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庆平:对《大秦帝国》热销和热议的反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61 次 更新时间:2015-06-15 21:07

进入专题: 大秦帝国  

岳庆平 (进入专栏)  


很多学者对时下的历史图书热,进行过一些反思和审视。我主要结合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最近的热销和热议,随意谈点粗浅感想。

一、历史小说和历史论著。《大秦帝国》作为历史小说,我认为写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既具有很高的人气,又具有对历史的鲜活理解和一定的历史真实感。但历史小说毕竟不是以可靠史实为基础的严肃深刻的历史论著,特别是对可靠史料相对缺乏的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来说,要写出50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还要生动好看,凝聚人气,自然免不了要虚构很多吸引人的细节。因此我们不能以严肃深刻的历史论著的标准去衡量《大秦帝国》,也不能要求《大秦帝国》承载过多的宏观审视、理性创造、历史借鉴、文明叩问和哲学反思功能。至于说我们当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历史书,则我认为既需要生动好看的历史小说,也需要严肃深刻的历史论著,还需要其它类型的历史书。大家最好都以宽容和宽厚的态度,善待和尊重各类历史书的"百花齐放"、各种议论的"百家争鸣"和不同人群的多元选择。

二、商鞅、秦始皇和秦制。《大秦帝国》引发的争议很多,甚至引来不少谩骂。争议和谩骂的焦点既有对商鞅和秦始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有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秦制的评价。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商鞅、秦始皇和秦制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极力攻击和歪曲者有之,全盘肯定和颂扬者也有之。《大秦帝国》作者认为,商鞅和秦始皇是两位最体现当时时代精神的人物,却也是被世人歪曲、误解最多的人物。他还进而指出,损贬和扭曲秦始皇,不能代表时代文明的进步,反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一方面应该说这种观点是对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过来说,颂扬和推崇秦始皇,不能代表时代文明的进步,反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我认为,人们对商鞅、秦始皇和秦制评价的争论会永远持续下去,但不可否认的一个客观史实是,与商鞅和秦始皇密切相关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秦制,一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有遗留,今后也不会绝迹。有人将此解读为制度基因的作用。对此,我曾提过"选择的强制"观点,即一种制度,人们在刚选择它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经过若干年的延续,便会产生一种选择的强制,即各种因素将强制后人沿着前人选择的这条轨道一直前行,要改变运行轨道不是不行,但确实非常艰难,而且这种制度延续的年限越长越艰难。

三、美化帝王将相和清除封建残余。商鞅作为改革先驱,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大秦帝国》对其适当美化我可以接受。我比较担心的是,目前许多作品对绝大多数帝王将相有过分美化的倾向。众所周知,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在这种国情中过分美化帝王将相,对清除封建残余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十分不利。李维汉曾指出:"封建主义,包括它的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在我们国家、我们党里反映相当严重,'文化大革命'把这个问题暴露得很厉害,因为林彪、'四人帮'是用封建主义去反对所谓资本主义、所谓走资派、所谓党内资产阶级,采取的方法是封建法西斯专政。现在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但封建遗毒还很深,需要彻底清算,否则,很难保证'文革'不再发生。"叶剑英也指出:"我们解放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注意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邓小平后来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第四部分中,重点论述了"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

四、展现历史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我很敬佩《大秦帝国》作者力图廓清历史烟尘和展现历史精神的不懈努力。有人认为《大秦帝国》作者是一位绝对的"秦代精神膜拜者"。《大秦帝国》作者说自己对作品的自信,是这部作品的文明理念和历史精神。认为《大秦帝国》可以有数不清的具体非议,但只要它所展现的历史精神具有不可动摇的真实性,就具有植根于时代真相的独特魅力。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历史悠久,文明起源早,所以重视历史,崇尚过去,这与历史较短、文明起源晚而重视未来、紧跟时代的美国迥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千万不能陶醉和迷恋于数千年历史和文明的辉煌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我们既要研读《大秦帝国》,展现历史精神,又要走出《大秦帝国》,顺应时代潮流。所谓"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既是历史规律,也是客观真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只有突破历史局限,顺应时代潮流,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来来,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推动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发展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进入 岳庆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秦帝国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937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