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磊:“疯狂”与理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5 次 更新时间:2012-07-18 11:19

进入专题: 文革   红卫兵  

莫曉磊  

(一)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疯狂到如今我们这些品着咖啡静静坐在房间里阅读写字的人们全然无法想象得到它的全貌。疯狂的年代有疯狂的事迹,而这些疯狂的事迹竟是由一群疯狂的年轻人所主导发起的。翻开历史课本,“文革”那一章,课本上对于他们的提及只有那么寥寥几句,这无法满足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开始疯狂地搜寻资料,想尽千方百计要透过历史的重重烟幕看清那个谜一样的年代里那群让人充满崇敬与叹息的人。

透过厚厚的文字,那些让人胆战心惊而又亢奋不已的字眼大量地涌入我的眼帘:“革命”、“造反”、“红五类”、“黑五类”、“黑七类”、“牛鬼蛇神”、“武斗”、“红宝书”、“抄家”、“游街”、“批斗”、“串联”……够了,够了,太多了,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极力想平息自己狂跳不已的心脏。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这是真的么?往上推还不到半个世纪,就在我此刻正站立着的土地上,竟然上演了这么一出混乱动荡充满血腥与暴力的悲情戏。

(二)

闭上眼睛,我的思绪开始纷飞,纷飞向那个动乱的年代:晴朗的天空,夏秋之交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挥舞着的手臂,狂热的口号声不绝于耳,他们手里无一例外地都挥着薄薄的一本小红册子,他们把它叫做“红宝书”,那是他们伟大革命导师敬爱的毛主席的经典语录,就像过去两千年里孔老夫子的那本《论语》对于无数读书人一样,都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容置疑的“最高指示”。他们的眼光所指,射向高高的天安门城楼,那里,等会将会有他们心目中的神一样的人物——敬爱的毛主席——的身影出现。他们本来是互不相识的,分布在这个疆域辽阔国家的四面八方,当听到毛主席要在这一天接见他们的消息时,他们激动不已,争先恐后地汇向这个庞大躯干的中枢——北京,就是要为了看一看神一样的人物到底是怎么样的风采。是啊,这是一群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少年,他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无限地热爱这个党这个制度这个人,不容有一丝半毫的怀疑。当有一天可以亲眼见到自己整天挂在嘴边每天都要赞美上百遍的人物时,任谁恐怕也不会无动于衷吧。这时,天安门城楼上突然出现了一群人,走在前面的那个略显苍老面目慈祥的老人不正是他们日夜思念的伟大的革命导师吗?是的,这面孔是那么的熟悉,虽然几乎都是第一次见到,然而这幅面孔是在各种宣传画上早就看多记熟了的。陡然间,上百万的人群欢呼雀跃着,口号声震耳欲聋,每一张因见到伟大领袖而兴奋不已的小脸都抬头仰望着城楼上那个高大雄厚的身影,许多人甚至因而流出兴奋的眼泪。是啊,盼望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啊,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想象回去之后周围人如何用羡慕钦佩的眼神看自己。现场不住地有年轻女性们因过于兴奋而昏厥,这种场面不啻今日的明星出场,甚至有过之而绝无不及。像这样的场面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还有七次,就在这个广场上一共有1200多万四面八方的革命小将们见到了主席的面孔。

(三)

