(人本身)来祭祀。原人都是牺牲自我,从而创造世界。这是印度创世神话它的一个基本叙事模式。

这个跟后面我们要讲的希腊创世神话和希伯来创世神话有根本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印度创世神话里面原人、自我,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以后,他就自我牺牲了。也就是说,他就没有了。他创造了世界,创造人类,他不会再去治理世界,治理人类,当然也不会再去拯救世界,拯救人类。但是当我们看看希腊创世神话、希伯来创世神话的时候,它的整个叙事模式就根本不同。


二、希腊创世神话


第二点,我们来探讨一下希腊创世神话。希腊创世神话当然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部分,就是涉及到创世的部分。希腊神话就是奥林匹斯诸神——我们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2020年因为疫情所以延迟到2021年召开,东京奥运会今天是闭幕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就来自于奥林匹斯山——奥林匹斯诸神是以宙斯为万神之王,宙斯应该是雷神,希腊神话就是诸神故事以及英雄传说。

在希腊神话里面,“英雄”是有特定含义的,英雄是什么呢?英雄是指神和人的结晶,因为希腊神话里的神特别具有人性,这是跟别的民族神话的根本区别。别的民族神话的神不仅人性的成分比较少,甚至还有许多动物性,但希腊神话里面的神基本上没有什么动物性,比较充分地具有人性,就是说人有多坏他就有多坏,甚至他比人还坏。所以我们看到宙斯当然还有其他的神,经常去追求人间的美少女,有个叫做欧罗巴的美少女被宙斯追到,欧罗巴这个名称就是从希腊神话来的。神和人恋爱了,然后生育了,生育的孩子就叫做“英雄”。所以英雄就是半人半神,一方面他们具有人性,他们像人一样必死,因为只有神才是不朽。要注意,神不朽,这只是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的概念。在印度神话还有我们要讲的中国神话里面,神并非是不死的,这也是个很大的一个区分。英雄像人一样地必死,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具有神一样的智慧和能力,所以这样英雄就有一个使命,他们要征服世界,从而实现自身,这就是希腊神话的英雄主义精神。希腊神话主要保存在《荷马史诗》,就是《伊利亚特》《奥德赛》这两部史诗之中。还有一个更早的就是赫西俄德(Hesiod)《神谱》,赫西俄德(Hesiod)《神谱》使得这个希腊神话体系化了,就是说他把神和神之间就是奥林匹斯诸神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他们的血缘关系、他们的姻缘关系、他们的敌对关系、他们的朋友关系,都把它梳理清楚明白了,它们就是个神谱。

那我们再看看别的民族神话里面的特别是中国神话就缺少这个《神谱》。所以我们为什么讲中国神话散落、遗失?跟没有这样一部《神谱》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神话中的神和神之间也有关系比如说有先后关系,但是比较混乱,有的是这样说,有的是那样说,甚至有些说法之间自相冲突,相互矛盾,这是我们后面要说的。所以中国这个神话不成体系,不成系统,原因就在这里。

根据赫西俄德(Hesiod)《神谱》,希腊的创世神话整个创世过程涉及的是这么几个神:第一个神叫做卡俄斯,这是音译,意思就是混沌(混沌神)。这个意思,我们应该联想到——我们后面要讲《庄子》,提到“混沌”,中国也有这个说法——一个类似说法,就是世界之初是一片混沌,阴阳未判。在希腊神话里面也有混沌。说到这里,我想说明一点,许多人研究比如说我们后面要讲的盘古神话到底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应该相信,因为都是人类,所以大家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就是原始人类的神话思维模式有的是相通的。就好像世界各个民族,小孩一出生叫“爸爸”“妈妈”一样,发音都是相通的。在希腊神话里面,卡俄斯是第一个神。卡俄斯生出了第二个神,叫做盖亚,这个盖亚就是地神,大地之母,这是一个女神。盖亚又生出了乌拉诺斯,乌拉诺斯是天神,是个男神。这就有趣了,乌拉诺斯是盖亚的儿子,因为乌拉诺斯是盖亚生出来的,可是乌拉诺斯又娶了盖亚,希腊神话的创世神话里面就讲到这么一个情结。乌拉诺斯又派生出克洛诺斯,克洛诺斯就成为农神。克洛诺斯是乌拉诺斯的儿子,可是克洛诺斯把乌拉诺斯(他父亲)给杀掉了,然后克洛诺斯又生出了宙斯。那么这个宙斯,他就是克洛诺斯的儿子。但是宙斯和克洛诺斯又争夺王位。宙斯最后战胜克洛诺斯,成为万神之王,但是没有把他杀了,克洛诺斯就逃了,最后成了一个农神。宙斯又跟提坦神和提丰神进行战斗,最后确立了自己在奥林匹斯诸神中的统治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希腊神话里面有一个情结,就是弑父娶母。后来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专门写了一个悲剧《俄狄浦斯王》,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俄狄浦斯出生的时候(当时这个小孩出生的时候),就像我们国家的传统,给小孩算命啊,抓周啊,他们要算卦占卜,然后预言。女巫预言,俄狄浦斯长大以后,要犯一种滔天大罪,就是弑父娶母。把他的父母吓坏了,赶紧把这孩子给扔了。可是俄狄浦斯被一个好心的人给救了,养大了。长大以后,俄狄浦斯要闯荡这个世界,就来到一个城邦,在这个城门,就与一个老人发生冲突了,把这个老人给杀了,这个老人是城邦的国王。国王死了,王后下诏说,城邦出现了一个怪物——狮身人面(斯芬克斯),谁要是能够除掉这个怪物,那他将成为这个城邦的国王,王后也将嫁给他。俄狄浦斯年轻气盛,决定自己试一试,然后他来到了斯芬克斯面前。斯芬克斯做一件怪事,就是经常给过路人出一个谜,如果你要是解不开这个谜,他就把你给活吃了。这回遇上了俄狄浦斯,斯芬克斯就提了一个谜——这个大家都知道——什么动物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俄狄浦斯就猜出了这个谜底,这就是人——人的自我发现。斯芬克斯的谜底被揭穿了,无地自容,坠入悬崖,这个害就除掉了。按照事先的诺言,王后就嫁给了他,俄狄浦斯就成为这个城邦的王,所以叫“俄狄浦斯王”。接着这个国家又出现了一场灾难——蝗灾。这蝗虫到处飞来飞去,庄稼都被吃尽了,俄狄浦斯爱民心切,他当然也要占卜,占卜显示这个国家有一种重大的罪行,必须把这个元凶给揪出来,把他给抓出来,然后才能免于这场浩劫。于是就开始调查,最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他自己,他就是元凶,就是他犯了弑父娶母的滔天大罪,然后他的妻子也就是他的母亲就自尽了,最后俄狄浦斯王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放逐,这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它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弑父娶母情结。

弗洛伊德还进一步地做了一个推论,认为所有的男孩,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似乎都有这样一个情结,只不过是由于意识的抑制作用,或者说超我、自我对本我的抑制作用,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干出这种坏事,没有犯下这样一个罪行,但是不能否认你潜意识里面你想这么干。弗洛伊德研究俄狄浦斯情结还发现,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只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还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它也符合俄狄浦斯情结,哈姆莱特王子的叔父杀害了他的父亲,跟他母亲结了婚,哈姆莱特也要复仇,因为他父亲的灵魂嘱托他,可是迟迟下不了手。弗洛伊德——但我们现在可以说这也有点牵强附会——认为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意思大概是说了,哈姆莱特潜意识认为他的叔父所犯下的罪行,事实上就是他潜意识想犯没犯的罪行。然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卡拉马佐夫三个兄弟有一位父亲,老卡拉马佐夫被杀了,每一个儿子都感觉好像就是自己杀的,但经过调查,把他们都排除了,不是这三个儿子的任何一个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但是最后结果还是指向了卡拉马佐夫的一个私生子,这也证明了俄狄浦斯情结。

从希腊的创世神话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情结还真是不简单。这个情结渗透在希腊创世神话之中,所以根据刚才我们讲的,乌拉诺斯娶了他的母亲盖亚,克洛诺斯杀了他的父亲乌拉诺斯,宙斯驱逐了克洛诺斯,推翻了克洛诺斯,弑父娶母情结几乎可以说是希腊神话的一个源头。

我们来看一下其他民族神话有没有类似的一种元素,特别是我们中国的神话里面,反正我是翻来覆去地想了一下,好像是没有,中国神话里面几乎不可能有类似的元素。还有一种乱伦的元素,我们能够想到的大概就是后面我们要讲的比如伏羲女娲兄妹婚姻,伏羲和女娲原本属于哥哥妹妹,后来他们相配了,但有可能是当时也没有第三个人,所以兄妹婚,后来人们还证明,这个兄妹婚确实是人类婚姻早期阶段的一个特点。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神话的角度来考证一下,事实上伏羲女娲兄妹关系应该是在最早的说法中不成立的,应该是受到外来或者其他少数民族神话的影响,后来附加的。伏羲女娲之间原本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绝对不是兄妹。所以我们说弑父娶母这种乱伦的元素,只有在西方神话中特别是在希腊神话中,几乎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可是在我们中国神话中,它是不可能存在的,人们想都没有这么去想过。这是我们从希腊创世神话中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三、希伯来“创世纪”


第三点,我们转入希伯来创世纪。刚才已经说过,除了印度以外,就是西方文明对我们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西方文明的源头就是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就创世神话而言,希伯来的创世纪是更有名的,《圣经·旧约》第一篇就是《创世纪》。而我们今天主要就是想依据《圣经·旧约》的《创世纪》,来对照中国的创世神话元素。我们刚才说中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世神话,但不等于没有创世神话元素。我们来试图构架中国的创世纪,这是今天我们的基本任务。

《圣经·旧约》第一篇《创世纪》提出了著名的创世说,这个创世说在《创世纪》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各有一个说法,感觉这两个说法好像不是自洽的,好像是相互矛盾的。在第一章中上帝有一个名称,叫耶和华,大家知道,他创造了天地、万事万物、人。“太初,上帝创造天地。地上全是水。”水也出现了,并非一无所有,“无边无际,水面上空虚混沌,暗淡无光,上帝的神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有两个译法:一个是上帝,一个是神。上帝的灵或者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是起初。然后,上帝大概花了七天的时间,当然这个七天是不是我们人间的七天?不能这么说。我们中国有个说法,就是地上一年,天上一天。刚才我们说印度的梵日,一个梵日等于一千年,所以这个算法是不一样的。上帝花了七天时间,我们不能真的以为就是我们人间的七天。他依次创造了什么呢?光,然后把光和暗分开来。苍穹,他把苍穹就叫做“天”,这是第二天创造的。大地,这个旱地就叫做“洲”,在这个大地上,他又创造了青草、蔬菜、果树,然后就是海洋,水就称为“洋”,这是第三天创造的。第四天,他又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水里的生物、空中的雀鸟。第六天,创造了野兽、牲畜和爬虫,最为关键的是,就在这一天,我们应该记住,就是在星期六,上帝创造了人。最后一天星期日,他歇工了,放下了一切的工作,休息了。所以我们每逢每个星期的星期日休息,是源自于《圣经》上帝创世神话。

在第一章中,上帝创世似乎是创造了万事万物、人,似乎是创造了所有的人。可是到了第二章,说法就变了:上帝创造人,只创造了一个人,首先创造了第一个男人,就是亚当,然后上帝就感觉亚当太孤独了,亚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怎么玩?非常寂寞,所以就在他睡熟的时候,从他的身体里面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夏娃当然也是这个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创造男人和上帝创造女人是不一样的,女人是从男人的身体中取出来的一根肋骨,所以这个男权意识非常浓厚,这就是上帝的创世说。第二章的说法和第一章的说法是非常不一样的,很难自洽。上帝在第一章中,说创造了人,但没说多少人,给人的印象是创造了所有人。上帝在第二章中,只是创造了一个男人,然后从这个男人身体中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另外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上帝的性别是什么?有的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帝是不是两性或者中性的?好像可以排除,因为在创造亚当的时候,有一个说法:上帝仿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所以人们由此推论上帝应该属于男性。女权主义者就不服了,认为上帝为什么不能是女性呢?为什么是男性呢?也可以论证上帝是女性,这里我们就不必去争论了。

上帝怎么创造这个人?还有一个说法: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一个人的身体,把生气吹进他的鼻孔,有了灵他就活了,所以说人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上帝创造世界和创造人,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说一说,上帝是用什么方式在创造?前面说上帝创造,比如说创造光,根据《圣经》,“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就是上帝说句话,光就创造出来,也就是上帝不是用手,而是用嘴,用语言创造了世界,不是用劳动创造世界,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这个问题。过去我们会认为非常神秘的一个说法,今天看来一点都不神秘。这就好像是一个自动化系统,这个世界就是个自动化的系统,上帝发布一个口令,这个事物一个一个就出现了。就好像我们今天用键盘,但我们这个键盘还在用手指敲,但是我们也可以发布一个语音口令,然后程序就自行运转。所以给人感觉,当时上帝创造世界,是有一个自动化系统在里面的,只是当时的早期人类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上帝是这样创造世界的:上帝创造世界,说要有,于是就有,然后还有一句话也要注意,上帝看光是好的,然后光就可以存在下去了,还要经过上帝的一个审核,就是用说来创造万事万物,然后用看来检查这个创造的效果,这个程序是这样的。上帝创造人,因为有两个不同的说法,所以这就改变了。在第二个说法里面的,显然上帝他不是用一句话了,他要吹口气了,上帝似乎是把一个灵吹到身体里面,他就活了。上帝要仿造自己的形象,这可能就是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地位、作用。

