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程广云,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等。本文为程广云教授应一乘文化邀请在北京所作系列演讲的文字实录,爱思想受权发布。(欲浏览视频,请在B站搜索“一乘文化”)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中国的创世纪”。
大家知道“创世纪”最有名的是《圣经·旧约》第一篇《创世纪》。但是中国的创世纪,我们好像还没有听说过,所以许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创世纪换一个说法就是一种创世神话。在中国,跟在其他民族相比较,我们民族似乎缺乏创世神话。所以我们今天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创世纪或者说中国的创世神话到底有没有?如果说没有的话,那么为什么没有?如果说有,那究竟指的是哪一种神话?或者说哪一种神话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这样一种创世神话——中国的创世纪?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神话”“传说”这两个概念。当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经给“神话”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世界许多现象,凡是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就需要加以解释,这些解释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神话。神话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神格”为中枢,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神格。如果没有神格,只是一些概念、一些想象,那就不能称为“神话”。那么鲁迅还说到,神话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比如说宗教、美术、文章,特别是诗歌,比如说史诗,希腊的神话主要就通过《荷马史诗》传播,但是鲁迅指出,诗歌对于神话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就是诗歌使神话得以“光大”,得以“存留”;另一方面,又使得神话“改易”“销歇”。随着神话进一步演进,中枢不再是神格,而近于人性。这样,我们就把它叫做“传说”。
鲁迅又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中国神话传说跟其他国家或民族比如印度、希腊、希伯莱相比较,我们的神话传说显得比较零散?当时鲁迅给出了三种解释,但今天我们看,这三种解释有的也未必可靠。他说,中国神话呈现零星的状态,可能有三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我们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华夏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问题,所以比较勤劳繁忙。你想一个人一天到晚就是为生计而奔波,这样就没有余暇去玄想。我们的先民比较注重实际,没有闲功夫,就使得中国的神话传说,相比于其他民族的神话传说,就显得零星。第二种原因,我们这个文化的主流(我们文明的核心)就是儒家——孔子及其后学非常注重实用。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对于那些荒唐之说,儒家也不加重视,不加光大,因此也造成神话传说的散亡。第三种原因,中国古人神鬼不别,就是天神、地祇、人鬼不辨,人神混杂。这样使得原始的旧的信仰还没有消亡,新的信仰又出现了,旧神和新神之间相互冲突,相互矛盾。旧的东西得不到传承,新的东西也得不到昌盛。于是,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处于消散的状态。这是鲁迅说的三种原因。
今天我们要研究神话传说,还要注重一些方法,跟古人相比,我们现在在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做叶舒宪,他提出了“四重证据法”。所谓的四重证据,第一就是传世文献,我们说话要有根据,这个根据首先就是传世文献;第二重证据就是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比如说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等;第三重证据就是民俗学、民族学提供的相关参照材料包括口传的神话传说、活态的民俗礼仪、祭祀象征等。这就需要一些田野工作加以挖掘;第四重证据就是考古发掘的或传世的远古实物及图像。这四重证据要相互印证,你的结论才能成立。这就是叶舒宪提出的四重证据法。
我今天主要是就这个题目做一些搜集整理的工作,当然不会非常深入。这需要有一些知识比如文献学的知识、考古学的知识、民俗学和民族学的知识,此外还有文字学、音韵学,特别是古文字学、古音韵学的知识,涉及像两个概念、两个词汇之间的近音、转音、通假等一些问题,我们都会根据情况适当地运用。但是,我想今天我们讲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还是一种解释学的方法。我所谓的解释学或者阐释学在这里主要是指,当我们探讨中国创世纪的时候,我们要在各种文本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观念,要进行一种取舍,看看哪一种说法更符合我们所讲的主题,要把这个问题说得清楚明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工作。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还要说明一下,我们要做一个适当的区分,就是要将神话叙事与哲学叙事、文学叙事、科学叙事相区分。创世纪按照一般的说法,我们是把它定位在神话叙事模式里。至于哲学叙事,我们也会讲到一些相关的哲学叙事,比如由无到有,这是哲学叙事,为什么呢?因为它用的是概念,它没有神格,它没有具体的一个神,比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毕达哥拉斯的观点,老子还在前面加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这些都不是神话叙事,而是哲学叙事。文学叙事有些个人形象,比如《西游记》,比如《红楼梦》开篇也有个神话,女娲创世多余的一块石头跟贾宝玉关联起来了。文学叙事里面有一些神话,但是,文学叙事和神话叙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什么呢?不在于神格问题,而在于那个神格还是否有人去信仰,去崇拜,比如《西游记》里面都是神,有玉皇大帝,有如来佛,有观世音菩萨。这当然也跟神话有关系,但是对于《西游记》本身的叙事来说,它属于文学叙事,因为人们看《西游记》,主要就是一种娱乐消遣,不是出于信仰崇拜的心理。所以这就是文学叙事和神话叙事的一个根本区别:神话被人们所接受,所传播主要在于人们是真的去信仰它,人们真的去崇拜它。所以同样具有神格,神话叙事和文学叙事的意义不一样。还有一个就是科学叙事。我们讲科学比如说宇宙大爆炸,我们现在所观测的整个宇宙是大膨胀。那么这样的叙事,如果从结构上来讲,它跟神话叙事也是非常吻合的,我们后面还要说明这个问题。但是它已经属于另外一种叙事模式,它们之间区分应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是我要说明的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区分神话叙事与哲学叙事、文学叙事、科学叙事。我们所讲的创世纪属于神话叙事模式。
