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权:四问报业“中央厨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64 次 更新时间:2016-02-26 17:01

进入专题: “中央厨房”   新闻同质化   媒介融合  

陈国权(新华社) (进入专栏)  

无论是现在被频频讨论的“中央编辑部”、“中央厨房”,还是曾经的“滚动新闻部”,或者“全媒体平台”,其核心理念都是类似的——一个产品、多个出口。

记者采集的同一个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进入全媒体数据库,或者叫做“成品稿库”。报业集团内部的各种子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根据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最后,按照传播速度的快慢,通过多种媒介逐级发布、传播。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实现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以提高传播效果,节约传播成本。这种模式被称为“一个产品,多个出口”,或者“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

从理论上看,“中央厨房”模式是对原有采编机制的重构与再造,能够节约采编成本及提高传播效果;但在实践中,它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历史上的“中央厨房”

2014年12月1日,《广州日报》借着“媒体融合”之势,继“滚动新闻部”之后,高调推出“中央编辑部”。“中央编辑部”由夜编中心、大洋网、全媒体中心、音视频部、数字新闻实验室等部门组成,搭建跨越纸媒和新媒体的新闻统筹平台,将新闻生产“滚动采集、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这段时间,还有很多报社也开始运作“中央厨房”式的编辑部流程再造。

然而,这种模式,即使在国内,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8年前,2007年6月,也是《广州日报》,当时成立了“滚动新闻部”,可说是“中央厨房”的前身,这成为了《广州日报》纸质版和广州日报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和视频在内)的跨媒体平台,负责报纸、手机和网站三个部门的联动发稿。滚动新闻部隶属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事业部,共有9人,主要职责是与报纸采编部门进行日常沟通,有新闻发生时可在集团新媒体平台上滚动报道。滚动新闻部的员工平时大部分工作就是向报社的采编记者要稿子,催促他们将刚刚写好并未见报的稿件发到滚动新闻部记者的手中,这些新闻经过简单的编辑,就成为手机和网站上即时滚动的新闻。滚动新闻部应该是最早的全媒体平台的雏形。

200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工程”,确定了几个报业集团为报纸全媒体出版领域应用示范单位,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在国家项目的推动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与上海阿耳法公司合作开发了“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它包括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和成品库三个数据库,统一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在这一全媒体数字平台中,记者采集的同一个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进入全媒体数据库。这个系统在2009年还被评为:第四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之后,全国现在已经有很多报业集团开发了这种“全媒体复合出版平台”,其核心理念仍然是“一鱼多吃”。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传媒集团、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等等。但这些“中央厨房”模式的采编平台,基本上在2010年之后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一些曾经使用过报社也都改弦更张、弃之不用了。

2014年,才挟着“媒体融合”的东风重出“江湖”。


波纹理论是否可行?

在“中央编辑部”的统筹指挥下,“1+N”全媒体矩阵可以实现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前方记者采访回来的新闻素材,经过中央编辑部,可以多平台、多形态地实时发布,为读者随时送上色香味俱全的“资讯大餐”。操作者们这样介绍“中央厨房”。

运作“中央厨房”的报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波纹理论”。这个理论来自道琼斯公司: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首发的道琼斯通讯社,提供第一次报道服务。然后跟进的是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接下来是道琼斯和GE合资的CNBC电视台(道琼斯的新闻记者同时担任CNBC的节目主持人,记者放下手上的笔就可以播出刚采写的报道),第四个参与的是道琼斯广播电台,然后才是《华尔街日报》出场,展开更详细的报道。下一个接力棒就交到《SmartMoney》等系列刊物手中,进行深度报道。最后,进入道琼斯和路透合资的Factiva商业资讯数据库里,供收费用户检索。

一个事件的发生犹如投石入潭,这些媒介像水波纹一样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环环紧扣,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这是“中央厨房”的主要理论依据。

原来的新闻生产方式是单纯制作版面,在波纹理论下,现在要将这些内容编辑延伸成为多种传播形态的新闻产品,变“一次利用”为“多次发布”、“多次利用”。原来的新闻运作方式是按日发布,现在正转向滚动发稿,记者编辑开始向“多栖”功能转变。

“一个产品,多个出口”、“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原理;现实中,凡是能节约成本的东西总是那样吸引人的眼球。

从理论上分析,美国学者布雷德利通过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如果同一个集团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把同样的信息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就可以相对节省成本,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中央厨房”的理论基础。

但是,理性者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是采用全媒体平台到底能节约多少成本;二是能不能实现这样的节约;三是节约成本后产品质量是否会受影响,也就是这种节约是以什么为代价的。

节约最明显的效应是人力成本,但人力成本在报业运作成本构成部分中仅占很少的一块,即使减少也空间有限;而且,由于流程重组后,记者与编辑不再是以前那种扁平化的协调沟通模式,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沟通成本也在增加。

再加上有些报业集团体制与机制上的难题,以及利益分享方面缺乏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那部分节约的人力资源成本。


新闻同质化怎么避免?