《圣经·旧约》后面的故事我简单说一下就可以了。创世纪应该包含哪些元素?我们大致可以看一下。亚当、夏娃——人类的始祖,最初生活于上帝的伊甸园中,伊甸园这概念非常有名。园子当中有两种树:一种是生命树,谁要是吃了生命树的果子,就能够跟上帝一样不死,不朽,万古长存;另外一种树叫做“智慧树”或者叫做“分别善恶的树”,谁要是能够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子,就能够分别善恶,拥有了智慧,拥有类似上帝的智慧和知识。这个说法我觉得可能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讲上帝,他的特点是不死,但是人类始祖没有吃到生命树上的果子,所以人类是会死的。这个区分是可以确定的。但是人类可是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拥有了类似上帝的智慧,那可不得了。上帝全知全能,人类的智慧也应该是全知全能的。或者我们再反过来说,我们质疑一下,上帝的智商有多少?上帝的智商,按照这个说法,不会比人类高多少,应该跟人类差不多。亚当、夏娃本来是遵守上帝的诫命,但是在伊甸园中还有一条蛇,这条蛇就诱惑亚当和夏娃,他们就吃了分别善恶树(智慧树)上的果子,据说是女人先吃,男人后吃,所以,女人得到的惩罚要比男人更重。那么人类始祖拥有类似上帝的智慧,当然他们可以遗传下来,所以我们的智慧基因不低于上帝,不亚于上帝。上帝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逐出了伊甸园之后,他们就开始繁衍子孙,这就是伊甸园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非常著名的。亚当和夏娃繁衍众多子孙,世人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这个塔叫做“巴别塔”,这就是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塔是个通天塔,塔顶是可以通天的。上帝就感觉人类的智慧、能力确实了不得,所以上帝就有点害怕了,他为了防止世人把通天塔造成,威胁到上帝的统治,上帝就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人类拥有的智慧是因为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人类的力量就在于它们言语相通,可以协同,有一句话叫做“团结就是力量”。奥运会刚刚增加了一句口号,“更快、更高、更强”,然后加了一句“更团结”。因为疫情,我们人类相互不团结了。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上帝好像害怕人类相互团结,于是变乱人类的口音,让人类语言不通,大家没法交流,所以这事就不成了。

还有一个故事,在创世纪中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是大洪水。人类在上帝看来做了许多恶,犯了许多罪。“上帝为了惩罚人的罪恶,下决心发洪水除灭人和万事万物”,读《圣经》感觉到上帝,创世是他,但是毁世、灭世也是他,救世又是他,他可不是放任不管,他不像盘古、伏羲、女娲,印度神话里的原人和自我,他们创世以后撒手不管了。希腊神话有所不同,宙斯夺了神的王位,但宙斯管的主要是神,他对人间是有干预的,比如说希腊两个城邦之间的战争,每个城邦都各自有不同的神在支持,有个保护神,比如特洛伊战争,表面上是人和人打,实际上是神和神打,人好像都是被操纵的,好像神拿人做游戏一样,就这么一个感觉。可是在希伯来神话里面,上帝时时处处都要干预,这个状态是不同的。上帝惩罚人类,上帝在毁世,在灭世,但是他又要救世。救世只救了一个人,就是诺亚或者说他一家,诺亚造方舟,这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保存了诺亚全家,也保护了各个物种,每个物种选了七对,万事万物也得以继续存留。这就是《圣经··旧约·创世纪》里面的基本故事,后面就不属于创世纪,我们就不用多说了。

这里我们稍微比较一下,在《圣经·旧约·创世纪》里,伊甸园、巴别塔、诺亚方舟这三个基本故事。伊甸园的故事在我们中国神话传说里面似乎也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东西。一开始人们生活在一个天堂之中,后来因为做了恶,犯了罪,然后被驱逐出天堂,这样一个基本元素,好像找不到一个对应的。巴别塔的故事好像更找不到,几乎连影子都找不到。诺亚方舟的故事、大洪水的故事几乎在各个民族神话里面多多少少都有。在中国神话传说里面,也发过大洪水,这个大洪水跟女娲补天有关,女娲也履行了救世职能,或者说二度创世。大洪水神话跟夏朝第一个王——禹有关,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禹治水成功。中国神话传说大洪水,和其他民族特别是希伯来神话的大洪水故事中,治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根本的不同在于什么呢?其他民族大洪水是创世者发的大洪水,在中国,那可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发的大洪水,是个反面人物,比如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引发了大洪水。这个神格,一个是正面的神,谁能比上帝更正面呢?一个是反面的神,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如何在大洪水中救世?救世的叙事也不一样,《圣经·旧约·创世纪》救世就是逃难,诺亚方舟就是逃难的工具,上帝拯救了这个世界,诺亚造了方舟,然后诺亚全家还有各个物种保存下来。但是中国的大洪水故事里,人没逃,大禹在父亲鲧失败之后——鲧的治水方式的错误主要就在于堵,洪水怎么能堵得住呢?——大禹就来疏,大禹治水成功了,然后就划定中国九州,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情节。这我就联想到电影《流浪地球》,当时老外看来就很奇怪,因为在西方拍的类似的电影里面,如果地球毁灭,人类无法生存,那么人类就会逃离地球,寻找另外一个星球存活,可是中国的人设想就不一样,他都带着地球去流浪,西方人觉得很奇怪。《流浪地球》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特定的思维模式。其实从大洪水神话里面,我们就能看出思维的差异。中国人对家园的依恋,他不会因为大洪水去逃难,搞个诺亚方舟,他就是要在大洪水发作的地方,想方设法来治理洪水,重新修复这个家园,这就是我们中国神话传说和西方神话传说一个根本的区别。


四、中国“开辟神话”


这三个参照系我们都一一梳理了一遍,我们现在言归正传,说一下中国的创世纪、中国的创世神话,或者我们换一个说法,就是中国的开辟神话,中国人可能更多的用的是“开辟”这个词。

刚才我们讲完了这三个参照系以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创世神话,我们要专门说三个。我觉得最典型最有影响的就是三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这两个神话是属于这个开辟神话,或者属于创世神话,应该是没有争论的。但是我们还想引入另外一个伏羲神话,伏羲神话具有开辟神话、创世神话的意义,这是我今天着重要论证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引入这三个神话,然后我们在讲解这三个神话之前,我们要做一个比较,就是中国的开辟神话和西方、印度的特别是和《圣经·旧约》的《创世纪》,他们之间存在哪些相似性和相异性呢?我们简单的比较一下。

相似性大致有这么几点:第一就是都有一个初始状态,而且这个初始状态都不是纯粹的无,不是无中生有,不是从无到有的创世,总是从某种状态比如像水、黑暗,再来创造万事万物,创造人。第二个相似点就是创世过程,创始过程共同存在着一个创世的悖论。既然不是从无到有的创世,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出一个问题:最初的那个水、那个黑暗又是怎么来的?那个创造者又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的创世神话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共同遗留下的问题。而就是这个问题启发了人类的哲学思考,或者说正是这样一个创世悖论启发了人类进入了哲学思考,是人类进入哲学思考的原因之一,哪怕不是所有原因。第三个相似点就是造物过程,造物过程基本上是由低级到高级,大家都是这么说的,明显相反的说法应该是没有的、罕见的。第四点是造人的过程。就像创世存在悖论,造人也同样存在悖论。因为造人,你当然可以说他不是人,但他是神,可这个神又是怎么来的呢?所以这个问题后来就被追问了,比如屈原对女娲就提出了这么一个追问:女娲造人,她自己的身体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讲创世悖论,包括造人悖论,事实上是解构神话的一种内在力量,它是启发人们进行从神话思维到哲学思维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哪怕不是唯一的推动力,最终它推动人们转向哲学思考。这是相似点。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相异点。我们刚才讲到三大神话体系,创世神话体系都有一种系统性,最为系统的是希腊和希伯来神话,因为它有神谱,创世纪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当然也有些不同,希伯来神话是一神论,希腊是多神论。而中国神话包括创世神话,是一些断片,具有零散性,不成系统,就是同样一个神话,有这样说的,有那样说的,相互之间还相互冲突,相互矛盾,这是第一点相异性。第二点相异性是,其他的神话系统包括创世神话系统是有序的。印度神话里面虽然有不同说法,但是它也是有序的。希腊和希伯来神话更是非常规整的序列,在中国应该说是无序的,比较杂乱。所以有些学者就认为,在中国神话里有“异名同格”“同名异格”“同事异名”一些现象,非常复杂。比如说盘古,此一盘古和彼一盘古可能就不是一个盘古。还有人认为盘古就是伏羲,伏羲就是黄帝,黄帝就是尧,因为他们许多事迹在结构上是类似的。所以,这就出现了种种混乱,需要我们的研究来梳理、辨别。第三个相异性,在其他三个神话里面特别是在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创世者是全知全能、不朽的,上帝就是这样,上帝符合所有这些特征,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个宗教偶像,宙斯可以说是万能。在印度神话里,创世者就不一定是不朽的,因为原人、自我是自我祭祀,自我牺牲创造世界。中国创世神话中,盘古、女娲、伏羲是否全知全能?我们先悬疑、置疑,但是,他不是不朽的,他是有朽的,他虽然活得比一般人要长得多,可以说是长生,但是他不是不死的,他是有朽的。他就容易从一个神格转化为一个人格,后来他就被转化为人文始祖。我们一般都认为,不仅三皇,甚至五帝,不仅是伏羲、女娲,甚至是黄帝,实际上最初可能都是神,而不是人,而且是主神。后来,人们把他转化为人文始祖。但是上帝,你想把他转化为人文始祖,是绝不可能的,他只能是作为宗教偶像。宙斯,你也不可能把他转化为人文始祖,这就是创世者属性的不同。第四点相异性,在其他神话——印度神话还是要弱一些——在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中,创世者通常也是乱世者。宙斯也是胡来的,奥林匹斯那些神也都是胡来的,当然也干了一些好事,不但是坏事甚至劣事,不仅乱世,甚至灭世。上帝老是发怒,人类做了恶,犯了罪,他就发怒,惩罚人类,以至于都要毁灭世界。创世以后,又乱世,又灭世,然后还要救世,最后还要治世,他们什么活都揽在自己身上。但是在中国的创世神话里面,创世者是否一定就是救世者?不一定。盘古创世他自己就没了,他自己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化作各种不同事物,他没了。没听说中国人还相信盘古现在还活着,所以他也就不可能再负责救世的任务了,负责救世的是谁?女娲。所以神是有分工的,创世者、救世者是否还负责治世的任务?也不负责了。盘古没了,女娲也没了,也没听说女娲一直还活着,活到现在。人们只是供奉女娲,没听说女娲活在现在,所以她不可能去治世。所以中国创世神话里面创世者不负责救世、治世,创造完了他就放任不管了。所以中国人和西方人应该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始终有一个神比如说上帝在陪伴他们,所以他们出现危难,他们可以寄托于上帝,他们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可以指望上帝,但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没有这个指望,如果我们出现了危难,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我们只能够自己治自己,我们不要指望还有一个救世主,所以《国际歌》里面有句话叫“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那是西方人的概念,在我们这个民族中,这话都不用说,这话大家都知道,本来就没有救世主嘛!什么叫“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就是这么回事,从来就是自己救自己。后来《东方红》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大救星是个人,是人格,不是神,不是神格,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我们梳理的中国的创世神话和其他民族——印度特别是希腊和希伯来创世神话的比较。

我们在梳理中国的创世神话、开辟神话的时候,我的路径是这样,我们倒过来讲,在时间顺序上我们倒过来讲,为什么要倒过来讲?按照其他民族——印度,希腊、希伯来的神话特别是《圣经·旧约·创世纪》的标准,我们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一些断片的,是零散的,是无序的。有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世神话呢?这应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苦恼,华夏民族好像也没有类似于印度史诗、希腊《荷马史诗》那样的一部史诗,那我们只能往下找,但我们可以从少数民族中去找几部史诗,这后面我还提到。但是那个东西,它对于我们文明,对我们这整个的中华文化,它没有产生一个源头性、根本性的影响,所以这个不能算数。

中国人如果像西方人那样,把中国神话包括开辟神话系统化的工作是非常晚,非常迟做的一个工作,这工作我觉得一直到明朝才有。明朝有个作家叫做周游,就是周游世界的周游,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开辟衍绎》,也叫做《开辟衍绎通俗志传》。这个“衍绎”“演义”有两个不同的写法,一共六卷80回,据说是在明朝晚年崇祯年间才问世。《开辟衍绎》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武王灭纣,从三皇五帝开始,写得很久远,我们来把它的回目稍微梳理一下:第一回讲的就是盘古氏开天辟地,我后面要讲到盘古神话的时候,要质疑这个开天辟地的说法;第二回,天皇定干支甲子,他的三皇说首先引用的是天皇,然后地皇,最后人皇;第三回,地皇分昼夜星辰;第四回人皇分山川九区。二三四回讲的是三皇,这也属于开辟,就是我们讲的创世神话的元素。第五回是二三四回的一个总结,“天地人三皇历歌”;第六回五龙氏分治天下;第七回有巢氏教民架屋;第八回燧人氏结绳治政;第九回伏羲画卦定天下;第十回龙马负河图洛书。第六回到第十回还是在讲三皇,但是换了一个说法,三皇讲了这么几个:五龙氏、有巢氏、燧人氏,一直到伏羲氏,再往下延伸,才有炎帝黄帝的故事。女娲氏讲得比较靠后,第十三回才讲到女娲氏,女娲氏练石补天,女娲相比其他神格或者人格,严格说就不叫“创世”,但实际上她造人就属于创世,但如果只是补天,那就只能说是救世了。但是我们讲创世并非仅仅是指创世,根据创世纪,我们描述的元素也包括救世。这就是周游写的《开辟衍绎》。

