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周:简论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软权力运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89 次 更新时间:2016-03-29 23:52

进入专题: 软权力   冷战   软实力  

刘宏周  

【摘要】冷战后,美国通过发挥大众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力以及“良好”国际形象的亲和力三个方面,积极在中亚运用软权力,以求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和支配权。

软权力,又称软实力,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并阐述。奈认为,权力不仅体现为现实主义权力观所强调的强制性的一面,同时还体现为一种吸引力,一种借助于非强制手段而“赢得对方心灵”的一种能力:“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1]。软权力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人们意识到现实主义者所长期秉持的、以“物质性”和“强制性”为主要特点的“权力”实际上只是硬权力,而不是权力的全部。不仅如此,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和国际机制的日益完善,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使得以“强制性”为主要特点的硬权力的运用受到相当限制。与之相反软权力以其“以柔克刚”的独特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重视,日益成为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冷战后,基于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中亚(本文“中亚”指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五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区域)成为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重要一环。为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谋求对中亚事务的支配权,美国一方面运用硬权力对中亚各方施加压力(这是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一贯行径),但同时美国十分注重对软权力的运用,力图借助软权力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拉近与中亚国家及民众的“心理”距离,间接追求在中亚的战略利益。


一、发挥大众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

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是软权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坚信风靡全球的美国大众文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迟早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就像美国前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2]”同时,美国还坚信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被各国民众接触到,自然会被欣然接受。在中亚开展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渗透,发挥大众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成为美国在中亚软权力运用的首要内容。

第一、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中进行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渗透

中亚各国独立后,美国对其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积极接触”的政策,一方面派出大批高官访问中亚,另一方面又频繁邀请中亚国家的领导人访问美国,在相互接触中实现文化渗透。比如,2003年5月,美国参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项政治决议案,要求美国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等高官在与中亚国家政府要员的会晤中敦促后者高度尊重人权和民主自由。另外,美国还积极开展与中亚各国的民间交流项目,在诸如一些学者交流项目、学术团体交流项目、企业界交流项目甚至公民交流项目中对中亚各国民众进行文化渗透,传播美国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通过在中亚各国设立“美国大学”、邀请年轻官员赴美培训交流等方式积极向中亚青年灌输美国的政治价值观和文化。

第二、利用新闻媒体传播进行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渗透新闻媒体是美国对中亚各国进行文化渗透、推销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广播在冷战时期就积极向社会主义阵营宣传美国的政治价值观,是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得力工具。冷战结束后这些电台不仅继续向中亚国家广播,而且“美国之音”还专门增设了针对中亚国家的广播节目,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宣传力度。美国还积极为中亚地区一些承受政府强大压力的“独立”媒体提供财政、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资助,以此对其进行利诱和拉拢。而这些所谓的“独立”媒体自然对美国“感恩戴德”,甘愿充当美国帮手。另外,美国人很清楚,互联网对喜欢新生事物的中亚年轻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努力推动中亚互联网建设的同时,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平台向中亚民众传播美国的大众文化和民主价值观,并同时攻击中亚的威权政府和社会问题。

第三、借助非政府组织进行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渗透美国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非政府组织被称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特洛伊木马”[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利用非政府组织打着在全世界“促进民主”的旗号对很多国家进行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渗透。冷战结束后,非政府组织理所当然地承担了美国向中亚进行文化渗透的重任。一方面,美国大力资助和支持中亚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中亚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翻了数倍。另一方面,美国大力扶持中亚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成为美国非政府组织在中亚开展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渗透的伙伴和帮手。这些“土生土长”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对中亚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分了解,容易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其组织网络非常细密庞大,其活动能力、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非常强,因而其在帮助美国进行文化渗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突出。


二、发挥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力

美国具有相当强的塑造国际规则、决定政治议程的能力,在国际机制中具有相当强的话语权。基于此,如同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美国在中亚十分注重发挥自己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力,在国际机制的框架下对中亚国家和中亚事务施加影响。

第一、利用北约及其“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平台北约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美国一直在北约拥有特殊地位,充当着“龙头老大”的角色。因此,美国常常利用自己在北约的强大话语权,推动北约做出一些体现美国在中亚利益的决议。比如,2009年2月25日,北约与乌兹别克斯坦达成协议,后者允许前者过境向驻阿美军运送非军用补给物资。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积极把中亚国家纳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以图利用自己在北约及“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中的主导性地位,对中亚国家进行渗透和操控。在北约1993年推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后,美国积极推动将其扩展到中亚国家。2002年2月20日,塔吉克斯坦在中亚国家中最后一个加入了该计划。在美国的运作下,北约规定了成为伙伴国的条件:必须承认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标准,并尊重现有边界;伙伴国的国防部长必须由文官出任;向北约开放军事设施;提高国防预算透明度;向北约总部的政治和军事机关派出联络员[4]。因此,加入该计划就意味着中亚国家从此“身不由己”,必然在该计划框架下受美国的制约和影响。事实正是如此。在“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下,中亚国家与美国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军事演习、军事援助、军事交流等军事合作活动,而美国自然是这些活动的主导者。

第二、利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平台冷战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迅速把目光投向了前苏联地区,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在此背景之下,1992年一年时间内中亚五国相继被欧安组织吸收为正式成员国,欧安组织也因而进一步加强了在中亚的活动力度。

