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中美对日认知鸿沟与中美日三边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9 次 更新时间:2014-07-20 09:44

进入专题: 中美日  

张云  

 

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和表态常常让中国感到失望,困惑甚至愤怒。2013年底,美国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公开表示"失望"后,中国一度感到似乎同美国在对日问题上有了共同点,但很快美国在历史问题上保持缄默,又再度让中国感到失望。

奥巴马总统更是在4月下旬访日时,首次明确了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的防卫义务,中国警告美国"选边站"是对日本发出错误信号,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访日期间,美国副总统拜登在会见到访的自民党干事长石破茂时,均对日本方面就安全保障政策,特别是集团自卫权的宪法解释修改的讨论表示了欢迎和支持。

7月初,日本解禁集团自卫权,中国高度警惕军国主义复活,而美国国防部立即发表欢迎声明。这些让中国感到不解:难道美国就不担心日本右倾化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损害美国利益吗?围绕"日本问题",中美在政策上表现出来的不同背后,其实是中美双方存在着对日本认知的鸿沟。

 

中美对日认知的五大差别

对外政策和官方表态的差别,实际上是主流认知不同的表现,笔者认为中美之间至少存在五个方面的对日认知差别。

一、历史问题:日本是否在急速右倾化?美国尽管对于安倍晋三政权的民族主义倾向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但不认为日本整体急速右倾。安倍晋三的再次当选建立在民众对于"安倍经济学"的期待和对民主党失望的基础上,而不是认同其历史上的修正主义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日本亚洲外交的紧张局面。3月24日《日本经济新闻》公布的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关心的最优先课题先后顺序为社会保障(33%)、财政(20%)、改革(18%)、外交政策(18%)、安保政策(5%)。另一项舆论调查显示,42%日本人认为民族主义高扬不好,认为好的比率为32%。在被问及什么时候最有爱国心,回答最多为比赛胜利的时候。中国则认为日本政治高度右倾,社会走向保守。

二、安全问题:日本是否在复辟军国主义?在美国看来,尽管从感情上来说,一部分日本政治家仍然对过去的帝国主义"荣光"念念不忘,但从理性角度看,日本却没有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意愿,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环境。没有意愿指的是,日本并没有像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那样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或者解放黄种人等意识形态式样的对外计划,尽管日本近来宣传"价值观外交",但这些内容都是美国外交口号的翻版,而不是日本的独创。在美国看来,日本在安全上的意愿主要是在日美同盟框架内加强国防力量。没有能力不是指日本没有能力和技术发展武器装备,而是指日本财政状况不可能允许任何大规模的军备建设。在安倍晋三执政前,日本的防务费连续10年下降,尽管安倍改变了这个趋势,但会不会大幅度提升仍然有待观察。而在中国看来。日本修改集团自卫权的宪法解释,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增加军费即便不是回归军国主义,至少是走向军事大国的现实证据。

三、日美同盟:日本是否会成为脱缰野马?不少中国专家认为,随着美国的衰落,美国开始管不住日本了。然而美国并不认为日本会脱离日美同盟框架,选择日美同盟是日本实现自身安全的最佳选择。2012年日本内阁府(由总理府、经济企划厅、冲绳开发厅组成,主要负责日本国家行政事务,是内阁下属的行政机关)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81.2%接受调查者支持日美同盟,仅有23.4%受访者认为国家安全会因为自身军事实力不足而受到威胁。而一个相对衰落的美国,要保持在东亚的存在必须依赖盟国的基地提供和成本分担,在安全利益上可以说日美同盟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无论是集团自卫权解禁还是防卫费增加,事实上都是美国在首先和持续地鼓励日本,如果美国真的非常担心日本就不会这样做了。美国认为只要日本坚持日美同盟框架安全有保证就不会失控,美国也有能力管控日本。而且美国在鼓励日本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原则,在集团自卫权修改宪法解释美国持积极态度,对于修改宪法则持消极态度。

四、日本是包袱还是资产?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日本至少现在看上去主要是一个"麻烦制造者",而美国虽然对日本也有担忧,但主要把日本看成是一个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资产。美国认为日本作为技术原产国,工业化自动化程度高,国民素质也高,还有很多资源没有被用在国际上。也就是说,美国人看到的是日本可以做出更多国际贡献的潜力,包括在安全方面。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让日本在可控范围内扮演更加积极的国际角色。正如美国前国务卿万斯于1980年代初所言:"我们要敦促日本增加军事预算,但是问题是到什么程度"。例如在核技术上,日美签署有非常详细的协定,这让美国对于日本的核能发展有高度的监管能力。

 

中美应加强对日认知的沟通

五、安倍晋三是不是意识形态原教旨主义者?安倍晋三当选后显现出来的历史修正主义,强化国家教育的保守思想,增加军费,通过宪法解释解禁安全政策等做法,的确会让人有这样的疑问。然而,美国主流认知认为安倍主要还是一个务实主义的现实领导人,尽管显得非常意识形态化,但在关键时候仍然会判断利益得失。美国很清楚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同安倍存在分歧,但不愿意把这种分歧带到实际国家利益上去,奥巴马与安倍关系的定位就是工作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年底,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前在冲绳的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问题上做出了大量努力,而美国虽然对参拜表示失望,但对安倍的上述努力仍然表示赞赏。中国则认为安倍在历史问题上的修正主义意识形态顽固远大于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同安倍政府打交道改善关系不抱希望。

中美在日本问题上,历史遭遇不同,关系结构各异,对日本的认知出现上述差别并不奇怪,但出现上述鸿沟式全面差距就会可能引发政策上的冲突,进而产生中美之间互不信任的再生产。而中美关系如果因此受到损害,那将会对三边关系乃至地区结构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美国来说,必须对中日双边关系的敏感性,历史特殊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国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国对日本的认知,但须要了解中国人在看待日本时会与美国有如此不同的原因。美国在战后占领日本长达六年,至今在日本还有大量的基地并驻有美军,这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日美关系的结构。同一件事情美国和中国的看法会很不一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日本将租用民间船只运送自卫队的新闻解读,美国会认为这是日本费用紧张而采取的节约成本措施,而中国很可能会认为这是日本官民并举再军备。然而,这种认知上的差别会导致中美之间产生误读,中国可能会过多地认为日美联手遏制中国,而美国则认为中国的反弹是为了破坏日美同盟。

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接受美国人对日本的认知。然而,了解美国人如何看待日本并非对中国毫无益处。从一开始就拒绝倾听另一方的看法,本身就意味着自身失去从新的角度看问题的机会。例如美国看到了日本在安全政策修改中,的确是有其自身现实需要的客观背景的一面。2013年初,在阿尔及利亚发生了10名日本人被恐怖集团袭击死亡的事件,然而日本在情报收集上几乎完全依靠欧美国家,内部省厅相互协调也不力,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修改《自卫队法》,允许自卫队使用陆上运输来救助海外撤侨,同时允许自卫队在撤侨时携带武器,但是正当防卫的武器使用基准没有放宽。但是这些非常具体的日本诉求部分,可能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一定了解。

亚太国际关系未来,日本不大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者,美国和中国才是布局者和控局者。然而,中美之间可能因为对于日本认知的差别而导致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增加,带来意想不到的冲突,这就需要中美在战略对话中加入沟通双方对日本看法的议程。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进入专题: 中美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38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