画面所转,一个中等城市里,夜幕已经低垂,在这本该是万家灯火通明、充满一片安静祥和的夜晚,湖面却依然不平静,整个城市依然浮动着喧嚣与躁动。从空中往下看,到处都是一束束的手电筒的光芒,革命小将们吃过晚饭后又开始走出家门,成群结队地继续他们白日里的工作。真的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热情,放佛不知厌倦不知疲劳似的。步伐来到了一个破败的院子前,从油漆快要脱落完毕的气派大门上,依旧可以猜想得到这家宅子的主人原先曾经非同一般的身份。几间屋子里灯光全部大亮,到处都是翻箱倒柜的身影,红卫兵们极力想搜刮出这些“不老实的人们”所窝藏的“黑钱”,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之前的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已经把他们清洗得差不多了。院子中围满了人,中间跪着一个中年男人,他把头垂得很低很低,因此无法看到他的表情,他也似乎并不想让人看到他的面孔;他的身前矗立着两个看穿着打扮貌似是这伙革命小将头头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对他怒目而视,嘴里大声喊着:××,你这个臭资本家,快老实交代你剥削来的人民的血汗钱到底藏在哪里!沉默。声色俱厉的斥责换来的却是无声的反抗。“啪”,一记响亮的耳光在这个嘈杂的院子里仍然听得清清楚楚,可见出手的力量不轻。在这一记耳光下我们终于看到了地上男人的面孔:面无表情的脸上写满了冷漠,嘴角还挂着一抹殷红的鲜血。待稍后的几句问话仍然如此之时,两个头头脸上开始挂不住了,恼羞成怒的他们开始了泄愤似的拳打脚踢。男人不远处还站着一个中年女人,应该是那个男人的妻子,她瑟缩着身躯,泪眼婆娑地看着地上跪着的丈夫在革命小将们的殴打下辗转翻滚,哀嚎声响彻这个夜空。她那无助的表情让似乎身临其境的我心里的沉重像大石一样压来。唉,在那个年月,这样的家庭太多了,这样的夜晚也太多了。

(四)

瞬间,画面又切换到了另一个地方,1967年夏的重庆街头。这里没有今日山城的那份繁华,那种车水马龙、人流熙熙,有的只是炮火隆隆、枪声阵阵,空中弥漫着的是硝烟滚滚,本该是人头攘动的街头如今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两派人为了彼此坚守的信念向对方展开了疯狂而无畏的进攻。这些17、8岁少年的脸上没有青少年该有的那种朝气与蓬勃,有的只是不适合他们的凶狠与残暴。他们沉着冷静地注视着前方百米之隔的战壕那边,举枪,瞄准,射击,一气呵成,动作是那么地老练。这不奇怪,自从内乱升级以来,他们中有的已不知道经历过了多少次这样的战斗,甚至比这还要残酷的都有。对面阵地传来一声惨叫,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了。这时,年轻的“战士”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全然没有想过死去的那个人可能就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他的父母也许也正在家里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儿子回家。可是不可能了,他们年轻孩子的生命已经被另一个素不相识而年龄相仿的孩子给亲手结束了。这时,战局起了变化,对方阵地明显人手不济,随着沙袋后尸体越积越多,火力也越来越小了。这边的红卫兵们见此,立即来了精神,通过扩音喇叭向对方阵地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吧!投降?那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的卫兵们是不会背叛主席他老人家的,死也不肯。他们要用鲜血与生命来捍卫自己对伟大领袖的忠诚。他们脑子里充满了老一辈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他们决心也要做这样的烈士。于是,微弱的的抵抗也停止了,出人意料的是,从沙障后传来悲凉慷慨的歌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落势的红卫兵们唱着由毛主席诗词改编而成的战歌,以显示自己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以及对于领袖无限的忠诚。可是他们不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他们为之献身的老人家根本不知道他们这一群人的名字,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群少年此时为了捍卫自己而失去生命。听到歌声,占优势一方的造反派们知道是下最后的进攻命令的时候了,因为换做是他们自己也会选择这么做。随着一声令下,残酷的子弹一梭梭地从烫手的枪管里疾射而出,呼啸着飞向对方阵地,射进了残存的十几个敌人的胸膛。随着几声闷哼过后,对方阵地安静了,横七竖八的尸首躺了一地,年轻的生命就这样为了理想而凋谢了。

(五)

