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圣:认真对待松林书院文化遗产——兼谈“青州学”与“文化青州”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1 次 更新时间:2013-05-22 14:49

进入专题: 青州学  

杨玉圣 (进入专栏)  

一、书院文化的中国传统

按照中国古代教育史专家王炳照教授在《中国古代书院》中的考证: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作为中国传统的官学与私塾教育之外的重要形式,学界一般认为,书院在五代北宋时正式确立。在书院发展的高峰期——宋代,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并称“四大书院”,极一时之盛。学者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宋明理学还是乾嘉汉学的兴盛,均与书院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大儒朱熹与书院息息相关,先后创建书院四所、修复书院三所、在20所书院讲学、为七所书院撰记或题诗、为六所书院题词或题额。与朱熹相媲美的是另一位大儒王阳明,先后创建、讲学的书院有数十所。乾隆、嘉庆年间的乾嘉学派,包括以1713年创建的苏州紫阳书院为大本营的吴派(以钱大昕等影响尤大);创建于南宋、重建于1790年的徽州紫阳书院为主的皖派,以扬州安定书院、梅花书院为主的扬州学派(赵翼、戴震等为代表),蔚为大观,为传统文化的总结、传承,立下不朽功业。

书院废行,近代以降,仍有坚持书院文化传统的机构,如毛泽东、何叔衡等1921年在长沙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钱穆、唐君毅等在香港创办的新亚书院,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等1984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被认为是书院传统的现代延续。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学术界重新“发现”并高度重视书院史研究。与此之前出版的少数书院著作[1]相比,最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学术研究的质量还是著作出版的数量,都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中,既有研究性的专著[2],也有普及性的作品[3],还出版了《中国书院》[4]和《中国书院论坛》[5]等学术集刊,编辑出版了有关辞书和文献史料[6]。最为彰著的是关于岳麓书院的研究,既有专著[7]、通俗读物[8],又有文献整理[9]、文集[10]和丛书[11],硕果累累,可谓一花独秀,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面对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的困境,复旦大学等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始“探索恢复‘书院文化’”。[12]与此同时,“书院文化”也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把书院视作“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在这位年仅八旬的哲学史家看来,“理想的书院教育能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同时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认为,“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平实而论,存续千年的书院文化确实有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如《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一些规定:“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事之要”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此等等,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二、书院文化的青州活化石

就全国范围来看,书院在山东也曾相当发达。据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提供的数据,元代在全国19个省区创建书院296所,其中山东23所,仅次于江西(94所)和浙江(49所)而居第三,在北方则稳居第一;明代创建书院1699所,超过唐、宋、元三代之总和,其中山东69所,在江西(287所)、浙江(199所)、广东(156所)、河南(112所)、湖南(102所)、安徽(99所)、河北(70所)之后,居全国第八位;清代计创建书院3868所,其中山东149所,较之浙江(395所)、四川(383所)、广东(342所)、江西(323所)、河南(276所)、云南(229所)、广西(183所),亦居全国第八位。

作为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代中期之前山东半岛长达千年的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中心之一,青州历史上也曾出现在辉煌灿烂的书院文化。据李良智先生整理的《青州古书院》载,宋代以降,青州计有15所书院:除宋代松林书院外,尚有明代的青州府文庙、益都县文庙、云门书院和清代的旌贤书院、海岱书院、宏远书院、广德书院、培真书院、白龙洞书院、崇义书院、凝道书院、汪公书院、荣保书院、张公书院、崇道书院[13]。

在这些青州的古代书院中,以千年以上的松林书院的历史最为悠久,其生命力也最为强盛:从物化的古松柏、古院落、古建筑,到香火绵延、一脉相承的青州一中,松林书院完全可以说是“活”的书院文化。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随着时代、时势的变迁,许多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文化景观,早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晚清以降,数以千计的书院的悲催命运,亦复如此。现在保存下来的书院,据估计约有四百所,但大多是以文化遗迹的形式留存,或者是游人如织的“旅游市场”(最典型者,莫如岳麓书院),或者是某一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但冷冷清清,被人遗忘。就一般情形而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书院这一脉的千年“香火”,在当代的华夏大地大致是“断”了的。

