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再思論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4 次 更新时间:2015-11-02 19:20

进入专题: 普世价值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普世價值再思論壇  

2015年11月27—28日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論壇議程

11月27日  開幕式.主題論壇

9:30—9:35 開幕式        活動開始,介紹出席嘉賓

(香港浸會大學主管人員、論壇講者、與會機構代表、媒體)

9:35—9:45開幕致辭(一)黃岳順(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

9:45—9:55開幕致辭(二)魏寧(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副院長)

9:55-10:00 合照          普世價值再思論壇開幕合影

主禮嘉賓、饒宗頤國學院代表及演講嘉賓上臺合影

10:00—12:15論壇第一場  

主持人:魏寧(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副院長)

演講嘉賓一 周國正

演講嘉賓二 鄭宗義

演講嘉賓三 曾亦

12:15-13:00公開討論

13:00                  上午活動結束

14:30-16:45論壇第二場 

主持人:程羽黑(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副研究員)

演講嘉賓一:姚中秋

演講嘉賓二:劉仲敬

演講嘉賓三:黃蕉風

16:45-17:30 公開討論

17:30                  下午活動結束


11月28日   主題論壇.閉幕式

論壇第三場           主持人: 賀旦思(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高級研究員)

09:30-12:10        演講嘉賓一:秦暉

演講嘉賓二:許紀霖

演講嘉賓三:干春松

演講嘉賓四:韓星

公開討論

12:10-13:00

13:00             上午活動結束

論壇第四場           

主持人:黃蕉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14:30-17:10        演講嘉賓一:郭少棠

演講嘉賓二:祁志祥

演講嘉賓三:鍾宏安

演講嘉賓四:黃佶

公開討論

17:10-18:00

閉幕式

18:00-18:05

閉幕致辭           陳致(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

18:05            下午活動結束


論壇主旨

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四位先生在港臺聯合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探討國人傳統中國文化在現代世界中的定位,認為「中國需要真正的民主建國,需要科學與實用技術,中國文化須接受西方或世界之文化」,被目為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與自由、民主、人權等西方普世價值對接的主流看法之一。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隨著「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後所伴生的民主亂象及「中國模式」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的崛起,以西方普世價值,特別是憲政民主作為後進國家發展唯一方向這種想法受到質疑。尤於中國而言,在「中國文化」與「普世價值」之間是否可走出一條「中道」,既不泥於過往沉重的歷史包袱和路徑依賴,又能積極面對多元化、全球化的未來,實有賴於有識之士在政治學、法學、國學等諸領域切磋融貫,開拓新途,承傳前賢未竟之業。

有鑑於此,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於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舉辦「普世價值再思」論壇,對相關課題作深入探討交流,在出入今古,兼括中西的大框架下就中華國體的價值定位、未來走向出肢I策。論壇特別邀請在這方面有深入思考的學者從致用性角度作專題講演討論,以代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甚至互相抵牾的看法。俾同道切磋琢磨,再思普世價值。本論壇將圍繞以下議題展開:

1、反思「普世價值」的「普世性」

2、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普世價值」

3、以西方民主標準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重新定位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4、「普世價值」對當下中國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5、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適用性」與「實用性」

儒家思想與民主思想的相通與相異


論壇講者(排名不分先後)

周國正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姚中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許紀霖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

秦暉    清華大學歷史系

干春松  北京大學哲學系

韓星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祁志祥  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

曾亦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郭少棠  香港新亞文商書院

黃佶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

鍾宏安  香港DotAsia機構

劉仲敬  武漢大學歷史系

黃蕉風  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



演講嘉賓簡介

周國正 鄭宗義 姚中秋 許紀霖 秦暉 干春松 韓星 

祁志祥 曾亦 郭少棠 黃佶 鍾宏安 劉仲敬 黃蕉風 


演講嘉賓簡介

周國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研修員。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MA課程主任,研治文字學、語言學、中西文化思想等。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課程發展議會委員、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署暨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高中中文教育聯席會議主席、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高級補充考試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委員會主席、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高級補充考試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試卷三試卷主席等,並擔任學術論文、學報論文、研究計畫等學術評審工作。2006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榮譽勳章。

