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民生与民权的转换,视角与眼界的提升

——《民生大接访》的实践价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7 次 更新时间:2015-12-26 14:54

进入专题: 民生节目   价值观   《民生大接访》  

尹鸿 (进入专栏)  

一、民生与民权的视角转换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电视,我们过去30 年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我们的记忆将会何等苍白,我们可以讨论的共同话题和可以传唱的熟悉旋律能从哪里找到,我们从单调的绿蓝两色中山装到今天五颜六色的服装风格诸如此类的巨大演变,将如何被历史记载。在1978 年以前,很少人见过甚至很少人听说过电视。如今,电视决定着大多数人“知道什么”和“如何知道”,成为像阳光、空气、水一样的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元素。而《民生大接访》这个节目,它不仅很好地让观众“知道”,更重要的还能介入到公众的生活中,帮助“解决”。

“信访”集结了社会转型期大量热点、敏感、复杂的民生问题,信访工作本身就非常难做,如果要做一档信访电视节目,更是难上加难。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之下,制作信访电视新闻类节目需要勇气和智慧,也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做此类节目需要非常高的政策水平,还需要非常高的责任心。

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大接访》作为全国第一档电视信访新闻节目,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我认为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做了非常重要的探索。《民生大接访》聚焦突出的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民权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民生问题,其实质不是基本民生问题,而是基本的民众权利问题。一些信访矛盾为什么不能化解,就是因为正当的权利得不到伸张,所以成为“老大难”。而这个栏目为我们找到一个途径,找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一种方式,找到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而且电视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就跟当年《焦点访谈》因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深得民心一样。老百姓在门口排队,以为所有的案例都可以找《焦点访谈》报道,实际上它报道的仅是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百姓感到党和政府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民生大接访》这类节目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对促进社会稳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媒介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其实是社会变化的趋势,这是特别有价值的。

第二个特点是利用大众传播手段,使传媒真正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民生大接访》做了很好的探索。电视信访节目是基于大众传媒的信访,跟日常的信访工作不一样。日常信访工作解决一件只是一件,是一个个案,只有局部意义; 而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电视节目能够设置一些关注的话题、关注的热点,在选录案例的时候,考虑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形成对社会的引导和示范,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

第三个特点是它也在设置我们的价值观,设置我们的一种态度。媒介建构了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如果我们把民生节目做得好,对弘扬正气、推进社会进步是有正面价值的。

第四个特点是它为地方电视台提高话语权和竞争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因为各地电视台问政节目很多,依托纪检等部门去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但是拿信访问题来做民生节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是一个探索,而且敢于碰这么敏感的、跟民权有深刻关联的问题,这也是提高节目竞争力和本地的亲和度、加强和老百姓之间血肉联系的需要,当前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尤其需要这些。


二、民生节目的未来提升

基于以上对《民生大接访》栏目特点的分析,我对栏目进一步的发展提几点希望和建议:

第一点是普遍性。案例的选择注重其普遍性。信访工作我们包办不了,节目应该多寻找一些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案例,不去追求案例的极端性、极致性,这是大众传播跟信访工作的差异。

第二点要有示范性。这里的示范性,不仅是给老百姓做的,更重要的是给官员做的。像节目中所表现的那样如何面对老百姓? 怎样化解矛盾? 怎么让老百姓拍掌? 这就是示范。在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传播能力、没有沟通能力一定不是一个好的执政者。现代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播和沟通。通过节目的示范,让现代的领导者学会自我提升,当然首先是执政理念要改变,要多把那些价值观正确、真正有现代治政能力和技巧的领导干部推到节目中来,树立一个样板。我们的新闻节目中树立的“好官”形象太少,而且往往都是吃苦受罪、身患绝症仍坚持工作等等。我们更希望领导干部是执政为民的,有现代社会治理能力的,能够解决好信访难题也是一种典范。

第三点是科学性。我们在表达内容的时候,一定不是清官治国,节目核心还应该是传达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最终不是让老百姓相信信访,而是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是法治国家,靠法治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对老百姓提供信心,而且要对官员提醒,要靠法制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体现出领先性和示范性的作用。我们希望《民生大接访》节目办得越来越好,为全中国电视做一个非常好的楷模。

当今的很多民生节目都在“贴近性”和“说大事”之间难以准确地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是民生节目对社会究竟能关心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什么层次? 另一方面就是电视台的社会责任,要在收视率和民生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两个方面都会给民生节目带来影响。一个是环境的制约使得我们的民生关怀本身就是浅层次的,逼着节目关注一些细枝末节,甚至去放大这些细枝末节。另外,电视媒体是一个恶性竞争的行业,这在某程度会导致电视台有时候会以民生作为幌子,去过度追求收视率,实际上这完全违背民生的基本价值观,所以这两种原因都会带来民生节目发展局限的问题。所以民生新闻节目能否找到民生趣味与社会价值观的一个平衡点,可能是其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山西广播电视台的《民生大接访》节目恰恰找到了电视节目和社会价值的接轨点,真正地将民生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放到了首要位置,这是非常可贵和难得的。


进入 尹鸿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生节目   价值观   《民生大接访》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563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