与已成为历史遗迹或根本不复存在的书院相比,青州松林书院又是不幸中万幸的:依托书院-学堂-中学的载体,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据不完全考察,和松林书院-青州一中的传承一样,也有一些历史上的书院后来演化为现代的中学,如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兴鲁书院(创始于11世纪中期)、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的前身郧山书院(创始于1547年)、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前身为龙山书院(创始于1681年)、湖南省安化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是中梅书院(创始于1692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丰山书院(创始于1751年)、河北省宣化一中的前身是柳川书院(创始于乾隆年间)、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的前身是萃华书院(创始于1789年)。然而,这些书院的历史都没有松林书院的千年历史这般久远;同样,这些以书院为基础的中学,从建制上讲,也都没有青州一中如此逾一个世纪另十载的办学历史。就此意义而论,从文化传承与历史底蕴的双重视角考量,以千年书院为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学,举国之内,青州一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14]

三、“青州学”的文化标本

2012年2月,我在《“青州学”论纲》一文中曾率先提出:“像研究徽州而有‘徽学(徽州学)’一样,也应该使研究青州成为一门新的专门学问,即‘青州学’”,故主张创建一门独成学术体系的“青州学”(详见附录)。

拙文列举了五点理由:第一,青州是齐鲁文化的缩影;第二,青州是传统儒学的镜像;第三,青州是书院教育传统的活化石;第四,“青州学”属于再典型不过的区域研究范畴;第五,“青州学”也与时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相契合。同时,还提出了组编《青州历史与文化小丛书》、编纂《青州文库》、创办“青州论坛”、 创设“青州学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青州学》集刊等具体建议。

应该说,随着“文化青州”理念的提出、“文化青州”建设的加强,基于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的立场,开展“青州学”研究的大文化环境,已基本具备。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最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围绕青州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一批可观的成果,从《青州史志》到《青州通史》的综合性著述[15],到青州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与总结性探讨[16],再到对青州古史的深入探讨[17],加之对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青州之路”或“青州经验”初步总结[18],大致说来,综合性、跨学科、全方位的“青州学”,可谓曙光初现、呼之欲出了。

问题在于:如何把青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财富?如何把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青州”建设的学理支撑?

事实上,至少在县域层面上,“青州”本身就是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文化品位的巨大的无形资产。打好“青州”牌,本来就是“文化青州”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顺便说一句:我对于前些年所谓的“东夷文化”说,一直是持不以为然的反对态度的;至于“东夷文化广场”,则更是其中最大的败笔。众所周知,“东夷”是相对于“西戎”、“北狄”、“南蛮”而言的。放眼全国,试问有哪一个历史名城建有“西戎文化广场”或者“北狄文化广场”抑或“南蛮文化广场”?“东夷文化广场”之立于古青州,与其说荣光,不如说是自取其辱。此乃不懂历史的代价与惩罚。在此,我郑重建议青州市委、青州市人民政府尽快摘掉“东夷”这块莫名其妙的牌子,拨乱反正,把“东夷文化广场”更名为“青州文化广场”。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青州”建设的具体步骤之一。

四、建设“文化青州”品牌

首届“松林书院文化论坛”之筹办,正式开启了青州松林书院文化的研究历程。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如何把“松林书院文化”、青州学、“文化青州”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打通古今,进行扎扎实实的跨学科的研究,仍大有文章可做。

兹提出如下初步建议,供参考:

第一,从松林书院这一个案入手,还原松林书院的整体历史;总结松林书院的教育遗产、文化传统,切实改变目前对松林书院历史研究薄弱的现状[19]。此乃当务之急。

第二,从第二届“松林书院文化论坛”起,有意识地邀请专门从事中国书院史的专家介入,请这些专家从书院史的全国格局认真对待松林书院、检讨松林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恰当定位。

