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国际社会需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77 次 更新时间:2011-07-23 09:59

进入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  

苏伟  

大家知道,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它影响到所有人,这个问题在去年表现得特别的明显。去年气候变化是最热的一年,今年仍然热度不减。2007年年底,新华社评出了十大国际新闻、国内新闻,都有气候变化问题,国内国际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上至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在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从国内来讲,去年六月份我们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去年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今年三月份,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强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国际上,去年11月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第四次评估报告,正如茅于轼老师所讲,主流的观点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的看法,但是气候变暖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去年12月份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召开了一个气候变化的会议,即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现在看来,气候变化不仅是个科学问题、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间政治、经济、外交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国内,气候变化问题处理得好,政策得当,可能会赢得一部分选民的支持,也可能上台执政。在国际上,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一个国际较量的筹码,也是一面重要的旗帜,只要抓了这面旗帜,谁就可能赢得主动,增加在国际较量中的份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情况。

首先,我需要介绍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国际谈判的背景情况。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根据气象观测,我们的地球目前正在经历着以全球气温升高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科学界认为是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IPCC最近的评估报告,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引起当前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从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在280ppm,2005年迅速增加到379,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4度,预计到本世纪末还将再增加1.1—1.4摄氏度。

气候变化引起一系列的后果,将引起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的短缺,降水分布不均,有的地方很旱,有的地方很涝,今年的降雨我们也可以感受,北京今年的雨水非常多,这一系列的后果,对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一些重大的影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上个世纪,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远远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然在60年代;在更早的时候是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前一阶段有本书《货币战争》也提到了阴谋论的问题,当时有些阴谋家或者精英们想得更多,如何把气候变化做成一个当代最大的国际阴谋,当时与国际大背景也有关系,1987年,国际社会发表了共同的未来报告,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对气候变化的问题的关注已经开始超出了科学的领域。也正在这个时候,国际关系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国际关系走向缓和,冷战结束,对抗让位于合作,冷战被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取代,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有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如何进行合作。

如果按照《货币战争》阴谋论的思路往下想的话,大家可以延伸出来,战争没有了,那么稳定统治、凝聚民心的重要的原因没有了,必须找一个取代战争的新的方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的空洞,虽然说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是事件不够大,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事情来取代战争的位置,这个有可能就是气候变化。

当然,尽管有这样的说法,并不代表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看法,我认为,还是应当认真的看待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重后果。从国际社会上来讲,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环境影响问题和经济社会对策问题进行了评估研究,IPCC提出的报告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气候变化,采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科学依据。

从历史上看,第一次评估报告于1990年提出,也促成了1992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发展公约。第二次评估报告是1995年提出,也促成了1997年《京都议定书》。去年11月份出台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对于去年巴厘岛会上达成巴厘岛路线图,对2012年以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IPCC科学的工作、科学的评估报告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国际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之后,联合国大会1990年12月通过决议,决定成为政府间的谈判委员会,来制定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在公约谈判当中,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气候变化公约草案,这个公约草案成为国际谈判的基础,首先成为协调各国立场一个最基本的文件,最后基本框架为最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所接纳,其中有若干个条款,吸收了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在1995年的时候,在《京都议定书》谈判之前,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量化减排指标谈判的这样一个决定,提出了具体的要素,这个决定也为后来的谈判、制定《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只有发达国家承担量化减排指标这样的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2005年蒙特利尔的会议上《京都议定书》提出,中国代表团提出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指标谈判这样的动力,也为会议所采纳,现在基本上奠定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基础,发达国家不但要在2008到2012年的第一阶段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在2012年以后,要继续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

在去年12月巴厘岛的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坚持《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性和主导地位,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试图以全新的决议和全面框架来取代公约议定书。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公约议定书呢?因为这个议定书确立了非常重要的原则,对我们非常有利,有了这个公约,我们的利益就会得到维护,我们的主张会得到坚持。从大的方向讲,坚持了公约,也算是我们在国际谈判中赢得了重要的胜利。大家也都注意到,昨天胡锦涛主席在北海道经济大国气候变化成员安全领导人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中国将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发展公约,积极推动落实巴厘岛路线图的谈判,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对公约和议定书重要的肯定,需要坚持。

为什么要坚持公约议定书呢?要从议定书的原则和规定来看,公约确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区分的责任,要求发达国家根据这样的原则率先采取减少气体排放具体的措施,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这是为什么呢?发达国家在200年工业化期间,毫无节制的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当前了环境问题,有责任首先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公约规定,对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要求,当然首先是承认,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公约还有一条非常有利的规定,公约第四条第七款规定,发展中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履行公约的义务,取决于发达国家在多大程度能够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支持。

