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到奴役之路》第七章:统制经济的种种危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35 次 更新时间:2015-03-21 12:52

进入专题: 哈耶克  

哈耶克   殷海光 (进入专栏)  


统制经济的种种危害——海耶克著《到奴役之路》

(The Road to Serfdom by F.A.Hayek)之第七章


“控制财富生产就是控制生命。”

——Hilaire Belloc


最大多数会将自身业务之实际的方面认真考虑过的人,对于一行管制经济便多少会走上独裁路线这件事,是很少怀疑过的。我们大都知道,经济这件体系是这样复杂,而且各部门的活动又是相互关联着的。如果我们要有意予以管制,势必仰仗一群专家。这么一来,最后的责任和权力,必至落入一个总司令之手。这样的一个总司令,如果要认真执行其职权的话,他的行动一定会遭到民主程序之掣肘的。他为了要行得通,必须消灭民主程序。演变所及,不是民主程序阻碍着管制经济,便是管制经济消灭了民主:在一长远过程中,二者是不能并存的。凡此等等,显然皆系实行中央管制计划所造成的结果。中央管制计划背后所依据的思想,至少在西方世界,并未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西方许多人却又纵容中央管制计划之施行:他们是吞食了有毒的果实,然而他们还不知道哩!若干年来,主张计划经济的人也会给我们一点安慰。他们说,官方管制“只”适用于经济方面的事情,而不涉及别方面的事。琦斯(Stuart Chase)是一位最有名的计划经济者。他向我们保证,在实行计划的社会中,“如果只限于在经济方面从事计划,而不在别的方面从事计划,那末便可保持政治方面的民主。”他之所以作这种保证,是由于他有另一种想头。他以为,如果我们放弃我们生活中不甚重要的事情,或者放弃我们“应该”认为不甚重要的事情,那末,我们便可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得到较大的自由。许多人因着这种理由,在一方面极其憎恶政治上的独裁制度及独裁思想;可是,在经济范围中,却常为着独裁者而喧闹。(结果,大上其当。其他方面亦莫不然。——海光)

拥护经济管制的说法,并非诉诸我们的理智,而系诉诸我们的求生本能。这类说法,常常吸引着一些最优秀的头脑。假若计划经济真的可因吾人牺牲较小的享受而获致良好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那末谁能小看这种想头呢?如果经济生活所关涉者真的只是我们生活中卑不足道的一面,那末我们自然要用一切方法来使我们自己免于注意到那些烦琐的物质生活,让一些经济机构来管理好了。果能如此,我们的心灵便得以自由解放,来努力实现一些高尚的目标。