第三,珍视松林书院这一活水源头与青州一中一脉相承这一特有历史传承,把青州一中办成现代教育与书院优良传统契合、古今合璧的中学教育的中国典范[20]。

第四,以青州一中做依托、青州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创建“青州松林书院文化研究院”这一实体机构,统筹有关论坛、研究及其成果的编纂、出版和推广事宜。

第五,统筹规划“松林书院文化”、青州学、“文化青州”建设,如同我在《“青州学”论纲》中建议的,以“青州论坛”为平台,创办《青州学》丛刊,编纂《青州文库》,以“文化青州”建设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文化青州”品牌。

注释:

[1]威朗西著:《中国书院制度》,中华书局1936年版;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章柳泉著:《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演变及其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张正藩著:《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杨布生、彭定国编著:《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白新良著:《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王炳照著:《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徐梓著:《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李才栋著:《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李才栋著:《中国书院史论文集》(中、日文版);卞孝萱、徐雁平著:《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

[3]朱汉民著:《中国书院》,上海书店2002年版;杨慎初著:《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广生主编:《趣谈中国书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版;江堤著:《书院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朱汉民著:《中国书院文化简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李弘祺等《中国书院》(画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曹华清、别必亮:《中国书院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邓洪波、彭爱学主编:《中国书院揽胜》,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海波、邓洪波、雷树德编:《中国书院楹联》,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楹联》,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邓洪波编:《中国书院诗词》,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肖东发:《中国书院藏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学规集成》(3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1年版;梁申威编著:《中国书院对联》,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程勉中编著:《中国书院书斋》,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4]朱汉民等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从1997年到2006年,已出版七辑。

[5]高峰、胡青、赖功欧、叶存洪等:《中国书院论坛》,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闵正国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一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闵正国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闵正国、胡青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四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任方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六辑),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黎华等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七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中、下三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本书编委会《中国书院志》(12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7]杨布生著:《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杨金鑫著:《朱熹与岳麓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朱汉民著:《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朱汉民著:《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著:《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年版;江堤、彭爱学编著:《岳麓书院》,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王平主编:《岳麓书院》,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赵岚:《岳麓书院》,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陈谷嘉主编:《岳麓书院名人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江堤:《诗说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朱汉民主编:《岳麓书院——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朱汉民著:《岳麓书院史话》,岳麓书社2006年版;杨慎初编著:《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唐子畏、陈海波编 :《岳麓书院一览——古迹•楹联•匾额•碑刻》,湖南大学文化研究所1992年印;李晓钟、陈海波编著:《岳麓书院导游》,湖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唐子畏编著:《岳麓书院概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谭修、周祖文选注:《岳麓书院历代诗选(注释本)》,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周旭编:《岳麓书院诗词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清) 赵宁纂修:《新修岳麓书院志》,扬州广陵书社2010年版。

[10]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编:《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会文集》,湖南大学1996年版;湖南大学工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主编:《岳麓书院创建103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8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作品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室从1982年起编辑内部资料《岳麓书院通讯》外,还由湖南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岳麓书院学术文库》《岳麓书院文化丛书》《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丛书》,其中包括朱汉民主编:《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朱汉民等主编:《思想的锋芒——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朱汉民主编:《千年讲坛——岳麓书院历代大师讲学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江堤、陈孔国、肖永明编选:《寻找文化的尊严——余秋雨杜维明谈中华文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江崼编选:《给艺术两小时——余光中、黄永玉谈文学与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江堤编选、余光中著《与永恒拔河》,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江堤、陈孔国编选、余秋雨著:《寻找文化的尊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朱汉民、肖永明编选、杜维明著:《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江堤编选、樊纲著:《全球化与中国》,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江堤、杨晖编选、金庸著:《中国历史大势》,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江堤编选:《跨越三百年的自卑——张朝阳谈网络、网络文化与生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2011年新学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2011年9月,苏州大学“敬文书院”招收首批111名大学生。深圳新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创设了“致仁书院”。此外,作家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创办了以“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寄宿制学历学校——“北京圣陶实验学校”。

