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我的维吾尔语名字叫“帕提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65 次 更新时间:2014-03-16 21:01

进入专题: 新疆  

王晴  


吐鲁番,一个流蜜的火盆。

盛夏,葡萄积攒糖分的季节,天空如洗过般干净,没遮没拦的太阳如下火般照着大地,正午,人们尽量减少在外逗留的时间,所有能喘气的生命都想躲进荫晾下。

在吐鲁番东郊两公里有一个葡萄乡木纳尔村,那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以种植葡萄为主,在葡萄地的绿色怀抱中有座伫立了二百多年的古塔。

苏公塔经年累月接受着酷暑的洗礼。拔地而起的塔体笔直高耸,直冲天穹,仿佛在向太阳宣誓信仰的坚定,相连的木纳尔清真礼拜寺默默地守候在旁边,迎接着信徒的朝拜。这是一座维吾尔族人的圣殿,是他们的祖先额敏和卓,协同清王朝剿灭准噶尔叛乱,屡立战功后被加封进爵为吐鲁番郡王,王位世代相传,额敏和卓为恭报清王朝的恩遇和对真主的崇敬,修建古塔以传世警醒后人。

这个可容纳千人礼拜、处处都显示着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已经成为吐鲁番著名的旅游景点,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每周五中午仍然会来到这里做主麻礼拜。

七月正午,吐鲁番气温飚至45摄氏度是常事。阿訇及教职人员身着过膝的礼拜服相继来到木纳尔清真寺,他们利用提前到达的时间为即将举行的集体礼拜做准备:打开殿内的灯光和风扇,试试麦克风和扩音器。随后,信徒们从村庄陆陆续续到达清真寺,有的唯恐时间不及,一路小跑,迈进礼拜殿时,却立刻屏神静气,身轻入微。二点半,唤礼人用高亢的声音向穆斯林宣告开始礼拜,长长的尾音从胸腔发出,传遍整个村庄。

这是一个全部由男人组成的集体祷告,向真主表达虔诚的礼拜。我站在清真寺大殿外,隔着重重门框向里观望,幽暗的大殿内从天窗射下光束,照亮信徒的背影,站立、静默、俯身、叩拜,信徒以阿訇为首熟练的做着每一个动作,列阵般的井然,仪仗式的整齐;殿内肃穆安静,甚至能听到身体起俯和膝盖触地的声音,这一切,我在门外只看到了背影,即使如此,我也感受到了所有信徒的庄严。而我暴露在直晒太阳下的后背却被烘烤的火辣般剧痛。

高温考验生命,也考验人的虔敬,我准备接受考验。

接下来,我每周五礼拜时间都来到木纳尔清真寺,端着相机站在大殿门前,目光迎接着每一位信徒的审视,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有猜忌、疑惑还有好奇:这位汉族女子站在这里做什么?

一周、二周、三周,我依然如期而至,站在殿门前与信徒交流目光,目不躲闪,立于太阳下从礼拜开始到礼拜结束,信徒们看着被太阳晒的通红,满脸大汗的我,感受到了我的诚意和对他们信仰的尊重。

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让我眩晕多次的正午太阳已斜至被塔体遮挡,秋天来了。葡萄攒足的甜蜜让农民收获了夏的恩赐,而我则被阿訇和维吾尔族信徒用他们包容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的胸怀接纳了。

阿不都·热衣木阿訇,年近七旬,胡须银白,由内而外散发着仁爱的气场,我上前行礼问好,向他阐述了来这里的原因和拍摄想法,阿不都.热衣木阿訇和清真寺的其它教职人员交换了意见,之后,用笃定的语气表示对我的支持。我获得了在礼拜时间进入清真寺内拍摄的允许,这也正是我要表现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这一民族文化的摄影专题《生命的回声》里的重要内容。

我的生命始于吐鲁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那时,衣食充足,小时候的事能记住得不是太多,但在家里饭桌上经常发生的一幕总会让我记忆犹新。每当吃饭时有饭粒剩在碗里,慈爱的母亲就会指责我,而父亲则会絮叨起他们初来新疆时的艰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父母从学校毕业后已经在家乡的工厂工作,当政府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支援大西北生产建设时,父母毅然报名,把刚刚建立起的新家从江苏徐州搬迁到了新疆吐鲁番。

父辈们把所有热情、青春和希望都托付给了新疆,新疆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与维吾尔族人相伴的环境中,在我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维吾尔族人或为同学、或为同事、或为朋友,我感受到了她们与汉民族不同的伊斯兰文化,了解了伊斯兰教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可以说伊斯兰文化伴随了我的成长。