议定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模式,只有发达国家承担了具有的量化的减排指标,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量化的减排的义务,只是重申了公约所承担的应对气候变化原则性一般性的承诺和义务。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和规定,对发展中国家非常的有利,是我们国家联合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共同努力,经过艰苦谈判争取来的,的确来之不易。之所以能取得那样的结果,也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力量对比所决定的,发展到今天,我想要达到这样的原则、达成这样的公约、达成这个议定书,可能有点不可能,所以我们在当前的谈判当中,一再强调,要坚持公约所确定的原则,坚持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措施。

气候变化问题,怎么来看气候变化的问题,2007年以来,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关系当中,一再升温,从各种各样的会议,世界经济论坛、欧盟首脑会议、欧美峰会,都把这个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今年达沃斯更是大谈特谈气候变化问题,今年五月份,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的时候,中日还签署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把气候变化作为落实中日战略互利关系、加强合作的一个重点的领域。

中美在战略经济对话中,也涉及到气候变化的问题,能源环境的问题,去年德国作为八国集团的主席国,也力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重点也是气候变化,刚刚在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的峰会举行了经济大国的能源安全领导人会议,重点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其他的一些会议,在APEC、亚欧会议峰会、各国议会联盟等等,都在探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从主要的国家国内政策看,布什总统刚上台的时候对气候变化一直持否定消极的态度,认为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从去年开始,他提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今年他在年初强调气候变化问题,去年在八国峰会之前,举行经济大国领导人会议,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在抓气候变化这样的旗子,也想为八年执政,能够造就一部分的政治上的遗产,扭转自己不是很好的形象。英国一向对气候变化问题比较重视的,气候变化的问题作为英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的内容。

最近,两任英国外长原来都是环境部长,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去年在安理会英国提出了气候安全概念,把气候变化和国际和平与安全联系起来。大家知道,联合国安理会主要讨论战争与和平,把气候变化问题拿到辩论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了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问题。

最近,联合国20多个国家,一些小岛国也在推动讨论要把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安理会的议程上去,现在各方面也在就这个问题进行磋商。

从联合国的行政首脑来看,安南在卸任之前非常的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现任秘书长潘基文也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他上任之后三个工作重点之一,他也是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出政绩出成绩的重点对象,作为联合国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去年年底以来,秘书长也是世界各地忙碌地考察,七月初到日本、中国来访问,工作重点依然是气候变化问题,也希望借助他的活动推动八国峰会达成协议。

气候变化问题应该说一时被炒得沸沸扬扬,究竟如何来看,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这场国际上的斗争。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气候变化一旦发生,或者已经发生,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家评估的意见说,过去100年,全球气温升高1.74度,今后100年,还要升高1.1—6.4摄氏度,经济学家说,如果温度升高两度的话,根据评估报告,地球上15%—40%的物种可能灭绝,不是很肯定地说,温度增高3—4度的话,本世纪中期将有1.5—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经济破坏的规模相当于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后果非常的严重。全球每年遭受气候相关灾害人口,从1975年2%会上升到2010年4%,达到2.5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受害者,在受害人口中占到95%,这些数字本身有渲染的成份,但是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应当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极大的关注。

二、气候变化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归根究底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这次胡主席在北海道的会上强调,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这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提出来的,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认识,气候变化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怎么看待发展问题?首先是发展国家200年工业化造成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反过来会妨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发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如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需要发展,只有发展,有了经济的实力,才能有能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够有能力适应气候变化。

三、气候变化问题是各国为争取和保持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竞争优势而展开的一场争斗或者较量。在发达国家家之间,发展水平比较相当,技术水平相当,气候变化问题,可能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和技术市场的角逐,谁能发展低碳经济,就有可能把握技术进步的脉搏,有可能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气候变化问题主要表现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反限制的斗争,不管气候变化是不是像有些人提到的,是一场国际阴谋,背后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应该说,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肯定背后有很多政治上的考虑。

四、气候变化是一面旗帜,哪个国家抓了这面旗帜,就对自己非常有利,能够树立积极负责任的国际形象,能够捞取国际资本,主导国际事务的软实力,这是如何看气候变化问题,当然气候变化涉及到公平问题、发展问题、能源问题、在国际关系当中一个诚信的问题。

