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林:不要迷失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0 次 更新时间:2012-04-13 09:53

进入专题: GDP  

朱高林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8790亿美元,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位次变更,不仅引起中日两国民众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这次超越为“历史性的变更”。一些西方媒体使用“里程碑”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中日经济的此消彼长,认为中国在本地区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正在成为新兴经济体中能够与发达经济体分庭抗礼的一支新兴力量。也有国内学者认为,中国超越日本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中国有可能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难道真的强大到超过日本,并且可以傲视群雄了吗?数量大是否意味着就一定强?我们可以透过GDP观察一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中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

一、我国GDP面临的隐忧

首先,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未改变。2010年,我国摘取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桂冠,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国际上判断“发达国家”的标准不是看总量,而是主要看人均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实力确有很大的进步,但人均GDP依然很低。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全球各国GDP排名结果显示,我国目前人均GDP约为6546美元,排在全球第97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强,仅相当于卡塔尔的1/13,美国的1/7,日本的1/5。与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比起来,我国也仅为它们的1/4、1/2、1/2,大体上与乌克兰、阿尔及利亚相当。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人均GDP最高,为15039美元,巴西次之,为10456美元,中国第三,为6546美元,印度最低,为2932美元。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及周边的泰国、伊朗、哈萨克斯坦。针对GDP总量排名,日本前经济财政大臣荒井聪说:“无论排名在最前或最后,都是没有意义的。”尽管我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仅次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但人均指标却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因此,第二大经济体并不等于第二大经济强国。

第二,从单位能耗上看,我国单位GDP所含能源和环境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一大国。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但中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样是生产1吨粗钢,中国需要1.5吨煤炭,美国需要1吨,日本仅需要0.6吨;从钢材的成品率看,日本为0.98(即1吨粗钢可生产980公斤钢材),美国为0.70,中国为0.60。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全世界受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全国有4亿城市人口每天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37%。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发展之路,既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又使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第三,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GDP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先,中国跟进,先后成为“世界工厂”。但日本“世界工厂”迅速达到了国际劳动分工的产业链高端,而中国“世界工厂”依然基本停留在国际劳动分工的产业链低端,处在为发达国家“打工”的地位,赚少得可怜的“加工费”,却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生产的商品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鞋子、大型机械、焦炭、钢铁等等。在出口创汇的所谓“高端产品”中,大量的利润都被国际跨国公司所享有,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回的只是最基本的材料费和加工费。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4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普遍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大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产业和产品结构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很多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所占比重低;很多工业产品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但其中多数属于初级产品和贴牌生产,自主品牌不足10%。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弱,不仅要看“大”,更要看“强”。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主要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保持着GDP世界第一的位置,却无法阻拦英国利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大门,也无法阻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甚至无法避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第四,从区域发展上看,各地区GDP差别较大。2009年位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的上海人均GDP已经高达77205元,而居末位的贵州仅为9214元,是上海的12%;甘肃和云南也仅分别为上海的16.7%和17.7%。此外,200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40800元,而中部和西部仅分别为19862元和18286元。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在1997年为54.14%,2002年则下降为52.60%,而2009年进一步下降为48.68%;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在1997年、2002年和2009年分别为43.08%、40.59%和44.82%,西部有所回升,中部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城乡之间差距也很大,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2元,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33倍。按照国际标准,我国还有1.5亿人达不到联合国规定的一天1美元收入的贫困标准;按我国人均收入1300元人民币的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

这就是GDP掩盖下的中国现实。

二、我国GDP的出路和对策

由上可知,我国GDP经济总量虽然达到世界第二的规模,但是我国GDP的经济质量较低。中国可以说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那种外延式、粗放型发展之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之路,提高GDP的层次和质量,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是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端正经济发展目的。我们发展经济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GDP,而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否则发展经济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干部政绩进行考核时,以GDP论英雄,导致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节能环保、就业、收入增长等民生问题,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新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形成一种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引导各地政府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下工夫,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喜的是,当前不少省份已开始主动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强调发展质量。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建设“幸福广东”,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等等。只有端正了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更具发展后劲。

二是建立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降低GDP的生产成本。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一般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行政性管制与定价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根源。目前我国土地、矿产、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以及一些重要商品与服务没有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不仅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助长了企业和地方政府低成本扩张的能力。长期偏低的生产要素价格,使我国大多数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就能获得高额利润,根本不会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提高科技、改善服务和加强管理上。因此,我们必须推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配置要素资源,增大企业生产成本,变资源短缺的压力为自主创新的动力,使企业从原来一味进行数量扩张转变为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管理效益,从而增强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我国GDP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是加快自主创新机制建设,提高GDP的内在质量。一要克服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的倾向。多年来,我国很多企业家或政府官员热衷于技术引进,不注重消化吸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否则,一味引进,既浪费了资金,又受制于人,永远也长不大。今后,坚持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科技再创新,应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的途径。二要坚决改变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现象。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太低,原因在于科研界与产业界存在“两张皮”现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很多研究人员搞科研的目的是评职称,与企业追求目标不同。因而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成为跑在不同道上的两匹马,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出现了障碍。今后要加强产学研一条龙建设,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职称评审与科研成果转化结合起来,促进更多的专家、教授投入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去,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三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严格实施有关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的知识保护制度,杜绝“搭便车”行为,让权利所有人的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趋于相等,激励人们进行科学创新。四要营造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要广泛宣传一批献身科技事业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鼓励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营造一个人人爱科学,人人争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对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成绩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自省地看待自己,在世界一片叫好声中,千万不能头脑发热。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还很漫长,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国还不是一个世界性强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只有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历练过程,中国才能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根本转变。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进入专题: GDP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23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