“中央厨房”强调共享机制,突出的是共性而淡化个性,强调共享而不是独占。

现在报业集团一般都拥有多张定位类似的都市报,多种形态的媒介形式。从形态上考虑同质化的问题。对于同城相同介质的媒体,同质化又有什么关系呢?除了专业人士,很少有人会同时阅读几份报纸。但是,不同媒介形态就不同了。人们现在的信息接受越趋多元,报纸、手机报、网络、电视、广播、客户端、微信微博;新媒体竞争时代,不同介质媒体间的同质化问题才是当前传媒集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中央厨房”使这个问题变得严重起来。素材是同样的,万变难离其宗。现在有不少传媒集团在使用“全媒体”技术平台后已经出现子媒体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了。例如,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奥体中心设立媒体直播间,成立中心报道组,在集团内部设立平台。前方记者将稿件传到平台上,由各子报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工,结果发现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往往出现几张报纸稿件相似的情况。而如果报纸与网络、手机报、电子纸、广播的内容都一样,更是让人反感。

同质化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削弱了整个传媒集团旗下子媒体的竞争力。传媒集团的各子媒体,即使亲如兄弟,由于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受众和广告客户,也仍然存在竞争关系。绝大多数传媒集团都非常重视这种竞争关系,因为它既可为传媒集团带来生机和活力,又可控。特别是在同城还有其他竞争集团的情况下,这种生机和活力是保持竞争地位、维持竞争优势所必须的。

但是在全媒体平台下,新闻内容被共享到一起,再共享到集团下的子媒体,只相当于一个媒体参与同城竞争,内在的竞争力就会面临被消解的困境。这在面对外来的竞争时,是非常不利的。

即使是在温州、烟台之类只有一个报业集团的城市,集团内的报纸不仅要与集团内的报纸竞争,竞争对手还包括集团外的报纸,及其他新的媒介形态。只有形成各自的竞争主体参与竞争,集团内的各个子媒体才能够被激活,被激励,实现共同提高。


是否损害报纸竞争力?

“中央厨房”模式下,新媒体更早获得新闻内容,也比传统媒体更早发布,新闻资源朝新媒体倾斜。

在“中央编辑部”成立之前,《广州日报》早就推出了新闻APP,过去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有要求记者要滚动发稿。“中央编辑部”成立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强化记者滚动发稿的意识。

具体的改变大概有三个方面。首先,要求记者在头一天晚上报题的时候更加精确,及早让编辑部知道第二天即将发生的大事。第二,当天的采访,要求记者半个小时内发140字以内的快讯,两小时内发500字左右的消息。第三,强化随时发布的滚动稿和晚上供应报纸的稿件的差异性,报纸现阶段依然是报社的主要利润来源,稿件都随时滚动了,第二天的报纸怎么办?即使强调深度和延伸阅读,又如何吸引人们来阅读报纸呢?

即使在新媒体冲击这么激烈的今天,报纸广告面临如此剧烈的衰退,2014年,报纸广告下滑18.2%;报纸仍然是当前报业集团营收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主业。这样的前提下,以牺牲报纸竞争力作为代价发展的新媒体必须要具有替代报纸营收的价值,但显然,这个目标目前还遥不可及。


一根萝卜能做十种菜吗?

《广州日报》中央编辑部成立后,专门从报社各个采编部门中招聘了大约5个专职的全媒体编辑,叫做“基础编辑”,专门隶属于中央编辑部。

基础编辑收取了采访部门提交的全媒体稿件后,先做进一步加工修改,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尽量让稿件有些网络特点,另一方面是政治上,要确保政治安全。处理之后的稿件提交到“成稿库”,全媒体新闻中心的编辑和网站编辑分别从“成稿库”里选取适合自己的稿件发在自己所属的端口上。

从新闻专业角度,“中央厨房”模式的功能甚至很难实现。这也是2007年后很多力推“全媒体平台”的报社之后又偃旗息鼓的主要原因。

按照平台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想法,“中央厨房”模式可以用同一种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产品,满足多种媒体需求。也就是说,一个记者采集到的信息,经过技术平台加工后,可以供报纸、杂志、网站、手机报、电子杂志等各种媒体使用。还要进行“层级开发”,也就是对一个新闻主题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分析与整合,就相当于炒菜,放不同的佐料,形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媒介形态的需求,从而使一次信息采集以最低成本产生最大效益。

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模式未免过于理想化,很难真正实施。试想一下,只有一种材料胡萝卜,要做成不同的十几种菜肴,口味还得不一样,难度可想而知。不同形态的媒体对内容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电视要求形象,报纸要求深度,广播要求感染力,网站要求快捷丰富,手机报要求简洁,客户端要求综合丰富,微信微博要求活泼抢眼……光靠一份素材怎能满足这些千差万别的需求呢?(作者是《中国记者》值班主编,著有《新媒体拯救报业?》《报业转型新战略》)


注 释:

①程征:《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运作机制》,《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

②王选是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激光照排技术是报业印刷技术的一次革命,在激光照排之前,报纸是铅字照排。“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在新闻技术领域的档次与规格比较高。

③滕岳赵先超:《再造流程推动报业战略转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实践与探索》,《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

④陈国权:《现阶段媒介融合易产生的负效应》,《中国记者》,2009年第6期


进入 陈国权(新华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央厨房”   新闻同质化   媒介融合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37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网-传媒频道,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