然而,尽管冷战后欧安组织吸收了不少新成员,但原西方阵营中的欧美国家仍是欧安组织的主体成员国,而这些国家长期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美国在欧安组织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拥有巨大发言权,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该组织的发展方向。也正因如此,随着中亚五国加入欧安组织,美国也得以利用自己在欧安组织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敦促中亚国家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尤其是在人权和民主等领域。比如,自2002年起,哈萨克斯坦就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成为2009年欧安组织主席国。但美国联合英国等西方国家却提出,只有哈萨克斯坦在民主改革和人权方面取得进一步的进展,才能成为欧安组织的主席国。美国对哈萨克斯坦担任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国给出了前提条件,即“哈在国内坚定不移地推行民主原则”,并向哈提交了详细的要求清单,其中包括保障国内民主权利和自由、反对派政党和运动的活动自由以及新闻媒体的独立性[5]。因此,直到2007年11月30日,欧安组织第15次部长会议上才通过决议,哈萨克斯坦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第一个国家担任2010年欧安组织的轮值主席国。不仅如此,即便在哈担任主席国之后,其在欧安组织内的行为仍然受到美国的制约。如2010年4月,纳扎尔巴耶夫在访美期间提出在阿斯塔纳举办欧安组织首脑峰会的建议,却没有得到奥巴马的肯定答复,引起国际舆论的一片哗然。


三、发挥“良好”国际形象的亲和力

罗伯特·基欧汉指出,国家形象或国际威望是软权力的重要组成之一,是一种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量[6]。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无不致力于国际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以期发挥良好国际形象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的实现。

尽管美国充满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经常招致国际社会的反感,但历届美国政府都把塑造和传播美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作为自己的使命,其目的就是希望发挥“良好”国际形象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拉近与中亚各国政府及民众的关系,扩大在中亚的影响,美国注意顺应中亚各国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努力塑造自身可靠、负责的国际形象,发挥美国“良好”国际形象的亲和力。

第一、支持中亚各国巩固独立

在政治方面,苏联解体后美国迅速对中亚各国的独立予以承认,并很快与中亚各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在经济方面,针对独立之初中亚各国的经济困境,美国迅速着手进行援助。1992年1月,美国在华盛顿召集其他西方国家召开了援助独联体国家的国际协调会议。同年5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再次召开了组织实施援助的国际会议。10月24日,随着国会批准《支持自由法案》,美国开始在各个领域对中亚各国实施援助。此外,美国迅速与中亚各国建立了正式的双边贸易关系和相互投资关系,客观上推动了中亚各国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第二、促进中亚各国经济发展尽管受国际形势和美国中亚战略的影响,20多年来美国对中亚各国的经济援助规模起伏不定,但这种经济援助从未中断。为推动中亚国家进行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美国除了给予资金援助外,还给予了中亚国家大量的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2004年6月,美国与中亚五国共同签署了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推动中亚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加强了与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合作,在中亚国家走向世界市场的关键时刻助推了一把。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中亚积极投资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新的油气外运通道建设。中亚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能源出口是中亚各国赚取外汇的主要途径。然而,经济和技术限制了中亚各国的能源开发。而且,由于原属前苏联版图,中亚原有的油气输出均要过境俄罗斯,中亚各国急切希望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鉴于这种情况,美国一方面在中亚能源开采领域大量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修建不经过俄罗斯的油气输出通道。特别是美国联合英国、法国、挪威等西方盟国相继修建了西向的、不经过俄境内的BTC石油管线和BTE天然气管线,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新的油气外运途径。无论美国此举的根本动机如何,其所作所为无疑顺应了中亚国家的利益诉求,得到了中亚国家的欢迎和支持,“美国中亚经济战略得以实施并获得实效,大大改变了美国在中亚国家中的形象[7]。”

第三、推动中亚各国社会进步首先,美国采取措施帮助中亚各国提高打击毒品犯罪的能力,不仅向各国的缉毒机构和人员提供培训和设备,而且推动各国加强缉毒合作,提高缉毒效果。其次,美国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帮助中亚国家清除放射性物质,为受到放射性伤害的人提供医疗救助。中亚曾是前苏联重要的铀矿开采地和核试验场地,因此部分区域的环境遭到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1993年,美国与哈萨克斯坦就咸海与塞米巴拉金斯克州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合作,美国负责出资1500万美元用以解决咸海问题,向克孜罗尔德诊断中心提供了全套的医疗设备。再次,美国主导的阿富汗反恐战争打垮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中亚各国长期面临的重大外部威胁,极大地震慑和打击了中亚地区“乌伊运”等极端组织,使“中亚国家有了独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因此得到了中亚各国的“欢迎”[8]。


四、结语

时至今日,美国已经成为中亚战略博弈的重要参与者,任何中亚重大事务都能看到美国的身影,中亚民众对美国的态度也不像一些国家那样极端尖锐,似乎已经默认美国在中亚的存在和影响。这种稳定局面的出现固然是包括美国在中亚的硬权力运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同时也要归功于美国在中亚长期不遗余力的软权力运用,特别是在增进中亚政府和民众对美国的认可度、接受度方面。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等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

[2]转引自陈晓宇.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新闻爱好者,2009(15).

[3【]美】威廉·布鲁姆著,罗会均译.谁是无赖国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97.

[4]吴宏伟主编.中亚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3.

[5【]哈】阿曼基利迪·塔热诺夫.哈萨克斯坦担任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国的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06,(04).

[6]RobertO.Keohane,JosephS.Nye.PowerandInterdependenceintheInformationAge.ForeignAffairs,Fall1998.

[7]张屺峰,潘光.美国的中亚经济战略及其影响[J].和平与发展,2009,(01).

[8]祝政宏.试论“9·11”后美国对中亚地区安全作用的多重性[J].新疆社会科学,2005,(06).


    进入专题: 软权力   冷战   软实力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31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黑河学刊》2015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