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交往的基本经验探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8 次 更新时间:2021-11-11 15:13:59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     民族复兴     世界大势     和平发展  

刘世强  

   内容提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追求自身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始终坚持党对外交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强调对世界发展大势做出科学判断,始终着眼于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始终高举为世界担当尽责的道义大旗,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合作相协调,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与国际斗争相统一,在引领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正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作为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责任与担当。面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带来的新挑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继续奋力谱写中国与世界风雨同行、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  民族复兴  世界大势  和平发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和人类发展进程中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及中国面临的形势任务,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在引领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正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外交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及时发出中国声音、不断提出中国方案、努力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展现了作为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责任与担当。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全面回顾党对外交往的百年探索,认真梳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的基本经验,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始终坚持党对外交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服从组织、听从指挥、令行禁止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正是通过严明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中国共产党确立起强大的政治权威,动员亿万民众实现了对传统政治和社会的改造,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胜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对外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不断强化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唯有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外交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牢牢把握外交外事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节点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临危不惧、勇毅前行……才能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和艰难险阻时通盘谋划、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打赢对外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才能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更宽广的战略视野推进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就。”②

   在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党的组织建设和集中领导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③这样一个政党必须要有严密有序的组织体系,以确保对革命事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实现了党对军队的有效领导,古田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一重大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强调:“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④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又通过《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将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军委关于严格执行向中央做请示报告制度的指示》等文件,建立起严格的报告制度,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⑤这些重要制度和举措为顺利开展包括对外交往在内的党的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外事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并培养了一批从事外事工作的干部。当然,由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掌握全国政权,此时的对外交往旨在争取国际社会和进步力量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还没有建立起正规化的外交机构,专业性的外交人才也较为缺乏。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往成为党的中心工作之一,主要任务是维护新中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并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机构设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掌握最高决策权,其运作方式是通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外交战略、外交方针以及突发事件等重大问题集体做出决定。⑥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下设中央外事小组,以协调各涉外部门之间的关系。中联部、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等负责具体的对外交往,执行中央的外交决策并就重大外交问题向中央报告。在队伍建设上,新中国从各个战线抽调人员组成了一支以军人为主的外交官队伍。周恩来对外交人员提出了明确的纪律要求,他指出“我们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可能影响战斗,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⑦“外交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外交工作的一切都必须注意事先请示、事后报告”。⑧这样,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当然,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极“左”思潮影响,新中国外交工作也曾出现一些波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生了深刻变革,朝着更加制度化、专业化和民主化的方向转型。就制度化而言,中国外交决策和运行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一方面,传统的外交部门进行了新的机构设置和职能整合;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对外交往的领域大大拓展,涉及经济、科技、环境、教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家部委均建立起处理涉外事务的职能部门。就专业化而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人外交官不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队伍主要是职业外交家,他们“大多属于外语、外交和国际问题的科班出身,普遍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⑨就民主化而言,党和国家在外交决策时越来越重视学界、智库、行业代表和社会舆论的意见,提升了外交的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不过,伴随着涉外部门的增加、外交议题的拓展以及多元化社会角色的影响,外交的统一性有所弱化,步调不一的现象时有出现。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强调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他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新时代重大的对外风险挑战,外交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令行禁止、步调统一。⑩需要指出,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各环节的统筹协调,这就要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改革完善对外工作的体制机制。正如杨洁篪所言:“我们要加强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国家总体外交,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11)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安全问题复杂化、多样化的总体形势,统筹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助于完善中国国家安全体制,顶层设计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以更好应对各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旨在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要求。无论是中央外事工作小组升级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还是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和国家移民管理局,都是推进中国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党对外交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了涉外部门和机构的职能权责,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始终强调对世界发展大势做出科学判断

  

   形势判断是政策制定的前提和依据。只有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推动人类朝着和平与进步的方向前行。相反,误判形势会导致战略制定偏离正确航向,影响党和国家实现奋斗目标,无助于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大势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为指引制定和调整对外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1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顺应当时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这个大势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兴起。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迅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进步的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特别是资本无节制地追求剩余价值带来了普遍不公,引发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马克思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规律和深刻弊端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推动人类解放和世界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西方列强在内部资源稀缺和产品过剩的情况下依靠武力和殖民将广大亚非拉地区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由此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一个理论形态转变为成功的社会实践,为深受外部列强压迫和内部反动势力统治的国家和民族找到了实现独立解放的现实路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由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13)中国共产党正是诞生在这样的世界发展大势下,明确提出以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进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世界争取独立自由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超越狭隘的阶级范畴寻求在国内外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早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分析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形势时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脱离了过去的孤立。世界革命是中国革命有力的帮手。同时中国革命现在就已经成了世界革命的伟大因素,将来则要以全民族的雄伟阵势帮助着世界的革命。”(1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中进一步指出:“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15)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积极联合一切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家和民众作为同盟,充分调动国内外各种力量资源,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从内部看,蒋介石凭借抗日战争胜利带来的政治威望意图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无意建立一个包括共产党参与的民主联合政府。在做好军事进攻的最后准备后,国民党当局不顾社会大众对和平建国的强烈呼吁全面挑起内战,(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     民族复兴     世界大势     和平发展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9598.html
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6期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