演講題目:獨行其道——中國的文藝復興

演講提綱:本講是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做準備而在政制層面作出的思考。首先比照西方民主思潮以凸顯中國政治理念本質上的不相容,隨即對所謂「普世價值」的普世性提出質疑,並就「人人生而平等」、一人一票等西方式民主加以批駁,指出政治體制不能脫離個別民族文化性格,最後提出具有中國—儒家特色的方案芻議。

西方民主與儒家思想不相容

1. 主權在民  vs  替天行道

2. 人民行使權利,民意至上  vs  君主履行責任,循道為先

3. 人人生而平等  vs  人有貴賤賢愚

普世價值

1. 普世價值實即單一價值

2. 「普世」與否不在價值高低,而在國力強弱

3. 普「世」實為普「西」

民主政治的亂象  vs  民主之外的成功

政治權利平等的謬誤

政治權利的行使須與知識能力配合

「人人生而平等」只為一家之言,並不普世

儒家───中國對現代的啟示

民本、道主、賢治───重現儒家政治理念

中國政制發展芻議

獨行其道───受法律規範,由民意制衡(但非由民意操控)的強有力政府


鄭宗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歷史系哲學碩士,哲學系哲學博士。研究範圍為儒家思想 、當代新儒學 、中國哲學史 、中西哲學比較 、中國文化及其現代詮釋。代表論著有《明清儒學轉型探析— 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

演講題目:儒家與民主——當代新儒家的觀點

演講提綱:

從上世紀初新文化邉右詠恚?寮遗c民主的關係,一直是學術思想界爭論不休的課題。當代新儒家(又稱台港新儒家)特別是其第二、三代學者,皆主張儒家與民主可以並行不悖及相輔相成。他們的主張,同意者附和者有之,否定者批判者有之。

孰是孰非,我以為應該先恰當瞭解他們主張背後的理據。所以本講旨在:(1)重構新儒家主張背後的理據,這主要有文化哲學與政治哲學兩方面的思考;沿此,(2)申明新儒家對儒家、民主與普世價值的看法;最後,(3)發揮新儒家的理論,考察儒學對當前中國的可能貢獻。必須指出,我無意說新儒家對這個課題的思考已經找到了最終或最好的答案,但商量舊學才能培養新知,我只是深信新儒家的想法有其不能忽略的參考價值。


姚中秋教授

姚中秋,1966年出生,陝西蒲城人,現居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弘道書院山長。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等;譯有《哈耶克傳》,並主持《奧地利學派譯叢》的編譯工作。

演講題目:儒家的普適價值論

演講提綱:

現有所謂普適價值,以一神教為根基,以一組特定的政治制度安排為其實體內容,因而本無普適屬性。在歷史終結的妄想下,借助強大的物質力量勉強展開之普適化過程,始終伴隨著霸權和殺戮,以一律的價值和制度抹殺人類信仰、文化、習俗、政治之豐富與多樣,讓人類趨向於「同」。

中國人可為人類貢獻更好的普適價值:仁。仁首先確定關於人的存在之基本事實:每個人都是人;由此而有人類第一倫理法則:每個人把他者當成與自己完全相同的人對待,承認他者之尊嚴和自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原則相輔相成,仁作為程序性普適價值,可塑造和維護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的「和而不同」,保持文化多樣,而能共同生活,從而保有不同而互動、進一步演進之生機。


許紀霖教授

許紀霖,1957年出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擔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雜誌編委。近年來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份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演講題目:走出普世價值論與中國特殊論的二元對立

演講提綱:

當代中國思想界有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原教旨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文明一元論」, 相信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殊途同歸」,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國家主義者所持有的「文化相對論」,認為各個民族與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各有其價值所在,是「分道揚鑣」。

本講旨在提出一種以「文化多元主義」為基礎的普世文明論。其基本理念是「理一萬殊」。它承認不同的文化之間雖然有質的不同,但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的,並且在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上,有可能獲得共約性,不同的現代性既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可比性,現代性有品質高下之分,有好的與不好的區別。現代性的普世價值,是以維特根斯坦「家族類似」的方式存在的。