《开辟衍绎》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也意识到自己的神话不系统,包括创世神话不系统,所以也想做这样一个工作,但是这个工作非常晚,非常迟,以至于都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为什么?因为到了这个年代,还去把创世神话系统化,都没人信了,我们讲神话需要有人去相信它,没人相信它,它就失去了意义,这时候已经是后神话时代,而且周游,毫无疑问,他是演绎,他是写小说,他不是正儿八经地神话叙事,所以这个意义小得多。从写小说、演绎角度来说,周游这个开辟演绎,文学艺术价值也是比较低的,以至于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他。所以他也就基本上丧失价值,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神话写成小说,大家能够想到的首先就是《西游记》,然后最多还能想到《封神演义》。《西游记》也确实写了许多神,包括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等等。但是它已经不属于神话时代了,而是属于一个后神话时代,它本身就是个小说,性质已经变了,它是文学叙事,不是一个神话叙事。也就是说,没有人——当然也会讲孙悟空,猪八戒故事——真的去相信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个神猴、一个神猪,可能也有小孩容易被糊弄,那是因为孩子们天真,信以为真。神话是人类集体像儿童,人类集体处在那样一个儿童天真的时代,那才是一个神话时代。如果人类集体已经走出了这个时代,只剩下一些小孩子天真浪漫,还信以为真,那已经是后神话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问题。

在讲到中国的创世纪之前,我们引入了三个参照系,就是印度创世神话、希腊创世神话和希伯来创世神话,也就是《圣经·旧约》的《创世纪》,然后我们已经讲到了中国的创世神话,或者开辟神话。


五、“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大家都知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总结红军长征的时候曾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就提到了中国的创世神话。在讲盘古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一下三皇五帝,什么叫“三皇”,什么叫“五帝”?据一些学者考证,三皇的“皇”是光的意思,五帝的“帝”是日的意思。我觉得这两个字源很有意思,先有光再有日。我就想起当年有一首歌“东方红,太阳升……”,三皇时代可以说就是“东方红”的时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曙光出现的时代;五帝时代可以说就是一个“太阳升”的时代,就是我们中华文明旭日东升的时代。三皇是哪三皇?五帝是哪五帝?说法很多,我前面讲过中国的神话包括我们的创世神话,系统性、有序性是比较有问题的,呈现出一种断片、零散无序的状态,在三皇五帝这里也有充分的表现。

三皇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个说法,我们来梳理、评析一下:首先,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李斯和秦始皇答问中,提到了“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泰皇”;在《易传》中,“三皇”的说法就变了,“天皇、地皇、人皇”。这两个说法的共同点就在于神格形象是不够具体的,不能说没有神格,但这个神格就是一个通称,“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不够具体,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所以这个神格形象是非常模糊的,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那么人皇和泰皇有什么区别?三皇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但是人皇和泰皇有个很明显的区别,泰皇大概只是说这个是最为尊贵的,人皇明确指的是人,天地人的人,这两个三皇的说法都是从神话叙事模式向哲学叙事模式的过渡形态,在这个过渡形态里面,人皇的说法比泰皇的说法更鲜明,更强调人,以上是关于三皇的两类说法。

第三类说法,在诸子里面都各有一个说法,这些说法也很多,所有说法采用的都不是通名,都是非常具体的神格形象。第一种是“伏羲、女娲、神农”,这是在《春秋运斗枢》里面;第二种“伏羲、神农、祝融”,这是在《白虎通·号》里面,祝融简单说是个火神,我们现在向火星发射了祝融号火星车,就是根据这来命名的;第三种说法,“伏羲、神农、共工”,这是在《通鉴外纪·引》里面,共工是一个水神;第四种说法就是“伏羲、神农、燧人”,这个说法的顺序有可能是颠倒的,这是出自《白虎通·德论》里面,也有一个颠倒的说法,就是“燧人、伏羲、神农”,燧人氏钻燧取火,这个顺序跟历史时代对应;第五种说法在《帝王世纪》里面,最早出现“伏羲、神农、黄帝”。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说法,我刚才说了这一类说法的共同点就是神格形象比较鲜明,采用的不是通称,而是一些具体的称号。比较前面两类(“天皇、地皇、泰皇”和“天皇、地皇、人皇”),这五种说法都是典型的神话叙事模式。除了这个共同点以外,我们还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三皇的说法都有两个不可疑的——伏羲和神农(伏羲氏和神农氏),他们作为三皇之一,是大家公认的。第三位各有各的说法,分别有女娲、祝融、共工、燧人和黄帝。每个说法都有不同的人支持,这我就不多说了。其中稍微提一下一本书,叫做《三统纪》,它的说法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它把伏羲叫做“天统”,神农叫做“地统”,黄帝叫做“人统”,这就叫“三统”。然后分别给了一种颜色,伏羲是赤,就是红——赤帝;神农是黑——黑帝;黄帝是白——白帝,这是《三统纪》的说法。

我们下面做一个工作,五种说法我们应该排除哪一种,保留哪一种?我们分别来辨析一下:首先,最后一种说法——“伏羲、神农、黄帝”这个说法,与五帝说法之一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因为在司马迁《史记》所支持的五帝说法里面,把黄帝放在五帝之首。黄帝有两个位置,一个是三皇之末,一个是五帝之首,这就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我们就必须做一个抉择,应该把黄帝算在三皇之中,还是放在五帝之中?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详细考订,学界也莫衷一是,但是从合理性来讲,或者从影响力来讲,我们还是把黄帝作为五帝之首比把黄帝作为三皇之末,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这是关于黄帝的位置。

我们倒着说,关于燧人氏,他是不是作为三皇之一?有一种说法比较合理,合理性在于它符合我们通常讲的唯物史观讲的社会发展史,揭示出人类文明的进展。首先就是火,能够钻燧取火,说明我们人类可以使用火,制造火了。火的发明对人类文化、文明的意义从燧人氏这里面表现出来,所以燧人氏从这个意义上应该先于伏羲氏和神农氏。伏羲氏代表的是什么?火发明以后,人类普遍进入了渔猎时代,伏羲跟这个厨子有关系,人类开始不吃生食,开始吃熟食了。火的发明,在逻辑上肯定是在先的,燧人氏在这个意义上不应该放在伏羲、神农之后,应该放在伏羲、神农之前,先有火,才有渔猎文明,然后有农耕文明,神农氏代表的是农耕文明,所以这个说法的合理性就在这里,三皇顺序应该是“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神农、共工”,共工如果作为一个水神的话,它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把它放在三皇里面呢?如果说我们按照渔猎、农耕,然后共工,代表了什么呢?似乎大家想不出很好的解释,而且有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合理,共工在中国这个神话里面,绝大多数算是个负面形象,他释放出来的是负能量,不是正能量。共工跟祝融争夺帝位(有人说是跟颛顼争夺帝位),然后失败,怒触不周之山,结果造成大洪水,然后女娲来补救大洪水,女娲补天的故事是这么发生的,所以许多人不支持把共工放在三皇系统里,共工这个形象支持的人少,反对的人多。

再往前就是祝融,祝融是个火神,那么它放在这里面,“伏羲、神农、祝融”,如果说他跟燧人氏相当的话,那么祝融不如燧人氏更有说服力,燧人氏钻燧取火,显然是火的发明,祝融氏虽然是个火神,但并不是说他的故事跟火的发明相关度高,所以祝融神话跟燧人神话相互补充,但他不如燧人氏合理。

最后,我们要考量的就是“伏羲、女娲、神农”。伏羲和神农是没有争论的,那么女娲放在这里,有个特殊性。在所有三皇神格里面,只有女娲一个神格是女性,女娲是女性,是人类之母。女娲神话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认为,女娲神话意味着有一个母系社会,就是在父系社会之前,有一个母系社会。可是在这样一个排序中,这并不能够吻合,女娲不是排在伏羲之前,而是排在伏羲之后,所以有人主张应该把女娲放在伏羲之前,“女娲、伏羲、神农”,这样似乎跟社会发展史逻辑相吻合。“女娲、伏羲、神农”还有一个问题,女娲的故事似乎不应该晚于伏羲,应该早于伏羲,因为女娲有创世的故事。女娲造人绝对属于创世情节,不能说人还没造出来,就进入了什么渔猎时代、农耕时代,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认为女娲的地位不应该放在三皇之中,她的地位应该属于开辟神话里面,应该跟盘古并列才对。女娲补天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认为女娲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引发了大洪水之后补天,那么女娲补天就比较晚了;还有一种认为女娲补天应该早于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就是说女娲补天跟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之间没有关联,这是有争论的。所以关于女娲神话的特殊性,她应不应该放在三皇里面,究竟是高于三皇,还是低于三皇?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之中。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三皇各种说法之间的简要辨析。这就看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如果从社会发展史角度,从人类文明进展角度看,那么由燧人氏经过伏羲氏到神农氏,这个说法似乎最为合理。“伏羲、神农、黄帝”使三皇和五帝两个说法之间自相矛盾,自相冲突。祝融和共工这两个说法,因为共工是一个负面形象,释放负能量,所以最少受人支持,最多受人反对,祝融的说法不如燧人的说法。女娲的说法有特殊性,女娲的位置究竟怎么放?我们这个问题把它悬置起来,等到最后讲到女娲和伏羲的时候,再来阐明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接着要说明的就是五帝,五帝是哪五帝?至少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世本》《大戴礼》《五帝德》特别是《史记》支持的说法。这五帝是指:一黄帝、二颛顼、三帝喾、四唐尧、五虞舜,这个说法因为受到了司马迁《史记》的支持,所以应该高于后面一个说法。后面一个说法也有一些人支持,这个说法就没有黄帝了,是从少昊(但也有认为这个少昊就是黄帝),然后颛顼,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颛顼在两个说法里面是大家公认的,颛顼也叫做高阳,因为古人有名有字有号,屈原《离骚》里面一上来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自称是颛顼的后代,然后是高辛,然后是唐、虞,但也有人认为高辛就是帝喾,唐虞就是唐尧、虞舜,所以,五帝有两个说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三皇五帝是有不同说法的,三皇可以分为三类,前两类我认为不算作典型的神话叙事模式,后面一类有五种,我们做了一个简单辨析,五帝有两种说法。


六、司马迁只写《五帝本纪》,不写《三皇本纪》,《史记》对中国上古神话的解构(司马贞补构《三皇本纪》)


下面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缺乏一部史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系统梳理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的。司马迁《史记》第一篇叫做《五帝本纪》,这跟我们刚才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说法就不相吻合。中国的《开辟演义》直到明朝才有周游把它写出来,影响很小。司马迁为什么从《五帝本纪》开始,不从《三皇本纪》开始?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于我们自身文明的起源应该如何认识?我们从司马迁的自述里面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写《史记》,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四重证据法,他大概就两重证据:第一个传世文献;第二个他走访了一些地方,他当时在走访的地方,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应该还是比较广大的,询问长老,听他们讲。他基本上是按照书面的材料和口头的材料两重证据写出的《史记》。司马迁在处理这些材料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他怎么对待当时流传下来的上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

总的来说,《史记》对中国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采取了一种我们今天可以称为“解构式”的处理方式。解构就是有的把它消解了,有的虽然留存,但是把它转换了,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的时候,他有一个说法,我把他的大意说一下,他说:“学者多称五帝”,当时就有五帝的说法,那为什么不“称三皇”呢?当时有没有三皇的说法?他这里面就没有说清楚。他讲,在他以前有一部叫做《尚书》,《尚书》的开篇是尧,《尚书》甚至都没有从黄帝开篇,而是从尧开篇。然后司马迁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就是他的处理方式,他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不雅驯”这个说法,就是他为什么不从《三皇本纪》开始的主要根据,“缙绅先生难言之”,“缙绅”可以说就是当时受到文明熏陶的绅士,就是说,因为“文不雅驯”,所以一般有一定教养的人觉得这个东西说出口,都不好意思,所以就把它舍弃了。然后他又说:“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宰予是孔子学生,孔子对他还有一个评价“朽木不可雕”。然后他走遍了许多地方,询问那些长老,长老给他“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各有各的说法,“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在不同的说法之间,司马迁他就必须做出取舍,他取舍还是从当时的传世文献来取舍,“予观《春秋》、《国语》”,当时都是在他之前的,孔子删《春秋》,《春秋》《国语》就是当时的史籍,“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就很明白,“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就是说他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信的。《书》这里指《尚书》,“《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尚书》不是从尧开始记载吗?那么,司马迁认为《尚书》所缺的、遗失的,可以从其他古籍、其他说法中得到补充,所以这就是司马迁做的工作,所以他最后还有一句话:“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所以把《五帝本纪》作为开篇。司马迁把《五帝本纪》作为开篇的根据是什么呢?他用了一个字就是“雅”,所以雅不雅就是一个标准,不雅的就得舍弃,这已经说明了为什么不从《三皇本纪》开始,就是三皇的那些说法不雅,不雅是什么呢?就是不能理解,不够理性。按照笛卡尔的意思,一切要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那些说法乱七八糟,根本不是人话,就是那些神话。所以司马迁认为这些东西不能作为历史开篇,所以就不写《三皇本纪》。《五帝本纪》当然也有一些不雅的东西,但是总体来说是雅的,所以就从《五帝本纪》开始,这就是司马迁的取舍标准,所以司马迁就编写了《五帝本纪》,从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到虞舜。

这里我们就有一个思考,司马迁就考虑雅不雅的问题,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可是有个问题不知道他是否考虑过?如果只从《五帝本纪》开篇,不从《三皇本纪》开篇的话,那么中国历史的起点就有一个疑问,五帝能作为中国历史的起点吗?五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放弃《三皇本纪》,中国历史的开端就成为问题,就是一片模糊。这个问题并不是今人才会质疑,古人也质疑。唐朝司马贞作《史记·三皇本纪》,他就觉得这不妥,他说:“太史公作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你得有头有尾,结果别说开辟了,你连三皇都没说,你从五帝开始说起,你是无头有尾,因为司马迁一直写到他当世,写到汉武帝。所以,缺三皇,以五帝为首。他提到有《大戴礼》中的《五帝德》《帝系姓》这些篇目,好像跟司马迁的《史记》处理方式差不多,都是以《五帝本纪》为首的,所以三皇这个说法,他当时就发现了“载籍罕备”,就是古籍记载的比较罕见。但是,古籍缺乏这一方面记载,不等于我们叙述历史的时候就应该把它省略掉,所以司马贞就说:“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你不能够去掉这样一个开篇。他就发现后来有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三”“五”分别代表三皇五帝。“皆论三皇以来事”,所以他就认为后人都发现了这样一个欠缺,他也要做这个工作。“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虽复浅近”,他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但“聊补阙云”,聊以填补一个空白吧!这就是唐朝司马贞补写《三皇本纪》。

我们稍微看一下司马贞补写的《三皇本纪》,跟司马迁撰写的《五帝本纪》相比,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当然是非常不同的,《五帝本纪》司马迁的地位在历史编撰方面来讲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司马贞的《三皇本纪》其实后人不认,你司马贞算老几?连司马迁都没有写《三皇本纪》,你写《三皇本纪》,你算老几呢?我们也稍微看一下,司马贞《三皇本纪》都写了什么?