第二点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要区分特殊性的叙事和普遍性的叙事。我们讲的创世纪不是某一单个民族起源的问题,它是说整个世界(宇宙)起源、人类起源的问题。所以它是普遍性的叙事,不是特殊性的叙事。比如《圣经·旧约》的《创世纪》,上帝创造人类,或者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它可没有说上帝仅仅创造了犹太人。所有的创世纪应该符合这样一个普遍叙事特征。如果一个神话,它虽然符合神话叙事模式,但是它讲的只是这个民族起源,那应该不符合我们所说的“创世纪”的定义。这里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是这个意思,就其创世神话的内容来说,它是普遍叙事模式,但是它的视角毫无疑问是特殊的,比如说,虽然讲的都是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可是印度人说的、希腊人说的和希伯来人说的就不一样。它们的视角是特殊的,但是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普遍叙事模式。
我们在讲中国的创世纪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其他国家地区、其他民族的创世纪或者创世神话。能够作为中国创世纪的参照系的,当然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体系(文明系统),比如古印度、古希腊、古希伯来的创世神话。我们也可以追溯四大文明,现在公认四大文明,首先应该是指美索不达米亚包括苏美尔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还有埃及文明,但是它跟中国文明的相关度相对要低一些。因为从传承,从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讲,像印度和中国比如佛教的流传(佛学东渐)是有明确的相关性的。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而西方文明就是源于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所以这里我们主要就是以三大创世神话体系作为中国创世纪的参照系。
下面我首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印度创世神话、希腊创世神话和希伯来的创世纪,这三个神话体系作为我们探讨中国创世纪的一个铺垫。
一、印度创世神话
首先是印度创世神话。印度创世神话很多,在一些古籍里面,比较重要的像《摩奴法典》《吠陀经》。《吠陀经》一共有四部,其中《梨俱吠陀》可能是讲创世神话最多的,还有《奥义书》,号称《五十奥义书》。我们不能一一把它挑选出来,我想挑出两个来说明。印度的创世神话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原人创世说”;第二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我创世说”。
原人就是《梨俱吠陀》讲的原人,英译叫做Bulusha,这里我引用《摩奴法典》。《摩奴法典》第一卷里面专门有一篇就叫做《创造》。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创世的叙事,它首先说:“当初这宇宙沉浸于黑暗中……如同完全处在睡眠中”,黑暗、睡眠,或者说黑暗等同于睡眠,这是创世的一个起始状态,我们后面再跟其他的创世神话比较一下,意思大概都是这样的,创世之前并非一无所有,几乎没有说从无到有的。于是本体神Atman出现,他决意创造五大和万物,这个五大是印度神话、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它的意义可以跟中国的五行——水火木金土,希腊的这个四元素——水火土气相比较,它主要是指地水火风,还有一个空,就是虚空。五大和万物“以扫除黑暗,揭示自然的奥妙”。本体神出现,这个本体神也可以叫做“原人”。“他首先创造了水,在水中播下一粒种子”,你看,这个水出现,黑暗之后是水,我们等会看一下别的创世神话,这个水也是很重要的,水在许多创世神话中几乎就是一个原初状态。“这种子变成一个金色的鸡卵,光明四射。于是那至重的本体神现形为大梵(Brahma)”,大梵出现了,他也可以翻译成“梵天”。“而出生于这金色的蛋中”,就是一颗金蛋——光芒四射的金蛋。“他在这个蛋中整整住了十二个梵月”,这个梵月是多长时间?据说,一个梵日等于我们现在1千年,那一个梵月就等于3万年,十二个梵月就是36万年。“于是发大智慧,将蛋破分为两半”,所以这个金蛋一分为二,变成两半。“于是,蛋的一半上升为天,一半下降为地,天和地出现了。在天与地之间有气”,中间是气,“周围环绕似水”,周围环绕的是水。“他又以智慧创生了神性、人性和畜生性”,这是个翻译问题,那一般的是把它翻译成“喜性,忧性和愚性”。“创生了眼、耳、鼻、舌、身五识”,我们就有五官了。“口、手、足、肛、阴五根,创生了五大元素(Tamatras)”,就是刚才讲的五大。“于是,他将这一切混合起来,创造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你看,五大和万物就出现了。“这一切都是从这大神的本体中所创生的”,“他创造了时间和时间的划分,以及众星、江河、海洋、山岳、平原、大地”,“他创生了人类”。
后面这句话非常关键:“由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罗门”,就是祭司;“由他的臂中生出了刹帝利”,就是武士;“由他的腿中生了吠舍”,就是农夫;“由他的脚下生了首陀罗”,就是贱民。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一个种姓社会,它有一个种姓制度。种姓通常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个神话实际上就说明种姓不平等的合法性、正当性,甚至神圣性。种姓制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原人的口创造了婆罗门,原人的臂创造了刹帝利,原人的腿创造了吠舍,原人的脚创造了首陀罗。这说明了各个种姓是自上而下的等级。“他把身体一分为二,一半化为男,一半化为女”,看来原人的性别是两性的,或者说是中性的。又创造了蛆、虫、蝗、虱等等,各种那些比较下贱的事物,这就不念了。这是《摩奴法典》所描述的原人创世说。原人就是一个神格,原人创造了世间万事万物,最为重要的是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的四个种姓。这是印度创世神话的第一种创世说。在《梨俱吠陀》里面也有这样一个表述,是用诗歌形式来表述的。
第二种创世说,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我创世说”。其实,这个自我和原人应该也是相通的。但是这个创世说在原有神话的基础上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哲学的叙事模式。(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学人访谈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84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