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战略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9 次 更新时间:2015-01-29 09:31

进入专题: 人民币国际化  

薛生强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繁荣的现实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现需要配合有效的宏观管理,对金融风险采取准确的度量并进行防范管理,及时分析、处理、改进外汇管理中存在的宏观和微观问题,同时审慎制定汇率政策,理解、开发并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解决内外经济困局。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进程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自1991年以来,我国在国际收支方面一直是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保持贸易顺差状态,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人民银行为了避免由外汇储备增加而带来的基础货币上升而采取了货币冲销政策,但是,该政策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中国经济的扭曲发展。而避免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几次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自二战以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人们迫切希望各国政府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来对现有的货币体系进行变革,而这也正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机遇。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机遇的另一面往往是挑战,因此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其可能蕴含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首先,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效降低外贸金融市场存在的交易风险。在国际贸易中,因为使用不同币种而需要进行兑换,因此产生了汇兑费用,当汇率不稳定时便会存在汇兑风险,外币与本币的汇价波动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之付出额外成本。而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我国企业在外贸交易中便可实现人民币结算,降低交易成本,规避交易风险。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够提高央行的财政收入。央行能够通过货币发行获得铸币税,这是其发行货币的财政收益。对国内来说,铸币税是强制执行的,而对国际来说,铸币税是不能对其他国家强制施行的,但却能够通过以货币换取国外的商品、劳务或直接投资来获取无成本的收益。有研究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将给我国带来年均25亿美元的稳定收入。

再次,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目前由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内外压力。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美元外汇储备量最大的国家。这一方面有利于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交易秩序,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带来挑战。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我国对美元的外汇依赖,同时还能够加强人民币的对外输出,解决国内资金过剩问题。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就目前而言,由于欧美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这些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范围广泛流通的同时,对世界经济也产生较大影响。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同样也会对国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也就掌握了对国际性货币的调节权与发行权,改变我国人民币的被动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的负向效应。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会给我国带来金融递增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意味着我国货币交易金额的扩大、金融流动性的增加,这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和金融市场的风险也会成倍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还意味着人民币失去了国家金融政策的保护,会产生资本输入、通货膨胀的危险,从而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金融危机。其次,人民币国际化会降低货币的调控效应。当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其必然要在国际金融市场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而不能自由地通过货币来调节国内经济发展,货币的国内调控效应也因此会降低。最后,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货币难以管理的效应。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必然会带来境外流通数量、范围的大规模增加,将会给人民币的境外监管增加难度,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必然要为此增加管理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经济基础。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长期以8%的年均增长幅度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外贸进出口总值也是世界第一,这也表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增加,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我国金融机制的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变革,在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始进入金融市场,这也促进了我国金融政策以及相应监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宏观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约束力增强。在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国家银行监管委员会,主要用来设计国家货币的发行管理政策和金融业的调控制度。这种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保证金融行业的稳定、货币政策的稳健,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为经济的稳定增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管理环境。

人民币与外币汇率趋于平稳,我国国际清偿能力提高。2005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使得我国的外汇管制力度不断下降,同时,来自国际贸易与政治方面的压力,促使我国的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2010年,我国再次启动汇率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有碎步式的升值趋势。在此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围绕央行而建立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一行三会”的组织模式,这促使我国完备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量的快速增加,也提高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结算能力,我国国际清偿能力的良好声誉也正得益于此。此外,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保障力量。

人民币自由兑换目标逐步实现。我国的人民币兑换政策逐步完善,自由兑换目标也逐步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之后,往往会导致大量的国外资本进入中国,这在短期内会造成国内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政府金融调控能力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我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需要坚持谨慎和稳健的原则。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首先,我国金融市场还较为落后。国际货币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自由兑换,其兑换自由程度越高,国外货币持有者使用和获得该货币的几率越大,这种货币的风险也越小。而要实现这种货币自由兑换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拥有一个高度开放且发达的金融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有更多的金融交易工具,满足了不同持有者的交易需求,也为该国货币的流通结算提供便利。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资产交易规模和总量不大,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限制了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与流通路径,国内的资本项目难以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的国际流动和兑换也就受到了限制,外国投资者也就不愿意大量持有人民币,从而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其次,我国的汇率、利率市场化不足。世界货币的出现其实也是一个市场不断选择的结果,因此作为使用价格的汇率和利率也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汇率和利率的自由浮动和市场化是国际货币的重要特征。汇率的浮动能够反映该货币的价值量,体现外汇市场的真实供需状况,也有利于政府依据市场情况进行宏观调控。我国自2005年以后,虽然对汇率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但距离全面市场化任重而道远。