接下来我需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问题怎么办?最根本的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涉及到地球上所有人,需要各国共同的努力,通过国际合作,妥善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国际上的事务需要通过国际谈判解决,在国际谈判当中,各国的立场,和立案的划分大致是这样的,由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政治诉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构成有很多的差异,国际谈判当中,主张的要求、诉求、谈判目标、立场也是大不相同的,各方的矛盾交错、利益互织。总体来看,主要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两大阵营、欧盟、美国、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三股力量,表现出了南北的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以及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分歧。再一个矛盾,就是所有的国家,针对排放大国的矛盾,这些矛盾现在指向是,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排放得多,总量大,就会成为目标,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两大阵营之间矛盾焦点主要还在于历史责任问题、资金和技术转让的问题。三股力量(欧盟、美国、中国),主要围绕分担如何减排的义务,谁来减,减多少,什么时候减?怎么减,这些问题然后一些较量。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核心问题,主要是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执行,今年08年正式启动了第一成果期履约的开始,京都议定书规定2008年—2012年的减排义务,2012年以后怎么办?这是目前气候变化一个核心的问题。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以后怎么办规定非常的明确,发达国家继续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但是美国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参加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像欧盟国家、日本、加拿大,新加入的澳大利亚,他们也不愿意在没有美国参与下,承担减排指标,这样会减少经济的竞争力,所以对自己本国的经济市场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在第二成长期当中,能够有一种方式将美国纳入框架中。

另外,中印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增长的势头非常迅猛,也是成为国际谈判的矛头指向,所以,我们国家的减排压力很大,美国认为,如果没有中印两国承担量化减排指标,美国不会接受任何相关的减排指标,不会接受任何的相关的国际协议,欧盟也想把中印这样的国家纳入到减排的协议当中来,尽管议定书形成了,不对发展中国家强加量化减排指标,但是他们还是想尽办法,要中印承担量化减排指标,因为这也是涉及到一个世界竞争的问题、市场的问题、产品的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当中,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首先我们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很快,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06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57亿吨,世界第二,接近美国2004年58亿吨的排放量,有的机构已经认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我觉得这本身不是很重要,因为中国13亿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应当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主要的问题是,发达国家想以这个为借口,向中印施加压力,转嫁责任,本来这个事情是发达国家发展工业化,无节制的排放气体造成的,现在说中国排放数量大增速快,把这个责任转嫁到我们的头上,让我们减排,这既不公平也不适当。

但是我们承受的压力非常大,2000—2004年,我国和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占世界同期增量的5.9%,美国是3.2%,这个差距可以看出来,虽然总量差不多,但是我们在增量占了60%,我国人均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最近因为增长太快,人均排放量06年大致在4.32吨,已经高出04年的人均4.18吨的水平,当然可能年份不一样,06年的世界平均会高一些,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数字。

到2010年,即使我国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二氧化碳排放也将比2005年增长20%多,虽然单位GDP能耗降低,但是温室气体总量会增长,中国温室气体增长的势头非常猛,2005比1990年翻了一番,增长了一倍多,2050年会比2005年在增长一倍,等于比1990年翻了四番,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讲,虽然我们在《京都议定书》下,没有承担量化减排的指标,但是国际上要求我们在2010年以后的国际谈判中承担量化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形势,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另有一个压力,美欧虽然他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道路之争、模式之争,但是在发展中大国承担量化减排的指标问题上,有共同的呼声和利益,去年八国集团已明确的提出,将认真考虑2050年温室气体减半的倡议,今年八国集团一致同意,到2050年温室气体要减半这样的目标,已经达成了一致。它没有谈发达国家如何承担中期的减排目标,来实现这样的长期目标,它根本的意图还是用量化的长期目标来压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空间,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第三,发展中国家自己内部,虽然谈判主要是体现了两大阵营,但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情况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不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场有很大的差异,有些问题也很难形成共同一致的立场,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借助发展中国家,维护我们的利益的程度,也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大的发展中国家,除了印度情况和立场和我们比较接近以外,巴西、南非和墨西哥在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切,也和我们不完全一致,但是在大的原则说,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的利益,能够形成统一的战线,在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责任问题上能够取得一致。

