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俊:当前金融热点问题的几点浅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32 次 更新时间:2012-10-29 15:58

进入专题: 金融  

梁立俊  

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不论国内,还是国际,金融问题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和焦点话题。一个话题持续成为焦点4个年头,一个方面说明这个话题涉及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值得讨论;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本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仍然没有结束,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008年美国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是继1929年之后,欧美经济、金融遇到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危机。这次危机警示西方国家,所谓成熟的市场经济以及相对完善的法律体制,并没有像一厢情愿中想象的那样,已经消除了西方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根源。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正是由于欧美经济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原因使风险因素积累,最终造成系统性的风险爆发。这种体制性的因素是西方遭遇危机的原因,但也给我们中国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

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热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我个人的一己私见认为最重要的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 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金融形势险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衰退,同时引发欧洲债务危机。目前,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处于胶着状态,前景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次旷日持久的危机不仅仅是金融危机,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它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制度的深层危机,说明美国产业的空壳化和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与国内的劳动力结构等不匹配,本身存在很多的风险。欧洲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尽管符合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也就是效用原则,但是不符合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如果要从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美国面临的是深层的结构调整,而欧洲面临的是必须在人的存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之间重新做出选择。美国和欧洲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之间做出选择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抉择。

第二、 重建国际金融秩序亟需改革国际金融制度。过去国际金融秩序由美国主导。一个是国际金融市场以美国为模板,另一个是国际金融机构由美国来控制。目前,美国模式正在式微,美国经济控制力量正在削弱,与之相伴随,美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也正在式微。但是,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套什么样的制度,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中国应该怎样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学术界应该前瞻性地思考的问题。国际金融体系过去以美国为主导,也就是以实力为前提,这种制度不尽合理,但是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延续实力原则等于改朝换代,没有新意。把实力原则与效率、公平及平等原则结合起来,在国际金融秩序中实现权利均衡考验我们的良知与智慧。

第三、 人民币升值期结束和人民币国际化面对严峻挑战。人民币自2005年对美元升值以来,名义汇率已经升值30%以上,目前处在拐点附近,如果国内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加上资本外流现象进一步加剧,随时可能掉头进入贬值通道。理论上贬值对出口有利,但是就像升值没有压抑出口一样,对称地看,同样由于产业链结构以及定价权因素,贬值也可能不能刺激出口。真正的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但同时拆除了中国金融的安全防火墙。人民币直接面对国际冲击。人民币升值期间,国际冲击表现为外汇储备的非正常增加;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国际冲击有可能引发货币危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摆在政府和专家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四、 国内经济形势严峻,金融风险渐次显现。近期数据显示,国内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形势严峻,而且这种严峻的局面可能持续相当时间,这对国内金融体系是一个考验。目前的局面,一个是民间融资风险正在暴露,对整个金融系统形成威胁;另外一个是一些企业,一些行业的财务危机正在向银行体系传导。还有一个就是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其中包含着诱发金融风险的因素——不实行刺激政策,经济增长失速,反过来危及金融体系;实行刺激政策,由于制度性扭曲,资金可能流入房地产等投机市场,进一步推高市场泡沫,最后的结果是真正的金融危机爆发。能不能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关乎到中国经济能否摆脱困境,并赢得未来发展的空间。

第五、 国内金融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国内经济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是国内金融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的反映。国内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归纳起来包括:一个是大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第二个是国有垄断的金融体系使银行业成为高利润、低效益的部门,挤占企业利润并破坏了整体经济环境。第三个是金融管制导致民间高利贷流行,聚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我们看到利率市场化和开放民间金融的速度都在加快,但是由于前期的延误和耽搁,其进程远远跟不上中小企业衰败和银行体系扭曲造成的危机对金融改革速度的期望。如何能够在加速改革进程的前提下,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是给我们政府、金融界及学术界提出的挑战性课题。

2012.09

    进入专题: 金融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50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