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改革试点的走样变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13 次 更新时间:2014-05-13 00:41

进入专题: 改革试点  

杨雪冬  

 

“试点”是中国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的重要方法,也被视为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试点”起到了试验的作用,可以先在局部尝试,然后总结改进,在更大范围实施。这既减少了错误决策的成本,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党一直很重视“试点”方法,并将其写进了1958年由毛泽东亲自参与并制订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列为其中的一条,即第十八条:“普遍推广试验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导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试点”逐渐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工作的抓手,寻求工作突破的手段。“试点”从经济领域扩散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就中央层面而言,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对于“试点”也越来越重视,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试点”的功能也从单一政策实验转变为综合政策实验,因此“试点”的规模也更大、行政层次更高,并且出现了跨区域化。

然而,随着“试点”数量、类型的增加,“试点”资格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竞争的对象,并由此引发了相当数量的“试点”功能的变异。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试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功能被争夺政策优惠、资源投入功能取代。“试点”的核心功能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更大范围的制度政策改革提供经验和成熟做法,因此“试点”通常享受的优惠是宽松的政策待遇、宽容的上级态度、更大的行动空间,目的是在现有的资源和制度条件下调动“试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敢试敢闯。但现在许多职能部门将“试点”作为工作抓手,辅以资金政策优惠,鼓励各地竞争资格,而体制机制改革难度不断提高,就使得“试点”单位更厌恶风险,更重视享受优惠而非改革创新。

二是“试点”工作容易成为政绩工程。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地方党委政府普遍更加重视成为“试点”,因为这意味着更加受上级重视,有更多机会与上级进行联系,积累关系资本。而上级部门也更加重视选好“试点”,更多是从“试点”的配合意愿而非“试点”具备的典型性条件出发来选择“试点”。如果“试点”配合,工作就好开展,也更容易出经验、出成绩。这两种力量合起来,很容易使“试点”工作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局部利益取向,并驱动双方将更多的资源投入“试点”,不仅使“试点”工作失去了代表性,也容易滋生只想要优惠待遇不愿意“啃硬骨头”的想法。

三是“试点”的选择容易受领导个人意志支配。为了推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了解实际,全国上下都采取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根据领导分工、阶段性重点工作等确定联系点。这些联系点往往也很容易成为“试点”。但是其中的一些联系点并不具备典型性,也缺乏成为进行“试点”的条件,只是由于领导的重视,容易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才成为“试点”。在很多情况下,“试点”所在地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会不计成本地加大投入、不顾条件限制地强力推进。领导一旦变化了,就会撒手不管,或者听任“试点”工作自生自灭。

社会经济条件的深刻变化,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国情。各级党委政府只有顺应这些变化,才能延长已经熟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的寿命,并保持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化,已经不能再用简单而朴素的方法来选择“试点”,必须将其纳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体制建设之中,这样才能继续发挥“试点”在我们这个超大型国家中的政治实验作用。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进入专题: 改革试点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7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理论周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