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君:论中国教育梦的制度建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1 次 更新时间:2013-05-21 06:06

进入专题: 教育梦  

史良君  

(一)

只是围绕着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勤奋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假恶丑,因为它还没有真实明白自己与他人的普遍联系,它还没有认识到特殊性中的普遍性,个性中的共性。只有将自己的工作上升到全局的高度来认真审视和对待,将自己所发现的特殊现象与问题看作是普遍现象与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为无数的其它生命个体提供解决现象与问题的方法论价值,这才算真正的“大公无私”与“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超越自我的陷阱与障碍,走向更加广阔而普遍的人类社会。这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融而为一。

将自己个人的特殊小问题与系统整体的普遍全局大问题割裂开来,以为两者互不相干,这就是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每一个人自以为是纯粹属于私人领域的局部特殊小问题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大众化的普遍全局的大问题。

每一个特殊性与个性都蕴含着普遍性与共性的科学真理,没有特殊性与个性就没有普遍性与共性。

普遍性与共性是大树的根基与树干,特殊性与个性是大树的枝叶、花朵与果实。只有枝繁叶茂,生命之树才能生机盎然。若以普遍性与共性来压制特殊性与个性的繁荣发展,那只能导致生命之树的枯萎与死亡。

教育的改革与转型在本质上是促进教育的个性化、自主化、市场化与平等化,这就是教育生命之树青春绽放的必然结果。

(二)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以增加见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创造财富,改变人生,实现梦想。

然而,如果学习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的,作为学生的你没有任何自主学习的权力与机会,整个学习过程被置于无孔不入的严厉监督之下,稍微休息一下或者看些“无关紧要”的课外书就会被认为是学习懈怠会有损于学校政绩而加以无形的鞭笞与抽打的警告处分,以为在这样的高压作用下学生就会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这其实是教育管理者的主观臆想,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其实当前的教育制度犯了一个典型的程序违规,或者说践踏了程序的公平与正义,蹂躏了个体生命的主权与意志。确实,教育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是为了学生的长远与将来着想的,并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然而,即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也不能因此将真善美的东西以蛮横武断的压迫与剥削的方式强加于学生,逼迫学生来接受你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违法行为。纵观人类历史以善意为借口所犯下的罪恶并不比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所犯下的罪恶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迄今为止,那些充满主观善意的人们还不知道,真善美的内容如果采用了假恶丑的形式就会丧失其生命力,真善美就会异化为假恶丑,而你这个充满主观善意的人在别人的心目中就会异化成为一个蛮横无理且罪孽深重的恶人。这就是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只有内容而不管形式,只有主观而忽视客观,只有供给而不考虑需求,那就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唯心主义,正是“恶”的真实表现。这种形式的恶是最可怕的恶,因为它掺杂着主观意识的善,因而很容易迷惑主观意识自身,导致“吃力不讨好”的可悲下场。

真实的真善美是形式的真善美与内容的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体,也是自己的主观供给与他人的客观需求的辩证统一体。你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那只是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别人的心目中可并不一定如此,别人甚至有可能认为那些东西是假恶丑的。你一定要把你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强迫喂给别人吃,或者让别人来接受,别人对你的断然拒绝就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与人格尊严的正当防卫。退一步说,如果你可以强迫别人来接受你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那么,别人是否也可以强迫你来接受他认为是真善美的东西呢?

某些人假借国家意志的名义来强行施加某种影响于学生个体身上,这其实是对民意的强奸。国家意志是无数个人意志的总和与集大成者,是一个抽象虚幻的统计学概念,并没有真正对应的客观生命实体,不能说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就是国家意志的真实化身。国家意志只有通过无数个人的自由意志才能真实反映出来,只有个人意志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国家意志才能真实展现出来。没有个人的自由意志作为基础,国家意志就是虚假伪善的代名词。假借自以为高高在上的国家意志就可以随心所意地摧毁一切个人意志,这样的国家就是封建专制、愚昧落后的国家,在强势的国家意志的垄断淫威四处肆虐的氛围下,特殊性与个性饱受普遍性与共性的压迫与剥削而无法淋漓尽致地真实展现出来,就象一棵大树只有光秃秃的树干,却鲜有枝叶、花朵与果实一样的颓废不堪。

只有经过民众选举受民众监督与制约的政府才具有最正当的合法性,同样的道理,在教育中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受教育的内容,只有经过学生自我选择的受教育的内容才具有完全的合法性与针对性,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他喜欢什么,就可以学习什么,他不喜欢什么,就可以放弃什么,根本没有必要让他学习连他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否则即便强迫他学,他也会偷工减料,出工不出力,想方设法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以求蒙骗过关,这难道不是“损人又不利己”,“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多此一举吗?你把某些内容当作宝,他却把它当作草,你的好心人家未必领情,你的善意未必有好报,你得到的只是苦果,早知如此,那又何必当初呢?

对学生而言,任何人不经过学生的同意而替学生作出的任何决定都是非法的。只有经过他的个体自我的生命主观意识的理性审慎考察、评价、分析、判断与选择的东西,才具有合法性,或者说才是合情合理的,虽然学生选择的东西绝大多数与教育管理者所选择的东西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的。然而,经过这样一种生命个体主观意识自主选择的程序,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就牢固地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自己选择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外界逼迫的偶然结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与捍卫。

(三)