我猛地睁开眼,空洞地注视半空中的虚无,那里似乎有一张巨大的面孔在咧开嘴嘲笑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我极力想弄明白是什么让他们不远万里地奔赴北京仅仅只是为了看一眼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痛恨一个跟自己毫不相关甚至跟大多数人都素不相识的人;又是什么让他们在无休止的疯狂武斗中轻易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思索着,思索着他们这样做的动机。的确,他们那一代人太疯狂了,放在今天根本不能想象会有人把一个没见过几面甚至从未谋面的人的话当作“圣训”,为了捍卫“圣训”得以不折不扣的实施,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生命。

那些年轻的造反派们,大多是十七八九岁的少年,正处于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青春时期,胸臆中的熱情像岩浆一样火熱地翻滾,稍加引导就会喷薄而出。再加上离父辈所经历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不是很远,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感谢这个把所有中国穷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党,被教导要无限热爱新社会以及建立这个新社会从而让他们过上如今幸福生活的领袖们。与此相应的则是极力夸大上个政权统治中国时期社会的黑暗,那时的人民生活是多么地艰难。多么鲜明的对比啊!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深了新一代人对于党对于新社会无限的感激无限的忠诚无限的热爱,渴望着能够团结在伟大领袖的英明旗帜下,万众一心,早日进入这个被描绘了无数遍的那个人类社会发展最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年轻一代人的普遍愿望,因此当听说有人阻挠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妄图复辟万恶的的资本主义制度时就万分痛恨;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到的领袖崇拜的教育已经在他们年少的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根子,那个全国八亿人民的最高领袖的话语不啻封建帝王的圣旨一样,是绝对的真理,其地位是不可动摇与毋庸置疑的。因此,当他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竟然有人要违背自己心中伟大领袖的意旨行事,这在他们是不可容忍的。于是,青春期的叛逆加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上对领袖的狂热崇拜,驱使着他们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奋不顾身投入到这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史无前例的巨大内乱中去。这是一场悲剧。

(六)

理想。对,是理想害了他们。年少的他们太有理想了,在这个理想面前他们所有人都丧失了自我,没有私心,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死得失,完完全全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献给了心目中那个比桃源还要幸福千倍的理想社会和那个他们亲切地称作“导师”、“领袖”、“统帅”、“舵手”的老人。

可以看出,红卫兵们是多么有理想啊。虽然这理想如今看起来是多么血腥多么疯狂多么荒唐可笑多么的不可理解,但那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身心发展阶段的生理特征有关,因此我们后人应该加以理解。我就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以我的性格恐怕也会毫不犹豫并激情澎湃地投身到这场理想主义的运动中去吧。

早些年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网络上更是布满了关于“90”后如何差劲的消息。默默地感受着身边的一切,联想书上读来的历史,我有些感慨,与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那一批人相比,如今的人是多么缺乏理想啊,或者说是缺乏崇高理想。不过同样应该理解的是,这也是时代所致,随着国门由封闭到打开,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阻挡地涌入中国,人们的注意力从政治上迅速转移到了经济上。人们很快发现,吃饱肚子过上好生活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于是,挣钱成了许许多多人心中的理想,代替了以前可笑而狂热的政治幻想;大款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代替了之前他们曾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的革命领袖。

这是世界大流,本无可厚非。但没想得到的是,金钱的诱惑力是如此之大,以致许多人迅速沦为“孔方兄”的奴隶,从鄙视金钱到匍匐在金钱高傲的双脚下诚惶诚恐地顶礼膜拜。与私有意识的增强相对应的是人们公德心意识的迅速降低,几十年来社会上人们的道德底线也迅速往下滑,往前许许多多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过或无比鄙视的现象开始层出不穷地出现,似乎人们在思想开放的同时也多多少少接受了西方人的价值理念。

于是,这一切变化造就了今日这个社会。从红卫兵那一代人充满狂热而崇高的理想,到改革开放大潮中被金钱所驱使的人们,再到如今金钱地位越发被抬得更高的社会。我不敢说今日中国社会的年轻人们还有多少人有崇高的理想,回溯往昔,只能对当年无所畏惧、富有激情的“造反派”们投以凄凉的一视。

    进入专题: 文革   红卫兵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55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