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弗农:哲学与生活艺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1 次 更新时间:2012-12-16 21:39

进入专题: 哲学   生活艺术  

马克·弗农  

马克·弗农 著 吴万伟 译

马克·弗农说,不要搞哲学,但要当哲学家。

在西方,泰勒斯(Thales)常常被称为首位哲学家。有人曾经评论他说,有一天他一边走一边仰头看天,一不小心掉进泥坑里。就在他喊叫之时,过路的妇女嘲笑他说“你们哲学家啊,就是看不见脚下的路。”还有一个评论,这次是有关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据说后来的崇拜者之一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称为“上天下凡”。他通过与市民交谈所关心的日常琐事如喜欢的鞋子或购物来研究哲学,以此挖掘他们自认为看透的人生。

这些评论揭示了两种研究哲学的方法之间的鸿沟。第一种或许接近多数人在听到哲学这个词时所想到的他们特别不喜欢的东西,单调乏味、晦涩难懂、凌乱不堪。

学院派哲学本身应该为这种冷漠负责。许多专业人士的言行似乎显示哲学的气数已尽,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哲学已经把责任交给了它原来的分支如物理学和心理学。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他们也很乐意这么做。伯纳德·威廉(Bernard Williams)注意到,若从哲学借用科学作为自我形象的意义上来说,哲学已经变成了科学。哲学家已经从字面上理解约翰·洛克的意思。洛克在回顾科学巨匠牛顿的成就时,想到的是“奢望给他当下手,把地面打扫得稍微干净一点,为他清理挡在知识道路上的某些垃圾。”当今一个著名哲学家对笔者说,如果他想知道人生的意义(他怀疑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他也绝不会去咨询一个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哲学:苏格拉底式的哲学。这种哲学简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原则上说,人人都可以搞哲学。实际上,包括小孩子在内,人人都在搞哲学。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说,写出精彩哲学著作的好方法就是简单地听喜欢追根问底的小孩子的问题。“妈妈,谁创造了上帝?”“爸爸,宇宙出现之前是什么?”有研究显示,家长知道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种爱的意识,而这种爱是伦理学的基础。正如具有哲学头脑的诗人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所说,“所有的哲学都源于好奇心。”他继续说“它也终结于好奇心。”因为“精彩的”问题始终占据了成年人的头脑。有人说这正是让我们成为人的东西。哲学随着人生的深入而变得日益深刻。

这种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技术讨论、有趣的思想实验、解决道德难题的方法,虽然这些内容是哲学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哲学是一种欲望,不仅要看透人生还要生活得更加充实。加上对善和形而上内容的追求(在哲学历史上,哲学家只是在最近才从这个领域退缩),哲学可能被称为“灵性的修炼”,这是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的说法。在此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改造自我的邀请,的确是一门艺术。这种哲学在本质上是什么呢?不是论证的说服力或连贯性等美德而是对人的启蒙。

古希腊人渴望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常常说思想是一种疗法,是你与激情的搏斗问题,是四面八方的情感纠结,是痛苦的根源。在伊壁鸠鲁看来,哲学的目标是学会享受生活而不是对生活忧心忡忡。这个派别的哲学家们寻求一种宁静祥和,这来自对快乐的真正来源的了解。在斯多葛派看来,哲学的目的是培养注意力,即意识到当下发生的事是什么。静坐一分钟,专注于现在,专注于当前的想法和身边的环境。只有尝试了,你才能知道这有多难。这也是哲学之所以困难的原因。如果它的困难仅仅是因为技术性和抽象性,那它就已经成为实现自身首要目标的干扰因素了。

换句话说,优秀的哲学家不仅仅是善于争论的人。他们是罕见的天才,不仅善于思考、眼光敏锐,而且是生活中的好人。在古代希腊人看来,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不仅是思想智慧卓越之人,如果引用亚斯贝尔斯的话,他还是轴心人物,他的重要性相当于耶稣或释迦摩尼。他不仅仅是个大学教授,而且是充满智慧的圣人,是圣僧。