秦暉教授

秦暉,生於1953年12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作為中國文革後首批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蘭州大學,1992年起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青基會社區文化委員會委員、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方法》、《開放時代》、《中國學術》和《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等學術刊物的編委。曾獲:中國高校教師霍英東獎(1991年)、陝西省社會科學成果獎(1990年)、五次獲陝西師大科研成果綜合獎(1987年、1988年、1991年、1993年、1994年)、陝西師大青年優秀論文獎(1989年)等。

演講題目:符合普世價值的中華文化之路——新文化邉影倌暧懈衦

演講綱要:

一,普世價值相容多元主義,但真正的多元主義必須首先是每個文化內的多元主義。

二,普世價值必須處理好「群己權界」:群域要民主,己域要自由;權界可以游移、調整以體現多元,群己則不能模糊,更不能顛倒,這是底線。

三,陳獨秀與劉錫鴻的說法:父權君權強制下的忠君、孝父肯定是假的,自由人才談得上真忠真孝,更不用說仁義道德了。

四,普世的價值,各別的問題:「問題殖民」比「文化殖民」更嚴重。

五,中國文化必須跳出「荊軻刺孔子」與「荊軻頌秦王」循環的怪圈。


干春松教授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紹興人,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儒家思想研究和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華孔子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原道》編委,《國學新視野》編輯顧問。著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制度儒學》、《文化傳承與中國未來》、《傳統與超越,華夏出版社》、《現代化與文化選擇》、《儒學概論》、《重回王道——儒家與世界秩序》等。

演講題目:王道理想與儒家世界秩序觀的建構

演講提綱:

儒家的政治從來是基於「人」而不是基於一個「區域」的,因此,由修身、齊家、治國,必以平天下為最終目標。但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界所接受了發端於歐洲的民族國家體系,並以此來認識國際秩序。「民族國家從其存在之日起就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國家,因為所有的民族國家都是在其他國家的功能中來定義自身的,並和其他國家一起形成一個國家體系。這種國家體系由於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而得以加強。」如前所述,現代儒家的議題一直在「創制立國」的問題上展開,但正如前賢所坦眨?@乃不得不然,而非儒家的終極問題,那么要重建儒家的普遍主義立場,首先就要對民族國家體系進行一種批判性的討論,從而為儒家王道政治的新發展找到方向。


韓星教授

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聯理事暨教育傳播普及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宗教所儒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人大孔子研究院子政治哲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香港場有哲學研究院顧問,河北儒教研究會顧問,陝西國學藝術研究會顧問。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儒學、儒教。

演講題目:仁者愛人——儒家仁愛思想及其普世價值

演講提綱:

儒家仁愛思想可分成仁愛之心、自愛、愛親人、泛愛眾、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五個層次,以愛有差等原則由內向外、由近及遠層層擴展。仁愛是一種人道思想,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徵。比較儒家仁愛與道家的慈愛、墨家的兼愛、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愛、伊斯蘭教的行善懲惡,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強調「愛」,但對「愛」卻有不同的闡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愛思想可以成為普世價值觀,在當今世界越來越顯現出它的獨特智慧,值得我們重視和弘揚光大。


祁志祥教授

祁志祥,江蘇大豐人,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教授。上海市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東方講壇特聘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致力於中國美學、文藝理論、文化哲學的研究。曾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晉版圖書一等獎、華北地區優秀圖書獎、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優秀論文獎、優秀徵文獎、《書屋》年度十佳論文獎等。獨立主持、完成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指南類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以及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美學史的重新解讀」。

演講題目:國學中的民主論及其現代觀照

演講提綱:

中國古代「民主」的本義是「民之主」。它著眼於人民大眾的劣根性,主張由英明的執政者代民作主,為君主專制的產生提供了依據,這是它最受詬病的地方;同時它要求充當「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樣「養民」、「教民」,這卻是與現代「民主」追求的人民權益存有交叉面的,是古代「民主」積極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

現代「民主」源自西方,本義是「公民自主」。它肯定每一個公民的天賦自主權,這是其積極的意義所在。不過「公民自主」往往以代議的方式實行,而代為反映民意的「間接民主」在實施環節會發生「議員變豬仔」的貓膩,所以對於現代西方式的「民主」也不可一味拔高。國內外歷史上,曾發生過將「民主」的「民」從全體「公民」縮小到部分「人民」,從而剝奪國家中另一部分非人民的公民的「民主」權利的沉痛教訓。這是值得我們記取的。今天我們所要建設的「民主」,應當是對全體公民而言的「公民自主」。