十六岁时,我拥有了一台海鸥机械相机。整个少女时代为家人和朋友留下了许多肖像照,至今仍然被大家喜爱和珍藏。后来,苦于胶卷与冲洗费的昂贵没走上创作之路。

2006年数码时代到来,我终于圆了年少时代的摄影梦。拥有了数码单反相机之后,我和大多数摄影人一样,喜欢利用休假时间独自闯入大自然的怀抱。那时,我很享受那种在大自然里行走的感觉,人面对大自然是没有掩饰的,可以得到一种释放,也是一种很真实的感受。这一时期我拍摄了大量的风光片,对我的摄影造型能力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但对于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大自然里的人带给我的思考和触动,最开始是在帕米尔高原,高原文化让那里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我在都市中接触的人是那么不同,比较中我开始思考我们的异同,并试图去接受和理解他们的生活,这一转变让我慢慢把镜头对向生活在我周边、生活习俗却完全不同的维吾尔族人身上。

吐鲁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厚重,宗教信仰随着各族居民的陆续迁入而不断的演变。早期的原著居民车师人,有过对巫术的信仰。汉魏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公元四世纪),大批汉民的到来,带来了道教和多神的民间信仰。高昌郡和高昌国时期( 公元四世纪—公元八世纪),佛教成为了这里汉民的主要信仰,且十分兴盛,甚至成为高昌国的国教,因而在吐鲁番盆地留下了许多佛塔、佛寺和洞窟遗址。14世纪末,伊斯兰教随着东察合台汗国第三代可汗黑的儿火者进攻吐鲁番王国,并将吐鲁番征服后传入,直到15世纪,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了吐鲁番地区居民的普遍宗教信仰。

这些曾经在吐鲁番发生过的历史,让我对吐鲁番越来越着迷,也让我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拍摄思路。我想通过反映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群体从出生到死亡,不同阶段所经历的礼节习俗的图片,来展示这一信仰的历史人文意义,如同当下中国纪实摄影领域那些表现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天主教信仰状况的图片一样。

曾有记者问我:做为汉族摄影师,你是如何拍到这些照片的?

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隔膜被世人普遍认为不易逾越,这主要是相互之间不了解而缺乏深入的动力。事实上,如果你对所接触的民族,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我相信没有哪个民族不愿意传播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因为文化本位往往是民族引以自豪的地方。

在七年多的拍摄中,我跟我拍摄的对象和村里的老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把洗印的照片送到她们手中,和她们一起分享定格在照片中的瞬间。

我把拍摄的专题图片,拿到我常去的木头沟村沙米提阿訇面前,整组播放给他看,这位在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里带领三千多教徒礼拜的阿訇一惯温和平静的表情中还是流露出激动的喜悦,他说,你记录了我们维吾尔族人传统文化生活及宗教信仰,它是那么真实而美好,我代表木头沟的维吾尔族老乡感谢你,并说,赐给你一个维吾尔语名字叫“帕提曼”,愿意吗?“帕提曼”是开启天国钥匙的意思。“帕提曼”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是如此悦耳,还是对我作品最大的认可。那一刻,我幸福极了,欣然接受,在随后拍摄的日子里,每当维吾尔族老乡问起我,你叫什么名字,我都会响亮的回答,我叫“帕提曼”。

我的专题图片被家乡和新疆更多地方的维吾尔族同胞以微博、微信的方式广泛传播,有人告诉我,他们很喜欢那些安宁、温情的画面中传递出的真实与质朴,一种本原的美为伊斯兰的生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汉族中原文化与维吾尔族伊斯兰文化相交于吐鲁番,使其具有一种独特魅力。当礼拜时间到来,从清真寺邦克楼传来响彻云际的唤礼声,唤礼人让我常常为之注目,他那目无他物、倾注全身心力量的呼唤让这个城蒙上了伊斯兰风情。在街市休闲区,晨炼的人中,正在打太极的汉族女师傅背后,却有维吾尔族男子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地学习,这时这个城又赋予了中原太极文化的色彩。而我最期待的那一刻,是在2014年5月将要领取“第八届人类贡献”这一世界性的摄影奖项时(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颁奖城市每届会选择不同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会穿上用维吾尔族传统的艾迪来斯绸制作的裙装走上台,让那富有迷幻色彩的服饰告诉世界一个我所了解和热爱的新疆。

在这七年中,我的图片专题“生命的回声”如同自己的小孩一步步成长并逐渐成熟,我为她付出了许多,但她同样改变着我,让我更用心的面对每个人,让我有个博大的胸怀接受和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让我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个世界因民族多样性而异彩纷呈,因为文化不同而激发人类更多的探究和思考,一个国家是这样,整个人类亦是如此。

王晴是摄影师,现居吐鲁番。


    进入专题: 新疆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06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纽约时报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