最后,我国金融监管水平不高。货币国际化将带来金融风险的成倍扩张,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难以避免金融风险的增长,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国家必须增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应对能力。而强有力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来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其有着宏观调控方面的高超操作技巧和丰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但从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来看,其对经济变化的应对经验不足,也没有处理较大金融性危机的实践操作经验,很可能难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国际层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国际政治斗争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当前的国际政治斗争中,经济实力也成为各国政治角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其也能够明显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这就必然要影响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长期以来,在东西方政治理念的差异之下,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日等货币大国的阻挠。除此之外,如印度等国家也会因为本国的利益而在战略上选择阻碍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美元惯性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长期运行,这也使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美元惯性,具体表现在:汇率风险管理体制以美元为中心而制定,产品交易以美元计价较为活跃,外汇市场的交易量以美元规模最大等等。美元在国际市场的活跃意味着美元使用成本的降低,这也使得交易者更愿意使用和持有美元。这也是我国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巨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将我国与美元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元贬值与否也关系着我国美元资产的价值高低,因此,美元惯性影响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完善举措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内生性增长能力。美日以及欧盟的货币能够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通兑换的货币,这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有密切联系的。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货币被他国接受的可能性愈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总量上更是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民产值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却有着较大差距,因此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还是需要继续发展国内经济。②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虽然追求速度,但更加注重质量,这样才能持续健康增长,最终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经济大国。为此,我国应该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此外,我国还要改变以往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出口的状况,制定能够吸引民间资金的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提高经济的内生性能力,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保持人民币币值对内对外的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对外价值的稳定,这样才能够使得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对人民币保持信心,投资者能够认可人民币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性,这样人民币才有了国际化的基础。为此,我国应该深入进行人民币的汇率机制改革,保障其资产价值的稳定。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并不是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而是通过建立一个双向浮动的汇率机制来保证人民币汇率避免出现大幅波动。而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汇率机制,最为关键的是要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其交易品种与方式,完善其准入和退出机制。

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其保持对内币值的稳定,这主要就是要求央行能够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因相关经济部门或地方政府而影响自身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注意力从汇率上转移到关注价格的稳定上。保持人民币对内币值的稳定,能够增强他国企业和居民对我国人民币的信赖,减少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增强了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信誉,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加快完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机制。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基本特征之一便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而目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之一便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还有着诸多限制。因此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不可逆挡的潮流趋势。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的实现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过快实现则可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为此,我国可以初步尝试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民币跨境流动体系。建议先从沿海发达地区再逐步转向内陆和边境地区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逐步扩大试点的覆盖范围,使之由周边国家逐步覆盖亚洲国家,形成一个人民币流出的初级机制,这能够有效地扩大人民币的境外使用范围。

在建立人民币流出机制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建设,国家可以通过支持别国经济发展的方式来培养境外非居民企业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还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就贸易交易活动事项对境外非居民企业展开人民币融资,这都有利于人民币的回流。完善的流出与回流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在外汇管制上继续保持宽松政策,如在资金流入上,对外国直接投资可实行自由兑换政策,并在投资规模上放宽管制,在资金流出方面,相关部门应该简化繁琐的审批程序,这能够促进境内金融机构或居民加大对国外的投资,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其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银行方面还可以开展面向周边国家企业或政府机构的人民币信贷业务,这能够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区域和影响范围,有效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

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坚实的环境基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我国无法将国内国外金融市场的走势结合以来,并以此来反映和判断国际金融的形式与未来走向,人民币也就无法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调整,不能参与到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活动,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国际化。因此,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还要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

在国内,可以依托上海国际金融的建设,完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建设,促成二级交易机制的形成,丰富金融交易的品种,促使更多的国内外交易主体参与其中,这能够缓解大量外部资金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在境外,可以依托香港逐步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多样的人民币投资业务,这样既能够让境外人民币回流中国市场,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民币通过香港融入到全球资本市场之中,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流通。

 

(作者为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宁夏金融学会理事、宁夏保险学会理事)

 

【注释】

①[美]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 960~2030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曹凤岐:“超主权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前沿》,2010年第6期。


    进入专题: 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32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