但是,不幸得很,许多人所相信的这种说法,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些人以为控制我们经济生活的权力只是控制着次等重要事物的权力。他们因为抱持这种想法,于是对于威胁我们经济自由的制度,也掉以轻心,漠漠然无动于衷。(译者按:世有若干非知识论方面的唯心论者亦系如此。这一类的人,专门注意一些Socio-Psychological accidents,甚至于一些fantastic constructions。彼等以为主观思构的秩序即是或即应是甚至或必然是外在世界事物发演之秩序。依次,彼等以为大家赖以正常生存的民主政治与自由经济等制度为卑不足道之“形而下的事物”,而不一思,设此“形而下的事物”不存,则所谓“形而上的事物”亦将忽焉而亡。当然,我们不能说,有了形而下的事物即必有“形而上的事物”。在此,译者只说没有形而下的事物即不能有所谓“形而上的事物”。个中分寸,极其严格,不可丝毫逾越也。如其不然,译者将成十九世纪的唯物论者。十九世纪的唯物论,如作为一纯哲学学说看,固粗鄙可笑,但无好坏之可言;然而,其所发生的实际心理效应,尤其透过经济事物所发生的实际心理效应,为当前世界大祸之一源。但是,与之相对立的唯心论,其所发生的心理效应,专门叫人高高玄玄,在云端里御风而行。结果,高处不胜寒,一跌下来便跌进地狱里了。最坏的唯物论遂得以乘之。世之严禁寡妇再嫁者,常等于鼓励其多找外遇。这两种“哲学”,不是叫人在云端呵冷风,便是叫人跑进地域受硫磺火烧。害莫大焉!今后吾人所需要的“哲学”,如其有之,其效应须是使人在平地上过日子的“哲学”。此点容有机会详析之。因若干唯心论者以为思想的建构秩序即事物之发演秩序,且视政治经济制度为卑不足道的“形下事物”,于是,除提倡玄门以外,一任千万人众,此身水煮火烧,麻木而不自觉。今日欲反极权以救世界,有而且只有鼓舞,翻新,并充实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之精神请注意:译者所谓“精神”,其意谓与唯心论者所谓之“精神”不同:为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叶启蒙时代之实征精神。这种精神,指向知识领域,已促起其时之知识革进;指向政治领域,促起大家实实征征地为人权与自由而奋斗。请注意:人权不是民权或“公民权”,二者大不相同,一字之差,切不可混为一谈也。至少,人权先于(Prior to)民权。一个人是否必须有民权,兹姑无论,但绝不可无人权。人而无人权,则根本活不下去,遑论其他?有而且只有救住了人权与自由这一层次,其他一切努力才实征地可有着落处,人文价值才可有安顿处。)

如果我们以为大多数人抱有纯经济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与我们生活的其他目标无关,那末,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吾人须知,除了守财奴的病态心理以外,就一般人而论,并没有与我们的生活之其他目标毫不相干的经济目标。有理性的动物的行为,其最后不是为经济而经济的。严格地说,在一般人的行为中,并没有“经济的动机”,而只有经济的因素。这些经济的因素,决定我们为些什么目标而奋斗。如果我们为金钱而努力,这是因为金钱能给我们最大的选择机会来享受我们努力之果实。可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我们有金钱收入,而大多数人的金钱收入又有限制,于是我们才感觉得到或多或少的贫困。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人憎恨金钱,说金钱是限制我们收人之符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系出于倒果为因。(东方则历来更有一奇特现象:在一方面,有些人高谈心性,对于金钱货利亦若不足挂齿者;在另一方面,许多人则以不可告人之手段在阴暗中搞钱。一在云端,一在地狱,很少正视金钱货利问题而构成一正确观念如英美经济思想家之所为者。一些道学先生调子悬得高入九天之上,罔顾人众实际生活之实际需要,于是一崩溃下来,若决江河,不可收拾,遂成今日之“金钱世界”。其他许许多多建构之崩溃,至少有一面系由同因所致。有些地方之所以糜烂至此,这类空谈心性的道学先生,是要负一方面责任的。当然,从学术眼光或思想品质方面看,理想主义的唯心论,较之经济的唯物论,其品质之高,实不可以道里计;但是,就效应或影响来看,在历史的长远演程中,二者之实际距离还小于其理论距离:绝非如理想主义的唯心论者所想象的,二者落入现实之距离亦若其理论距离之远。喀尔文之极权如配备现代统治技术,与斯达林之极权相较,二者所加于人众切肤之痛,初不因前者标尚宗教理想后者标尚唯物史观而有以异也。如谓理想主义的唯心论在现实中坏的影响与唯物论的有何不同,大体言之,前者之危害人类系阴柔性的,而后者系阳刚性的。当然,现代极权主义者如斯达林之流,深悉个中窃要,常将二者综合而运用之:心灵与物质一齐利用,一齐统治,两个极端“统一”结合,于是亘古未有之大乱临头焉。世之乱谈理想主义者,可不冷静反省哉?——译者)