司马贞《三皇本纪》实际上他把两个三皇的说法算到一起了。他把燧人氏(当然燧人氏不在三皇之内)算在庖牺氏,即伏羲之前;太昊庖牺氏是风姓;然后到女娲氏,女娲氏也是风姓;最后到神农氏,他把神农氏和炎帝合并为一,炎帝神农氏是姜姓;然后从炎帝神农氏再传到轩辕氏(黄帝轩辕氏),这样他首尾就接上了。三皇指的就是太昊庖牺氏、女娲氏和炎帝神农氏,这是他的第一个三皇的说法。我们来看一下,他是怎么描述三皇的?首先,他对于庖牺氏和女娲做这么一个描述:他们都是一个姓,就是风姓,但并没有说他们是兄妹关系。我们前面说过关于伏羲和女娲兄妹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确认的,是后人附加的。他们两者形象上也是类似的,蛇身人首。庖牺氏是活了多少年呢?他说111年,女娲氏活了多少年?没说。炎帝神农氏是姜姓,他的形象是人身牛首,活了120年。然后他又传到后代,总共历经八代530年。我们来辨析一下这个说法,首先按照司马迁的标准就是“不雅驯”。因为他直接保留了神话的元素,在司马迁那里,绝对不会说这个人是什么蛇身人首或者人身牛首,因为这一看就不是个人,就不是人话,这是神话,所以司马贞《三皇本纪》为什么大家不把它当回事?跟他这个写法也有关系,跟他的年代当然是有关系。但是我们考证一下,这个说法还内涵了一点,就是庖牺和女娲应该是一个族的,因为他们都属于风姓,而且又是蛇身人首。所以,后人把他们篡改为兄妹,也是有根据的,但他们并不是兄妹,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然而,神农氏和他们两个神就不是一个族类——人神牛首。蛇和牛——后来我们就发明了一个词,那是今人发明的——就是图腾,不是说他们真的就是牛头、蛇身,而是他们所代表的氏族、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使用了一个图腾符号。图腾符号通常是由某个动物、动物形象构成的,或者是有两个以上动物和动物形象结合的。不管什么说法,都说明了伏羲和女娲属于一个族的,神农是另外一个族的。还有一点需要辨析的,就是他们的时长,每个人在世或者统治的时长。伏羲111年,神农120年,女娲没具体说。这个时间虽然比我们想象的一个人在世时间要长很多,但是整体来说不完全是神话,因为我们相信人也可能活了这么大岁数,所以他保留了神话元素,但是也不能说它就是神话。而且这里面还说明一个问题,可能中国人设想的那个神,他就不是不死的,他就是会死的,不是不朽,而是有朽的。他们统治的年代,八代530年,这个也不算很长,好像商朝就有这样一个时长,周朝甚至两周算起来,有900多年。这就是司马贞第一个三皇说法。

但是,到了第二个三皇说法,就更离谱了。第二个三皇说法采用的是“天皇、地皇、人皇”。首先,我们已经分析过这个神格形象是不够具体的,“天皇、地皇、人皇”参杂了哲学叙事的成分,具体叙述说:天皇十二头,有十二个头,这一看就不像人,但是他又接着兼容了一个解释,他把神话和人话兼容并蓄,他做了另外个解释说:十二头是兄弟十二人,那就变成人话了。一个人长了十二头,这显然是神话,但是说一个人有十二个兄弟,这是人话。然后下面一个又不是人话了,他说天皇一万八千岁,如果说他一个人活一万八千岁,那显然就是神话,如果说他兄弟十二个人活了一万八千岁,那还是神话,这是他的说法;地皇十一头,兄弟十一人,万八千岁,降格了,少了一头;人皇九头,兄弟九人,一百五十世,这个世很有可能是说他们的后人,加在一起四万五千六百年,又降格了,这个格降得比较厉害。所以后面这个三皇说跟前面的三皇说相比较,神话因素更多,人话因素更少,这就是司马贞的《三皇本纪》。


七、《尚书》自《尧典》始


我们刚才已经说到了,司马迁的《史记》从《五帝本纪》开始,而不从《三皇本纪》开始,标准就是雅不雅。而司马贞补写的《三皇本纪》恰好违反司马迁的取舍标准。但是刚才讲,司马迁提到了《尚书》,《尚书》自《尧典》始,是从尧开始,而不是像司马迁那样从黄帝开始。有的神话学家干脆认为黄帝就是尧,这个问题似乎就解决了,但是我是反对这么干的,如果这么干的话,那倒是好办了,把所有的结构类似的都把它算作一个神格,这样是在消解中国的神话。

我们再往前追一步,我们看看在司马迁之前,《尚书》为什么从《尧典》开始?他为什么都不从黄帝开始?《尚书》的第一篇是《虞书》,《虞书》里面包含《尧典》。《尚书》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一般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书,《古文尚书》还有《舜典》。但是在《今文尚书》里面《舜典》的内容是合并在《尧典》中的。所以今人我们讲唐虞盛世、尧舜禅让,最早就是来自于《尚书·尧典》(加上《舜典》)。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盛世,如果按照《尚书》的说法,就是唐虞盛世,尧舜这个是很有名的。在世袭制之前,有一个禅让制,在家天下之前,有一个公天下,比如《礼记·礼运》是这么说的。但这个说法也有一些质疑,最早的就是后来人们发现《竹书纪年》,有人认为《竹书纪年》是伪书,《竹书纪年》也叫《汲冢纪年》和《古文纪年》,就是从古墓里挖出来的,但有人认为是伪书,原因也在这里,他不是经过秦火传下来的。《竹书纪年》就颠覆了这个说法,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唐虞盛世、尧舜禅让,尧是被舜流放的。禅让的说)后来有许多人,比如说《三国演义》中曹丕篡汉,他也玩弄了禅让的游戏;后来司马炎篡魏也演绎了禅让的游戏;直到袁世凯,他还搞了一个禅让,有些历史学家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袁世凯认为自己的法统不是来自于辛亥革命,不是来自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而是来自于大清王朝。所以禅让在后世都是假的,它是否有过真的呢?如果按照《尚书》的说法,它曾经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是假的。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多加辨析了,这也有可能是后儒粉饰上古历史,构造了理想的政治社会。

我们从《尚书·尧典》来看一下,有些人认为《尚书·尧典》就是中国的创世纪。我们今天说中国的创世纪,要把各种不同的说法都端出来。中国的创世纪,我刚才是倒着讲,《开辟演义》好像最符合西方创世记的标准,但是它出得太晚太迟,没什么影响;然后往前推,司马迁的《五帝本纪》,你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的创世纪,但那个创世纪不符合创世纪的标准,因为它的开端是模糊的,后来司马贞补写的《三皇本纪》也没有多大影响。那么《尚书》地位是很明显的,在某个意义上比《史记》地位还要高,四书五经之一的《尚书》就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古籍。

《尚书》从《尧典》开始,《尧典》能不能算是中国的创世纪?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尧典》是有这样一些情节:首先尧命两个大臣(有人说是一个大臣),叫羲和,羲和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名字叫羲和;另外一个说法是两个人,羲是一个人,和是一个人。羲和有四个儿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我们知道,仲是老二,叔是老三。这样看来,我觉得还是把羲、和当做两个人比较妥当,他们各有两个儿子,羲仲、羲叔是羲的老二和老三,和仲、和叔是和的老二和老三。然后尧就命这四个人分赴四方——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时,“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可能跟历法有关系,这一段话可以这么解读。这意味着什么呢?天地秩序的建立。而天地秩序的建立就是宇宙的开辟,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开辟神话。但是这个开辟神话是要打折扣的,这个开辟神话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是不符合的。他只是一个帝王,尧只是一个帝王,他命四个臣子管理四方、四时,怎么能够把它扯上跟天地秩序的建立,跟宇宙的开辟有关呢?我们可以说《尚书》的说法是后儒——估计就是春秋时期的儒家,按照儒家的理念,把早期更早的神话改写为人话。尧本来是个神,把它改写为人,于是就变成这么个东西,就变成可以理解的了,所以只能说暗藏了这么一个神话,但这个暗藏、隐含是我们解读出来的。

第二个情节,《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就是洪水(大洪水),洪水毁灭世界。尧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尧帝就询问了,怎么办呢?要推荐人去治水,当时有四个长老,这四个长老叫四岳(东岳、北岳、西岳、南岳),但是不是四座山,而是四个长老,四个长老推荐了这么几个人:首先推荐共工,就是水神,共工肯定是没把这事办好,而且还办坏了事,根据后来神话,共工与人争帝,怒触不周之山,洪水就被他引发了,怎么他能治水?这好像是说不通的;第二个就推荐了鲧,鲧治水用堵的办法,结果没治好,最后被尧处死;第三个就是禹,禹用疏的办法,治理了洪水,大洪水情节符合创世纪的情节,创世纪里面确实包含了大洪水情节。

第三个情节,“尧嫁二女于舜”,嫁两个女儿给舜。因为尧又问四岳,谁来继承我?四岳首先推荐丹朱,丹朱是尧的儿子,尧认为自己儿子不行,所以就把他否定了,然后说你们四位怎么样?四岳都很谦虚,说我们也不行,然后就推荐舜给尧。尧觉得要考察一下,怎么考察呢?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历试诸难”,舜在家里面,亲生父亲虐待他,他的生母已经去世了,他的后母当然也虐待他,还有个弟弟,这个弟弟也是非常坏,就想陷害舜,几次差点把舜置于死地,结果舜在尧的两个女儿的帮助下,逃脱一死。有人就分析这个故事,它符合这个神话传说里面天女下嫁和难题求婚两个母题,应该也是从神话传说里面改写出来的。

第四个情节就是舜巡守四岳。舜接了尧的班,他开始巡守四岳,这个四岳就不是四个长老了,而是四座名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东岳、北岳、西岳、南岳了。巡守四岳,有人就解释,巡守四岳不是说就像秦皇汉武到处走走看看,不是这么简单,也是从神话传说里面二度创世改写出来了,而二度创世就是重建天地自然秩序。一般的创世纪里面都不是一度创世,都包含二度创世,创世,然后毁世、灭世,最后救世,这就是二度创世。如果说尧创世,舜就是救世——二度创世。

最后,第五个情节,“舜作五刑”,在中国历史上有五刑的说法,但舜的五刑是最初的。“流四凶”,四凶里面有个最有名的,就是浑沌。“设官分职”,分配了许多官职,各种各样的事情,后面还要提到乐官夔。这个就被人解读为就是确立政治人文秩序,在确立天地自然秩序之后,还要确立政治人文秩序。所以这样就把《尚书》解读为中国的创世纪。但这个解读,我刚才说了是要打折扣的,因为这个解读是确信《尚书》之前有中国的创世神话,但是《尚书》是被当时的儒家改写了,把尧和舜这两个主神改写为两个帝王,从而整个神话改写为人话,就变成了历史。这个猜测有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还是很难说的,所以只能悬疑,《尧典》是不是中国的创世纪?只能悬疑。这是我们讲中国创世纪,我们往前推了。


八、中国上古神话在《山海经》等文献中的遗失与散落


还有一部经典也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山海经》。《山海经》流行应该也是比较早的,但它应该是在不同时代出现的。《山海经》可能是中国上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遗失、散落最多的一部文献。

《山海经》我简单说一下,《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山经》5篇,也叫《五藏山经》或《五臧山经》。书中的方位跟我们通常说的方位顺序不一样,通常我们喜欢说东南西北中,它是南西北东中,据此,有的人就判定《山海经》应该属于南方的神话系统,为什么首先说到南?《海经》13篇,《海经》又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有4篇,方位排序跟《山经》排序是一样的,南西北东,没有中,中显然是没有的,因为是海外;《海内经》4篇,方位顺序也是南西北东。所以从方位的排序来看,《海外经》《海内经》与《山经》是一致的。但是到了《大荒经》就不一样了,《大荒经》5篇,排序就变了,东南西北,这个排序就符合我们现在人的排序。然后还有一部《海内经》,这个《海内经》又不属于前面提到南西北东那四篇《海内经》,所以方位的排序方式大约也能说明《山海经》是在不同年代出现的。基本上判断《山经》出现在前,后面《海经》特别是《大荒经》出现在后。

