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敬人者,人恒敬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70 次 更新时间:2018-06-27 10:56

进入专题: 敬人  

王利明 (进入专栏)  


01

人是社会的主体,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尊敬他人,是维持良好社会关系的前提。尊敬之心,人皆有之,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践行尊重人的美德,说起来轻巧,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也经常会被别人所尊敬。

基于社会交往的相互性,持君子之道尊重他人,则自己也受他人尊重,最基本的社会文明由此得以形成,故而,尊重他人,也是社会文明得以维系的一种基本礼仪。在孟子看来,尊重他人是君子修为的基本内涵,“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君子超越常人之处,就在于其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有仁义者需尊重别人,持礼仪者需恭敬别人,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作为君子的基本素养。古代如此,今天亦然!

在这方面,人民领袖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从一件小事中,即可窥见一斑。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坐车外出,路经一段积水的街道,汽车开得速度稍微快了一些,车轮激起的水花溅到了路边的行人身上,周总理发现之后,立即请司机停车并下车亲自向行人道歉。这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却折射出周总理伟大而又高尚的精神光芒,体现出周总理时时刻刻作为“敬人者”的高贵品格。周总理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所罕见”的伟人,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与他这种“敬人者”的高贵品格具有密切的关联。


02

但如何敬人呢?从孟子的学说来看,至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敬人者,需有敬人之心。按照孟子的观点,恭敬之心要求从内心里尊重他人,把其他社会同伴视为与自己一样是值得重视的人。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孟子·尽心上》)这句话意思是说,对他人仅提供食物而不给予关爱,无异于喂养牲畜;而只给予关爱而不尊重,无异于饲养宠物。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内心里尊重别人,才是真正地尊重别人。显然,尊重他人属于最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境界。

从外观上看,尊重他人一般表现在某人的具体言行上,如对他人言语恭敬、行为谦让,但并不是说,只要有这样的言行,就可将其归为“敬人者”,其还要求言行必须出于内在的尊重之心,这种尊重之心还与他人的身份和地位无关。说到底,“敬人者”之所以尊重他人,只因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社会主体,都是有人格尊严、独立价值的主体,都是与自己一样的社会同伴,与其他因素无关。否则,即便某人的具体言行看上去有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不能将其归入“敬人者”的行列。

比如,为了获得好感而对达官贵人嘘寒问暖,为了个人提升而对顶头上司奴颜婢膝,为了趋炎附势而对社会名流顶礼膜拜,就属于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分贵贱贫富的功利性、选择性或暂时性的尊重他人,一旦达官贵人、顶头上司、社会名流的身份消失、地位下跌,其获得的尊重也将随之消散。

申言之,要真正成为“敬人者”,成为君子,必须有发自肺腑的敬人之心。“敬人之心”不仅是一种浅层次的社交场合的礼貌,更是一种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敬、理解、关爱,这才是最真切、最纯粹、最质朴的尊敬之情。

——敬人者,需尊敬众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指哪一类特殊的人,而是指一般人。常人对于父母、师长、亲友、上级等,可能能够予以尊敬,这也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但能否真正尊敬身边的人、普通的人,甚至比自己地位更为低下的人,就不好说了。

按照孟子的观点,对君子来说,应对普通大众或一般的社会同伴给予同等的尊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说过,“对他人不尊重的人,首先是对自己不尊重”。这是因为,尊重他人不只是对单个个人的尊重,在更高的层面上,更是把自己作为人群这一特殊生灵群体的一份子,进而对这个群体的敬重。

在这方面,先师佟柔先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佟老师的学生们都知道,老师声名在外,每天访客络绎不绝,不少人素不相识,完全是慕名而来的,其中有来请教治学方法的学人,有来讨教具体问题的学生,有来咨询法律案件的百姓,接待访客占用了佟老师大量的业余时间。而佟老师在校内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在校外频频参与立法、出席会议,时间和精力均非常宝贵。即便如此,无论来者是何人,佟老师均不会拒之门外,总彬彬有礼地接待,耐心细致地解答,很享受与每一位客人的交流。

在我印象中,他房间有一套皮面沙发,因为访客量太大,居然没过多长时间就把沙发皮给坐破了,露出了里面的棉絮。看到这种情况,我有时也提醒说:“佟老师,接待访客占用您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是太多了?”他往往说:“人家大老远来,是尊重你;接待好访客,既是对客人的尊重,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正是通过佟老师的言传身教,我深刻地体会到,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对知识分子来说,更应如此。