金钱是人类所发明的自由之最大工具之一。在现存社会里,金钱为穷人大开自由选择之门。此一选择范围较之许多年代以前为富人开启的范围为大。许多社会主义者特别认为,我们在“金钱上的动因”,已经大为“非经济的激力”所代替。果真如此,而且我们考虑过金钱的真正意义为何,那末我们就比较了解金钱的作用何在。假若我们工作所得的一切酬报,并不以金钱偿付,只以社会地位或特权之形式偿付,或超越他人之权力来偿付,或以较佳之住宅及食物来偿付,或以旅行机会或教育机会来偿付,那末就意味着一点,即不复允许受酬者有选择之自由,而且给予酬报者不仅能决定报酬之大小,又能决定了受酬者享受酬报时应取何种形式。(译者按:以苏俄为模范的一切极权地区系以各种不同的程度这样办的。这种办法,叫做“包办”。未有极权而不“包办”者。但是,饥者易为食,渴为易为饮。当人被逼至一种境地以致失去生活之一切资据而饥极渴极时,也就顾不了许多,只有接受这一套办法,甚至唯恐求之不得了。多数不得不接受这一套办法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几乎定型的生活方式:其中有许多“资深”者离开这一套办法便无以为生。这么一来,这一套办法,逐渐成为统治纽带之一环,或支持统治之一面。这套办法一与统治结不解之缘,势必逐渐扩大。扩大之结果,不是吞没整个社会,便是斲(zhuó)丧整个社会之生机。于是,社会日渐丧失其独立性,步步走向非依赖统治机构不能生存之途。社会如此,遑论个人?个人之准备受酬者,只得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人的尊严,岂不扫地以尽?所以,今日人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不是这一集团或那一集团的现实权力得失的问题,而是“人之所以为人”受到挑战的问题。只有从这一基本处着想,我们才能摸到对抗极权制度的痒处。如不此之图,其他恐是表面文章。)

在有关经济的事务中,我们应能自由决定什么事物对于我们比较重要,什么事物比较不重要。或者,我们也许可以说,在现存社会中,解决我们的经济问题的,正是我们自己。但是,如果经济事务受到管制,那末除非我们为求达到一项特殊的经济目标,否则必须处处受到管制。或者,当我们宣示我们的某项特殊经济目标为何时,如果我们必须使此项目标为官方所赞同,那末我们的经济行为便是处处受到官方控制了。

这样看来,由计划经济所引起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能否以我们所选择的方法来满足我们认为多少有些重要性的需求之问题而已。计划经济还引起别的许许多多问题。其中之一是,从事选择时,决定何者对于我们比较重要,以及何者对于我们比较不重要的人,是否就是我们自己,或者竟是执行计划者。吾人必须明了,一切经济活动如悉由官方管制,则所管制者不仅为我们生活中一部分卑不足道的事物,而且还管制着我们藉以达到我们的目标之一切方法。任何人,只要控制着我们藉以达到我们的目标之一切方法,也就足以决定拿什么东西来满足我们,决定不拿什么东西来满足我们。任何人一旦控制着我们藉以达到目标的方法,那末不独可决定我们应该达到什么目标,甚至可更进而决定什么价值高尚,什么价值低劣了。不独此也,他可以进而决定大家应该信仰什么,以至于应该怎样努力。(译者按:俄式极权统治就是这么办的。这种统治已经藉着控制住一切基本生存工具——“下层建筑”,来翻造人的灵魂,并出产“真理”。培根说:“知识即权力”。斯达林等应须说:“权力即知识”。有了权力,即有了一切。有了权力,可以制造一切。有了权力,无知识可以变成有知识,凡夫立刻可成神圣,当然可替大家决定生活方式,是非标准,以至于人生目的。这就是“欲与天公共比高”。极权统治者不独要夺尽人间的一切权力,而且要僭取上帝的权力。何其狂妄至此——这类人物一天不休,天下大乱一日不止。)