《山海经》保留了许多中国远古神话,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有神话叙事方式,但文字比较简短:《北山经》里面有精卫填海;《海外西经》里面提到刑天,刑天被黄帝斩首,刑天丧元;《海外北经》里面提到夸父逐日,我们今天发射的宇宙飞船,有用“夸父”命名的,《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都提到了;《海内经》提到了就是鲧禹治水,父子俩治水,这些都是很有名的。比如说东晋的陶渊明有一首诗叫《读山海经》,其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提到了精卫和刑天。这是非常励志的两个神话。这里面还保留了一些创世神话,像女娲神话在《山海经》里也保留,那我们后面再说。

《山海经》我们在这里也稍微辨析一下。《山海经》的叙事视角转换,跟《尚书》《史记》比,《史记》若是时间的、历史视角的叙事,那么《山海经》就是空间的、地理视角的叙事,所以一般都把《山海经》看成一个地理学著作,当然它不是历史学著作,《史记》是一部历史学著作。这也表明中国人讲求实用理性(实践理性),李泽厚就表达过类似观点,文化特征就在这里,中国人是非常讲求实际,注重现实,从《山海经》就能够看出这一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山海经》的作者记录了一些奇闻轶事,属于志怪搜奇,他记录了许多神话故事包括创世神话故事,他不是出于对这些神的崇拜信仰,而是出于志怪搜奇的心理,就好像儿童很好奇,出于好奇心。这里面也是没有系统,也是无序的,如果说有一个序列的话,就是方位,那是个外在的序列,它记载那些奇闻怪事之间并没有时间上的逻辑联系。

最后一个特征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实用理性。如果说《尚书》《史记》它反应的是中国人的一个历史理性,中国人历史理性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大家知道中国人由于种种原因,跟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相比,宗教信仰比较弱,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理性。有一个神话愚公移山,愚公跟刑天、夸父都属于中国神话里面的英雄。中国神话里的英雄和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应该是两个含义。中国古代有个英雄族也称为“巨人族”。愚公神话的一个基本结构是:王屋、太行两山把家门给堵住了,愚公要把这个两座山给搬掉,他就带着他的儿子们来挖山,有人就嘲弄他,其中一个叫智叟,说你这么挖下去,要挖到何时为止呢?你这也太不智了,愚公就反驳他说:“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不知道我每天挖一锹土,我“子子孙孙无穷尽”,愚公的信念就建立在这里。这个神话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我分析这个神话的后半部分是后人窜入的,说这个上帝被他感动了,派了两个大力士神,把这两座山背走了。但是我们从愚公神话看出,愚公的信念从来就没有建立在指望上帝来帮忙,上帝是主动帮忙的,根本就不是愚公希望所寄托的,所以上帝是非常尴尬的。愚公真正的希望所在、理想所在、信念所在,在哪里?就在于我死之后,还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这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理性。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希望不是放在寄托在什么上帝或者什么天堂(天国)上面,而是放在自己的血缘、血脉、世代延续。这个东西再放大一步,我们知道《春秋》有“三不朽”的说法,两个大臣对话,问什么叫“不朽”?然后提到了“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个说法就是历史理性的表现,虽然我个体生命必有一死,但是我树立的道德典范可以与世长存;我开创的或参与的事业,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我的思想、我的学说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说法没有任何神秘性,这个说法就跟我们今天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个意思,是人话不是神话。这一切说明了中国人的历史理性是非常突出的,这是《史记》所阐述的。如果说《史记》有什么精神,就是这个精神。

《山海经》更多表现的不是历史理性,而是实用理性。我们读一下《山海经》,《山海经》一方面是对于地理,对于方位的兴趣和视角;另一方面是志怪搜奇的好奇心;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它志怪搜奇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时时处处都在告诉你,比如说海内、海外或者大荒存在的动物、植物或者矿物它有什么用处呢?比如说有医疗的作用,还有驱邪的作用,诸如此类。它许多地方还讲怎么去祭祀?这一切都表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实用理性。这个实用理性和历史理性其实也是相通的,跟印度人、西方人那种超越现实的需求不同。印度人认为现实太苦难了,如何解脱?如何涅槃?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西方人还有一种强烈的超越精神,向往得到上帝拯救,升入天国,诸如此类;我们中国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人的基本精神,我觉得就是历史理性加实用理性。


九、商周之际文化革命:人文化、理性化变革


前面我们按照从后往前的时序,追溯了古籍中的中国创世神话。按照《圣经·旧约·创世纪》的标准,中国比较系统化的创世神话出现得相当晚,就是明代周游撰写的《开辟演义》。《开辟演义》虽然系统化,但是影响很小,共识很低,所以基本上不能算数。然后我们就往前追溯,影响比较大、比较权威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不是从《三皇本纪》写起,而是从《五帝本纪》写起,这样就使得它的开端相当模糊。司马迁按照一种人文化、理性化的要求,做了一个取舍,也就是放弃了《三皇本纪》,这就使得我们整个民族历史的开端处在一个混沌状态。后来司马贞虽然补写了《三皇本纪》,但是神话、人话未加区分,所以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影响和共识。再往前追溯,可能成为中国创世纪的是《尚书·尧典》(包括《舜典》的内容)。但是《尚书》作为中国的创世纪,是需要经过一番解读的,它本身不是神话叙事模式,这一点跟《史记》是一样的,它是把它当作历史材料处理的。最后,我们还提到了《山海经》,但是《山海经》甚至连历史书都不算,它是一部地理书,所以从整个构架上来讲,它当然也不符合创世纪的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我们很难找到一部可以称为中国《创世纪》的文献。

这样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我们没有留下一部可以称为中国《创世纪》的文献呢?这就需要提到,商周之际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一场人文化、理性化的变革。商代,无论历史文献、传世文献,还是考古、出土文物,都可以证明商代是非常注重祭祀的,实际上商王认为他统治的合法性、正当性就是神(神的意志)。所以为了满足神的愿望,整个商代充满了祭祀的风气。而且祭祀不光用动物祭祀,器具祭祀,最重要的是用人祭祀。所以在整个商代,人祭是一种风气。西方学者怀疑夏代是否成立?因为夏代不像商代,没有出土文物,特别是文字,所以有些西方学者就质疑,认为中国文明不能从夏代算起,只能从商代算起。商代的文明和周代的文明在风格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有些学者认为商代文明不能算作中国的主流文明,在于它是非常反人性,反人道的,以至于还有一种说法,商朝被周朝灭亡后,有一些人迁移到了美洲。这个说法未必成立,因为还没有充分的材料支持。有人说商代文明的祭祀风气,从美洲文化比如说玛雅文化那里能够得到一些印证,所以就有这种观点。

当周朝取代商朝,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总结殷亡周兴的历史经验教训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周公姬旦,他制定了周朝的意识形态纲领,概括起来就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制礼作乐”。这几句话的核心就是德。在德上面是天,所以叫“以德配天”。在德下面是民,所以叫“敬德保民”。如何把德反映出来,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制礼,一是作乐。整个意识形态纲领或者说一种伦理政治(德治)策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这一点恰好是整个商朝统治者所忽视的,商朝的统治者认为他们只要讨好神的欢心,就能够得到天下,而讨好神欢心的方式就是通过祭祀,实际上就是贿赂神。不仅以器具、牲畜为牺牲,甚至以人为牺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商朝可以说是一个神道的王朝,而周朝是人道的王朝。这样一个文化的变革,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文化、理性化的变革。

现在从古籍中保存的一些材料里面可以印证。人们举的比较多的有这么几个材料,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材料《尸子》(辑本)卷下里面有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论语》里出现了77个弟子的姓名。子贡是非常突出的,据说后来经商发财致富。孔子的地位其实也是子贡首先抬举出来的。孔子和子贡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就是说古代黄帝有四副面孔,这可信吗?孔子说:你不能望文生义,黄帝四面的意思是“取合己者四人”,就是说合乎自己心意的四个人,“使治四方”,把他们派往四方,刚才我们分析《尚书·尧典》的时候,也派了四个人到四方,这个结构是类似的,所以有人认为黄帝就是尧。“此谓之四面也”,“四面”,一个人有四张面孔,这当然就是个神话,可是这个神话经过了一番人文化、理性化的改造,说黄帝派了四个人治理四方,这就变成了人话,所以就把神话改造成历史,我们就把这个路径称为“人文化”“理性化”,可以说这就是一场文化革命。

第二个例子关于夔。夔在《山海经》里面,实际上就是兽,“状如牛”,长得像牛,“苍身而无角,一足”,身体是黑色的,头上无角,一只脚,一只腿。“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声音就像雷一样,“其名曰夔”,这就是夔。夔,毫无疑问就是一种神奇的野兽。夔后来被黄帝捕捉了,“以其皮为鼓”,就把它皮剥下来,作为战鼓,“橛以雷兽之骨”,就是拿了雷兽(一种怪兽)的骨头锤它,“声闻五百里”,声音能够达到五百里,“以威天下”,这就是个典型的神话故事,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同样是这个“夔”字,在《尚书·尧典》就变了,夔就成了舜的一个乐官。舜分派各种官职,其中一个官职就给了夔,让他“典乐”,负责音乐。古代的音乐和我们现代音乐应该不是一个概念,古代音乐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不仅包括诗歌,还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这几个方面。“教胄子”,胄子就是贵族子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姓格,“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音乐还有一些要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里面最起码反映古代音乐包含诗歌、声乐、器乐、舞蹈这四个方面。“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追求神人相和的境界。夔就答应了,“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那个时候器乐恐怕指的是金石之乐,不是丝竹之乐。“百兽率舞”,听到这个音乐,连百兽都会起舞,可见这个音乐的效果,这是《尚书·尧典(舜典)》里的记载。

这两个记载可以看出一个脉络,就是神话改造成人话,夔从一个怪兽变成了一个人(乐官)。但是这两个夔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明显的联系。后面这个夔之所以能成为乐官,跟前面夔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是相关的,那就是“其声如雷”,“声闻五百里”,所以让他“典乐”。可是,这个神话传说到了孔子这里又变了,《韩非子》里有记载,鲁哀公(鲁国的诸侯)和孔子的对话,鲁哀公问孔子:“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夔一只脚,可信吗?孔子就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夔非一足也”,夔并不是只有一只脚。孔子不是把一只脚当作怪兽,而是当作乐官。他说,夔可能是性格比较怪癖,别人都不喜欢他,但这也有好处,“得免于人害”,他有他的作用。我看到一篇文章,应该是王蒙写的,他说:在中国没有必要有两个以上的鲁迅,更没必要大家都是鲁迅,因为鲁迅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但是中国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有一个鲁迅就足够了。孔子的回答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夔这种性格,所以大家都说“独此一,足矣”,他就把“夔一足”解释为有一个夔就足够了。这个解释就完全把它合理化了,这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这样的回答,跟前面讲的对“黄帝四面”的解释,对“夔一足”的解释,都是把神话变成人话的证明。

最后,我们再举个例子。孔子弟子宰我和孔子的对话,宰我说,听说黄帝活了三百年,宰我很疑惑,黄帝到底是不是人呢?怎么他能够活三百年?孔子说三百年不能理解为黄帝活了三百岁,因为一个普通人很难活这么长的岁数,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传说,有个别人活得时间很长。但是,孔子还是对这个说法做了一番加工,他说:黄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在他活着的时候,人因他获益一百年,这就算一百岁了,黄帝最多也不过就活了一百岁;“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人民对他很敬畏,这个时间又持续了一百年,加起来二百年了;“亡而民用其教百年”,他的教化又影响了一百年,这样加起来就三百年了。这是在《大戴礼》记载的。由此可以看出,关于皇帝三百年的说法,孔子又做了一番合理化的解释。

所以我们从以上这几个例子——黄帝四面、夔一足、黄帝三百年,可以发现,由于商周之际这场文化革命,从这几则材料里面,我们可以充分领会到,确实经过了这样一场人文化、理性化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一个影响就是改变了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假如没有周朝,商朝一直延续下来,我们中华文明很有可能像玛雅文明就灭绝了,或者变成了另外一种文明。总而言之,神道的成分远远多于人道的成分,但是两周文明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个改变也带来了副产品,为什么我们没有一部华夏民族的史诗?为什么没有任何一部古籍符合《创世纪》的标准?可以从这场文化变革中得到初步的解释。这种方向的逆转使得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中华民族或者前身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有自身特色的,由于人文化、理性化,中华文化显示出了早熟的状态。有个说法说,希腊人是个正常的儿童,儿童的特点就是天真;中国人是一个早熟的儿童;印度人,不恰当地说,可能就是个早衰的儿童。


十、老子之“道”的图象化和数字化生成、庄子“浑沌”寓言、屈原《天问》疑难——神话之后创世问题的哲学思考与文学想象


中国人是一个早熟的儿童,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跟创世神话有关。中国人比较早地进入了一个后神话时代,仅从创世的问题来考虑,中国人关于创世问题的思考比较早地进入了一种哲学思考与文学想象的叙事模式。我们举三个例子:第一个是老子,第二个是庄子,第三个是屈原。

先看老子,《老子》这本书也叫做《道德经》,后来人发现出土文献是《德经》在先,《道经》在后,所以有人认为不应该是《道德经》,而应该是《德道经》。《老子》最核心的概念不是德,而是道。《老子》关于道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挑选一些说法来说明,《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一种翻译说,道,你要是能够把它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你要是能给它命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所以把无名和有名区分开来。后面还有关于道的描述,比如“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是一个成语。他有一句很重要、很核心的话就是“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要看怎么解释?我不知谁的儿子?但是他一定是在帝之先的一个象,这个象应该是跟物区分开的,我觉得一个可比的说法,比如柏拉图提出的理念,我们以前把它翻译成“理念”,现在一般不这么翻译了,现在翻译为“式”或者“相”,总之是一个模型,是一个模板,是作为事物的一个模板,而不是那个事物本身。老子所说的象,后来《周易》也在讲象,应该也是这个意思。这个象在帝之先,这个帝很重要,帝应该就是远古神话时代的主神。帝就是三皇五帝的帝。老子提出这个道“象帝之先”,意思是说道的存在方式是象,不是具体有形的物。但是在时间上或者在逻辑上先于帝。后面还有一系列的描述,我简化一下,“夷”“希”“微”,“夷”就是“视之不见”,“希”就是“听之不闻”,“微”就是“搏之不得”等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就是恍恍惚惚的状态,就是“道纪”。在物和像之间,给人一种“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等,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些神秘的说法。“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什么叫“众甫”?众甫就是万物之始。