[13]见李良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9c4f101019fep.html。

[14]参见杨玉圣:《作为“Party”的校庆——青州行记(之五)》,学术批评网2012年10月8日。

[15]本书志纂委员会编:《青州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立胜主编:《青州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延伟东编:《青州文明图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刘序勤主编:《青州石刻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郭长建主编:《中国青州石雕》,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版;李建华主编:《青州民间文学集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6]王华庆著:《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王建琪、王华庆主编:《青州北朝佛教造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夏名采著:《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窑藏》,三联书店2004年版;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邱忠鸣:《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博士论文;董立军:《青州佛教造像艺术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硕士论文;李佳:《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初探》,东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苏允桥:《三维技术数字化复原青州佛像综合研究》,烟台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邱枫:《山东青州傅家画像石艺术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陈琪:《青州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中飞天伎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贾素静:《论青州龙兴寺造像艺术特征及写意精神》,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都江:《青州北齐立像艺术风格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苏秉琦:《环渤海考古与青州考古》,《考古》1989年第1期;夏名采、杨华胜、刘华国:《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第2期;夏名采:《青州傅家北齐线刻画像补遗》,《文物》2001年第5期;陈冬梅:《佛像起源和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金维诺:《青州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美术》2002年第12期;庄明军、杨华胜、王谨霞:《山东青州出土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5年第4期;邱忠鸣:《北齐佛像“青州样式”新探》,《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刘华国、徐清华:《青州龙兴寺诸院初考》,《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李森:《试析青州龙兴寺造像贴金彩绘并非均系北朝装饰》,《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2期;李森:《青州龙兴寺造像中龙的名称、造型来源及流行原因》,《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李森:《青州龙兴寺院落考证》,《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王卫华:《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造型研究》,《美术》2009年第10期;沈玺:《北朝时期“青州风格”石雕佛教造像赏与鉴》(上、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3期、5期;邱忠鸣、王新:《佛衣上的“净土”——一件北齐青州立佛像胸部母题的图像志研究》,《装饰》2011年第4期;张荣国:《青州北朝佛教造像风格的“混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姜建成、庄明军:《山东青州市冢子庄汉画像石墓》,《考古》1993年第8期;郑同修、魏成敏:《山东青州市戴家楼战国西汉墓》,《考古》1995年第12期;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年第5期;郑同修、杨爱国:《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3期;周麟麟、兰德省、容波:《彩绘陶器保护修复规范化操作初步研究——以山东青州汉墓出土彩绘陶马为例》,《文博》2009年第6期;王燕玲:《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初探》,《文物春秋》2010年第2期;石可昌、庄明军等:《山东青州西辛战国陪葬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7期;魏书亚、马清林、Manfred Schreiner:《山东青州香山西汉墓彩绘陶俑胶接材料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张治国、马清林、Heinz Berke:《山东青州西汉彩绘陶俑紫色颜料研究》,《文物》2010年第9期;庄明军、李宝垒、王岩:《山东青州市仰天山路宋代砖室墓的清理》,《考古》2011年第10期;杨泓:《关于南北朝时青州考古的思考》,《文物》1998年第2期;王瑞霞、周麟麟:《以青州为例看山东的可移动彩绘陶质、石质文物》,《文博》2009年第6期。

[17]冯蜂鸣编著:《青州古代沿革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王立胜主编:《东夷文化与青州——山东青州东夷文化研讨会文集》,齐鲁书社2009年版;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张锟:《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博士论文;张莉:《两汉青州官吏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程少燕:《日僧圆仁视野中的唐代青州》,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杨会:《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弥勒信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王婷:《明清时期青州府进士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孙洪江:《明代中后期青州刘氏诗歌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刘保富:《北宋青州知州考略》,《昌潍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李嘎:《从青州到济南:宋至明初山东半岛中心城市转移研究——一项城市比较视角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辑;赵红卫:《欧阳修在青州的归隐心态探究》,《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于中航:《赵明诚题名和乡居青州考》,《文物》1984年第6期;王宪明:《青州衡王府与<红楼梦>》,《昌潍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程少燕:《日僧圆仁途经青州路线考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严屏、孙建、张振伟:《山东青州衡王府牌坊的雕刻艺术》,《文艺争鸣》2010年第14期;定宜庄:《辛亥革命后的八旗驻防城:山东青州满城个案考察》,《满族研究》2008年第4期;李凤琪:《青州驻防城建城概述》,《满族研究》2002年第4期;孙长来:《论近代青州旗兵的军事活动》,《满族研究》2011年第1期。