曾亦教授

曾亦,男,1969年6月生,湖南新化人。曾任職於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經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復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199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94年至2000年為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從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1997年獲哲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導師謝遐齡教授。現任職於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興趣為先秦儒學、宋明理學、清代經學、社會理論及宗族研究。著有《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禮記導讀》、《宋明理學》(與郭曉東合著)、《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何謂普世?誰之價值?》等。

演講題目:親親與尊尊——論儒家思想中的「普世價值」

演講摘要:

自古以來,人類形成了種種血緣群體,無論是氏族或宗族,還是大小不等的家庭,皆崇尚親親之道。推而至於國家、天下,乃至天地萬物,莫非親親之體現。故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可見,對於古人來說,親親不僅是一般血緣群體的基本準則,而且成為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則。換言之,不僅我對父母、兄弟、妻子要講親親,此為孝弟慈愛;而且,推至君臣、朋友、長幼之間,亦當講親親,此為恭友仁忠;至於天地之間,則為民胞物與。可見,親親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與之相對,則為尊尊的原則。大概在任何群體中,不同人處於不同的位置,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從而形成了某種等級差別的秩序。因此,家庭內有父子、兄弟、夫婦之等差,社會上則有長幼、君臣、上下之等差。而且,古代思想要求個體安於自己的位置,安分守己,不能相逾越,由此形成了上下有等、尊卑有差的尊尊倫理。一般來說,處於尊者位置的個體,常常代表了某種集體的力量,而卑者對尊者的服從,不過是個體對集體的服從而已。譬如,就家庭而言,《儀禮?喪服》稱父為至尊,父在家庭中的這種地位,不是因為他作為男性個體的強權,而是家庭必須有一個代表,即家長,因此,家庭成員對家長的服從,不過是個體對家庭這種普遍物的尊崇。個體必須服從集體,家庭如此,國家何嘗不如此?故臣民對君王的服從,並非出於男性的強權,同樣是出於個體對崇高的集體力量之尊崇。

無論親親還是尊尊,代表了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兩個基本原則。親親體現了自然的原則,而尊尊體現了社會的原則。個體基於父母生養的自然事實,遂由此處理一切家庭關係及所派生出來的諸種社會關係,此為親親;然而,個體始終生活在某種群體之中,故必須克制自己的自然屬性,而服從某種群體的普遍要求,遂有對代表群體之個體的尊崇。可以說,親親和尊尊兩大原則,對於個體與整個人類的存在,都是不過或缺的基本原則。


郭少棠教授

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曾就讀於新亞書院,師從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和唐君毅等著名學者,在取得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後,獲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獎學金,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讀並取得碩士﹑博士學位,雙重主修中國近代及歐洲文化史。目前致力於推動香港國際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發展,積極探索中國書院文化復興之路與博雅教育推廣等問題。曾任職務包括:「北京師範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BNU-HKBU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lege)常務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香港特區政府古跡諮詢委員、民政事務局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委員、郵政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工業設計師協會顧問、香港設計師協會顧問、深圳社會科學院顧問、四川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上海復旦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及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目前是尼山聖源書院名譽院長,新亞文商書院院長。自一九七七年在中文大學任教,致力於中西歷史的比較、哲學、政治與國際關係、比較城市文化、城市規劃、跨文化的社區歷史、文化創意產業規劃、企業文化等的研究和散文創作。出版有《西方的巨變》、《權力與自由:德國現代化新論》等歷史學專著;出版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著作則包括《香港、深圳創業比較觀察》及《文化資源的創新:香港與內地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與轉化》、《設計展商機》、《文化與經濟的融匯:香港與內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淵源與互動》、《城市心靈》、《旅行:跨文化想像》等。

演講題目:新生活、新社區與新國學——2049年新生態的反思

演講大綱:

新文化邉又小复虻箍准业辍古c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已經過去,反孔的文化激進主義思潮為國學復興的思潮所取代。當初港臺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慨歎「中華文化花果飄零」 的局勢確已轉易。因此我們對待國學、儒學不應再帶有「報復性反彈」的情緒和悲情色彩。國學或儒學現在面臨的局面,正居處在杜維明先生所說的,由「第二次軸心時代」、「文化中國」理念躍進一步成為「靈性的人文主義」 ( spiritual humanism) 的階段。在整個時代走進大資料的網路化、微信碎片式溝通等等資訊及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化的波濤巨浪之中,內地傳統文化復興的呼聲此起放落,大有百花齊放及百家爭鳴的氣勢。不過,這個文化探索始終逃不脫時代翻天覆地的政治社會經濟蛻變。也就是當下的國學或者新的國學,離不開「當體即是」的實踐生活。能夠承載「活化」使命的國學,我們才能說其具有普世價值。

讓我們回到知識形成創造的過程問題。我始終相信「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的知行合一道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不只是禪學的道理。上世紀中期流行Karl Mannheim的知識社會學 ( sociology of knowledge ) ,以至由近二十年出現的活動體驗式學習帶出來的行動研究 ( action research ) ,都要求知識和理念需要與現實和經驗結合。還有過程哲學反映出的社會生態觀念,從眾多的單一結合為一,亦因此而增生了新的單一 ( 「Many become one and are increased by one」)。因此我嘗試一方面以大歷史、長時段的方式來反思中國智慧傳統的時代意義,另一方面回顧個人過去多年實踐的感受,從而引出未來社區、社群的創新對國學在實踐中尋新路可能的啟示。從生活中探索生命,前瞻未來,始於今天。


黃佶博士

黃佶,工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廣告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涉足傳播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領域的研究。1998年提出「nows」(現聞)概念,近年來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這一組合對傳統新聞(news)報導模式的衝擊驗證了這一設想。經約十年研究之後,於1999年完成專著《資本異論——關於商品交換和利潤來源的思考》,該書指出《資本論》中存在很多邏輯錯誤,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不能成立;並提出商品交換的本質動機是「節約勞動」,資本利潤的本質來源是交易雙方勞動生產率之差等觀點,2002年人民日報社《國際金融報》分十期連載《資本異論》主要內容。2005年開始研究中國政改問題,2012年繪製並發佈「中國政改路線底層設計圖」,因提出具體而現實的政改步驟受到廣泛傳播和關注。2015年完成著作《譯龍風雲——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爭議及研究》,匯總大量原始資料,並對有關錯誤觀點進行了分析批評,指出其根源是中國知識精英面對西方世界時缺乏文化自信。論文《正確解讀臺灣局勢》於2006年獲上海市社科聯合會優秀成果獎。

演講題目:中國未來的出路是思想均衡、路徑現實

演講大綱:

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的集體主義在中國追趕西方列強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大量個人遭遇了巨大災難。在超越及其後階段,中國前方不再有榜樣,因此創新至關重要。能否充分發揮個人的探索積極性,決定中國的未來。但個人自由和集體主義必須均衡。個體的徹底解放往往意味著族群開始走向消亡。中國的政治變革必須是漸進的,必須給予文化和社會基礎足夠的時間跟上政治制度的變化。中國的政治變革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例如利用人大作為各利益群體的博弈平臺,有序可控地利用民眾的力量推動變革。


鍾宏安先生

香港DotAsia機構行政總裁;香港互聯網協會副主席、ICANN泛用型域名理事會(GNSO Council)理事、ICANN亞太區互聯網用戶組織(APRALO)秘書長。

演講題目:民主3.0:民主理念的範式轉移

演講提綱:

新時代的民主理念需要進行「系統更新」。過往人們探討「民主」,均以英美法的人民革命為典範,是17世紀理性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思想的產物。其以個人自由為核心價值,迷信科學解釋,從現代化物質社會的公平分配原則出發,建設在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理念及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基礎之上。然而2014年3月份《經濟學人(Economist)》封面專題:「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民主出了什么錯?)對現今民主政制進行了猛烈的批判,這迫使我們思考一種在訊息化知識型經濟的後現代社會裡,建基於現今互聯網世代的「新民主」的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現象,並以此作為重新建構「民主」作為「普世價值」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基礎。