我们再来看这段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有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说不是“人亦大”而是“王亦大”,可能这两种说法有先后的关系。“法”字也是值得讲的,有一种说法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然后道以自然为法则。还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可能更靠谱一些,这个法应该和前面象联系起来。法解释为法则可能更有一点唯物主义的含义。我觉得把法解释为以之为模型/模板可能更好一些,而这个模型应该是指一个类似图像的东西。

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最后我们来看看有这么一句很有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宇宙论的生成模式。我们前面提到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类似的言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老子在前面有一个道,这是跟他的根本不同。“万物负阴而抱阳”,就像我们的前胸后背,“负阴”,背着,后面是阴;“抱阳”,前面是阳,阴阳观念出现了。总的来说,道具有图像化和数字化的特征,老子的思维方式,就是用道提出了一种图像化和数字化的宇宙生成模式,道的功能就在这里。

在人文化、理性化的文化变革之后,为什么说方向发生了变化?我们从《老子》的哲学理论中发现端倪。这一点我们要非常重视,这说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早熟,这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说《老子》、后面要提到的《周易》,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思维模式,西方人大概从莱布尼茨开始才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而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人工智能阶段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模式才完全进入到一种图像化和数字化的思维模式,所以这应该就是我们文化的特色或者优势。我们从创世神话的角度来看,从老子的道这种图像化、数字化宇宙生成模式可以看到,很早很早的时候,以老子为代表,中国的创世神话元素就转向了一种哲学的思考方式。而且这种哲学思考方式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哲学思考方式——图像化,数字化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例子,我们再来看《庄子》。《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是庄子自己创作的。《内篇》有七篇,其中最后一篇《应帝王》,《应帝王》的最后一段,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因为庄子的思考方式虽然是哲学的思考方式,但是也兼容了文学的思考方式。庄子的寓言讲到了浑沌。浑沌是对于世界原初状态的描述,浑沌在中国远古神话里面曾经是神,而且这个神是恶神,浑沌是四凶之一。与浑沌相类似的概念,在其他神话里面,比如印度神话,最初的神也叫做“混沌”。庄子的寓言是怎么改造这个神话的?“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儵”“忽”好像是时间概念,“中央之帝为浑沌。”有这样三个神或帝。“儵、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看来浑沌这个神心地善良,好像不是恶神,而是善神。“儵与忽谋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七窍”就是七个器官,人有七个器官,但浑沌一个都没有。“日凿一窍”,他们每天用凿子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七窍凿出来了,浑沌也死了。这个故事通常解读为,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在质疑人的知识、人的认识,就是说,人获得了一种认知能力,反而是危害生命的,这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联系到创世神话,因为浑沌跟创世神话有密切的关系,浑沌是人们创世之前的一种原始状态,在中国也确实有浑沌神。但是在庄子这个寓言里面,对这个神话进行了解构,《庄子》的解构跟《老子》把道作为原初状态,有一定的关联。它们很早就推动神话思维朝着哲学思维的方向转变。这是我们从老庄跟创世神话的关联来说明商周之际的文化革命之后,为什么中国的创世神话式微?我们可以从这些例子中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看出一些脉络。

还有一个需要提到的,我们前面讲到有人试图把《尚书》解读为中国的创世纪,还有人试图把《诗经》解读为中国的创世纪,我们大家知道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经》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些学者也想把它解读为中国的创世纪。这个解读的路径跟我们刚才讲解读《尚书·尧典》的路径是类似的。把它解读为中国的创世记也可以,虽然有些牵强附会,比《尚书·尧典》更加牵强。如果把君子和淑女、男女关系和人类的起源挂上钩,当然可以。有些人提出为什么说要把《关雎》这首诗放在《诗经》的开篇?有的人就做出这么一个解读,但这个解读就有些勉强。

在《诗经》里我们还需要注意,我们前面讲过,中国缺乏像印度、希腊的民族史诗。但是在《诗经·大雅》里面有几首诗,勾勒了民族史诗的轮廓。是这么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几首诗记录了周民族从始祖后稷的灵迹和功德,再到公刘、古公亶父的开疆移民到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开国立基。这实际上就是史诗的轮廓,但这几首诗都很短,不能叫做“真正的史诗”,即使可以被称为“史诗”,也只是一部民族史诗。跟我们讲的创世纪必须具有一种普遍的叙事模式,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是一个特殊的叙事模式。

关于商周之际人文化、理性化的文化变革,我们从屈原的《天问》里面还可以看得出来。《天问》一开头就提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涉及到救世、创世问题。“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遂古之初”就是原初状态。“谁传道之”,这是怎么流传下来的?他提出了世界最初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都还没有形状。“冥昭瞢暗,谁能极之?”一片黑暗。“冯翼惟象,何以识之?”“冯翼”据说就是混沌,“何以识之?”在那个原初状态中,你怎么能够认识它呢?“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中国有一个寓言——杞人忧天。杞国人老是担忧天塌下来,这是讽刺一个人闲着没事干,整天担忧一些自己根本管不了的事情。但后来有人就想,杞人忧天难道不是非常正当的一件事情吗?一个人为什么不需要考虑那些超出日常生活,超出日常经验范围以外的事情呢?它恰好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发端。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讽刺的对象,说明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中国人对于超越的理性,反而产生了讥刺。屈原的《天问》也可以说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心态。《天问》后面还有一些话,比如说“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他考虑到人的生死问题。其中有一句话质疑了女娲:“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造人,她自己的身体又是谁造的呢?

屈原的《天问》是一系列的问,有问无答。后来有人比如唐朝柳宗元还专门写了《天对》来回答屈原的这些问题。关于屈原《天问》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我最近看有一个诗人,他认为不能忽略开篇的“曰”字。这个“曰”就是要把所有的问题放在——我们前面讲过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放在人类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就是要对所有遗传下来的神话进行理性思考。屈原的《天问》是从开天辟地开始,但要注意盘古神话,屈原虽然讲“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如果他要是知道盘古,他为什么不提及盘古?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盘古神话起码在三国以前无人提起,所以盘古不是本土的,而是外来的或者说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这个我后面再介绍。然后经过尧舜禹,夏商周直到楚史一路追问,所以它混杂许多神话、英雄传说等等。这些追问就是要把这一切问题放在一个理性天平上,所以我觉得,它跟我们前面讲的老子、庄子一样,同样受到了商周之际人文化、理性化的文化变革的影响。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天问》不能认为是以人问天,而应该认为是以天问人或者说屈原是代天问人,这就有一种巫的角色、巫的意识。

这是我们举的一些例子,这些例子想说明,在商周之际一场文化变革以后,我们中国文化的演进方向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所以在这种逆转下,我们民族心态早熟了,我们过早地进入到了后神话时代,造成了一个副产品,就是中国神话呈现出了零散的状态、不系统、无序等等。

以上我们梳理了所有跟中国创世纪相关的材料,可以发现,严格地说,中国没有一篇古籍符合《创世纪》的标准。虽然中国没有一篇古籍可以称为中国的《创世纪》,但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元素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它以断片的方式,是以零散的方式存在的,最主要涉及到三大创世神话:第一个就是最符合创世神话标准的,就是盘古神话;第二个就是基本符合创世神话了,就是女娲神话;还有一个就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创世神话——伏羲神话,下面我们就主要集中解读这三大神话。


十一、盘古开天辟地是属于中国创世神话吗?


首先我们讲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是属于中国创世神话吗?这里面有许多疑问:首先,盘古是否开天辟地?盘古开天辟地是创世神话,应该没有多大的疑问,但是盘古开天辟地是不是中国创世神话?这个疑问就大了。

下面我们来解读这么几个问题:首先引用一下盘古创世神话的几段文献材料。人们发现,盘古神话最早的传世文献是三国时期吴国徐整留下的《三五历纪》,但是《三五历纪》这本书并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些片段,是唐朝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北宋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览》,这些古籍引用了徐整的《三五历纪》。徐整除了《三五历纪》之外,还有《五运历年记》,这里“三”和“五”应该分别代指三皇和五帝。《五运历年记》整篇也没有保存下来,也是通过别的文献,比如说清朝马啸《绎史》,才知道有它的存在,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来进行叙事的。

第一段引自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鸡蛋),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这一段明确指明了这是一个关于开辟的神话,也就是创世的神话),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天和地之中),一日九变(一天变化九次),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对万八千岁的一个解释:每天盘古要变化九次,而且要长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盘古后面才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天离地九万里)。”这一段神话值得考究的地方太多了,我这里稍微点一下:它描述了天地的起初状态——“混沌如鸡子”。盘古是随着天地生长的,但是从这段文字,我们绝对没有发现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不是盘古开辟的,天地自行开辟,但是盘古随着天地生长。这段话里面还附加了许多哲学的思想因子,比如说“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阴阳观念。还有像一系列的数字:“万八千岁”,“一”“三”“五”“七”“九”等等。阴阳观念、数字观念说明了这个神话的记述已经不是原初的记述,已经经过了一种哲学的改造,而且这个哲学的改造应该就是像《老子》、《周易》早有的那种图像化、数字化的改造,这个应该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定它是一个神话,为什么呢?因为它有神格,这个神格就是盘古这个神,有这么一个形象,所以它仍然是个神话。

第二段记载引自徐整《五运历年纪》:“天气蒙鸿(想到红楼梦十二曲引子里,开句就是“开辟鸿蒙”),萌芽兹始,遂分天地(从混沌分出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阴阳观念出现了),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天地之间有一种元气,就产生了人)。首生盘古(盘古是第一个人),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黎甿”,就是黎民老百姓。这段话特别类似于印度的原人创世说,所以有人就认为盘古神话来自于印度,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不一定来自于印度,因为人类的原始思维是相通的。

第三段是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述异记》也没保存下来,就是清代的马啸《绎史》引用了:“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确认盘古是创世神),然则生物始于盘古(万事万物都是由盘古创造的)。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这段话与前面一段话类似,就是万事万物是由盘古垂死化身,由他身体的各个器官,各个部位变化出来,类似于印度的原人创世说。“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更为具体)。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述异记》似乎很杂乱,把不同的说法兼容并蓄,一共引用四个说法。“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这个说法我们得重视,这里盘古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变成夫妻二人,而且夫妻二人是阴阳之始,这点也是很重要的,说明盘古神话和伏羲女娲的神话开始打通了,和阴阳观念打通了。

盘古神话进一步演绎,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明代周游写的《开辟衍绎》。周游是这么写《开辟衍绎》的:“(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茫(混沌分为天和地)开矣。”但是这个天和地已经不是《三五历记》所说的自行开辟,而是盘古斧劈凿开的。盘古这个神格早就有了,文献上最早已经溯源到三国时代。但是盘古开天劈地,用斧子用凿子开天辟地,这个说法非常晚,到明代才出现,就是《开辟衍绎》。因为是把《开辟衍绎》当小说来写,进一步的说法有:“天地合闭……就像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者混于其内(五行说掺杂进来),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可能从女娲五色石中推演出来),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开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上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以上就是明代周游写的《开辟衍绎》。

从这几个材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盘古从文献上可以溯源到三国,但是盘古这个说法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极大的变化,我们需要关注什么呢?盘古这个神话已经不完全是个神话,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它掺杂了后来许多的哲学观念,比如说阴阳说,五行说,象数说等等。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我觉得从这个创世神话衍绎的角度来看,一个是盘古一人转化为夫妻两人,这点很重要,这一点说明了盘古神话和伏羲女娲神话将会发生关联;还有一点就是斧和凿,这也很重要,盘古神话原本是天地自行开辟,后来变成了盘古开天辟地。这两处我们要十分注意。

学界关于盘古神话有一系列的争论,我们把争论来梳理一下,争论主要讨论盘古神话到底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基本有三个说法:第一个外来说,第二个本土说,第三个综合说。

我们先说外来说——外来说及其证据。外来说这一类又分为几个子类,有印度说、巴比伦说、波斯说、北欧说、北美说、美洲说、澳洲说、环太平洋文化因子说等。说法很多,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印度说,其次是巴比伦说。这些假说的依据,一个是语言学的原理,就是音转;还有一个是传播学的一元论。这个说法的基本观念是说,盘古神话是伴随文化传播的,最初起源于巴比伦,然后由印度传入中国。这些说法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日本的高木敏雄。他在1904年出了一本书《比较神话学》,里面就把神话区分为两类:一个叫尸化型,尸体化生万物,发生人类;还有一个叫卵生型,鸡蛋生成万物,这就是天地开辟型。他认为盘古神话和古代印度《梨俱吠陀》原人布尔夏牺牲献祭,尸体化生宇宙万物神话,以及《摩奴法典》梵天金蛋创世神话非常类似,所以他就提出了盘古外来说。还有一个著名代表就是中国的神话学家何新,他写了一本书《诸神的起源》,它的核心的论据概括为四点:印度的大梵神本音“Brahma”,可译作盘古,简称即“盘”,他说,在古汉语里面的盘、梵、古、摩都是音近相通的,这就是我们讲的文字学、音韵学,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说,梵神与盘神均是自鸡蛋中出生,都是卵生;第三点,“梵”的鸡蛋与“盘”的鸡蛋形都剖分两半,分别变成了天与地;第四点,“梵”的创造过程共历360劫波,计36万年,而盘古造天地则经历了36000年,他认为这两个数字是相关的,这就是何新的论证方式。叶舒宪提出了葫芦剖判型创世神话。他认为,像阴阳二分,天地二分跟葫芦的神话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印度说。印度说再追踪一步就是巴比伦说。巴比伦有一部文献《恩努马-埃利希》,它的创世神Bau,后来转化为印度的梵天Brahma,然后到中国就是盘、盘古。他们创造了宇宙(Atman)。叶舒宪还强调了就是巴比伦的一个文献,叫《吉尔伽美什》,有类似的一些神话元素。以上就是盘古外来说及其证据,这个证据也得到了一些反驳,反驳的理由是方法论有问题。不能把两个神话系统平行对待,不能说这个神话系统元素在那个神话系统元素中有类似的结构,那个神话系统早于这个神话系统,就推出这个神话系统元素源自那个神话系统。因为没有把这个传播过程搞清楚,这样说就有问题。如果说中国的盘古神话来自于印度,就必须证明,最早在徐整记载盘古神话的三国时期,印度的文献或者民间传说已经传到了中原地带,但是并不能够证明那个时候就传播过来了,这就是外来说不靠谱的地方。