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非常国家,他们切身的感受到了气候变化来带来的不利后果和影响。他们关注自身生存问题、发展问题,他们不关心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排放的温室气体影响到我的生存发展,他就认为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应当承担量化减排指标,所以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内部来讲,我们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另外一个,国际舆论对我们也非常不利。现在的国际舆论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工具、利用气候变化问题,制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气候责任论、环境责任论,诋毁我们的国际形象,有人担心,气候变化问题和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第四次国际上的反华浪潮,不管怎么说,如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国际软实力会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对我们国家的利益有什么样影响?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从国际上看,首先气候变化最终要落实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总体排放容量有限的情况,必然会影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其次,发达国家一方面把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转移到我国。另一方面又凭借它在经济、技术、环境标准方面的优势,对我国的产品提出了较高的低碳的要求,增加生产成本,打压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四,发达国家对自己的历史责任,当前的高人均排放,他们轻描淡写,而对中印排放总量、增长的势头大肆渲染,好像气候变化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造成的,实际上这是违背事实的,从国际看,对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会带来一些影响。

从国内看,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生态安全、公共卫生的安全,茅于轼先生讲到对人类的疾病有关系,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全局。

气温的增高,海平面上升、台风、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会严重破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会对社会稳定的问题产生影响。目前应对气候变化,节能降耗、增效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的措施,应该说这些措施与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致,也符合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起步的阶段,经济没有摆脱消耗资源的粗放的模式,重化工业比重比较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人口也在增长,这些因素决定我们国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扭转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长这样的势头。所以,过早过激的减排,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迟滞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最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我们国家应当如何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我认为主要有两条,对外坚持胡锦涛主席在去年APEC会议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次在北海道会议也重申了这四个原则,包括温总理在去年11月份的欧亚峰会上阐述了五点看法,最主要的是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共同待遇、区别责任的原则,通过国际合作,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减缓和适用并重的原则、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对外来讲,坚持这些原则。

对内主要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的精神,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要可持续发展,加强因为气候变化而努力建设。

上个月27号,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六次学习,内容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我们国家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的时候,也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强调必须要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京都议定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采取竞争有利的措施,全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为我国和全球的气候发展事业进行不屑的努力。总书记的讲话代表了中央最高决策层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为我国因为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应对气候变化任务也十分艰巨,总书记指出,要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三大事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实际上三个事关也对我们做好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相关工作取得了成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样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的位子,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强调社会责任,强调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当中来,胡主席特别强调,随着气候变化的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的生态建设,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减少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改善全球气候做出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对具体的工作提出了部署,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第二增强气体变化的能力,第三发挥科技进步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气候变化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第四,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体制建设,加强完善也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提到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完善检测预警机制。要求全社会广泛参与气候变化的行动。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

最后总书记对各级政府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部署,一、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二、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要发挥科技进步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技术研发和示范。四、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特别提到要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各方面参与的协调机制,要求全社会广泛的参与到气候变化行动当中,营造全民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

提问:我们作为一个发展国家,不承担任何减排的任务,因为发展还没有完成。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承担任何的义务,就很难形成一种全民都按照减排去做事。我们内部能不能设一个指标,内部控制我们的减排,您对这方面有两全的解决方案吗?

苏伟:实际上,对外谈判是一回事,国内的措施是另外一回事情,在国际交流当中,我们即使没有承担定量的减排指标,实际说,国内一直在加大采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的措施,包括我们“十一五”规划提到的节能降耗、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这样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虽然说时间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中央国务院的决心很大。我们现在应对气候变化也要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工作,我们对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很严格,也有评价考核监督的体系,我觉得从政府来讲,非常严肃和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倡导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这两个工作密不可分。应当说,只要我们节能、提高能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能源等。这一系列措施,实际上都是在实实在在的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现在虽然国际上压力很大,我们自己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外国朋友、外国政府和团体也了解,觉得中国还是实实在在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了若干项措施和行动,而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我们在宣传方面、公关方面,下一步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已经做的很好。

现在,中央国务院非常的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也认识到对外对内有迫切的需求和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应对外部压力一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个认识已经到位了,至少从中央国务院的高层领导。下一步可能从我们发改委气候办的角度讲,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真正让全民增加保护气候的意识,把中央的政策,党的十七大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个人,全社会都来参与气候变化的行动。

提问: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境内大量的环保民间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您对此有何希望和建议?

苏伟:正如刚才讲的,气候变化不是政府能够全部包揽的,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包括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提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气候行动方面,应该说,我们可以做很多大量的工作。今天召开这个论坛,我们天则经济研究所应该说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宣传气候变化方面的一些知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实际上这次在政治局集体学习讲座里,也提到了首先要提高认识。因为认识不到位,这个措施就很难到位,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民间团体和环保组织有很多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同时也希望民间团体多参与国际上一些活动,也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家分担一些压力,特别是在宣传中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一些务实的气候变化措施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

    进入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40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