若干年来,计划经济者亦尝应允吾人享受若干经济自由。但彼等所谓应允我们享受若干经济自由,其意义恰好是说,我们必须放弃自行解决经济问题之权,并由彼等代吾人作种种选择。因为,在现代社会组织与结构之下,我们一举一动,几乎都有赖乎他人供给的工具。计划经济一行,则吾人之生活势非全部遭受统治不止,在计划经济之下吾人从原始需要到我们与亲朋的关系,从吾人工作之性质到空闲时间之利用,几乎很难找出一事不受计划者之“有意识的”控制。(这就连蜂蚁都不如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味?——译者)

吾人须知,主持计划经济者,即使不直接控制吾人之消费,也不见得不能全部控制住吾人之私生活。计划的社会大概在某种程度以内采取配给制和相似的办法。可是,主持计划经济者对吾人私生活之控制并不一定限于这些办法。如果消费者不过只是在名义上得以自由消费其收入的话,那末便是在实际上受官方控制。无疑,在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中,官方具有控制一切消费之权力。

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我们的选择自由系基于一项事实之上,即是,如一人拒绝满足吾人之希望,则吾人可转而求诸他人。可是,如吾人面临一独占者,则吾人惟有任其摆布。时至今日,管制全部经济体系的官方,实乃吾人所可思议之最有权力的经济独占者。(译者按:在事实上,此种独占者所造成之桎梏与灾害,并不因其藉标榜“经济平等”或“社会正义”起家而稍减。恰恰相反,因此种独占者握有全能且无与之抗者,其所造成的桎梏与灾害之普遍与深入,远非私人独占者所可比拟。极权暴政与经济统治者,互相表里之现代灾害也。可不惧哉!)即令吾人或不需惧怕官方滥用此一权力亦如私人独占者之所为,且官方之目标或非强夺最高限度的财政所得,官方依然有全权决定吾人需在何种条件之下拿出些什么。握有独占权的官方,不仅能决定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用品和接受任何种服务,并且可以决定得到多少。不仅此也,官方还可以决定将这些东西分配给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团体;而且,如果官方高兴的话,还可以分配给不同的人,它高兴给谁就给谁,高兴给他多少就给他多少。

吾人须知,从控制生产和物价所产生的权力往往是没有限制的。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我们购买一物时所需付之价格,系基于其他相关的东西之数量而定。且价格之高下,从不依任何人之意志而决定。复次,如吾人发现一物之价格太高,吾人即得自由找别的地方去买。吾人此类选择设遇阻碍,那末并非由于有人不予同意,而系因在别处价钱也系如此所致。在管制经济下,若官方有权监视个人追求的经济目标,则一定会利用其权力以助私人达到某些目标,并阻止私人达到别的目标。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我们不能依自己的看法来决定我们应喜欢什么,或不应喜欢什么,以便决定我们应该得到什么;而是别人代我们作这些决定。既然官方有权阻挠任何人规避其所强制加诸大家的规定,于是它可以控制住我们的消费。其控制之有效程度,亦若其直接规定吾人必须如何花去我们的收入然。(译者按:这就是百分之一百的经济的父权主义(Economic Paternalism)。在历史的过去,政治的父权主义(Political Paternalism)盛行。到了现代,二者紧密结合于俄式极权统治体系以内。于是,受其统治者,虽亿万人亦不能动弹矣!世人欲免此浩劫,须及早清醒预防。若待其势已成,天罗地网撒下,便万劫不复矣!)

当然,即使在社会最好的部分,我们要自作决定与选择还是会受到种种限制的。在这个社会中,很少人有充分的选择行业之自由。但是,问题之重点并不在此。问题之重点,在我们是否能主动地自作选择。我们不能绝对束缚于别人替我们选择的行业之上。我们应该保有改行之自由。我们应须可以牺牲当前的利益来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我们无论作何努力都无以改变这些情况,那是最令人无可忍受的事情。(在特殊遭际之下的人,多失去此种自由。此固可悲,但如忘记或竟不知人应有此种自由,一若生而盲目者不知太阳之美,则尤为可悲。——译者)