第二个说法称为本土说——盘古本土说及其证据。本土说这一类也有很多子类,有中原说、南方(华南)说、西北说等。中原说,又分为一些子类,比如说源于伏羲女娲、土地神(社神)、烛阴或烛龙等说法。南方说又分为吴越(百越)说、俚僚说、壮族说、苗蛮(苗族)说、瑶族说或盘瓠说。我们也不能一一介绍,我们把影响比较大的稍微说一下。

首先就是苗瑶说。苗瑶说的根据,一个是中国历史典籍的相关记载;另一个是语言学的原理,还是音转;还有就是中国瑶苗等民族现存关于盘古神话大量文化遗俗,就是民族学、民俗学的证据。这个观点就认定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国瑶苗等民族。它认为盘古是盘瓠的音转,盘瓠实际上是狗王,狗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国王把公主许嫁给他了,最后他变身为人。盘瓠还有一个意思,他是瑶族苗族的老祖公,然后再转化为盘王,就成了苗族、瑶族古代的一个王。但是盘瓠、盘王是不是就等于我们这个盘古?仅仅从音转的角度来讲,你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两个神格所做的事是完全不相关的:第一个盘古是开天辟地化身万物,再生人类的创世始祖,它属于创世神;第二个盘瓠或者盘王是瑶族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所以这两个盘瓠根本不相关。还有需要提到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神农架发现民间流传的长篇史诗《黑暗传》,其中创世部分的主角是盘古。所以有人认为,好像这里也能证明盘古神话的一个起源。但是仔细阅读《黑暗传》,它诞生时间应该是比较晚的。为什么?他企图揉合三教,揉合三教这件事情就证明它的问世不会很早,最起码是在佛教传播到了中国以后,因为它里面提到了如来,提到了老聃,这就说明它试图揉合三教。

苗瑶说后面就是壮侗(壮族、侗族)说。壮侗说的依据,一是中国历史的相关记载,一是中国南方壮侗民族的现存关于盘古神话的大量文化遗俗。主要的说法就是,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国南方壮侗民族居住地区尤其是广西来宾地区,传播路线是由南向北,南方的盘古神话是源,北方的盘古神话是流,这些都可以概括在更广义的南方说内,这个我们就省略了。

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如果盘古神话是外来的创世神话或者说是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那就不能够填补华夏创世神话的空白。这倒不是说,对于外来创世神话、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重视不够,而是说,从中华文明来看,它不具有源头的意义。我们刚才讲过,中国的创世纪主要是指,作为汉族前身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几乎很难找到,但是如果我们要把眼光放开,视野拓广,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有这个创世纪,我们华夏族没有留下一部史诗,但是许多少数民族留下了史诗,最有名的像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还有像壮族的《布洛陀》、布依族的《造万物》、瑶族的《密洛陀》、毛南族的《创世歌》、侗族的《族源歌》等。

以上我们主要讲了外来说和本土说中的苗瑶说和壮侗说,最后我们回归到最能够证明盘古神话和中华文明前身华夏文明有内在关联的中原说。盘古神话不仅来自于本土,而且来自于中原地区,主要根据,一个是中国历史典籍的相关记载,再一个就是中原地区现存关于盘古神话的大量文化遗俗。这个说法的核心就是认为,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原尤其是河南桐柏地区。这个说法有一些证据,一个就是人们发现《六韬·大明》这一篇文献,但也没有完整地遗传下来,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秦火把先秦时期许多文献都毁灭了,《六韬》没有完整流传下来,春秋时期《路史·前纪一》引用了《六韬·大明》的内容。这里面它有一段召公和文王的对话,其中提到了盘古:“召公对文王曰:……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这就说明了盘古的名号起码春秋之前就有了,甚至西周就有了,说明它是原生的。但是也遭到了一些反驳,有人认为《六韬》是伪书,但是有人说那也未必是伪书,因为在1972年的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和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里面,还发掘出了《六韬》的残篇断简,证明《六韬》不是伪书。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发掘出的残篇断简里找不到这段话,它是不是别人窜入的呢?这里面也只能悬置,为什么呢?因为是残篇断简,可能恰好就把这段话给丢掉了,这就成了一个悬案。所以我们目前说,因为徐整的《三五历纪》是目前能够确认的最早完整的文献记载的盘古神话,三国之前有没有盘古神话?目前只能够悬疑,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还有两段。在北宋黄休复《益州学馆记》里面也提到了盘古。他叙述了当时益州太守的石室壁上有一副图画,上面就有上古的盘古,而且盘古和李老(李老可能指老子吧)等神以及历代帝王之像,还有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之像悬挂在一起。因为跟他在一起的这些神或者帝王都是名份极高的,而且盘古还列入首位,所以这个盘古极有可能就是创世的盘古,而不是其他的盘古。在南宋楼钥的《秘涧大全文集》有一篇《汉文翁讲室画像》的题跋,又提到了这件事情:“盖自盘古氏以下至仲尼七十二弟子百一十三人”。这幅画像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关于这幅画像的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了。这样的话,我们能不能把盘古这个名号再往前推?这里是北宋和南宋的记载,这两个记录能不能推得很远很难说。以上就是中原说几个比较有力的材料,但这些材料都是可以质疑的。

盘古神话对中华文明传承的影响,我们还是应该整体来看,从接受学、传播学来看。一个不利的证据就在于,三国以前没有确实的文献资料,而且许多地方明明涉及到开辟、创世问题,比如像屈原,偏偏没有提到盘古,这就是人们质疑盘古神话是否为本土神话,是否为中原神话的原因。如果想论证,也是有一些材料的支持,但是这些支持材料,根据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还不够充分,所以这些问题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以上我们介绍了盘古外来说和盘古本土说,还有盘古综合说。综合说认为,外来的因素也有,本土的因素也有,这就是和了一把稀泥,认为盘古神话是这么综合的:中国宇宙卵元素、特殊的宇宙圣数模式、身化万物的创世情节和生命宇宙观,这是本土的;加上印度原人创世神话和梵天金蛋创世神话,这是外来的,就综合成为盘古神话,这个说法虽然比较全面,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来分析盘古神话的内容。关于盘古神话的内容,我们还是应该从一些最早的材料来分析。有一位学者叫做吴晓东,他否定盘古神话是一个开辟天地的神话,他认为这是人们的一个误解、误读,盘古开天辟地是不成立的,盘古是成立的,但是盘古神话是在叙述三皇起源。因为最早的记载说,盘古后来有三皇,但这个说法也不一定靠谱,有人说这话就是后来窜入的。因为从文献记录来讲,三皇早就有,从逻辑来看,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应该要早于三皇。可是,再从中国历史材料记载来看,时间上盘古是后于三皇,所以后来有三皇,应该是后人窜入的。但是我们已经说过,我个人认为,解读盘古神话,还是应该否定盘古开天辟地的说法,因为在盘古神话中,天地自行开辟,这是一个明确的定位。不管盘古神话是外来的也好,是本土的也罢,盘古神话阐述的都是天地自行开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盘古神话讲的“宇宙之卵”“垂死化身”“因风所感”。有位学者叫陈建宪,我觉得他解读得比较到位,他认为这一切反映的是人祭巫术。而且还有一个材料能说明问题,这个文献来源《文选·思都赋》注引《淮南子》。据说,在《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等都有这样类似的记载,说商汤王曾经干了一件事情,“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可以解读为上天被成汤感动了。这个故事特别类似于《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了严整军纪,颁布一道法令,兵马不能践踏庄稼,结果他自己践踏了,然后怎么办呢?他就割发代首,商汤王做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像曹操一样,在那里惺惺作态,但这件事情反映商朝有一种祭祀的习俗,以至于有时候不仅是拿人祭祀,而且要拿王祭祀,别人都不能够替代,以至于商汤王被迫要拿自己祭祀,所以有这样一个传统。由此来解释,像盘古神话,一方面从精神上,而不是从文化传播路径来讲,它有可能是印度外来的,因为从文化传播路径来讲,外来说也不一定站得住脚,但是从精神上来讲,盘古神话和印度原人神话确实存在一种内在的关联。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本土神话,这里面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假说,但这个假说还没有得到证明,盘古神话如果是本土神话,应该吻合殷商文化精神,正因为殷商文化精神被两周文化精神给否决了,经过了商周之际的文化变革以后,所以盘古神话是否就失落了,后来又重新发掘加以改造?这个路径只能把它当做一个假说提出来。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盘古神话不是盘古开天辟地,而是天地自行开辟,这就非常类似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由某个原始原子组成,突然爆炸,宇宙膨胀。这说明盘古神话的创造者对宇宙起源的认识,确实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或者也可以说有些先见之明,后来的那些修改,反而降低了盘古神话所透露出的智慧,就是人们对于世界起源的理解。特别我感觉,让盘古拿一个凿子,拿一个斧子来开天辟地,好像是劳动创造世界,但实际上宇宙世界是自行开辟的,这个说法远比盘古开天辟地要高明得多。这是我们解读的盘古神话。


十二、伏羲女娲是中国的创世神吗?


我们再解读两个创世神话:一个是女娲神话,一个是伏羲神话。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伏羲,女娲是中国的创世神吗?盘古是不是中国的神?这是一个疑问,但是盘古是创世神,没有什么疑问。而伏羲女娲是中国的神,没有疑问,但是伏羲女娲是不是中国的创世神?就有疑问。比较而言,女娲是创世神,问题不大,但是如果说伏羲是创世神,问题很大。

我们分开说,首先说女娲。女娲造人、补天这两件事情属于创世神话,这应该没有多大疑问,因为这两件事情就属于创世神话元素。我们寻找一下最初的记载,关于女娲造人神话,最早大概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有记载,但这本书也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里面引用了这段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天地开辟以后没有人,即使是盘古开辟天地,天地自行开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女娲抟黄土作人(开始就用黄土,这好像跟制陶有很大的关系)。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縆泥中,举以为人(这个活太累了,太忙了,就拿着绳子在泥土中,绳子鞭甩来造人,这样就快速得多,简单得多。由这两种造人方式还分别出贫富贵贱),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前一种造人方式造出了富贵者,后一种方式造出了贫贱凡庸者),这就是关于女娲造人说。

第二个是女娲补天说,这个记载来自于西汉刘安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最后两句专门歌颂女娲,这就是女娲补天神话。女娲补天神话在时间上是有争议的。西晋张华写的《博物志》记载了浩劫如何形成:“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这前面我们多次提到,有的说不是与颛顼争帝,而是与祝融争帝。

女娲神话关于它的起源也有争论,但基本上都认为是本土说,关于女娲神话的外来说罕见。但是本土说有争论,主要有北方说和南方说。

关于女娲神话的解读,我们简单梳理。我们从女娲造人神话很容易就发现,它企图论证人世间不平等,这点跟印度神话原人创世说类似,原人用口创造婆罗门,用臂创造刹帝利,用腿创造吠舍,用脚创造首陀罗,结构上是类似的,都是在论证人世间不平等有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但是不平等程度应该弱于印度神话的种姓制度。

第二点,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女娲造人说、补天说。因为女娲是女性身份,观音菩萨虽然性别是女性,但它的性别有转性,观音菩萨一开始是男性,后来转成女性。女娲好像一直都是女性。女娲这个神话是否反映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史——原始社会起初是母系社会?现在女权主义者当然支持这个说法。母系社会,然后到父系社会。从某个意义上来讲,可以这么说,因为人类一开始由于婚姻制度,没有实行一夫一妻制之前,所有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为母亲和子女的关系,生育就能够证明,但是父亲和子女的关系,如果没有一种婚姻制度的保障,——一夫一妻制或者不管是什么婚姻制度,必须是一夫,——几乎不能得到保障,即使是一夫还有可能被戴绿帽子,但是最起码从道德上和法律上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所以,一开始是母系社会,这点应该是大家可以确认的。但是母系社会是否等于母权制度呢?这两者之间不能够划等号,我们讲父系社会可以等于父权制度,这两者可以划等号,男性确实建立了对于女性的性别压迫制度,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男女两性首先在体力上体能上有差别,以及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确实存在父权制度,但是是否此前存在过母权制度呢?现在有许多学者是怀疑的,根本不存在女性对于男性的性别压迫制度。所以女娲神话如果能够体现出母系社会的话,也不能够表明母权制度。中国神话中提出女娲还是非常独特的。女娲在中国神谱里面——假如中国有个神谱,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创世功能来看,女娲的位置就不应该靠后,而应该提前,起码从逻辑上来讲,开天劈地之后就应该造人,人都没有造出来,还有什么三皇五帝?所以女娲女神从逻辑上和时间上来讲,应该早于三皇五帝。