只有在这个时候,充满弹性的学分制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将不同的学科进行具体的细化处理,比如说将语文分成几个大类,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欣赏,诗歌鉴赏,戏剧研究,散文写作,小说创作,文学评论,鲁迅研究,等等,现代文阅读为3个学分,文言文欣赏3个学分,又如,立体几何4个学分,平面几何3个学分,光学2个学分,力学3个学分,等等。然后规定每个学生比如说高中生只要修满100个学分就可以毕业。至于这100个学分是如何组成的,那就象自助餐一样,全凭个人兴趣爱好了。当然,你也可以设置一些要求,比如说,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防止知识面过于狭窄,可以从宏观上加以调控,文史类的至少要有10个学分,自然科学类的至少要有10个学分,音乐体育美术类的至少要有10个学分,对于某些比较弱小但又很重要的课程,可以另作特殊要求,等等。你可以在高一的时候选修这个课程,也可以在高二或高三的时候选修这个课程,随你的便。你可以在一年内或两年内修完100个学分,也可以在3年内修完,没有任何限制。整个过程充满着充分自主的自由选择和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不同的教师则任教不同的学科。比如说,整个学校原来有20个物理教师,那么,这20个物理教师现在则分别教授不同的物理学科内容,有的是光学,有的是电学,有的是力学,有的是物理学史,等等,经过这样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就会成为某个方面真正有所特长的专家教授型人材,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满盘抓,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精的庸才。课程专业化与个性化之后,不同的教师都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魅力和创造力,不必再为同质化与大众化的激烈竞争而患得患失。

每个教师都必须开发一个课程,这个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和物质载体,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晶产物。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努力钻研自己所教授课程的内容,使之成为精品课程,吸引学生来选择学习它。如果你有能力,你还可以开发现在还没有的新课程,成为现代科学文明的引领者。如果某个课程连续几年都没有几个学生来选修,那学校就需要考虑是否撤销这门课程,教师就面临着下岗或者开发另外一门课程的风险。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教师之间也必然充满着竞争压力,正是这个竞争压力逼迫着教师对于课程的努力开发与真实完善。可以这样说,课程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支柱和唯一支柱,课程的生命力来自于教师的专业化与个性化所产生的创造力与竞争力,这就是课程的知识产权,或者说,知识产权化的课程是教师真正的知识财富。

由于不同的教师教授的课程内容互不相同,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互不相同,相互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围绕着分数的恶性竞争就会大大减弱,但是所有师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却会大大提高。此时,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最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每一个课程只有达标与否的评价标准,只要你通过了某个课程的考试,那么考90分与考60并没有本质区别,你所学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你学了什么课程,掌握了哪些内容,你的知识结构体系的与众不同,才是你的个性魅力之所在。

那么如何进行评价考额才算达标呢?比如说所有的课程达标率均为参加学习人数的70%,这就是普遍的相对论。这一点可以保证每一门课程公平竞争的地位,也是激发学生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使得学生的学习充满竞争性和偶然性的风险,不是说只要你选修了某一个课程就必然会通过,如果你的成绩处于最后的30%,你就无法通过,所以你应该多选修一些课程以防万一。

选修什么课程比较好呢?选修人数较多的课程意味着社会现实需求量大,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意味着社会现实需求量小。这就是选修人数较多的课程的社会需求优势。然而,选修人数较多如100人的课程因为竞争更激烈而更难通过,选修人数较小如10人的课程因为竞争较少而更易通过,因为前者你要战胜30个人才能通过,而后者你只要战胜3个人就能通过。选修人数较小的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而选修人数较多的课程的学生则很难获得教师单独的关注与帮助。选修人数较小的课程的学生面临着较少的同行就业竞争压力,而选修人数较多的课程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同行就业竞争压力。这就是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的相对优势。因此,选修人数多一点的课程好还是少一点的课程好,两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与劣势之差异,或者说所有的课程都各有利弊,这就是课程的内在的平等性。如果某一个课程的选修人数实在太多,或者学生的选修课程过于集中,那可以通过增加课程的选修费用以及降低选修课程的通过率,或者通过国家补助来降低某些薄弱课程的选修费用以及提高选修课程的通过率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节。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所有不同的课程都有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每个课程自身的发展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波动而随时发生动态变化。

(四)

由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固定的专业,所有学习的课程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所有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鲜明个性。这样一来,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会象现在这样因为高考分数不理想而无法自由选择专业只能违心屈从于某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从而给国家造成巨大的人材资源浪费,在过去人们经常会将你在高考的一时失利当作是生命无法挽回的“原罪”而加以“落井下石”、“错上加错”的马太效应。而在崭新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给予学生以绝对的自由与信任,废除任何形式的不平等,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拥有普遍平等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力,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我进行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完全自主地进行人生自我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自我成材。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

在课程充分自主选择的情况下,每一个学生只要考入了大学,即便你在高中阶段因为学习不认真而导致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都可以与所有其它的大学生一样具有相同的学习选择权利,不因过去而丧失未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与正义。你可以自由选修你觉得重要的课程内容,现在,主攻某一个专业是你自己的选择结果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你的。你可以通过课程的自我选择来充分培养和展现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是第一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任何外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实都是虚假伪善的,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这正是你的个性魅力与创造力的核心之所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正是缺乏个性与创造力所结出来的必然恶果。每一个大学生也必须时常关注大学就业的信息反馈,随时调整所学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确保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有助于自己将来的就业与工作。这样一来,现阶段大学教育中的专业培养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不对口以及知识老化问题都会获得真实的解决。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市场化转型与改革。教育是一个服务市场,在于提供不同的教育产品,那就是不同的课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与兴趣爱好以及社会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权衡轻重与利弊,消耗一定量的金钱货币来学习某个课程,整个过程就象市场中商品的自由买卖一样的自然而然。如果说你的金钱在教育市场中只允许买某几个课程而不允许买自己喜欢的课程,这就是教育市场的非法管制与限购,其实是教育市场潜能没有充分激活的真实表现。我们也将发现,随着教育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课程分类将会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和专业化,课程种类也会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这意味着中国教育的真实进步与提高。

这就是真实而可行的中国教育梦。

    进入专题: 教育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15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