一个政府可以做许多事情使大家消息灵通,让大家具有选择行业方面足够的知识,并且令大家因此容易找到从事其愿意选择的行业之机会。但是,吾人必须明了,政府此类行为能增加个人从事某项事业之机会,但往往与现在普遍赞同的和实行的“计划经济”刚好相反。虽然,最大多数的计划经济者允诺我们,在新的计划社会里,将会小心翼翼地保持个人择业之自由,甚至增加这种自由;但是,他们所作的诺言常比他们所能兑现的事实为多。(在若干政治范围中,尤其如此。甚且有专门出产“诺言”以作政治资本者。此固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颇足为奇者,为出产诺言成为习惯,而听信诺言亦成为习惯。当然,人穷至极时,即持假钞,亦聊起象征作用:望梅可以止渴也,悲夫!——译者)如果他们从事计划,那末他们必须控制住各门商业及行业之关卡,控制住酬报之条件,或者二者都予控制。几乎在一切已知的计划经济实例中,此类控制是必须首先实施的方案。如果此类管制系普遍由一单一的官方机构执行,那末我们就不必胡思乱想,以为官方所允诺的“自由选择行业”之说会兑现。在计划经济成熟的社会,“选择行业之自由”势必消减无余。在计划经济之下,大家所能希望的唯一“选择”,就是一任政府包办“选择”。(亦如由其包办选举然——译者)政府从事“选择”时,他们认为在客观上需要那种人,就派遣那些人去。(其尤甚者,更依据这一原则来调配青年的,代定其志愿。结果,被其调配之人,都变的“身不由主”。身不由主者,就是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自己的了。人生之可悲,孰甚于此?——译者)

在计划经济之下,即使主持计划的官方之行动限制到规定雇用条件,并且藉此试行管制行业人员之数目,结果也好不了多少。若事先规定酬报数量,则此种办法之足以有效限制许多人之从事某些行业,几无异于把许多人从某些行业中排斥出来。因为,这两种办法所产生的实际结果相差无几。假如官方又规定全部酬报之种类,并且选择雇员时还要举行考试,则求职者希求得到职业之欲望,几乎不在考虑之列。(问题只看你要不要活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人被折磨得志气全消。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志气全消,则生力从何而来呢?生力无从而来,又怎会有大的作为呢?从反面去看,有而且唯有在一个自由社会里,个人才有选择之自由。个人有选择之自由,才能保持其志节。个人保持了志节,才会放射出各自的光芒和力量。所以,有而且唯有自由的社会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有了真正的力量的社会,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有而且唯有自由的社会才可能有大的作为。——译者)俗语说,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有的人不喜欢做刻板的琐事,而喜欢做一些无定时的工作。这样的人,也许乐天安命,襟怀豁达。他只希望得到一点点收入,或不定期的收入就满足了。显然得很,这样人是无害于人的。但在计划社会之中,他便无法生存下去。在计划社会中,一切力求标准化,划一化,和简单化。这样一来,个人置身其中,一举一动都得受规定,被控制。这真是无所逃出于天地之间了。执行计划的官方为要把这种巨大的工作易于管理,必须将各个人之个别差异归约到几种简单的范畴以内,而且这几种范畴又是易于互相改换的。(例如,驾驶汽车者可以改换为驾驶坦克车。反之亦然。——译者)至于各个人之间精微的个性差异与能力差异,官方必须有意予以忽略。因不有意予以忽略,则计划碍难行通。

虽然,实行计划者有时宣言实行计划之目标是使人不复只成为一种工具;但是,在事实上,个人在计划社会中必至成为工具,且其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之程度,为前所未有者。因为,在计划之中无法顾及个人之好恶。而个人之好恶,在人之所以为人方面,只要其无损于他人,又是如此之重要。在计划社会中,个人常被官方用来为一些空空洞洞的口号而献身,例如,“社会福利”,或“社群之善”,等等。(无论如何,这些玩意儿都是近代的“大谎言”。这类好听谎言,至少在东方世界,不知骗苦了多少天真的好人,害得他们肝脑涂地,暴骨原野,搞得天翻地覆,祸乱相寻,结果却便宜了唆使他们“为理想而牺牲”的少数“先知”们,筑成了权力的宝座,万人却更遭奴辱。这一条路,无以名之,姑名之曰,“好人作乱”之路。至少在东方世界,如果再走这条“好人作乱”之路,那末将会应验圣经上所说的“没有一块砖头砌在一块砖头上”。——译者)