人们可能认为这种哲学观太陈旧、太崇高、甚至太危险。毕竟,我们尊重个人选择和思想自由。哲学可能让你变得更好的观点若不是荒谬的话,至少近似于独裁。一个选修哲学课的本科生若希望哲学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他很可能被告知若选择退学的话,不要指望退赔学费。

哲学不是励志自助手册

另外一个担忧是这种哲学观可能模糊了哲学与励志自助手册的界限。因为励志自助类著作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潮流,人们更加担忧此类著作有可能填补因为哲学在文化中被边缘化而造成的真空。

励志自助类著作当然也回答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不是人生问题而是控制问题,即如何控制世界或如何控制你的世界。弗洛伊德可能说这是一种幻觉,或一种令人舒服的幻觉,因为控制恰恰是神经官能症患者所竭力寻求的东西。因此,对自助手册上瘾者(这里不是说自助手册的作者)往往是神经质的人,因为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确保在这一“区域”而不是另一“区域”,就像买果汁时选择胡萝卜汁而不是甜菜汁。这难道不是励志自助类书籍热销的原因吗?因为这些跟风者注定要徒劳地重复试图控制自己的努力,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控制。

而且,自助类著作似乎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了。它们给的处方有一种把别人当做服务提供者的强大倾向,即把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就像坚信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样。但是如果幸福生活的秘密像宗教和哲学一再指出的那样是以他人为中心的,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虽然如此,自助类著作确实给哲学带来了挑战。首先,它希望改造人,让人们变得更好。哲学呢?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当代哲学渴望的是在论证中赢得胜利。但是最近的一些大人物已经暗示哲学能够甚至应该追求更多的东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的遭遇,或许,更聪明的是我们再次转向伯纳德·威廉描述的哲学越来越成为研究人性的学问的画面,在他看来,哲学是人文学科的标志。

其次,自助类著作往往用人人都明白的形象、语言和技巧尝试与人沟通交流。而哲学呢?当然,这里存在复杂性的问题。有很多自助类著作也因为形象、语言和技巧而显得平淡和乏味。但是,复杂问题就总是不可理解吗?我们想一想被称为“自助类著作的高端人物”如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或心理分析师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或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可以说,他们是旨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高深复杂的内容。早期哲学家理解这样的担忧,他们竭力在培养变革条件和强迫变革之间保持平衡,在清晰表达和降低标准之间保持平衡。他们解决问题的部分办法就是开发具有思想深度和深刻见识的理论。因而出现了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和形形色色的主义,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后果主义、审美主义、有神论。但是,在古希腊人看来,这些其实并非哲学的本意,而是哲学的准备。我们的根本目标不是拥有伦理学理论而是好好地生活;不是理解逻辑,而是看清事物本质;不是质疑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而是思考这个世界。

有一些现代哲学家认为哲学的价值最终在于它改变你的方式。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认为从最好处说,哲学能够介绍你关注自身之外的东西。哲学问题“扩大了我们对可能性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智慧想象力,减少了封闭思想的教条观念”(哲学的问题)。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他的目标是不仅培养对两者的智慧和知识,而且是对两者的个人承诺。如果哲学变得过于干枯脱水,它就必须返回生命之源去汲取营养,否则就将死去。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大众哲学如今成为出版界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如果不是烹调和园艺类著作的话。而且哲学也已经再此走进学校课堂。哲学在电台电视上也非常火爆。英国广播公司刚刚就开办了部分受哲学启发的一个小时的讨论节目《论坛》。

豪无疑问,这也是因为宗教常常令人怀疑而消费主义常常空洞无物,因此哲学找到了新的听众。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人生艺术丛书旨在鼓励这一趋势。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介绍古希腊观念的文集,用蒙田的话说是随笔性的探索。这套丛书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生话题,如幸福、疾病、衣服、名声、工作、体育、饥饿、欺骗、性、宠物等。我们的目标是既有哲学探讨又有个人体验和辩论。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我们讨论的并非寻常小事,而是人生大事。”

译自:“Philosophy and the Art of Living”by Mark Vernon

作者简介:

马克·弗农(Mark Vernon),《人生艺术》丛书主编,著有《幸福》等。

http://philosophynow.org/issues/69/Philosophy_and_the_Art_of_Living

    进入专题: 哲学   生活艺术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92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