03

——人未必恒敬之,当反求诸己。敬人者,人未必恒敬之。有人可能会错把他人的尊重看成贬低,甚至当作恶意,此时,常人固然会难过、困惑乃至于愤恨,但若持君子之道,则应按照孟子的劝诫,进行内省,反思自己是否有不当之处,使他人产生误解。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有人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行事不仁,或者待人无礼了吗?不然,他怎么会对我如此无礼呢?在孟子看来,正是通过不断地自省,才能够实现心灵净化和素养提升,才能够保持谦卑的心态,从而不断走向至善。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陈胜吴广发起的大泽乡起义人人皆知,陈胜本是贫苦农民出身,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带着大家反抗秦朝暴政,起义开始时势如破竹,但不少前来拜访的同乡农民兄弟举止言行过于粗鲁,陈胜认为对其不敬,将他们都杀了。这件事一经传出,陈胜顿时成了孤家寡人,后来也败于顷刻之间,这也是必然。

——敬人是相互尊重的过程。“敬人者,人恒敬之”,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中很难说有先后分之分,不是说“你尊重了我,我才尊重你”,也不是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它强调的是自发地尊重他人,由此来追求自身的完美品格,从而成为真正的君子。

正如前文所言,一个人之所以尊重他人,不存在功利性考虑,而是把“敬人”视为一种美德,当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观念,作为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德性,人的心灵境界才有能得到提升,人的胸襟才会更加宽阔,才能容纳万事万物,成就一番事业。这意味着,无论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都应持君子之风,将其作为自己的同类而加以尊重,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有一则关于两次被《福布斯》评为世界首富的日本大企业家堤义明爷爷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有一次,堤义明家族开的点心店来了一个乞丐,身上破烂不堪还散发阵阵恶臭,众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但点心店的老板即堤义明的爷爷却亲自招待了他,不仅十分恭敬地把点心递给乞丐,还深深向他鞠了一躬,请他再次光临。这个故事传开之后,小店的生意更加兴隆起来。堤义明家族后来发达起来也与此有关。

——敬人是终身追求的一种美德,是终身之事。追求至善永远是一种进行时,尊重他人应该是一生的功课,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会发生变化,但应当始终保持敬人之心:在其处境卑微时,保持谦逊、尊重别人相对容易,但当其居于高位、位高权重时,俯视他人的心态会疯狂滋长,往往就难以保持谦卑之心。

因而不少人随着地位的升迁,财富的增加,声望的提高等,看待周围的人也出现一种“从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的过程变化,内心中尊敬他人的心态也逐渐淡漠,待人接物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既然难有尊重他人之心,也难有尊重他人的言行。久而久之,难免滋生骄傲、自满等情绪,从而影响自身的成长与进步。由此可知,保持尊重他人的心态,是一种需要长久修行才能获得的心境,而非一时兴起就能获得的能力。


04

“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像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一样,尊重他人就是在播种一颗获得尊重的种子,它是获得被人经常尊重的果实的基础,没有这颗种子和基础,被人经常尊重也将失去根本,难以长成果实。

佟老师之所以受人尊重,首先是因为他尊重别人。而他受到尊重,也是他尊重别人的回报。多少年过去了,佟老师待人接物的身影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变得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他成为我待人处事的楷模,这些年来,无论我在院系工作,还是在学校工作,都始终持有这样一种基本观念和心态,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平等而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同事,热情而耐心地接待每一位学生,礼貌而细致地接待每一位客人。我自己也从中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可谓受益匪浅。

“敬人者,人恒敬之”,表明相互尊重也是人类互相传递一种理解和友爱的基础。就像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的那样,人要有怜悯心和同情心,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他人的处境,要用一颗真诚友爱的心去靠近另一颗心,相互之间传递一种尊敬人、热爱人的情感,从而才能从中散发出爱的光芒和能量。

也就是说,相互尊重才能传递友爱之情,播下善良的种子,而相互漠视和鄙夷,则只能导致误解,并最终发展成相互仇恨。即使是在对手之间,秉持相互尊重之道,也许能使纠纷化解,弥合分歧。此外,“敬人者,人恒敬之”也是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前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穷其一生所能掌握的知识相当有限,因此必须尊重他人,相互学习,形成知识互补,才能实现人类知识的大跨越。正因此,我反复吟念“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秉持尊重他人之心,提倡时时处处尊重他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倡导,更是对自己的省思。


进入 王利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敬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人格底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067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