许多人在经济问题上常抱种种如愿的想法。其中有一种如愿的想法,以为我们现在忍受贫困于一时,将来则可发挥社会“潜在的富力”。照我们看来,这种说法是不足信的。自有社会主义以来,社会主义者会用各种不同的说法来宣讲“发展潜在富力”。显然,这种说法是假的。其为假也,与百年前固无以异。自有社会主义以来,没有任何主张“发展潜在富力”的人弄出一个可行的经济计划来增进生产,并藉此使欧洲免于他们所谓的“贫困”,遑论整个世界?所谓“发展潜在富力”之说,倡之者或不诚实,或不知其究为何意。然而,这一虚妄的希望却把大家驱上计划经济之路。(可不戒哉?现代共产主义者有一特色,即鼓励人牺牲“现在”以为“将来”。而彼等所谓之“将来”,又从无一定之界说,颇类街头彩票铺之市招“明日开奖”。彼等所谓之“明日”,并非大年初一,而系无穷无尽之岁月。尝见有跑狗者,置一假兔于狗前,以电动之,假兔奔驰不已,真狗则穷追不已。操纵者则因之博利焉。今之“未来主义”之于群众,与假兔之于真狗,奚何以异哉?——译者)

然而,计划经济运动依然利用这一虚妄的信仰而发展。计划主义者以为计划经济,较之自由经济,确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可是,这种说法,近年以来,不断为大多数研究此类问题的学人所驳斥。时至今日,即使采取社会主义眼光的许多学者,如果已经认真研究过中央管制计划问题,他们就会承认,计划经济之效率如能与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相等。则感心满意足。这类经济学者之所以主张主张计划经济,不复因计划经济有较为优越的生产能力,而系因他们以为在计划经济之下财富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认真来说,此种说法,是主张计划经济之唯一有力的论证。无可否认,如果我们想要依照某些预先规定好了的标准来分配财富,如果我们有意要决定何人可得何种酬报,那末我们确乎必须将整个经济体系加以计划与管制。但是,吾人须知,问题之所在,仍在我们实现某些人所标尚之“社会正义”的理想时所须偿付之代价,是否制造更多的不安和更多的压迫。(推广言之,凡社会发生激剧而巨大的人为变动,从中获利者总是少数野心人物及其亲近的附随之众;而最大多数的人,无论在变动之前夜或变动漩涡之中,悉沦为牺牲品,其惨痛必数倍于昔,至少从未有蒙其利者。东方世界数十年来之变乱可证此言为真。劫后余生,何不三思之耶?——译者)

有许多人对于“以集体方式来满足大家的需要”之事抱有热望。社会主义者则利用此种热望为极权政治铺路。(千真万确——译者)吾人须知,如以集体方式来满足大家的需要,我们就只能在指定的时间和预先规定好了的方式以内来满足需要。(这与来亨鸡用膳有何不同?——译者)自然,这种热望,有一部分是被用来作政治教育方式的。(一针见血之语——译者)

有人常说,如无经济自由,则所谓政治自由便无意义。这话是确实真的。这话之为真,其意义与计划主义者用此语时之意义几乎完全相反。在社会生活中,经济自由乃任何其他自由之必要条件。然而,经济自由只能在某些条件之下解放个人,并且让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之自由。我们既然保有经济自由及选择的权利,当然同时负有种种责任,并且无可避免地要冒些风险。这是不在话下的。

译者附志:本章有所删节。



进入 殷海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哈耶克  

本文责编:黎振宇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543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