还有一些说法就进一步考证,女娲神话反映了彩陶文明、龟灵崇拜、燎祭等。比如说“炼五色石”,可能跟制陶的文明有关系;比如“断鳌足”“杀黑龙”,这可能跟龟灵崇拜、龟甲占卜有关;比如“集芦灰以止淫水”,据说跟一种祭祀方式有关系,这都是一些关于女娲神话的解读。

三大神话(创世神话),最后我们要讲到的就是伏羲神话。伏羲神话能不能作为创世神话来看待?一般人认为好像不太能,因为伏羲的功绩好像跟创世没有什么关系,伏羲的功绩当然很多,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像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造书结绳记事,都跟伏羲有关。但这一切好像是在开创我们中国华夏的文明,这个大家都不否认,他是我们文明的始祖,大家都不否认,但是他是不是一个创世神?这个说的人不多,但不是说没有。

首先解释一下“伏羲”,“伏”字应该怎么解释?有的人考证,“伏”“包”“溥”“丕”都是大的意思,“伏”就是伟大的意思,“羲”好像跟“羲和”,也就是太阳神有关系。“伏羲”就是伟大的太阳神,有这么一个说法。关于伏羲作为创世神,我个人认为,当然这也是一个假说,主要跟他画卦有关。伏羲创制八卦,造书,应该是一个意思,以前是结绳记事,伏羲造书契,仓颉创造文字跟伏羲创造八卦也是相通的。南宋陆游《读易》有一句诗能说明我想讲的意思:“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后人概括为“一画开天”。一画开天是什么意思?伏羲用一个连续线代表阳,用一个间断线代表阴,但伏羲一画为什么开天呢?以下几种解读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要对创世有一个重新的理解,问题不在于创造世界,而在于解释世界。《易传·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人说,阴阳这两条线,象征男女性器官,有人说象征日月天地,这就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按照中国的创世观念,我们应该做出一个正确的理解,中国的创世纪应该这样解读:首先,盘古神话说明中国人意识到天地自行开辟,而不是任何一个神开辟的,不是任何一个上帝开辟的,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不仅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从来没有造世主,天地是自行开辟的,但是从人的角度,创世的意义就是怎么把这个世界变成我们可以理解的世界,使得这个世界能够进入到我们理解的范畴,就是从伏羲开始的,这就是“一画开天”的意义所在,所以我觉得伏羲神话是真正的中国原汁原味的创世神话。只是由于我们长期对于创世神话的理解有局限,所以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伏羲神话具有创世意义。这个创世意义不在于创造一个现实世界,而在于将这个现实世界纳入到人的一个可理解的意识范围。伏羲神话的创世意义接续了我们前面讲到的商周之际一场人文化、理性化的变革。

伏羲神话还可以这么解读,“太初有画”“太初有数”,就是图像创造世界,数字创造世界这样一种图像化和数字化的创世路径。伏羲创世神话我们还可以看出它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我们可以确认,在三大创世神话里面,最为不可忽视的、最为主流的就是伏羲神话。伏羲画卦,到文王演易,到孔子学易。《周易》甚至被称为“五经之首”,这就是中国图像化和数字化的创世纪。

这一点我想补充说明一下,有一个学者最近写了一本书,他特别强调文王演易。伏羲画卦之后,他认为文王演易是中国上古时期(远古时期)的一场宗教革命,这个宗教革命跟我们前面讲的商周之际的文化革命,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大致的意思。他主要的意思就是说,文王的功绩在于把伏羲的先天八卦转换为后天八卦,这是邵雍的一个说法。还有个类似相关的说法,可能是司马迁的说法,认为文王的功绩在于把八卦变成六十四卦。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什么呢?就在于它加进了人道的成分,这里能够反映出商周之际文化的变革。因为商朝文化的核心的特色就是神道,没有人道,甚至可以说是非人道,反人道。但是到了两周,强调的就是人道。我们从《周易》可以看出来,这里面的人道成分是不可忽视的。天道和人道,如果说天道更多地表现的是一种定数的话,那么人道就是一个变数。所以,只是把《周易》看作是算命、一种迷信,那就回到了更早的解读方式,命更多是定数。但是实际上,从《易经》和《易传》的解读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来,《周易》强调的是人这个变数。文王演易之后,人道的成分突出了。当然他还讲了,宗教改革还有别的方面,类似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样,人和上帝、基督之间可以直接沟通,无需通过教会系统,那么在中国,据说文王也做了变革,每个人不需要通过贞人占卜问卦,你自己就可以占卜问卦,而且成本也降低了,过去用的是龟甲,后来用的是蓍草,龟甲成本是很高的,大概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而蓍草成本很低,普通百姓就能用得起,所以他说的宗教改革是这个意思。

这里面宗教改革最核心的就是人道精神。《尚书·周书·泰誓》记载,周武王在讨伐商纣王的时候,他说出了这样一些观念,而这些观念充分体现出周朝的人道精神,应该是从文王那里来的。比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是万物之灵”,这句话很了不起,因为西方类似的思想,恐怕到了文艺复兴才有,可是在中国早就有了。“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商朝认为,我讨好了这个地、这个天、这个神,我的统治就稳固了,我无需关注人民;可是周朝意识到了,天道是通过人道表现出来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根本理由就在于“惟人万物之灵”。《易传》有这样一些观念,比如说“《易》之为书也,广大奚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强调“三才”,“人道”居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数就在于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能成为变数,这就是《周易》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在商朝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到了周朝才有可能彰显出来,就是一种人道精神。

我们也可以意识到,比如说三皇,“天皇、地皇、人皇”这个说法为什么和“天皇、地皇、泰皇”不一样?我们可以这么假设,为什么李斯跟秦始皇说的是“天皇、帝皇、泰皇”?因为秦朝是反人道的,非人道的,他不会把三皇中最珍贵的理解为人皇,所以泰皇和人皇这两个说法在精神上应该是相对的。人皇这个说法更符合周朝的精神,泰皇这个说法可能更符合商朝的精神。这是关于伏羲神话的解释。

在解释完女娲神话和伏羲神话之后,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伏羲和女娲的关系。伏羲、女娲的关系,他们原本是各自分离的,然后才合二为一。从单性异体到两性合体,从时间上,逻辑上来讲都是这样。汉代有一幅砖画,画的是一组三位一体的神。其中一边是伏羲,应该是右手边,伏羲的头顶是乌鸦和太阳,手持规。左边是女娲,女娲头顶是兔和月亮。乌鸦对着太阳,兔对着月亮,我们讲月亮里面有玉兔,就这么来的,女娲手持矩。伏羲持规,女娲持矩,给人类立规矩,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秩序的开创者、立法者。但是中间有个黄帝,说明黄帝的地位比他们更高。

还有个汉代砖画,是这样来排列的——虎、玉兔,中间是西王母,西王母在汉代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虎应该对应的就是上述砖画的乌鸦和太阳,玉兔对应的是兔和月亮。

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伏羲和女娲后来就结合在一起了。伏羲和女娲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的,一开始是分离的,后来才结合在一起。

从伏羲女娲的关系,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解读:首先可以确认,伏羲女娲是中国古老阴阳观念的人格化身。阴阳观念如果说它们分别有一个人格神的话,那么就是女娲和伏羲。而这个阴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式的图像化、数字化的创世纪——《周易》的基本原初观念、核心观念。《周易》有这样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对“道”的解释跟老子对“道”的解释有所不同。“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还有这样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来自四象,四象来自两仪,两仪来自太极。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但是这个哲学观念也是有神话作为原本的,其中两仪一定是指阴阳,所以为什么说伏羲女娲神话具有原初意义,道理就在这里。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伏羲和女娲——男神和女神,这里面就涉及到中国人古老的对待男女关系的基本态度。西方人的现代观念是男女平等,可不可以说中国人的古老观念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念,但是中国人的两性观念实际上有一个更为古老的观念,就是阴阳互补。后来以伏羲女娲神话作为原本的太极图,就表现阴阳互补的观念。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静阳动,——互补观念,我个人认为,比平等观念可能更为科学,更为先进。因为所谓的男女平等,你说怎么平等?过去有一句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说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实际上这种观点后来就受到批判了,女性主义者认为这种女权主义观念是应该受到批判的。这里面仍然暗含着一种男权主义的元素,因为你是以男性作为标准来衡量女性的,这样女性在以男性为标准的情况下,她就丧失了自身。事实上不可能是这样,怎么叫做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一样能做到呢?反过来说也不是这样。你不能说女人能做到的,男人也一定能做到。女人能生孩子,男人能生吗?所以所谓的平等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但是互补是成立的。因为阴和阳之间,男和女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这也可以从科学上得到验证,因为所谓的纯男、纯女也是不存在的,从激素的角度来讲,男性有雌激素,女性有雄激素等等。阴阳互补观念,我个人认为是比西方现代男女平等观念更高级的一种观念,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反思的一种观点。

还有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这个说法流传已久,也有一定道理。炎黄子孙的观念恐怕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了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战胜了蚩尤,黄帝一统天下,炎黄氏族联盟就成为华夏族的始祖,所以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但是这个说法,我有一个疑惑,因为炎帝和黄帝都是男性,炎黄子孙这个说法只上溯到了五帝时代。如果我们进一步上溯到三皇时代,进一步去考虑,从文化上来讲,我们应该确认中华民族应该是羲娲子孙,这两个说法可以互补。因为炎黄子孙更多是从我们民族起源的角度来讲的,羲娲子孙更多的是从文化文明的传承角度来讲。这个我刚才已经说明了,比如说阴阳观念等等。三皇五帝也可以做出一个区分,三皇更多的是创世这个含义,五帝更多的是开族的含义,所以羲娲如果放在三皇,黄帝放在五帝的话,他们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

最后要说明的就是伏羲女娲合体以后产生的阴阳观念,一直到八卦,一直到《周易》,这些观念和现代科学也有一些暗合之处,比如莱布尼茨注意到了中国的《周易》,从中获得启发,发明了二进制。如果没有二进制算法,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都不可能。还有一些人发现了羲娲神话,特别是太极图和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也是暗合的,当然这不能说明我们古人已经有了一些科学观念,因为思维模式是不同的。但是能够说明我们古人的神话思维是非常先进的,是和我们现代科学有些暗合之处的。

以上我讲的思路就是中国三大创世神话:一、盘古神话;二、女娲神话;三、伏羲神话。然后讲到女娲和伏羲的关系,女娲神话和伏羲神话后来融合一体产生了中国古老的阴阳观念,一直到《周易》。而《周易》可以把它解读为中国图像化和数字化的创世纪。最后我们要说明一下,这盘古、伏羲、女娲中国三大创世神话之间也有从分源到合流的关系。这个问题讲完,整个中国的创世纪就算是讲完了。

有一种说法,比如大作家茅盾直接就把盘古和伏羲画了等号,他认为盘古就是伏羲。这倒是解决了一个问题,盘古神话为什么不是外来神话,为什么就是本土神话?把盘古解读为伏羲,那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但是我还是比较反对的,因为在两个神之间,根据音转,就轻而易举地把两个神合并成为一个神,这样等于消解了中国神话的复杂性,丰富性。还有一个学者陈建宪,他提出了盘古创世神话的两个母题——太极图和宇宙卵是相通的,垂死化身和天人合一也是相通的,这样也可以把几个神话融为一体。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几个神话直接划等号,但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

应该首先看到这三个神话是分源的,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段最后才合流的。有这样一种说法:伏羲神话是源于黄河上游地区,女娲神话源于北方,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而且神话之间的要素都是不同的,伏羲神话涉及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造书结绳记事;女娲有补天,抟土造人;盘古是开天辟地,化身万物,兄妹结婚。所以起源地是三个,创世民族也是不同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但是后来就合流了,盘古神话北传,人们就把盘古神话的内容移植或者融入了伏羲或者女娲神话之中,形成了次生形态,并且与原初内容相矛盾的神话,这个矛盾表现在什么地方?最主要就是出现了一个悖论,女娲既然是抟土造人,后来她为什么要跟伏羲(据说他俩原来是兄妹)结婚生育?也就是说人本来是制造出来的,后来为什么又生殖?这就出现了制造与生殖的悖论。这就说明,在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能自洽的一种叙事方式。还有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关系,他们是不是兄妹?一开始不是兄妹,兄妹关系是后人窜入的情节。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盘古本来就是一个人,后来变成了盘古兄妹,然后又出现了伏羲女娲也是兄妹。这样一来就把盘古和伏羲女娲这三个神话完全勾连起来了,以至于有人就认为盘古就是伏羲,那盘古的妹妹就是女娲,这就变成了一锅粥。

我想总结一下,从这样的梳理中可以发现,中国三大创世神话是这么一个关系,整体来说有两个说法,仅供大家参考:一个说法,盘古神话和羲娲神话相比,从来源的角度来讲,可能盘古神话有更多的外来元素,伏羲女娲神话更多的是本土元素,几乎没有什么外来因素,在盘古神话中,有本土说和外来说的争论,在伏羲女娲神话中就没有这个争论,无非就是北方和南方的争论;还有一个说法,只是作为一个假说提出来,盘古神话契合的是殷商精神,伏羲女娲神话彰显的是两周精神。这样看来,盘古神话如果作为本土神话,应该是更早出现,羲娲神话稍后出现。但是由于周朝的精神最后超越了商朝的精神,所以伏羲女娲神话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脉,而盘古神话就变得比较模糊,只是后来通过各种元素、各种渠道,占了上风,尤其在构造中国的创世纪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伏羲女娲,而是盘古。但是根据我们的解读,在构造中国创世纪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关注女娲神话,更为根本和重要的应该是伏羲神话,而伏羲神话需要我们改变对于创世神话的理解。

这就是我讲的《中国的创世纪》。谢谢大家!


进入 程广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华文明   创世纪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人访谈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84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