[18]李安增主编:《科学发展的青州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孟庆刚等主编:《青州民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于玮亭、隋同文主编:《东方花都》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版;王瑞燕:《基于GIS和R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于萍:《青州方言内部差异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李睿:《青州卷烟厂卷烟质量柔性评测系统》,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王雁:《青州温室大棚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高淑美:《黑虎山水库增容、扩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马佳:《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张伟锋:《青州蜜桃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刘伟卿:《青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康效生:《青州市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王新民:《青州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马佳:《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丁艳杰,《青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邱建华:《青州市仁河灌区灌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刘承臻:《青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赵秀良:《青州市驼山路、青州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侯成果:《山东省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祝大立:《2008年东坝村上访事件的调查与分析》,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刘承臻:《青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陈华:《青州市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改进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郝益芳:《青州市“迁村并点”问题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钟读民:《山东省青州市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丁明杰:《青州市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郭志伟:《青州市信访局上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张琳:《山东青州夏钦园回族村福寿灯存在之探析》,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杜先伟:《青州地方语文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许彩霞:《山东省青州市村级集体经济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陈华:《青州市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改进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钟读民:《山东省青州市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杨勇:《青州高柳物流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陈湘颖:《青州市弥河3万m3/d污水处理工程BOT融资前财务评估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马仪明:《青州供电企业文化纲领构建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马颖:《青州博纳牧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李海波:《青州城市社区管理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丁爱辉:《青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孙伟:《青州花卉物流园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邱家光:《青州翠和家园小区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李海波:《青州城市社区管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王尚诚:《青州市云驼风景综合旅游区项目可行性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王艳波:《山东省青州市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王立学:《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张洪刚:《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青州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李红伟:《青州集约化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杜志勇:《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吴兆美:《青州市农业推广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赵建东:《青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徐继中:《山东省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王红霞:《山东省青州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马兴凯:《山东省县级市群众篮球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张永国:《青州市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9]李森:《松林书院记石碑考释》,《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13日;李凤琪:《青州满族的海岱书院》,《满族研究》2012年第2期。

[20]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授2012年9月17日在致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110周年校庆的贺信中即曾明确指出:“青州一中传承书院文化精髓,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012年12月4日

于法大逸夫楼办公室

附录:“青州学”论纲

“青州学”论纲

杨玉圣

青州乃古九州之一,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在明代中叶青州府迁济而改为济南府之前,青州一直是古代山东的政治、文化与教育中心。百度百科“青州”条曰:“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该条“概况”云: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因地处海(东海)岱(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寇准、范仲淹、宗泽、张叔夜等朝廷重臣,郑道昭、欧阳修、王世贞等文坛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王介、钟羽正、冯溥等一代名臣,燕肃、于钦等学术巨擘,都诞生在青州;还哺育过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冯惟敏等一代名流。有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云门山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森林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龙兴寺佛教造像是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作为一个青州籍的历史学者,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我一直坚信这样一个朴素的常识:像研究徽州而有“徽学(徽州学)”[1]一样,也应该使研究青州成为一门新的专门学问,即“青州学”。

明确提出创建“青州学”,本文乃破天荒第一次。

那么,有无可能创建一门独成学术体系的“青州学”呢?答案是肯定的。其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五点依据:

第一,青州是齐鲁文化的缩影。齐鲁文化是由古典齐文化、鲁文化有机融合而成的文化集成。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出现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齐国吸收东夷文化并加以创新。因此,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与重传统、重伦理的鲁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逐渐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而形成别具一格的齐鲁文化。[2]无论是鲁国还是齐国,均属历史上的青州之地。所以,无论是研究鲁文化、齐文化抑或齐鲁文化,都离不开对古青州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群的研究。这是“青州学”理所当然成“学”的历史凭据。

第二,青州是传统儒学的镜像。儒释道是古典中华文化的缩影,其中的儒学[3]就是由青州这方热土哺育的。不管是研究传统儒学或者古典中华文化,同样都离不开对古青州历史、社会与文化与人群的研究。“青州学”之独立成“学”,乃势所必然、水到渠成。

第三,青州是书院教育传统的活化石。在源远流长的古代中国书院传统[4]中,青州占有重要地位。如今的百年名校青州一中,即是宋代著名的松林书院[5]之所在地。

第四,“青州学”属于再典型不过的区域研究范畴。与“地方史”、“方志学”等传统学问不同,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区域研究”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取向。以历史上的青州区域为方位而开创的“青州学”,将有可能在学界引领“区域研究”的新潮流、开拓“区域研究”的新气象。

第五,开展“青州学”的研究,也与时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相契合。无论对于“国学”的理解有多大差异,但“国学”显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百货铺”。“国学”的边界意识与学科独立,离不开“青州学”这样的专门学术的奠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青州学”的开创性研究呢?

万事开头难。开拓“青州学”这样一门区域性很强、一穷而白的新学科,则尤其是难上加难。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窃以为,不妨以下五个方面切入,开展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工作:

其一,组编《青州历史与文化小丛书》。在已有四卷本《青州通史》的基础上,如何按照特色鲜明的专门问题、由专家撰写深入浅出的关于青州历史与文化的小册子,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像《青州通史》这样的大部头著作,除了少数专家,一般读者是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或兴趣去啃的。若要把历史还给大众,那么,出自专家手笔、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便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在这一方面,当年由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由陈翰笙先生主编的《外国历史小丛书》,便是有口皆碑的范例。

其二,编纂《青州文库》。第一步,有系统地对历史上自古至今关于青州的研究论著加以调查,从文献学的角度,编纂书目索引、摘要,归类整理;第二步,对相关原始文献加以科学整理,对历来学术研究成果加以评估,去粗取精,分期分批,陆续编纂、出版大型文献丛书,即《青州文库》。

其三,创办“青州论坛”。以历史上的青州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群以及当今青州现代发展为主题,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举行大型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即“青州论坛”。

其四,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版专业性的学刊。就像安徽大学设有著名的“徽学研究中心”一样,青州也应该有决心创设“青州学研究中心”;就像安徽编辑、出版有《徽学》集刊一样,青州也应该创造条件,编辑、出版《青州学》集刊。

其五,有关部门特别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山东省教育厅以及在青高校、青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为推动“青州学”研究而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这不仅是雪中送炭之善举,而且是高瞻远瞩的文化大手笔,功在当世,利在千秋。

注释:

[1]百度百科“徽学”条归纳说:“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徽学业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2]详见王志民、安作璋主编:《齐鲁文化通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3]张立文等著:《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胡发贵著:《孔孟儒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王炳照著:《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卞孝萱、徐雁平著:《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松林书院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因院内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故名“矮松园”。明正德年间,更名“松林书院”。据史书记载,宋仁宗曾御赐“矮松园”五经四书一宗,并诏示各州效仿青州办学,为朝廷造就人才。明宪宗成化五年,青州知府李昂将“名宦祠”移建至此,改称“名贤祠”,以祭祀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十三位德政显赫的青州知府。明正德十年,青州知府朱鉴将“乡贤堂”迁移至此,以祀王曾、石茂华等青州名士五十六人。作为古代治学、教育的文脉、哺育名儒之摇篮,松林书院一向备受青睐。状元及第、官至宰相的王曾,少时即就读于该书院。详见王立胜主编《青州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学术批评网(www.criticism.cn)首发 2010年2月17日

载杨玉圣著:《学术共同体论坛》(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进入 杨玉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青州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19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