劉仲敬先生

劉仲敬,青年歷史學者。華西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四川大學世界史碩士、現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在讀博士。譯有《英國史》(大衛·休謨,第1-4卷,2012);著有《國會政治的童年》、《印度之路、拜占庭之路與諸神的裁決》、《休謨史學的內在理路》、《純粹的理念、混濁的經驗:政治哲學與歷史的遭遇》、《基督的美國、羅馬的美國:雙面神林肯與凱撒主義的再起源》。

演講題目:文明認同與組織資源

演講提綱:   秩序是文明的關鍵字。文明,就是組織資源足夠豐富,足以產生剩餘秩序輸出的能力。人們經常錯誤地幻想,文明的資源永無止境。然而人世間沒有永無止境的資源。文明的繁榮是消耗組織資源的結果,如果消耗超過生產,就會需要輸入秩序。中國並不是因為太落後而沒有發展到自由憲政階段,而是已經略過這個青年階段進入各階級和各邦國被大一統權力毀滅的老年狀態。今天所謂中國文明是文明組織資源耗盡以後的灰燼,無非像阿拉伯人的埃及一樣借用了古老光榮的名字,能否構成新文明的原材料尚在未定之中。如果它對文明格局的認知出現了嚴重偏差,在根本沒有新生組織資源可以依賴的情況下,強行破壞原有秩序,那麼多半要面對非常糟糕的局面。


黃蕉風先生

黃蕉風,88年生人。香港墨教協會主席、珠海影視藝術家協會常任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學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神學研究文學碩士,現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博士在讀。當代墨學復興邉拥某珜д撸??碜饔小恫菪??旨堋???一?酵降纳袼肌贰Q芯颗d趣在諸子學、中國基督教史、比較神學、宗教對話等相關領域。

演講題目:作為「國學反對派」的當代墨學復興邉觬

演講提綱:一個學派的出身基本鎖定其未來的發展路徑,選擇往往是沒有用的。但歷史留下的不盡都是精華,淘汰的也不盡都是糟粕。墨家作為儒家最早的反對派,其身位和精神品質自先秦時代已被定型。秦火和儒家「一教獨尊」之後淪為千年絕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異端」和「支流」,卻在清末民初以至今天一直存在著復興的潛流和衝動。在當代中國由上行官方到下行民間共同推動的以儒學復興為代表的國學浪潮之中,墨家與其說得到一個借殼上市庇蔭于國學卵翼下的全新生機,毋寧說是面臨重新定位自身學派價值的關鍵節點。當代墨學復興的局面總體上挑戰大於機遇,如何擺脫舊墨學的老路,並在和當代儒家的論辯中站住身位,取決於在「立墨」和「非儒」之間行出一條中道。當代墨學復興邉討?撈鸬揭粋?饔茫?刺嵝褔?恕?獓鴮W不應局限於儒學,還有諸子百家之學;國學不應只是中國之學,更應該成為普世之學。



附: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致力於國學與漢學研究。經過多年耕耘,累積了豐富的研究經驗。二〇一三年一月,香港浸會大學創立香港首所國學院,以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命名,並蒙饒教授出任國學院永遠榮譽院長。成立國學院,希望能傳承饒教授的衣缽,將國學發揚光大。相信國學院在饒公的指導下必將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

使命

饒宗頤國學院以弘揚國學為首要的重責,將以傳統國學和漢學為研究基礎,融合東西方國學和漢學研究優勢,用創新的方法提煉、提升國學,追求獨特的學術面貌,形成一種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學術思想。

目標

推揚國學,提升國學的國際影響力;同時與國際漢學界協作交流,互取所長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學與漢學方面學術人才,力求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能傳承並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團隊

培育具有中國文化素養的社會人才,造就本世紀或下世紀的文化傳播者和思想家

主要工作

推行選堂博士計劃,培育國學與漢學的專門研究人才

舉辦高端的國際國學與漢學論壇

開展傑出訪問學人計劃,激發年輕學者及學生的研究潛力

出版有關饒學的系列叢書、傳記及院刊

與海內外機構進行多方面學術合作



    进入专题: 普世价值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港澳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38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