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耀章:"后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2 次 更新时间:2015-04-23 12:33

进入专题: 后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乔耀章 (进入专栏)  


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掌握群众

一种理论能否说服人,能否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就看这种理论是否彻底,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尤其是作为一种伟大旗帜的理论,就更应当如此。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彻底的理论,因为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能够说服人,进而能够掌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其具有的彻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丰富的思想理论来源,有其历史根据。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两书中所指出的:任何一种新的学说,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或历史时期,各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它们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观察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所要实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基础,是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当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绝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割裂和对立起来。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不只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有关思想)等。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有其现实的根据。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时只是一个"应对性概念"。后经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其报告的题目分别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建设实践,尤其是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赋予了新的、深刻的内涵。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上升为"理论性概念",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创新理论都包括进去,比较简洁地表明了党的总体性指导思想。这个总体性指导思想,有三个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未来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表述细节方面。如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奋斗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次,表现在理念方面。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同样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看,如果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坚持不发展,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如果对邓小平理论不坚持不发展,就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如果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坚持不发展,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续向前延伸,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也不可能终结对时代、对社会、对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理性认识,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新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就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它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理论体系,不仅邓小平理论要坚持要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持要发展,即便是当今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也仍然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是有其理论的彻底性品格所决定的。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最新成果,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日臻成熟,其标志之一,就是把解放思想置于优先地位。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胡锦涛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其中"四个坚定不移"的第一个坚定不移就是解放思想,并把它看作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还应指出的是,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解放思想有不同的要求,创立邓小平理论时期的解放思想不同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期的解放思想。当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过程中的解放思想,理所应当有新的要求与内容,要有针对性。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提出认识事物的新理念,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突破旧体制约束的有效路径,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必然要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发生冲突,必然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因而,解放思想决不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夏禹龙研究员认为,这次的解放思想跟邓小平时代的解放思想不大一样。邓小平时代所倡导的解放思想,主要是讲要实践、要创新,但理论上不争论。而现在所要坚持的解放思想,既要有实践创新,还要有理论创新。他认为,目前不争论的时代过去了,因为过去的改革在理论上不争论,主要为争取时间,而现在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综合改革,如果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就要乱套,而且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社会分化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这必然要反映到理论上来,客观上不争论也不可能。在指出当前理论界争论存在的三种倾向以后,他认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加强争论中的建设性,争取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即争论要做到不同而和,能够在某些核心的价值理念上求得多数人的共识。

社会主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核心概念。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可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其实,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世界上关于社会主义有林林总总的定义描述。从字面上看,"社会主义"一词是由"社会"和"主义"构成的专用名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形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由社会的生产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构成总体社会系统,发挥着总体社会功能。社会因人而产生,人因社会而存在。社会的真谛在于人的类本性。作为社会的人无时无处不生活在"主义丛林"之中。"主义"本指对自然、社会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一种系统理论和主张。这种"主义"和"社会"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就是指人们对社会所持有的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这种思想理论和主张既可以是泛指的(如原始社会的社会主义、奴隶社会的社会主义、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是特指的,即相对于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亦即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当然,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这种思想理论和主张是很难系统化的,最多也只能是相对的系统性,即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早期,这种系统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字面阐释的"社会主义"其直接对立(应)面概念不应当是"资本主义",而是"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不应当排斥个人主义,而应当是适度个人主义的和谐。只有当个人主义极端化、绝对化到不恰当的程度才可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或代名词。这种"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本位主义",其价值导向、信仰和理想是追求公共、公平、公正、正义,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由于社会与人的本质关系,就可以转化为以人为"本位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本位主义",也就是"人本位主义"。因此,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代名词。可见,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具有理论彻底性的战略思想,就在于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人。

一般还可以将社会主义的具体含义分为作为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作为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体制和制度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说,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说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社会主义理论,便没有社会主义实践,因此,社会主义理论是极其重要的。在人类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曾经历了漫长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恩格斯指出,由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即科学社会主义,亦即马克思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由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在揭示人类如何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所以,科学社会主义赢得了马克思主义同义语的殊荣。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可以指导世界各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各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一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或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就会重新陷入空想,就会遭到挫折或失败。而一个国家或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挫败,只能证明是这个或这些具体社会主义模式的挫败,而决不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人类历史实践将证明,历史隧道的尽头是社会主义。当今世界,有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世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多年前,我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做出过阐述,今天继续学习,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多种社会主义模式中的一种。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指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作为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体制制度和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体现出共性,是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都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只是要做到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中国特色"体现出个性,是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论证的社会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相结合而新生成的中国化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主要用于说明同其他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对内则主要用于说明自身发展的条件、进程和目的,及发展程度与价值指向。这种个性特色涵盖了若干资本主义社会要素,甚至前资本主义社会要素,但是它的发展价值趋向一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从领域角度可以具体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形成"四位一体"的改革、"四位一体"的开放、"四位一体"的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所有这些方面有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由此可见,旗帜至关重要,人们可以从这面旗帜上解读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与发展方向。

总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这是统一历史进程中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告诫我们:应当对当代中国社会从何处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而去这个大是大非问题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创新的理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制度、社会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尤其不能将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分割开来,因为说社会主义的不一定具有中国特色,说中国特色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随着对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宣传和普及,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识即共同理想将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将会得到大大的增强,因而也能够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掌握,转化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物质力量。

