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勇:习近平打造中国模式2.0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5 次 更新时间:2014-12-29 20:02

进入专题: 中国模式  

姜志勇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新一任的总书记,如今两年时间匆匆而过,回首习近平两年来的施政举措和他所阐述的施政理念,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正在努力改变中国原有的发展、稳定和改革模式,努力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着力打造中国模式的2.0版。

中国模式的三阶段

一个国家采用的模式是一个国家的大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它至少要能回答三个问题:如何实现发展?如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在发展和稳定之间如何保持变革的张力?围绕这三个问题,中国建国以来,共采用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毛泽东时代的苏联模式。在毛泽东时代,建国不久后就把苏联的模式照搬了过来,苏联模式也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发展上实行政府严格控制的计划经济,国营经济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农业不惜代价支持工业发展;在稳定上实行政府绝对控制经济和社会,人民的衣食住行都要国家来安排,意识形态在国家各领域处于突出位置,通过思想的道路来实现对人的管理和控制;在发展和稳定的张力方面,因为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绝对控制,发展是低效的、粗放的,甚至是盲目的,由于计划的极其不合理,国家出现了大跃进、超英赶美等盲目发展,在国家绝对控制形成的超稳定结构下,发展处于次要的地位,而要改变这种结构、释放发展动力的变革自然就难以实现,毛泽东时代,国家有过几次经济管理变革的尝试,但都陷入了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循环之中。

毛泽东时代的模式是斯大林模式,不是中国自己的模式,因此不能称为中国模式,真正的中国模式是邓小平时代探索出的,这即是中国模式的1.0版,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放弃了计划经济和国家对价格的管制,在发展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国有企业仍然在支配国民经济的命脉,但社会被赋予了极大的发展自主权,非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构市场、明确政府的发展职责、培养企业家,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在稳定上,国家放松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制定游戏规则,进行威权主义,并把经济增长当为实现国家稳定的重要支撑,实行惠民政策,事实上这样的策略很成功,富起来的国人已经普遍认识到,保持国家的持续稳定是继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变革方面,通过中西对比的差距感,中国精英普遍认为,中国要赶上西方必须进行变革,变革也是政治精英、政党精英的普遍共识,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长期执政,就必须不断变革、不断适应新时代、不断让自身变得更强大。

邓小平时代开创的中国模式实现了中国的发展,保持了中国的稳定,中国变得日渐强大,中国模式也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不过这种模式也存在致命的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环境,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发展是粗放的、低附加值的,且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把经济发展当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导致中国数据的水分太大,中国陷入虚高增长中;在稳定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人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自我利益意识不断增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而且更为值得担忧的是政府官员和军队腐败的泛滥,内外两个因素把中国政治稳定置于危险之中;在变革方面,虽然各方都意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但发展起来的利益集团已经可以操控变革,让变革成为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变革的正义性正成为一个普遍的话题。总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邓小平开创的中国模式1.0版虽然外表依然光鲜,但内在已经问题重重,已经到了必须更新换代的时候。

习近平上任两年来,着力打造中国模式的升级版,即中国模式的2.0版,为此他采取了多重举措。当然,为了比较逻辑的阐述他的施政理念和施政措施,这里先说变革。在变革方面,他针对中国模式1.0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的改革计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党和社会六大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作用论,经济改革可以为其他几个方面改革提供动力;在发展上,发展是围绕变革的发展,通过摈弃追求高GDP、放弃大举政府刺激的投资、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民间企业发展,经济的变革正在进行;通过把经济发展带入新常态,从而促使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转变发展观念,严格控制或不再审批、新建“三高”企业,着力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地位,并制定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哪些国土应该禁止发展、哪些国土应该限制发展进行了规定;在稳定上,通过反腐来刮骨疗伤,治标的反腐能为治本的法治建设树立氛围和环境,并通过机构改革、简政放权等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确保稳定的能力。习近平两年中采取的措施有很多,更多的措施还在酝酿中,不过他打造中国模式2.0版的决心和策略已经显露出来。

中国模式2.0版的特点

治理一个国家,至少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无为,即只保证政府的日常运转和稳定,至于发展则不是关心的话题,这种无为的方式很大可能沦为无所作为;二是有所作为,在保证政府日常运转和稳定的基础上,还积极推动发展,领导人争取在自己任期内保证经济的增长、就业增加、民生和谐,争取有所所为;三是领导人不仅仅追求自己任期内有所作为,还放眼长远,着力建构制度,为未来若干年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采用第一种治理方式的领导人很可能是无所为的人,甚至是庸人和懒人,采用第二种治理方式的人只是守成之人,即在任期更替的接力棒中,确保自己这一棒不落后、不出乱,而采用第三种方式的则是创业之人,他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如是君主的话,则是中兴之主。

习近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一词是核心,可以说全面现代化是他追求的目标。然而仔细分析他的改革蓝图和施政措施,“现代化”的最大特点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这是国人对“现代化”理解和认识的提升,而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又可以细分为七大方面,即七大特点:

一是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政治发展要坚持自己的道路,走中国自己的民主发展道路,这一条道路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党内民主结合的民主制度,在今年人大成立60周年、政协成立65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详细的阐明了中国的民主改革策略。

二是经济的市场化。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化,继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更加强调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设限;调控的市场化,更加完善行政调控和市场决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是文化的中国化。习近平多次在多种场合提到中国文化,多次强调要发挥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此外,他还把中国文化作为决定中国要走独特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0月份召开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学习的主题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超过了建国后的历任领导人。

四是治理的法治化。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依法治国的《决定》,这是我国法治建设上的重要性文件。为什么要在此时推进法治建设?从《决定》来看,我国现在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任务和目标,例如全面改革、全面小康、环境保护等的实现,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从行政保障到法治保障,也是变革的自身内容,只有实现这种转变,中国才能摆脱行政过度干预和行政权力滥用现象,建立起现代的治理体系。

五是社会的自治化。在习近平的思路中,社会自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约束政府权力,减少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而社会自治能弥补行政权力收缩留下的权力空间,并对行政权力是否收缩、是否滥用起到监督作用。此外,社会自治是保证人民合理权利和利益的需要,一个连自治权都没有的社会,其合理权力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要实现这个目标,社会的自治化也是必须的,没有自治何来自由?当然,政府权力收缩后将更多依靠法治来管理。

六是环境的生态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环境的状况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弥漫的雾霾,让我们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而这个变革思路就是生态化。生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和生物链,有一个优美的环境,且这个环境中有完整合理的生物链,但环境美化容易,生物链完善则难。在许多山区,虽然封山育林不少年,但以前被破坏的生物链并没有建立起来,生态链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业。

七是政党的廉洁化。围绕治理腐败、建设一个廉洁的政党,习近平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现在党内生活也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但未来在如何约束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腐败方面还应该有更长效的机制,尤其是应该建立腐败的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现腐败,即使是苗头,哪怕腐败金额没有达到惩处的标准,也应调离重要岗位、甚至直接免除领导职务,以免带病上岗、带病提拔,而不是口头教育、警告了事。  (姜志勇,国家信息中心副处长)

    进入专题: 中国模式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95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