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筐,好坏都可以往里装,怎么解释都可以,咋说咋有理。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非社会主义倾向问题的不断滋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比如,当你说在搞"社会主义",有人会拿马克思恩格斯书本上论证的社会主义标准来对照评估,说你远远不合格;也有人用西方资本主义现实发展程度跟你比,说你这也不是,那也不如;当你说是"中国特色",还有人会用别人的什么主义和你较量,把你说得一无是处,搞历史、民族、现实的虚无主义等等。奏出这些不和谐音符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我以为,这也许同理论本身彻底性程度的欠缺有关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现有的三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有一个共同的立论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便于使这方面的战略思想说服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群众,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归根结蒂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后来,他们设想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革命的两种不同的历史进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进程分为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基本上也认同马克思的这个发展分期。然而,十月革命以后,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着重探讨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把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分为"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四个阶段。当然,列宁所处的阶段还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相当于列宁所说的"最初阶段"。那么,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究竟是怎样的呢?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阶段既不同于马克思的设想,也不同于列宁的实践(恭请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我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纵横谈》一书的第五章"第三节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的第三、四、五个目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并没有真正成为历史,当然我们并不能认为当今我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因为,现实的社会已经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为了表达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的不同,又要表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与区别,用"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新概念作为"中介",可能更加符合当今中国更深层次的社会实际或社会本质,因而会有更彻底的说服力。根据解放思想的要求,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五个社会形态和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社会发展进程及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不存在马克思语境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自然不存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也不存在马克思设想语境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只存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且,如果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视为马克思上述语境下的过渡性社会或过渡时期,这在本质上是对马克思相关思想的一种误读、误解。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从形成(以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为标志)到发展变化(以党的七大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七届二中全会和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为标志)再到放弃(以1952年6月6日毛泽东的讲话、1953年12月《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5年9月毛泽东把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改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中断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这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应当花大力气总结经验教训。新民主义社会本质上是想利用(中国的)资本主义来建设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而完全放弃和中断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质上是转为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已无情地证明这是一种错误,至"文革"结束时社会主义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就是最好的例证。这说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完全走出历史舞台。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对新民主义社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通过提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本质论和主体论,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历史也雄辩地证明,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起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未竟事业。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国旗等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关,这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延续。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也有社会主义(重提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意味着完全改革或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也有资本主义一样。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或"过渡时期"存在着五种经济成份: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更要复杂得多。此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文化仍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特定意义上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下中国社会性质或历史方位、现实基础正越来越酷似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相反。当年我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描述为"主体社会主义",可是现在,似乎转为"非主体化了"。袁恩桢研究员指出:2006年,在全国二三产业的实收资本中,公有经济为48%,非公有经济已占52%,在全国GDP中,公有经济为37%,非公有经济占63%。而在1995年,这两组数字分别为:73%与27%;78%与22%。一降一升,10年中变化极大,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公有制为主体,如果作为长远方针,理论上还可以考虑。问题是作为现实,如此提法已难以立足,因为主体总有一个数量概念,一半以上已是非公有经济,何谈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这应该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底线。否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不能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五,几乎每隔10年,就会产生一次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讨论的热潮。如1987年,中共十三大后形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讨论热点;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高校政治理论课"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次为学术界关注,研究领域有所拓宽,新的观点不断出现。正是在这时,胡绳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等文章,标志着胡绳晚年的学术思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石仲泉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胡绳现象"。胡绳的文章确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发扬蹈厉,以新民主主义为号召,以统一战线为依托,以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打败了反动腐败的国民党反对派。但是,中国在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之后,为什么不从容地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而又很快进入社会主义呢?为什么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又出现了那么多挫折和失误呢?胡绳在文章中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不过,胡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次党组会上对他的同事说:"其实我不过回答了一半的问题,还有一半问题根本没有谈呢!"那么,"还有一半问题"是什么呢?是否可以认为"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或"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还有一半问题"的合理逻辑推论?又10年过去了,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后,我谨以此拙文期待着更为热烈的讨论与争鸣!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定阶段,或称"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种表达法。所谓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我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言的,有泛指和特指,泛指既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后期,又包括后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社会主义社会等;特指是指后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先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宝贵的财富,本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后,从旧中国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而又避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的那种建立在被推翻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来说还属于未来情景。有鉴于此,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当今中国实际的社会历史方位。根据"后学"的思维逻辑,"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本应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基础上的穿越与重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成长和发展,留下许多历史任务要在现阶段完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没有真正成为历史。

"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集中在国内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及其质量、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上,这些联系与区别也决定着"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另一种表达法,反之亦然。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中国的起跑线的话,那么,"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则是当代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趋向之底线。这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扎根于历史的现实基础之上,从而更能说服人,更能掌握群众!而且,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1886年,恩格斯致倍倍尔的信中说,马克思和他设想,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即没有经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社会主义,应当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即像前苏联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行一种混合型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既有社会主义的成分,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遗憾的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翻译出版工作未能跟上我国形势的发展以及天不假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理论家未能阅读到含有马克思这种设想的原著,过早地放弃了与这种设想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富有创新魅力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念,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令人痛惜的损失。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吉,夏禹龙,邓伟志,等.坚定不移地进一步解放思想[N].社会科学报,2007-09-27(2),(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4.乔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4.

5.乔耀章.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纵横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315,351-363.

6.王树荫.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3):120-124:3.

7.石仲泉.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J].中共党史研究,2002(2):59-67.

8.王文滋.胡绳晚年学术思想述论[J].许昌学院学报,2003(6):27-30.

9.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N].文汇报,2007-11-05(1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6-417.

11.欧大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归正道的唯一选择[C]纪念卓炯同志诞辰100周年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等,2008:145-146(未刊稿).


原载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进入 乔耀章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后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08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